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用愛與和平,譜寫黎巴嫩的「止戰之殤」
最不像中東的中東國家黎巴嫩 ,在20世界60年代是 歐洲 人的度假天堂,首都 貝魯特 被譽為“ 中東 小 巴黎 ”。
它曾被《lonely plant》和《國家地理》稱為“人生必去的目的地”和“全球旅行十佳地”。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存,傳統和現代在這裡融合,5000多年的文化讓它別具特色。
而如今再提起 黎巴嫩 ,人們印象里只剩下那個滿是傷痕的 中東 炸葯包,戰爭和衝突改變了這個璀璨的國家,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七天的 黎巴嫩 之旅,慢慢發現,我們一直行走在愛與戰爭的邊緣。
中東 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的 黎巴嫩 ,在死亡和戰爭背後,是地暗藏玄機的異世界,隨時隨充滿著神秘冒險。
你見過一個首都的繁華市中心卻空無一人嗎?
到處是帶槍守衛的士兵,那些漂亮的建築卻無人問津。 你見過著名的旅游景點游客寥寥無幾嗎?
就連那熱情洋溢的 地中海 只剩鳥兒安家。 你見過被戰爭和宗教摧殘過的國家嗎?
富麗堂皇的清真寺竟和十字架教堂作為鄰居。 這就是 黎巴嫩 啊,戰爭和衝突覆蓋的國家。
在這次的環球旅行中,每到一個國家,我們儘量把停留的時間安排最長,像當地人一樣旅行,深度的體驗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內涵。我們一向追求性價比高的旅行目的地,但 黎巴嫩 卻是例外,它成為了這趟旅行中停留最短時間的國家,僅有短短的7天時間,就消費和安全問題來看,我並不推薦從國內專程來到這個國家,可正是這個國土只有10452平方公里的國家,卻給了我們旅行以來最出乎意料的體驗。
我們從巴爾幹國家 塞爾維亞 飛到 黎巴嫩 ,在 貝魯特 機場開往downtown的小巴上遇到一位歐美的游客,打過招呼便攀談起來,他來自 意大利 ,利用假期來到 黎巴嫩 。我好奇的問怎麼會想要來這個不穩定的國家。他說他是一位忠實的 中東 文化愛好者,而 黎巴嫩 卻是最不像 中東 的 中東 國家,他專程利用假期飛過來看看。
“最不像 中東 的 中東 國家。”這個說法十分有趣。 黎巴嫩 位於 地中海 東岸,北部鄰 敘利亞 ,南界 巴勒斯坦 、 以色列 ,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在 中東 變得格外耀眼。
黎巴嫩 曾為 法國 殖民地,當地的文化和生活受影響越來越西化,使得這個傳統的阿拉伯國家越來越開放。不少當地人開始說法語,學習 法國 文化,甚至有人自認為他不是阿拉伯人,而是 地中海 人或 歐洲 人。 行走在戰爭里—貝魯特貝魯特 最初被迦南人 - 腓尼基人稱為貝爾斯城,是一個古老的定居點,歷時5000多年。在公元前一世紀,它成為一個 羅馬 城市,並被命名為Berytus。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它是一個偉大的文化中心和阿拉伯地區的主要教育,醫療和商業中心。它在15年的內戰期間遭受了幾次挫折[1975-1990],但人們一直在努力重建他們破碎的房屋和生活。它從灰燼中重建七次,隨著一個動蕩的過去,這個城市已經成為衝突的代名詞,
