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再次遇見你】二刷臺灣,發現寶島不一樣的精彩
>陽明山竹子湖陽明山位於 臺北 市區的北面,山中密集分佈著多處自然和人文景點,如果想要全部玩下來需要一整天的時間。
雖說是山區,但陽明山地區的交通非常便利。從 臺北 市區出發,可以直接乘坐260路公車達到山上的公交總站。260路在市區內沿途有停靠 臺北 車站、劍潭、士林,大家在這些站點均可上車,但值得註意的是,由於車程後半段全是爬坡路段,轉彎較多,所以如果站著會相對辛苦一些,為了保存體力,還是盡可能地早點上車找到座位為好。 260路到達山上以後游客可以換乘108路游園公車游覽各個景點,這裡需要提醒大家,最好是在終點站陽明山總站再下車,而不是之前的“陽明山”站,否則就會需要步行更長的距離才能到108路的排隊乘車點。
因為108路是小車,車上座位很少,所以這一點距離也實在很重要。如果排到了隊伍的後面而導致只能全程站在車上,那在之後的 盤山 公路上舒適度就會極大地降低。 108路是一條環線,基本涵蓋了陽明山所有主要的景點,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挑選其中的幾個進行游覽。其中個人比較推薦的是擎天崗和小油坑,另外260路停靠的 中山 樓是原先國民大會的舉辦地,建築獨具特色,也有深厚的歷史價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考慮前往參觀。
因為已經是第二次到陽明山,大屯山、小油坑、擎天崗等處之前都有去過,所以我們這次主要是衝著竹子湖的花海來的。
儘管錯過了陽明山最為有名的花季,但陽明山上花的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看點。我們去的五月中旬就恰巧是海芋季與繡球花季的交叉時間點,位於竹子湖的多塊花田都迎來了鮮花的綻放。 因為小伙伴們普遍認為繡球花比海芋要好看,所以從竹子湖派出所站下車後我們就踏上了尋找繡球花田的旅程。
不過,五月中旬繡球花大都才剛剛開放,靠近公車站的高家繡球花田(也是ins上定位最集中的花田)尚未開門營業,要想看繡球花,就必須走超長一段山路去遠處山間的幾個花田。我們最後來到的是大梯田生態農園,總體感覺比較一般,有點後悔沒去附近的高家花田第二園區,不知道質量會不會更好一些。
從花田一帶可以直接乘小8或者小9公車下山,到石牌、 新北 投捷運站後再轉搭捷運。但是這幾班車班次間隔都很大,小小的候車亭里擠滿了等車的民眾。值得慶幸的是,在經過漫長等待,排隊依次上車後我們還是謀得了幾個座位,不然的話,真的很難想象自己能在這又彎又繞的一個小時車程中堅持下來。 臺北Ⅱ 無處不在的文藝範臺北 是一座文藝之城。一方面,雖然它只有一百多年的建城史,但是故宮的珍寶卻讓它帶上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印記。另一方面,各種文化創意和文藝活動又在這裡蓬勃發展,把它稱為華人世界文創的中心似乎也不為過。
一直認為,城市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在我看來, 臺北 已經比較好地實現了這一點。走在這座城市裡的大街小巷,我們時常能夠感受到從細節處體現出來的設計感與文藝範,生活在 臺北 的朋友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也可以享受到生活的品質,或許這就是“小確幸”的一部分吧。
>臺北當代藝術館本人對於現代藝術並不怎麼感冒,所以之前在 臺北 待了好幾個月也沒聽說過這個當代藝術館。這次則是中了ins的安利,發現這類當代藝術作品還挺適合拍照的,於是就跟著小伙伴屁顛屁顛地跑過來了。
臺北 當代藝術館走的路線和其他大多數展示現代藝術的展館有些不太一樣,它沒有給自己建設一個看起來高大上的軀殼,而是將自己藏身於 臺北 車站背後老城區的一座歷史建築內。這座兩層的紅磚小樓建於日據時期,當時作為小學使用,等到 臺灣 光復 之後它被改造成了 臺北 的市政府,此後直到新世紀才華麗轉變為藝術館向公眾開放。
距離當代藝術館最近的捷運站是 中山 站,大家到達 中山 站之後可以不用急著出站,沿著 中山 地下街朝 臺北 車站方向走一段路從R4或者R5出口出來,然後再拐到長安西路上即可。 中山 地下街自從被誠品接手之後就重新煥發了活力,所以去順路逛逛也不錯。
藝術館需要門票,每人50臺幣。另外,每周一休館,大家不要撲空了。 藝術館的主體雖然是古跡,但是它的外觀還是進行了符合現代藝術特點的改造。 比如 在我們去的當下,原先的窗戶便被館內收藏的攝影作品給替代,個人覺得這樣子還是挺漂亮的。
