我的天方夜譚 | 關於摩洛哥的22個故事(*詳細攻略乾貨在文末*)
↑哈桑二世清真寺 ↑德吉瑪廣場 ↑撒哈拉沙漠 ↑巴布波路德 ↑丹吉爾 ↑舍夫沙萬老城 『 寫在前面的話 』懶,是我的原罪。
結束 摩洛哥 的行程快一年了,才打算動筆。
18天的漫游,是與陌生世界的對話,也是與自己的對話。
故事部分有2萬多字,閱讀時間較長,可以點右上角的【收藏】,慢慢細品。
如果想看行程攻略,可以直接在目錄選擇跳轉到文末。
Ok,這是22個故事,22個關於我在 摩洛哥 的故事···
如果你喜歡我的故事,請在右上角【頂】+【收藏】 NO.1 濕乎乎的鳥屎落在肩頭印象中, 非洲 是滿地的黃沙,是粗曠的野生動物,是黝黑的肌膚,是我們 中國 的好伙伴。
當 阿聯酋 A380航線勾勒出 地中海 與 北非 版圖時,我仍然無法想象接下來的旅程會是什麼樣子。俯瞰 非洲 大陸,所見到的是光禿的山麓,滿眼的黃沙,低矮的平房。綠植,成了一種奢侈。 落地後,直奔 卡薩布蘭卡 房東Abdou位於卡薩 新城 的公寓。當見到與我同齡,從銀行下班後身著拖鞋、大褲衩,髮際線略微後移,在公寓門口等候我們的Abdou,有點意外。可能外國人都顯老吧。
公寓在大樓的一樓,Abdou領著我們拖著行李箱走過沒有陽光照射的走廊,心中不由泛起一絲後悔。第一次在 Airbnb 上訂房,也沒太註意,結果要和房東共處一室。我們住唯一的房間,房東和他偶爾來打尖的表弟睡客廳沙發,當然,還要共享浴室與洗手間。 ↑卡薩布蘭卡 ▲公寓門前街景(Abdou不在畫面中)
一進房子,就聞到了淡淡的香料味。一直沒問出口,這是什麼味道,最後在心裡下了個定義,應該是洗衣液的味道。除此之外,這其實是個很現代的年輕小哥的單身公寓。筆記本拖著長長的充電線,隨意放置在客廳的沙發上,不知是用來看劇還是看球賽。電腦廚房的冰箱上貼著來自各國的冰箱貼,其中不乏我國特色的京劇臉譜、長城、大熊貓。打開冰箱,裡面整齊地擺放著他們的食物,看不太出原材料,但應該用微波爐加熱一下就能食用。超大面積的陽臺天井,擺放著晾衣架和仿佛是從宜家買來的木條桌椅,抬頭往上看,是 卡薩布蘭卡 藍色的天空。 ↑卡薩布蘭卡 在這座名為“達爾 貝達 ”的城市,人們還是習慣稱其舊稱“ 卡薩布蘭卡 ”——白色的房子。名副其實,不論 新城 區還是老城麥地那,白色是這座城市的主色調。作為 摩洛哥 的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這裡的旅游資源略顯淺薄,然而其最知名且不能錯過的就是佇立在大西洋岸邊的 哈桑二世清真寺 。 ↑老麥地那 ▲棕櫚樹簇擁著清真寺,是 卡薩布蘭卡 麥地那的標誌性建築
天色尚早,雖知道趕不上參觀時間,卻仍想趕快親眼見到這座偉大的建築。乘有軌電車來到聯合廣場,本想從麥地那穿過,走捷徑抵達。但已走進麥地那,就被“熱情”的商販震懾住了。帶著初到未知的恐懼,以及從攻略上看到的“坑”的印象,縱然對當地人的生活與文化萬份好奇,卻還是移步走出,沿著麥地那外圍繞行。
卡薩布蘭卡 是沿 海城 市,麥地那離港口不遠,沿著外圍行走,迎面而來的是咸腥的海風。路上行人不多,可能再沒有那麼膽小的人會繞路而行。目測,老城麥地那的房子都很有歷史感,類似 深圳 的城中村,不知道居住的人是不是也類似。 ↑老麥地那 ▲樓房上無處不在的信號鍋,成了 摩洛哥 一景
