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深處 威尼斯 Venezia
文:烏拉拉 圖:張文
對 威尼斯 的熱愛,最早追溯到很小時候的正大綜藝,這個至今最虔誠收看過的綜藝節目在世界真奇妙的某一期就是介紹 水城 威尼斯 。一想到船夫輕搖船櫓唱著小調,搖曳著駕起岡多拉在撲朔迷離的蜿蜒水巷裡緩緩穿循,再漸漸沒入那些泛著粼粼光影的灰牆青瓦的建築深處,就覺得浪漫得不得了。 威尼斯 影展至今仍是對華人電影最友好的世界級影展,單這一點,也讓這座城成為華人心目中的必達之地。
如果你懷著對水鄉既有的浪漫而清雅的想象,又恰巧習慣了寧靜的話,那第一眼看到 威尼斯 ,一定會失望,這城市太過著名,所以太過喧嚷。但如果你把這如織的人流也視作城市的一景的話,便也釋然。 威尼斯 的繁華,自古亦然。回溯數百年,黝黑的水手和往返於東西商路的精明商人便已如今時一般,穿梭不息。
這座中世紀 地中海 的半島,自公元453 年已經存在,人們靠海吃海,發展起昂貴的製鹽業,成為經年缺鹽的 歐洲 的鹽罐,並且壟斷這行業數百年,攢下巨額財富,而後是造船通商。十字軍東征時候,富有的半島商人用這些船將十字軍戰士運到聖地,從中賺取高額運費,戰士們沒錢付費時候,就受命為精明的商人們在 愛琴海 ,小亞細亞, 埃及 等地攻城略池。到14 世紀末,這座由一群為了躲避戰亂開始的 水城 已經躍升為中世紀 歐洲 最大的城市。行政管理權只掌握在少數富商組成的十人委員會手裡,豢養一支由警察和職業殺手組成的特務機構,監視市民,乾脆利落的幹掉異己分子。 水路威尼斯 的外形如海豚一般,城市面積不到7.8 平方公里,卻由118 個小島組成。117 條運河如蛛網一般密佈其間。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401 座各式各樣的橋梁連綴在一起。整個城市靠一條長堤與 意大利 半島連接。
從港口買一張票,坐上 威尼斯 的公共交通工具---- 船,一路停停走走,可抵達城市的中心 聖馬克 廣場。沿途瀏覽 威尼斯 的沿岸200 多座宮殿,教堂,古宅組成的建築群,即使是在最悶熱的盛夏,海風習習吹,倒也不失愜意。
再不然,挑一尾裝飾著華美天鵝絨的岡多拉,優游的靠著,看穿著黑白海軍條紋T 恤的船夫站在船頭,就那麼輕輕一搖槳間,已毫無聲息的滑過拱橋,消隱在錯落的水巷深處。 廣場聖馬克 廣場極壯觀,四面環繞著拜占庭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鐘樓,大教堂的氣勢磅礴。廣場中成群的鴿子懶怠怠的跺著步子,有一搭沒一搭的吃游人們投下的食物。時不時傳來撲撲拉拉的振翅聲,成群結隊打著呼哨飛滿廣場上空。1797 年拿破侖攻占 威尼斯 ,驚嘆於廣場的華美,曾下令把廣場邊的總督府改作行宮,至今人們還習慣於叫它拿破侖宮。這裡也是每年嘉年華的主場地,永遠是游人如織,從不落場。但據說廣場最美的時候,是漲潮時,一大片潮水如同在廣場上鋪展的巨大鏡子,所有建築物如同鑲嵌在玻璃和水晶間,玲瓏剔透。再呼應著露天咖啡茶座和游人的衣著,光影斑斕,迷煞人。但這是機緣,難得親見。 教堂聖馬克 的大教堂倒是隨時可以朝聖。公元829 年, 威尼斯 商人們把聖馬可的遺骨從 埃及 偷運回來之後,就一直雄心勃勃的想要標誌性的建築。他們最終得償所願。 聖馬克 教堂一度是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作為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出發地,至今在基督教世界享有盛名。 威尼斯 的全部榮耀,富足,歷史和信仰,皆凝聚於此。這座教堂在其數百年的不斷修複中,一點點地融合東西方特色,在拜占庭建築的基礎上,15世紀加入哥特的尖拱門裝飾,17 世紀有添上諸如欄桿之類的文藝復興時期裝飾。最終使其成東方拜占庭,古 羅馬 ,中世紀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多種儀式形式的奇異卻和諧的揉雜體。仔細觀摩,可以看出整座教堂結構脫形於 希腊 式十字形設計,正面的華麗裝飾是典型的拜占庭風格,五座圓頂據說來自 土耳其 伊斯坦布爾 的聖 索非亞 教堂。教堂內部牆壁是用石子和碎瓷鑲嵌的壁畫,而大門頂上正中,雕有四匹金色的奔騰的駿馬,大教堂內外 大理 石柱 多達400 根。