當然隨著相關展覽的結束,館外的裝飾肯定也經過了大規模改造,大家再去時藝術館就不會是這副模樣了。 我們參觀當代藝術館的五月初正好趕上了一層Steve McCurry個人攝影展的尾巴,Steve McCurry的作品以一些較落後或者戰亂頻仍地區的人物肖像為主,非常寫實地展現出了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的生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在這當中,最知名的一幅就當屬“ 阿富汗 少女”了,這是攝影師本人的成名作,因此也被擺放到了展館正中央的顯眼位置。 >華山1914文創園區臺灣 的文創產業比較發達,基本每個大小城市都或多或少地分佈著一些文創園區,尤其是在作為文化中心的 臺北 ,文創園的數目更是驚人。
其實, 臺灣 這種濃厚的文創氛圍形成的時間也並不算長,直到2000年前後島內才陸陸續續地開始出現各種文化園區。而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全 臺灣 第一個文創園區—— 華山 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正是它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文創在 臺灣 的興起。
說來慚愧,之前在 臺北 生活的五個月期間,我沒有踏足過任何一家文創園區。所以這次為了彌補遺憾,本來計划了要前往 華山 和松山兩處,但最後由於種種原因,願望只實現了一半,松山還是沒去成。不過 華山 作為 臺灣 文創領域的一大標誌,已經極大地滿足了我對於文創園區的期待,可以說不虛此行了,松山文創就留待下次再有機會吧。
與很多文創園區一樣, 華山 也是從舊廠區改造而來,它的前身是自日據時期延伸過來的 臺北 酒廠。後來由於城市的發展,酒廠被外遷至 林口 ,原廠區則被規劃成了立法機構的新址。然而,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這一規劃並沒有達成,經歷了種種波折後,這裡最終成為了一塊藝文休閑場地。
如今的 華山 1914文創園區位於 臺北 市的中心,距離捷運紅線與橘線的換乘站忠孝新生不遠,從1號口出來後繼續前行,穿過高架路就能到達。
來到文創園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片半圓形的小廣場,類似劇場的模樣,當中間空地上有表演進行時,觀眾就可以坐在草地上觀看節目。 從廣場一側的入口正式走進整個園區,我們就能發現其原先作為工廠的明顯特征。道路的兩邊仍舊保留了廠房建築的本身,儘管內部已經經過徹底的改造,但外牆卻還是刻意留下時間帶來的斑駁痕跡。 在文創園區中,有特色的小店那是必不可少的, 華山 就有非常多這樣的精品店,即使不買什麼,單純逛逛就足夠享受了。 園區中的生態環境搞得也非常不錯,綠植隨處可見,在城市裡看慣了鋼筋水泥後來到這裡真的能夠放鬆眼睛。 臺北Ⅲ 舌尖上的城市臺北 是一座移民城市,它彙集了來自大陸各地的美食,經過多年的融合與發展,逐漸孕育出了這裡深厚的飲食文化。
對於大多數來到 臺北 的游客來說,夜市自然是體驗這種飲食文化的最佳場所。然而,近年來隨著游客的涌入,很多夜市其實都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我們在全台各地都能看到的大腸包小腸、豪大大雞排等就是一個明證。而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我們可以看到網絡上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到 臺灣 以後,會認為所謂的 臺灣 美食不過如此。
事實上, 臺灣 尤其 臺北 依舊是吃貨的一方樂土,只不過那些有特色的食物藏得比較深罷了。這次,我們很幸運,在 臺北 的一路上都有很多當地人帶路,得以發掘了不少在本地頗有名氣的街頭小店。即使對於我這樣自詡已對 臺北 十分瞭解的人,也不得不承認自己重新發現了 臺北 美食。 >阿英滷肉飯地址: 臺北 市 大安 區 溫州 街74巷5弄1號
營業時間:11:30-13:30,17:30-20:00,周六休息
大學的周邊往往是美食的集中分佈地,臺大作為一所擁有好幾萬學生的高校自然也不例外。
不同於正門外公館夜市的熙熙攘攘,這家阿英滷肉飯藏身於一片安靜居民區中的小巷拐角處,平常周邊甚至很少能夠看到行人。但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儘管地處如此偏僻的地理位置,這家小店卻還是引得學生群體趨之若鶩。至於原因,那必然就是口味極佳了。 臺大學生用腳投票選出來的店自然是值得信賴的,我們點了店內經典的一款滷肉飯,底下鋪著煎到半熟的荷包蛋,中間米飯,最上面再鋪上足量的滷肉,正確的吃法是將其攪拌均勻之後送入口中。話說我當時第一口就有點懵了,真沒想到有這麼好吃!臺大生誠不欺我。