卡薩布蘭卡 的天空跟 深圳 很像,藍,但不透徹。有時候甚至還會有灰霾。通往 哈桑二世清真寺 的路上,會經過一段軍事管理區。乾凈的柏油路邊栽種著鐵樹,圍牆後方也不知是什麼部門或區域,卻有熟悉的簕杜鵑從牆上探出。舉起相機,本想從門縫中一看究竟,在遠處站崗的軍人對著我揮了揮手,示意不能拍照。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 麥地那的盡頭,便是雄偉的 哈桑二世清真寺 。一路上,每條車跡罕至的路,每個十字街口,都是小型的足球賽場。也許就是這一隻只磨損到看不見紋路的足球,一場場沒有球門和綠地比賽,將 摩洛哥 這個不發達的 北非 小國送進了世界杯。 ↑老麥地那 第一次見到 哈桑二世清真寺 ,是傍晚時分。西沉的夕陽穿過雲層,清真寺下悠閑地坐著不少當地居民,只有我們兩張 亞洲 面孔。 ↑哈桑二世清真寺 也許是真主為了歡迎我的到來,本蹲在燈柱下拍照的我,突然感受到一註暖流從頭頂一路向脖子、右肩蔓延的手臂。側頭一看,是黃色液體伴著褐色的顆粒物。同時電線桿傳來翅膀扇動的聲音,一隻海鳥騰空而起,往更高的宣禮塔飛去。這時我才驚覺,是鳥屎!我居然在 摩洛哥 被澆了一頭新鮮出爐的鳥屎!時至今日我也沒搞清楚,鳥是站著拉屎,還是邊飛邊拉。 ↑哈桑二世清真寺 無奈,趁著夕陽殘暉,拿出紙巾盡可能快的擦乾凈,但白色短袖上衣還是留下了淺黃色的印跡。突然, 哈桑二世清真寺 的巨型宣禮塔響起了不知名的宣禮聲,洪亮、遠傳。
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伊斯蘭文化,真真切切意識到身處另一種宗教氛圍的環境。人們從四面八方走向清真寺,可以看出,有些人甚至是剛放下手中的工作匆忙趕來。
一位父親,帶著倆小男孩走進了我的視野。父親在門口幫幼子脫鞋凈足,年長些的孩子懂事地用綠色的環保袋將鞋子裝好,提在手裡。整理好,父子三人一起走進清真寺,加入朝拜者們的行列。 ↑哈桑二世清真寺 站在清真寺門口,看著往來的信徒或游客,他們臉上都是平靜有友善。迎面走過,他們會打招呼,“Salam”、“Hello”,甚至是蹩腳的“你好”。還會有人邀請一起合照,面對鏡頭,笑容在那一刻被永恆地記錄下來。
本人沒有宗教信仰,無法想象有信仰的人擁有怎樣的內心世界。我只知道,這個世界跟我們被告知的是不太一樣的。出去走一走,看看這個多元的世界,會對很多事情有新的認知和理解。或許這就是一個人三觀塑造的必經之路。
天黑的很快,沿著海岸長堤走著,回頭看看夜色中的 哈桑二世清真寺 ,內心平靜。 ↑哈桑二世清真寺 NO.2 這裡的人們也愛看熱鬧 ↑卡薩布蘭卡
如果說, 中國 人愛看熱鬧,應該沒有人會反對。但現在我要說,在看熱鬧這件事上, 摩洛哥 人贏了。
卡薩布蘭卡 的夜晚無風。人們圍坐在聯合廣場上,聊著聽不懂的語言。我們等候有軌電車回 新城 ,突然對面的站臺上傳來了一男一女的爭吵聲。雖然聽不懂,但從他們憤怒的表情可以看出,兩人劍拔弩張,互相叫囂著。
事情的開端是這樣的。對面站台一輛電車經過,下來了幾個小青年,其中有一個可能碰到了一名年輕女子。世界大戰就此開始。
如果還覺得穆斯林國家的女子都地位低下,聽從男性,那麼 摩洛哥 這個我們眼中落後的穆斯林國度可能會令你大吃一驚。年輕女子高聲呵斥著肇事者,不到半分鐘,就引來了里三層外三層的圍觀群眾。人們圍觀著,討論著,指指點點。涉事男青年剛開始還據理力爭,高聲駁回,但漸漸地就被女子的氣勢壓了下去。