教堂旁邊的15 世紀 巴西 尼加塔樓高達97 米,每逢整點時候,由鐘樓之巔的兩個摩爾人會舉槌擊鐘報時,鐘聲在整個城市上空迴旋。驚動在廣場覓食的鴿群,撲撲漱漱的騰起入空,極其壯觀。 港口從廣場出來,可以看到入 海口 ,並不大,一派繁忙,港口邊排排齊整的列著貢多拉,穿著黑白條紋水手服的船夫,還一如百年前一樣,殷勤的邀著客。正趕上龐然大物一般的巨型郵輪正緩緩入港。甲板上密匝匝的人影,未知是否已不動聲色的演繹過怎樣的故事。這是個缺少傳奇的年代,連泰坦尼克號那般的影史傳奇都已經漸漸淡出了記憶。 橋港口靠經教堂的一側,是嘆息橋。 威尼斯 有400 多座小橋,有兩座橋不能錯過,一是“利可圖橋”,一座就是“嘆息橋”。嘆息橋的得名,是因為關在右岸監獄里的犯人,在執行處決之時,往往要從此橋通過,走到行刑室去,犯人此時就是通過橋上的護欄與親屬見最後一面,而橋下親人常聽到犯人嘆息聲。
後來詩人拜倫到此有感,為此橋取名作“嘆息橋”。 巷子威尼斯 的整座城市就是由成千上百蜿蜒的水道貫穿著。正如珍.莫裡斯(Jan Morris) 的《 威尼斯 》里寫道的: 威尼斯 是一個巷弄、隱蔽的庭院、橋梁、拱門、迂迴的 通道 、死衚衕、碼頭、陰暗突出的後街和意外光亮的廣場所組成的迷宮。
如果厭倦了廣場的喧嘩擁嚷,又不趕時間的話,可以試著穿一穿那些迂迴錯綜的狹長小巷。
不必依靠地圖,因為幾乎每本介紹 威尼斯 的旅游書,都會提醒你要當心迷路。或者還會善意的夾雜一段關於如何分辨紛繁巷弄名稱的文字。 比如 :街道為 Calle,小巷是Ramo,Riva 是臨水大道,Ruga 是商業街,運河作為路的叫做Rio Terra, 沿著運河伸展的是Fondamenta,穿廊的路Sottoportego…… 你永遠無法弄清楚每一個門牌路名的實際意義,更不用說依地址尋找目的地。倒不如索性放輕鬆,憑著直覺,一路停停走走,過小橋,穿拱門,切廣場,沿水岸,轉屋廊,逛小店,看日影在狹長的青黛色建築中點點推移,時間緩緩流逝。
對 威尼斯 的熱愛,最早追溯到很小時候的正大綜藝,這個至今最虔誠收看過的綜藝節目在世界真奇妙的某一期就是介紹 水城 威尼斯 。一想到船夫輕搖船櫓唱著小調,搖曳著駕起岡多拉在撲朔迷離的蜿蜒水巷裡緩緩穿循,再漸漸沒入那些泛著粼粼光影的灰牆青瓦的建築深處,就覺得浪漫得不得了。 威尼斯 影展至今仍是對華人電影最友好的世界級影展,單這一點,也讓這座城成為華人心目中的必達之地。
如果你懷著對水鄉既有的浪漫而清雅的想象,又恰巧習慣了寧靜的話,那第一眼看到 威尼斯 ,一定會失望,這城市太過著名,所以太過喧嚷。但如果你把這如織的人流也視作城市的一景的話,便也釋然。 威尼斯 的繁華,自古亦然。回溯數百年,黝黑的水手和往返於東西商路的精明商人便已如今時一般,穿梭不息。
這座中世紀 地中海 的半島,自公元453 年已經存在,人們靠海吃海,發展起昂貴的製鹽業,成為經年缺鹽的 歐洲 的鹽罐,並且壟斷這行業數百年,攢下巨額財富,而後是造船通商。十字軍東征時候,富有的半島商人用這些船將十字軍戰士運到聖地,從中賺取高額運費,戰士們沒錢付費時候,就受命為精明的商人們在 愛琴海 ,小亞細亞, 埃及 等地攻城略池。到14 世紀末,這座由一群為了躲避戰亂開始的 水城 已經躍升為中世紀 歐洲 最大的城市。行政管理權只掌握在少數富商組成的十人委員會手裡,豢養一支由警察和職業殺手組成的特務機構,監視市民,乾脆利落的幹掉異己分子。 水路威尼斯 的外形如海豚一般,城市面積不到7.8 平方公里,卻由118 個小島組成。117 條運河如蛛網一般密佈其間。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401 座各式各樣的橋梁連綴在一起。整個城市靠一條長堤與 意大利 半島連接。
從港口買一張票,坐上 威尼斯 的公共交通工具---- 船,一路停停走走,可抵達城市的中心 聖馬克 廣場。沿途瀏覽 威尼斯 的沿岸200 多座宮殿,教堂,古宅組成的建築群,即使是在最悶熱的盛夏,海風習習吹,倒也不失愜意。