雖說是山區,但陽明山地區的交通非常便利。從 臺北 市區出發,可以直接乘坐260路公車達到山上的公交總站。260路在市區內沿途有停靠 臺北 車站、劍潭、士林,大家在這些站點均可上車,但值得註意的是,由於車程後半段全是爬坡路段,轉彎較多,所以如果站著會相對辛苦一些,為了保存體力,還是盡可能地早點上車找到座位為好。 260路到達山上以後游客可以換乘108路游園公車游覽各個景點,這裡需要提醒大家,最好是在終點站陽明山總站再下車,而不是之前的“陽明山”站,否則就會需要步行更長的距離才能到108路的排隊乘車點。
因為108路是小車,車上座位很少,所以這一點距離也實在很重要。如果排到了隊伍的後面而導致只能全程站在車上,那在之後的 盤山 公路上舒適度就會極大地降低。 108路是一條環線,基本涵蓋了陽明山所有主要的景點,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挑選其中的幾個進行游覽。其中個人比較推薦的是擎天崗和小油坑,另外260路停靠的 中山 樓是原先國民大會的舉辦地,建築獨具特色,也有深厚的歷史價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考慮前往參觀。
因為已經是第二次到陽明山,大屯山、小油坑、擎天崗等處之前都有去過,所以我們這次主要是衝著竹子湖的花海來的。
儘管錯過了陽明山最為有名的花季,但陽明山上花的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看點。我們去的五月中旬就恰巧是海芋季與繡球花季的交叉時間點,位於竹子湖的多塊花田都迎來了鮮花的綻放。 因為小伙伴們普遍認為繡球花比海芋要好看,所以從竹子湖派出所站下車後我們就踏上了尋找繡球花田的旅程。
不過,五月中旬繡球花大都才剛剛開放,靠近公車站的高家繡球花田(也是ins上定位最集中的花田)尚未開門營業,要想看繡球花,就必須走超長一段山路去遠處山間的幾個花田。我們最後來到的是大梯田生態農園,總體感覺比較一般,有點後悔沒去附近的高家花田第二園區,不知道質量會不會更好一些。
從花田一帶可以直接乘小8或者小9公車下山,到石牌、 新北 投捷運站後再轉搭捷運。但是這幾班車班次間隔都很大,小小的候車亭里擠滿了等車的民眾。值得慶幸的是,在經過漫長等待,排隊依次上車後我們還是謀得了幾個座位,不然的話,真的很難想象自己能在這又彎又繞的一個小時車程中堅持下來。 臺北Ⅱ 無處不在的文藝範臺北 是一座文藝之城。一方面,雖然它只有一百多年的建城史,但是故宮的珍寶卻讓它帶上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印記。另一方面,各種文化創意和文藝活動又在這裡蓬勃發展,把它稱為華人世界文創的中心似乎也不為過。
一直認為,城市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在我看來, 臺北 已經比較好地實現了這一點。走在這座城市裡的大街小巷,我們時常能夠感受到從細節處體現出來的設計感與文藝範,生活在 臺北 的朋友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也可以享受到生活的品質,或許這就是“小確幸”的一部分吧。
>臺北當代藝術館本人對於現代藝術並不怎麼感冒,所以之前在 臺北 待了好幾個月也沒聽說過這個當代藝術館。這次則是中了ins的安利,發現這類當代藝術作品還挺適合拍照的,於是就跟著小伙伴屁顛屁顛地跑過來了。
臺北 當代藝術館走的路線和其他大多數展示現代藝術的展館有些不太一樣,它沒有給自己建設一個看起來高大上的軀殼,而是將自己藏身於 臺北 車站背後老城區的一座歷史建築內。這座兩層的紅磚小樓建於日據時期,當時作為小學使用,等到 臺灣 光復 之後它被改造成了 臺北 的市政府,此後直到新世紀才華麗轉變為藝術館向公眾開放。
距離當代藝術館最近的捷運站是 中山 站,大家到達 中山 站之後可以不用急著出站,沿著 中山 地下街朝 臺北 車站方向走一段路從R4或者R5出口出來,然後再拐到長安西路上即可。 中山 地下街自從被誠品接手之後就重新煥發了活力,所以去順路逛逛也不錯。
藝術館需要門票,每人50臺幣。另外,每周一休館,大家不要撲空了。 藝術館的主體雖然是古跡,但是它的外觀還是進行了符合現代藝術特點的改造。 比如 在我們去的當下,原先的窗戶便被館內收藏的攝影作品給替代,個人覺得這樣子還是挺漂亮的。