女子一邊叫罵,一邊掏出手機作勢要報警。男子同胞見狀一遍勸架,一遍將涉事男子拖離人群,逃離了戰場。
聽不懂他們爭吵的內容,只能靠猜測。所以自然也不會確定是無意的碰撞,還是有意的騷然。但這位女子敢當中反抗並回擊,卻是讓我們感受到了 摩洛哥 不一樣的社會氛圍。聯想到國內近幾年頻頻爆出的性侵事件,敢這樣當場回擊的真是少之又少。
說不,對不平等的遭遇。說不,對傷害你的人。說不,讓自己站起來! ↑哈桑二世清真寺 NO.3 抱歉孩子,我認得路 ↑馬拉喀什老城 回想起 馬拉喀什 ,撲面而來的是紅色的房子。天空是什麼顏色?不太記得。行走在塞滿紅色樓房的麥地那裡,除非抬頭仰望,否則真的會忽略還有天空。 ↑德吉瑪廣場
馬拉喀什 的Riad民宿分佈在麥地那的各個角落。在一番討價還價後,的士司機將我們送至離Riad最近的馬路上。 剛下車的我們就被當地幾個十歲左右的孩子包圍了。一個個都長了張人畜無害的臉,滿眼真誠。問我們去哪,他們可以帶路。
我們還沒說出Riad 的名字,其中一個小孩就胡亂指了個方向,說在那邊。
如果不是做足了功課,知道當地小朋友會亂指路,手足無措、不分南北的我們真的會按他指的方向走。小朋友肯定想不到,早在我下車之前,就已將地圖app打開(Maps.Me),上面清楚的顯示我們預定的Riad完全在他指的反方向。便一手拿手機,一手拖箱子,沒有一絲猶豫,大步流星往app所指的方向走,給他留下一句,對不起,我們認得路,知道方向。心中暗想,app你可一定要對啊,不然我們就要落入當地小孩的手裡,任人宰割了。
↑馬拉喀什老城 麥地那的小巷子里普遍沒有招牌,高築的牆也完全遮擋了門後的景象。往往牆後面都是一戶戶裝修精美、極富當地風情的民宿。但當下我們無心想象,只希望能順利抵達。
小朋友不死心,仍追上來說,這邊是錯的,不在這邊,這裡什麼也沒有。不理他,看一眼手機,繼續前行。麥地那巷子里總是聚集著各種少年,剛甩掉一群,前面街口又站著三四個看著年齡更長的青少年。不同年紀的少年們就像分佈在游戲地圖裡的野怪,剛開始確實令人心有餘悸。
還好這一批少年不指路了,改問我們從哪來。還沒來得及回應,他們就自己猜了起來, 日本 ? 韓國 ? 中國 ?見我們點頭了,他們就立馬來了句中文“你好”。回以你好,我們便拐進左邊的巷子,繼續找路。
巷子很深,有100多米,一眼能看完,前面是死衚衕,但地圖顯示我們的Riad就在巷子末端。沒招牌、沒有指示,滿心疑惑的我們拖著行李箱走到巷子底,才在門上看到了一塊小小的門牌,與我們預定的Riad名字一致。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馬拉喀什老城 敲開Riad Safir 的門,歷經一番升級打怪、身心俱疲的我們,就像進入了桃花源。Riad就像個四合院,鋪著藍色方形瓷磚的泳池位於民宿一樓中間,右側是前臺與廚房,左側是客房。拱形柱將客房與走廊隔開,形成了伊斯蘭風情的經典Riad。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老城
後來,聽幾個比我們晚到的 英國 背包客談起了他們在 馬拉喀什 被帶路的經歷,就是被那些孩子天真的樣子騙到了,最後還被狠狠地宰了一筆。
送上一個小帖士:如果遇上帶路的小朋友,別理他們就好了。