來到 貝魯特 第一映像是潮濕破爛,交通堵塞,道路上到處都是積水。剛到 黎巴嫩 的第一天出門覓食正好遇上瓢潑大雨,豆大的雨水傾盆而下把洗劫著這個滄桑的古都,被雨遮住的 中東 城市蒙上了淡淡的一層薄霧,我們兩個外來人就就濕漉漉的闖入了 黎巴嫩 的市斤生活。
在 貝魯特 著名的商業街——哈姆拉,周末加上雨天的緣故,平日的熱鬧全部都不見了,行人和小販來來往往。儘管 貝魯特 被譽為“ 中東 的小 巴黎 ”,退去了燈紅酒綠的外表滿是一城的疲憊,擁擠的街道紛紛揚揚,糟糕的地下道水泄不通,這個被雨水籠罩的城市,疲憊又滄桑。 第二天我們從紅街步行至 貝魯特 的市中心,一路上除了汽鳴聲,就是那些殘舊的槍彈斷牆了。
慢慢來到了市中心的星星廣場附近, 貝魯特 破舊不堪的樣子褪去了,換上了一幅富麗堂皇的新衣。這個被重建的地區,讓人有種錯覺,以為身處 歐洲 ,因為那令人眼花繚亂的 中東 建築上掛著 法國 名字。在那充滿法式風情的建築下到處是琳琅滿目的奢侈品和歐式的咖啡廳,無論是服裝還是鐘錶,最新款的包包和昂貴的巧克力,甚至豪華跑車,在這個完全現代化的市中心比比皆是。
可是外表再艷麗的城市,一掀開那層外衣里,包裹的支離破碎才是它最真實的樣子啊。我們來到鐘樓,幾乎所有的餐廳和酒店都關門了,在入口處有士兵把守,我小心翼翼的詢問是否還可以進入,士兵點頭示意沒問題。
那些上世紀的 中東 建築,沒人再來欣賞,只剩幾個當地人閑暇時過來溜溜孩子。 只不過是一個街區的距離,上一步你還看見燈紅酒綠,而下一秒變成了人間地獄,前一個街區還看見身穿華服的舉止典雅的貴族在喝咖啡,轉了一個彎發現衣衫襤褸的 黎巴嫩 父親抱著瞌睡的孩子在售賣圓珠筆。
在市中心廣場的豪華跑車和早就破舊廢棄的二手麵包車同時在等紅綠燈,這樣一幅巨大差異的畫面隨處可見。富豪們願意一擲千金花費30萬美金買下一塊 伊朗 地毯,卻不願意給月薪不到1000人民幣的底層工人加工資,有錢人家的孩子旁永遠跟著一個來自 東南亞 或 非洲 的佣人,而普通家裡的孩子只能在一邊看他們玩最新的玩具車,這裡就是 貝魯特 。
它曾被《lonely plant》和《國家地理》稱為“人生必去的目的地”和“全球旅行十佳地”。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存,傳統和現代在這裡融合,5000多年的文化讓它別具特色。
而如今再提起 黎巴嫩 ,人們印象里只剩下那個滿是傷痕的 中東 炸葯包,戰爭和衝突改變了這個璀璨的國家,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七天的 黎巴嫩 之旅,慢慢發現,我們一直行走在愛與戰爭的邊緣。
中東 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的 黎巴嫩 ,在死亡和戰爭背後,是地暗藏玄機的異世界,隨時隨充滿著神秘冒險。
你見過一個首都的繁華市中心卻空無一人嗎?
到處是帶槍守衛的士兵,那些漂亮的建築卻無人問津。 你見過著名的旅游景點游客寥寥無幾嗎?
就連那熱情洋溢的 地中海 只剩鳥兒安家。 你見過被戰爭和宗教摧殘過的國家嗎?
