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光里徜徉,震後尼泊爾深行18天

房檐下眾多木雕, 保德 一一解說他們的象徵,只是實在太多 ,都記不住了。


庭院的南邊Taleju神殿(也稱Taleju Bhawani),鍍 金門 楣上的精緻雕刻


最後來到北面的Keshav Narayan庭院,現為博物館
庭院中的Keshav Narayan Chowk



黃 金門 建於1734年,頂上雕刻著濕婆神、帕爾瓦蒂、象神、KUMAR. 門頂之上包著金箔的窗戶,曾是國王受眾人朝拜的地方。

幕爾庭院(Mul Chowk)門前已關閉的巴伊拉布門(Bhairab Gateway),牆上五顏六色繪製的是濕婆神的憤怒相“巴伊拉布”

雕像建於1700年, 帕坦 第四代國王尤加• 納倫 德拉•馬拉 雙手合十,端坐於蓮座之上,碩大的眼鏡王蛇護衛著,身後還有縮小版的皇后,雕像上的小鳥承載了一則古老傳說。據 尼泊爾 編年史記載,國王在位時因喪子之痛,把大權交給大臣們,自己帶著王后和妃子共30餘人避居昌古,併在那裡去世。行前他對大臣們說,只要雕像上的那隻小鳥不飛走,就應該相信他還活在人間。為了不讓小鳥飛走,王宮面對雕像的那扇窗戶永遠敞開著,至今人們依然每天在窗前為小鳥供上水和食物,人們相信國王並未離去。另外還有一則傳說,若是這隻小鳥飛走了,那麼Vishwanath神廟前的大象就會到Manga Hiti水池飲水。

幕爾庭院(Mul Chowk)北面,曼嘎水渠 Manga Hiti 當地人在取水


繼續往南走,一個當地的小集市

佛塔就是浮屠,音譯過來的。以往佛經上翻譯稱“窣堵波”【sū dǔ bō ㄙㄨ ㄉㄨˇ ㄅㄛ [1] 】,又稱窣堵坡,音譯自梵文的स्तूप(stūpa),是源於 印度 佛塔的一種形式。古 印度 佛教徒築塔是為了埋藏佛之舍利,形象與下圖基本相像。我們現在國內佛塔的外形與此不同,這正是外來文化與本地文化相融合的現象。

杜巴廣場上最多見的形式是第1種——帕廓達(Pagoda),其次是第2種——錫克哈拉(Shikhara), 比如 帕坦 杜巴廣場的克利須那神廟(黑天神廟Krishna Mandir),而博達哈大佛塔(Bodhna)和猴廟就屬於第3種——寺度巴(Stupa)。
帕坦 的參觀基本結束,大約一個半小時。有點遺憾,後來發現金廟和大覺寺等一些比較著名的景點, 保德 都沒有帶我們參觀。 保德 說旅行社只跟他說了 帕坦 杜巴廣場,不包括其他景點;也可能因為那天是當地節日, 保德 也提到他們家族是要吃全羊過節呢.
保德 自己先回家去,司機繼續帶我們,午飯後兩小時車程到達Nagarkot ( 納加闊特 )
途徑的小鎮

住宿:
Peaceful Cottage & Cafe Du Mont (都蒙咖啡小屋 和平 酒店) AGODA訂292/標 含早
酒店的條件尚算可以,雖然稍有點舊,但衛生不錯,景觀很好,開闊;餐廳也算不錯。








9月24日 納加闊特— 巴德崗及周邊—博達哈行程:Nagarkot 納加闊特 —Changu Narayan Temple 昌古納拉揚神廟—Bhaktapur 巴德崗 —Gokarna Mahadev Temple戈卡納•馬哈德夫廟—Bodhnath 博達哈大佛塔 —Kathmandu 加德滿都


雖無緣雪山,但觀景臺上靜聽蟲鳴鳥唱,看雄鷹略過也甚是愜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