↑馬拉喀什老城 NO.4 我仿佛跟整個廣場的拉客小哥握了手
結束 摩洛哥 的行程快一年了,才打算動筆。
18天的漫游,是與陌生世界的對話,也是與自己的對話。
故事部分有2萬多字,閱讀時間較長,可以點右上角的【收藏】,慢慢細品。
如果想看行程攻略,可以直接在目錄選擇跳轉到文末。
Ok,這是22個故事,22個關於我在 摩洛哥 的故事···
如果你喜歡我的故事,請在右上角【頂】+【收藏】 NO.1 濕乎乎的鳥屎落在肩頭印象中, 非洲 是滿地的黃沙,是粗曠的野生動物,是黝黑的肌膚,是我們 中國 的好伙伴。
當 阿聯酋 A380航線勾勒出 地中海 與 北非 版圖時,我仍然無法想象接下來的旅程會是什麼樣子。俯瞰 非洲 大陸,所見到的是光禿的山麓,滿眼的黃沙,低矮的平房。綠植,成了一種奢侈。 落地後,直奔 卡薩布蘭卡 房東Abdou位於卡薩 新城 的公寓。當見到與我同齡,從銀行下班後身著拖鞋、大褲衩,髮際線略微後移,在公寓門口等候我們的Abdou,有點意外。可能外國人都顯老吧。
公寓在大樓的一樓,Abdou領著我們拖著行李箱走過沒有陽光照射的走廊,心中不由泛起一絲後悔。第一次在 Airbnb 上訂房,也沒太註意,結果要和房東共處一室。我們住唯一的房間,房東和他偶爾來打尖的表弟睡客廳沙發,當然,還要共享浴室與洗手間。 ↑卡薩布蘭卡 ▲公寓門前街景(Abdou不在畫面中)
一進房子,就聞到了淡淡的香料味。一直沒問出口,這是什麼味道,最後在心裡下了個定義,應該是洗衣液的味道。除此之外,這其實是個很現代的年輕小哥的單身公寓。筆記本拖著長長的充電線,隨意放置在客廳的沙發上,不知是用來看劇還是看球賽。電腦廚房的冰箱上貼著來自各國的冰箱貼,其中不乏我國特色的京劇臉譜、長城、大熊貓。打開冰箱,裡面整齊地擺放著他們的食物,看不太出原材料,但應該用微波爐加熱一下就能食用。超大面積的陽臺天井,擺放著晾衣架和仿佛是從宜家買來的木條桌椅,抬頭往上看,是 卡薩布蘭卡 藍色的天空。 ↑卡薩布蘭卡 在這座名為“達爾 貝達 ”的城市,人們還是習慣稱其舊稱“ 卡薩布蘭卡 ”——白色的房子。名副其實,不論 新城 區還是老城麥地那,白色是這座城市的主色調。作為 摩洛哥 的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這裡的旅游資源略顯淺薄,然而其最知名且不能錯過的就是佇立在大西洋岸邊的 哈桑二世清真寺 。 ↑老麥地那 ▲棕櫚樹簇擁著清真寺,是 卡薩布蘭卡 麥地那的標誌性建築
天色尚早,雖知道趕不上參觀時間,卻仍想趕快親眼見到這座偉大的建築。乘有軌電車來到聯合廣場,本想從麥地那穿過,走捷徑抵達。但已走進麥地那,就被“熱情”的商販震懾住了。帶著初到未知的恐懼,以及從攻略上看到的“坑”的印象,縱然對當地人的生活與文化萬份好奇,卻還是移步走出,沿著麥地那外圍繞行。
卡薩布蘭卡 是沿 海城 市,麥地那離港口不遠,沿著外圍行走,迎面而來的是咸腥的海風。路上行人不多,可能再沒有那麼膽小的人會繞路而行。目測,老城麥地那的房子都很有歷史感,類似 深圳 的城中村,不知道居住的人是不是也類似。 ↑老麥地那 ▲樓房上無處不在的信號鍋,成了 摩洛哥 一景