當然隨著相關展覽的結束,館外的裝飾肯定也經過了大規模改造,大家再去時藝術館就不會是這副模樣了。 我們參觀當代藝術館的五月初正好趕上了一層Steve McCurry個人攝影展的尾巴,Steve McCurry的作品以一些較落後或者戰亂頻仍地區的人物肖像為主,非常寫實地展現出了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的生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在這當中,最知名的一幅就當屬“ 阿富汗 少女”了,這是攝影師本人的成名作,因此也被擺放到了展館正中央的顯眼位置。 >華山1914文創園區臺灣 的文創產業比較發達,基本每個大小城市都或多或少地分佈著一些文創園區,尤其是在作為文化中心的 臺北 ,文創園的數目更是驚人。
其實, 臺灣 這種濃厚的文創氛圍形成的時間也並不算長,直到2000年前後島內才陸陸續續地開始出現各種文化園區。而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全 臺灣 第一個文創園區—— 華山 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正是它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文創在 臺灣 的興起。
說來慚愧,之前在 臺北 生活的五個月期間,我沒有踏足過任何一家文創園區。所以這次為了彌補遺憾,本來計划了要前往 華山 和松山兩處,但最後由於種種原因,願望只實現了一半,松山還是沒去成。不過 華山 作為 臺灣 文創領域的一大標誌,已經極大地滿足了我對於文創園區的期待,可以說不虛此行了,松山文創就留待下次再有機會吧。
與很多文創園區一樣, 華山 也是從舊廠區改造而來,它的前身是自日據時期延伸過來的 臺北 酒廠。後來由於城市的發展,酒廠被外遷至 林口 ,原廠區則被規劃成了立法機構的新址。然而,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這一規劃並沒有達成,經歷了種種波折後,這裡最終成為了一塊藝文休閑場地。
如今的 華山 1914文創園區位於 臺北 市的中心,距離捷運紅線與橘線的換乘站忠孝新生不遠,從1號口出來後繼續前行,穿過高架路就能到達。
來到文創園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片半圓形的小廣場,類似劇場的模樣,當中間空地上有表演進行時,觀眾就可以坐在草地上觀看節目。 從廣場一側的入口正式走進整個園區,我們就能發現其原先作為工廠的明顯特征。道路的兩邊仍舊保留了廠房建築的本身,儘管內部已經經過徹底的改造,但外牆卻還是刻意留下時間帶來的斑駁痕跡。 在文創園區中,有特色的小店那是必不可少的, 華山 就有非常多這樣的精品店,即使不買什麼,單純逛逛就足夠享受了。 園區中的生態環境搞得也非常不錯,綠植隨處可見,在城市裡看慣了鋼筋水泥後來到這裡真的能夠放鬆眼睛。 臺北Ⅲ 舌尖上的城市臺北 是一座移民城市,它彙集了來自大陸各地的美食,經過多年的融合與發展,逐漸孕育出了這裡深厚的飲食文化。
對於大多數來到 臺北 的游客來說,夜市自然是體驗這種飲食文化的最佳場所。然而,近年來隨著游客的涌入,很多夜市其實都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我們在全台各地都能看到的大腸包小腸、豪大大雞排等就是一個明證。而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我們可以看到網絡上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到 臺灣 以後,會認為所謂的 臺灣 美食不過如此。
事實上, 臺灣 尤其 臺北 依舊是吃貨的一方樂土,只不過那些有特色的食物藏得比較深罷了。這次,我們很幸運,在 臺北 的一路上都有很多當地人帶路,得以發掘了不少在本地頗有名氣的街頭小店。即使對於我這樣自詡已對 臺北 十分瞭解的人,也不得不承認自己重新發現了 臺北 美食。 >阿英滷肉飯地址: 臺北 市 大安 區 溫州 街74巷5弄1號
營業時間:11:30-13:30,17:30-20:00,周六休息
大學的周邊往往是美食的集中分佈地,臺大作為一所擁有好幾萬學生的高校自然也不例外。
不同於正門外公館夜市的熙熙攘攘,這家阿英滷肉飯藏身於一片安靜居民區中的小巷拐角處,平常周邊甚至很少能夠看到行人。但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儘管地處如此偏僻的地理位置,這家小店卻還是引得學生群體趨之若鶩。至於原因,那必然就是口味極佳了。 臺大學生用腳投票選出來的店自然是值得信賴的,我們點了店內經典的一款滷肉飯,底下鋪著煎到半熟的荷包蛋,中間米飯,最上面再鋪上足量的滷肉,正確的吃法是將其攪拌均勻之後送入口中。話說我當時第一口就有點懵了,真沒想到有這麼好吃!臺大生誠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