富麗堂皇的清真寺竟和十字架教堂作為鄰居。 這就是 黎巴嫩 啊,戰爭和衝突覆蓋的國家。
在這次的環球旅行中,每到一個國家,我們儘量把停留的時間安排最長,像當地人一樣旅行,深度的體驗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內涵。我們一向追求性價比高的旅行目的地,但 黎巴嫩 卻是例外,它成為了這趟旅行中停留最短時間的國家,僅有短短的7天時間,就消費和安全問題來看,我並不推薦從國內專程來到這個國家,可正是這個國土只有10452平方公里的國家,卻給了我們旅行以來最出乎意料的體驗。
我們從巴爾幹國家 塞爾維亞 飛到 黎巴嫩 ,在 貝魯特 機場開往downtown的小巴上遇到一位歐美的游客,打過招呼便攀談起來,他來自 意大利 ,利用假期來到 黎巴嫩 。我好奇的問怎麼會想要來這個不穩定的國家。他說他是一位忠實的 中東 文化愛好者,而 黎巴嫩 卻是最不像 中東 的 中東 國家,他專程利用假期飛過來看看。
“最不像 中東 的 中東 國家。”這個說法十分有趣。 黎巴嫩 位於 地中海 東岸,北部鄰 敘利亞 ,南界 巴勒斯坦 、 以色列 ,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在 中東 變得格外耀眼。
黎巴嫩 曾為 法國 殖民地,當地的文化和生活受影響越來越西化,使得這個傳統的阿拉伯國家越來越開放。不少當地人開始說法語,學習 法國 文化,甚至有人自認為他不是阿拉伯人,而是 地中海 人或 歐洲 人。 行走在戰爭里—貝魯特貝魯特 最初被迦南人 - 腓尼基人稱為貝爾斯城,是一個古老的定居點,歷時5000多年。在公元前一世紀,它成為一個 羅馬 城市,並被命名為Berytus。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它是一個偉大的文化中心和阿拉伯地區的主要教育,醫療和商業中心。它在15年的內戰期間遭受了幾次挫折[1975-1990],但人們一直在努力重建他們破碎的房屋和生活。它從灰燼中重建七次,隨著一個動蕩的過去,這個城市已經成為衝突的代名詞,
來到 貝魯特 第一映像是潮濕破爛,交通堵塞,道路上到處都是積水。剛到 黎巴嫩 的第一天出門覓食正好遇上瓢潑大雨,豆大的雨水傾盆而下把洗劫著這個滄桑的古都,被雨遮住的 中東 城市蒙上了淡淡的一層薄霧,我們兩個外來人就就濕漉漉的闖入了 黎巴嫩 的市斤生活。
在 貝魯特 著名的商業街——哈姆拉,周末加上雨天的緣故,平日的熱鬧全部都不見了,行人和小販來來往往。儘管 貝魯特 被譽為“ 中東 的小 巴黎 ”,退去了燈紅酒綠的外表滿是一城的疲憊,擁擠的街道紛紛揚揚,糟糕的地下道水泄不通,這個被雨水籠罩的城市,疲憊又滄桑。 第二天我們從紅街步行至 貝魯特 的市中心,一路上除了汽鳴聲,就是那些殘舊的槍彈斷牆了。
慢慢來到了市中心的星星廣場附近, 貝魯特 破舊不堪的樣子褪去了,換上了一幅富麗堂皇的新衣。這個被重建的地區,讓人有種錯覺,以為身處 歐洲 ,因為那令人眼花繚亂的 中東 建築上掛著 法國 名字。在那充滿法式風情的建築下到處是琳琅滿目的奢侈品和歐式的咖啡廳,無論是服裝還是鐘錶,最新款的包包和昂貴的巧克力,甚至豪華跑車,在這個完全現代化的市中心比比皆是。
可是外表再艷麗的城市,一掀開那層外衣里,包裹的支離破碎才是它最真實的樣子啊。我們來到鐘樓,幾乎所有的餐廳和酒店都關門了,在入口處有士兵把守,我小心翼翼的詢問是否還可以進入,士兵點頭示意沒問題。
那些上世紀的 中東 建築,沒人再來欣賞,只剩幾個當地人閑暇時過來溜溜孩子。 只不過是一個街區的距離,上一步你還看見燈紅酒綠,而下一秒變成了人間地獄,前一個街區還看見身穿華服的舉止典雅的貴族在喝咖啡,轉了一個彎發現衣衫襤褸的 黎巴嫩 父親抱著瞌睡的孩子在售賣圓珠筆。
在市中心廣場的豪華跑車和早就破舊廢棄的二手麵包車同時在等紅綠燈,這樣一幅巨大差異的畫面隨處可見。富豪們願意一擲千金花費30萬美金買下一塊 伊朗 地毯,卻不願意給月薪不到1000人民幣的底層工人加工資,有錢人家的孩子旁永遠跟著一個來自 東南亞 或 非洲 的佣人,而普通家裡的孩子只能在一邊看他們玩最新的玩具車,這裡就是 貝魯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