卡薩布蘭卡 的天空跟 深圳 很像,藍,但不透徹。有時候甚至還會有灰霾。通往 哈桑二世清真寺 的路上,會經過一段軍事管理區。乾凈的柏油路邊栽種著鐵樹,圍牆後方也不知是什麼部門或區域,卻有熟悉的簕杜鵑從牆上探出。舉起相機,本想從門縫中一看究竟,在遠處站崗的軍人對著我揮了揮手,示意不能拍照。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 麥地那的盡頭,便是雄偉的 哈桑二世清真寺 。一路上,每條車跡罕至的路,每個十字街口,都是小型的足球賽場。也許就是這一隻只磨損到看不見紋路的足球,一場場沒有球門和綠地比賽,將 摩洛哥 這個不發達的 北非 小國送進了世界杯。 ↑老麥地那 第一次見到 哈桑二世清真寺 ,是傍晚時分。西沉的夕陽穿過雲層,清真寺下悠閑地坐著不少當地居民,只有我們兩張 亞洲 面孔。 ↑哈桑二世清真寺 也許是真主為了歡迎我的到來,本蹲在燈柱下拍照的我,突然感受到一註暖流從頭頂一路向脖子、右肩蔓延的手臂。側頭一看,是黃色液體伴著褐色的顆粒物。同時電線桿傳來翅膀扇動的聲音,一隻海鳥騰空而起,往更高的宣禮塔飛去。這時我才驚覺,是鳥屎!我居然在 摩洛哥 被澆了一頭新鮮出爐的鳥屎!時至今日我也沒搞清楚,鳥是站著拉屎,還是邊飛邊拉。 ↑哈桑二世清真寺 無奈,趁著夕陽殘暉,拿出紙巾盡可能快的擦乾凈,但白色短袖上衣還是留下了淺黃色的印跡。突然, 哈桑二世清真寺 的巨型宣禮塔響起了不知名的宣禮聲,洪亮、遠傳。
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伊斯蘭文化,真真切切意識到身處另一種宗教氛圍的環境。人們從四面八方走向清真寺,可以看出,有些人甚至是剛放下手中的工作匆忙趕來。
一位父親,帶著倆小男孩走進了我的視野。父親在門口幫幼子脫鞋凈足,年長些的孩子懂事地用綠色的環保袋將鞋子裝好,提在手裡。整理好,父子三人一起走進清真寺,加入朝拜者們的行列。 ↑哈桑二世清真寺 站在清真寺門口,看著往來的信徒或游客,他們臉上都是平靜有友善。迎面走過,他們會打招呼,“Salam”、“Hello”,甚至是蹩腳的“你好”。還會有人邀請一起合照,面對鏡頭,笑容在那一刻被永恆地記錄下來。
本人沒有宗教信仰,無法想象有信仰的人擁有怎樣的內心世界。我只知道,這個世界跟我們被告知的是不太一樣的。出去走一走,看看這個多元的世界,會對很多事情有新的認知和理解。或許這就是一個人三觀塑造的必經之路。
天黑的很快,沿著海岸長堤走著,回頭看看夜色中的 哈桑二世清真寺 ,內心平靜。 ↑哈桑二世清真寺 NO.2 這裡的人們也愛看熱鬧 ↑卡薩布蘭卡
如果說, 中國 人愛看熱鬧,應該沒有人會反對。但現在我要說,在看熱鬧這件事上, 摩洛哥 人贏了。
卡薩布蘭卡 的夜晚無風。人們圍坐在聯合廣場上,聊著聽不懂的語言。我們等候有軌電車回 新城 ,突然對面的站臺上傳來了一男一女的爭吵聲。雖然聽不懂,但從他們憤怒的表情可以看出,兩人劍拔弩張,互相叫囂著。
事情的開端是這樣的。對面站台一輛電車經過,下來了幾個小青年,其中有一個可能碰到了一名年輕女子。世界大戰就此開始。
如果還覺得穆斯林國家的女子都地位低下,聽從男性,那麼 摩洛哥 這個我們眼中落後的穆斯林國度可能會令你大吃一驚。年輕女子高聲呵斥著肇事者,不到半分鐘,就引來了里三層外三層的圍觀群眾。人們圍觀著,討論著,指指點點。涉事男青年剛開始還據理力爭,高聲駁回,但漸漸地就被女子的氣勢壓了下去。
女子一邊叫罵,一邊掏出手機作勢要報警。男子同胞見狀一遍勸架,一遍將涉事男子拖離人群,逃離了戰場。