再不然,挑一尾裝飾著華美天鵝絨的岡多拉,優游的靠著,看穿著黑白海軍條紋T 恤的船夫站在船頭,就那麼輕輕一搖槳間,已毫無聲息的滑過拱橋,消隱在錯落的水巷深處。 廣場聖馬克 廣場極壯觀,四面環繞著拜占庭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鐘樓,大教堂的氣勢磅礴。廣場中成群的鴿子懶怠怠的跺著步子,有一搭沒一搭的吃游人們投下的食物。時不時傳來撲撲拉拉的振翅聲,成群結隊打著呼哨飛滿廣場上空。1797 年拿破侖攻占 威尼斯 ,驚嘆於廣場的華美,曾下令把廣場邊的總督府改作行宮,至今人們還習慣於叫它拿破侖宮。這裡也是每年嘉年華的主場地,永遠是游人如織,從不落場。但據說廣場最美的時候,是漲潮時,一大片潮水如同在廣場上鋪展的巨大鏡子,所有建築物如同鑲嵌在玻璃和水晶間,玲瓏剔透。再呼應著露天咖啡茶座和游人的衣著,光影斑斕,迷煞人。但這是機緣,難得親見。 教堂聖馬克 的大教堂倒是隨時可以朝聖。公元829 年, 威尼斯 商人們把聖馬可的遺骨從 埃及 偷運回來之後,就一直雄心勃勃的想要標誌性的建築。他們最終得償所願。 聖馬克 教堂一度是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作為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出發地,至今在基督教世界享有盛名。 威尼斯 的全部榮耀,富足,歷史和信仰,皆凝聚於此。這座教堂在其數百年的不斷修複中,一點點地融合東西方特色,在拜占庭建築的基礎上,15世紀加入哥特的尖拱門裝飾,17 世紀有添上諸如欄桿之類的文藝復興時期裝飾。最終使其成東方拜占庭,古 羅馬 ,中世紀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多種儀式形式的奇異卻和諧的揉雜體。仔細觀摩,可以看出整座教堂結構脫形於 希腊 式十字形設計,正面的華麗裝飾是典型的拜占庭風格,五座圓頂據說來自 土耳其 伊斯坦布爾 的聖 索非亞 教堂。教堂內部牆壁是用石子和碎瓷鑲嵌的壁畫,而大門頂上正中,雕有四匹金色的奔騰的駿馬,大教堂內外 大理 石柱 多達400 根。
教堂旁邊的15 世紀 巴西 尼加塔樓高達97 米,每逢整點時候,由鐘樓之巔的兩個摩爾人會舉槌擊鐘報時,鐘聲在整個城市上空迴旋。驚動在廣場覓食的鴿群,撲撲漱漱的騰起入空,極其壯觀。 港口從廣場出來,可以看到入 海口 ,並不大,一派繁忙,港口邊排排齊整的列著貢多拉,穿著黑白條紋水手服的船夫,還一如百年前一樣,殷勤的邀著客。正趕上龐然大物一般的巨型郵輪正緩緩入港。甲板上密匝匝的人影,未知是否已不動聲色的演繹過怎樣的故事。這是個缺少傳奇的年代,連泰坦尼克號那般的影史傳奇都已經漸漸淡出了記憶。 橋港口靠經教堂的一側,是嘆息橋。 威尼斯 有400 多座小橋,有兩座橋不能錯過,一是“利可圖橋”,一座就是“嘆息橋”。嘆息橋的得名,是因為關在右岸監獄里的犯人,在執行處決之時,往往要從此橋通過,走到行刑室去,犯人此時就是通過橋上的護欄與親屬見最後一面,而橋下親人常聽到犯人嘆息聲。
後來詩人拜倫到此有感,為此橋取名作“嘆息橋”。 巷子威尼斯 的整座城市就是由成千上百蜿蜒的水道貫穿著。正如珍.莫裡斯(Jan Morris) 的《 威尼斯 》里寫道的: 威尼斯 是一個巷弄、隱蔽的庭院、橋梁、拱門、迂迴的 通道 、死衚衕、碼頭、陰暗突出的後街和意外光亮的廣場所組成的迷宮。
如果厭倦了廣場的喧嘩擁嚷,又不趕時間的話,可以試著穿一穿那些迂迴錯綜的狹長小巷。
不必依靠地圖,因為幾乎每本介紹 威尼斯 的旅游書,都會提醒你要當心迷路。或者還會善意的夾雜一段關於如何分辨紛繁巷弄名稱的文字。 比如 :街道為 Calle,小巷是Ramo,Riva 是臨水大道,Ruga 是商業街,運河作為路的叫做Rio Terra, 沿著運河伸展的是Fondamenta,穿廊的路Sottoportego…… 你永遠無法弄清楚每一個門牌路名的實際意義,更不用說依地址尋找目的地。倒不如索性放輕鬆,憑著直覺,一路停停走走,過小橋,穿拱門,切廣場,沿水岸,轉屋廊,逛小店,看日影在狹長的青黛色建築中點點推移,時間緩緩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