聽不懂他們爭吵的內容,只能靠猜測。所以自然也不會確定是無意的碰撞,還是有意的騷然。但這位女子敢當中反抗並回擊,卻是讓我們感受到了 摩洛哥 不一樣的社會氛圍。聯想到國內近幾年頻頻爆出的性侵事件,敢這樣當場回擊的真是少之又少。
說不,對不平等的遭遇。說不,對傷害你的人。說不,讓自己站起來! ↑哈桑二世清真寺 NO.3 抱歉孩子,我認得路 ↑馬拉喀什老城 回想起 馬拉喀什 ,撲面而來的是紅色的房子。天空是什麼顏色?不太記得。行走在塞滿紅色樓房的麥地那裡,除非抬頭仰望,否則真的會忽略還有天空。 ↑德吉瑪廣場
馬拉喀什 的Riad民宿分佈在麥地那的各個角落。在一番討價還價後,的士司機將我們送至離Riad最近的馬路上。 剛下車的我們就被當地幾個十歲左右的孩子包圍了。一個個都長了張人畜無害的臉,滿眼真誠。問我們去哪,他們可以帶路。
我們還沒說出Riad 的名字,其中一個小孩就胡亂指了個方向,說在那邊。
如果不是做足了功課,知道當地小朋友會亂指路,手足無措、不分南北的我們真的會按他指的方向走。小朋友肯定想不到,早在我下車之前,就已將地圖app打開(Maps.Me),上面清楚的顯示我們預定的Riad完全在他指的反方向。便一手拿手機,一手拖箱子,沒有一絲猶豫,大步流星往app所指的方向走,給他留下一句,對不起,我們認得路,知道方向。心中暗想,app你可一定要對啊,不然我們就要落入當地小孩的手裡,任人宰割了。
↑馬拉喀什老城 麥地那的小巷子里普遍沒有招牌,高築的牆也完全遮擋了門後的景象。往往牆後面都是一戶戶裝修精美、極富當地風情的民宿。但當下我們無心想象,只希望能順利抵達。
小朋友不死心,仍追上來說,這邊是錯的,不在這邊,這裡什麼也沒有。不理他,看一眼手機,繼續前行。麥地那巷子里總是聚集著各種少年,剛甩掉一群,前面街口又站著三四個看著年齡更長的青少年。不同年紀的少年們就像分佈在游戲地圖裡的野怪,剛開始確實令人心有餘悸。
還好這一批少年不指路了,改問我們從哪來。還沒來得及回應,他們就自己猜了起來, 日本 ? 韓國 ? 中國 ?見我們點頭了,他們就立馬來了句中文“你好”。回以你好,我們便拐進左邊的巷子,繼續找路。
巷子很深,有100多米,一眼能看完,前面是死衚衕,但地圖顯示我們的Riad就在巷子末端。沒招牌、沒有指示,滿心疑惑的我們拖著行李箱走到巷子底,才在門上看到了一塊小小的門牌,與我們預定的Riad名字一致。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馬拉喀什老城 敲開Riad Safir 的門,歷經一番升級打怪、身心俱疲的我們,就像進入了桃花源。Riad就像個四合院,鋪著藍色方形瓷磚的泳池位於民宿一樓中間,右側是前臺與廚房,左側是客房。拱形柱將客房與走廊隔開,形成了伊斯蘭風情的經典Riad。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老城
後來,聽幾個比我們晚到的 英國 背包客談起了他們在 馬拉喀什 被帶路的經歷,就是被那些孩子天真的樣子騙到了,最後還被狠狠地宰了一筆。
送上一個小帖士:如果遇上帶路的小朋友,別理他們就好了。
↑馬拉喀什老城 NO.4 我仿佛跟整個廣場的拉客小哥握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