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 | 西藏獨行記憶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 從羊湖去卡若拉冰川的路上,司機師傅和我們說起 阿裡 來。
熟悉 西藏 的人一定知道 西藏 最美的風景在 阿裡 ,直到現在 阿裡 地區仍是氣候最惡劣、條件最艱苦的高原,我一直相信最美的風景都要經歷一番苦痛才能看到。司機師傅說:“因為我一直跑 阿裡 長線,常常看到 阿裡 地區的小孩仍舊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有些甚至在終年低溫嚴寒的高原身穿一件單薄的棉布,都沒有加絨的衣服取暖擋風,如果你們生活中有穿不掉的厚衣服不妨給他們寄過去,也許你並不知道這些衣服對他們來說可以熬過整個春夏秋冬。”聽完這段話的時候,我一時語塞,一直很想很想去 阿裡 ,很想在珠峰大本營親自看一眼珠穆朗瑪的尊榮,殊不知那裡的孩子過著你更加沒想象過的生活。
穿過羊湖,卡若拉冰川就在路的盡頭,它是著名影視《 紅河 谷》的拍攝地,當時為了製造出真實的雪崩情境,劇組還利用炸葯在卡若拉冰川上炸出了一個三角形的缺口,至今仍清晰可見。在卡若拉冰川走一走除了冷還是冷,回到車裡是那種久久無法恢復的冷,難以想象真正攀登雪山的人要如何堅持。司機師傅說,珠峰比這兒冷多了,看來當我真的決定去珠峰的時候,是必須練好身體之時。
回來後我在微博上說了句話:“拍攝照片和真實的美景比起來,真是不想說話了,我已用盡洪荒之力也換不回和我感受到一樣的大自然的壯觀給你們!”對我來說,自然景觀下的鬼斧神工就應該把身體放進去全身心地感受,照片永遠也還原不了一種叫做“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後來也因為時間的關係,沒去成 納木錯 ,據說湖面的水還在結冰,去那邊的道路塌方,好吧,這又成為此次 西藏 行的一粒“遺珠”,沒事兒,我相信我還會再來的。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色季拉山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10 藏傳佛教圍繞 拉薩 大大小小的寺廟有無數多個,我選擇了最著名的三個: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
大昭寺的內部格局是複雜的,我並沒有選擇導游,在各種昏暗的殿堂內來回穿梭,可以清晰得看見一條分界線,一邊是排成一排的藏民信徒,一邊是熙熙攘攘的游客,分辨游客和信徒是極其容易的,我常常不太喜歡這種混合,甚至是反感,就像當年在 斯裡蘭卡 拍點酥油燈祈福的當地人,很多游客拿著長焦短炮對著他們拍攝,像是拿把槍闖進了某種虔誠里。
我在大昭寺內看見的藏民是迫不及待的,有一種壓抑的緊迫感,好像他們信仰的每一尊佛殿都必須急匆匆地守完儀式,而我在大昭寺外磕長頭看見的藏民是執拗的,他們更多是和自我的一種執拗。我自己則更喜歡與哲蚌寺和色拉寺遇見的信徒在一起,那會讓自己更沉澱下來。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熟悉 西藏 的人一定知道 西藏 最美的風景在 阿裡 ,直到現在 阿裡 地區仍是氣候最惡劣、條件最艱苦的高原,我一直相信最美的風景都要經歷一番苦痛才能看到。司機師傅說:“因為我一直跑 阿裡 長線,常常看到 阿裡 地區的小孩仍舊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有些甚至在終年低溫嚴寒的高原身穿一件單薄的棉布,都沒有加絨的衣服取暖擋風,如果你們生活中有穿不掉的厚衣服不妨給他們寄過去,也許你並不知道這些衣服對他們來說可以熬過整個春夏秋冬。”聽完這段話的時候,我一時語塞,一直很想很想去 阿裡 ,很想在珠峰大本營親自看一眼珠穆朗瑪的尊榮,殊不知那裡的孩子過著你更加沒想象過的生活。
穿過羊湖,卡若拉冰川就在路的盡頭,它是著名影視《 紅河 谷》的拍攝地,當時為了製造出真實的雪崩情境,劇組還利用炸葯在卡若拉冰川上炸出了一個三角形的缺口,至今仍清晰可見。在卡若拉冰川走一走除了冷還是冷,回到車裡是那種久久無法恢復的冷,難以想象真正攀登雪山的人要如何堅持。司機師傅說,珠峰比這兒冷多了,看來當我真的決定去珠峰的時候,是必須練好身體之時。
回來後我在微博上說了句話:“拍攝照片和真實的美景比起來,真是不想說話了,我已用盡洪荒之力也換不回和我感受到一樣的大自然的壯觀給你們!”對我來說,自然景觀下的鬼斧神工就應該把身體放進去全身心地感受,照片永遠也還原不了一種叫做“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後來也因為時間的關係,沒去成 納木錯 ,據說湖面的水還在結冰,去那邊的道路塌方,好吧,這又成為此次 西藏 行的一粒“遺珠”,沒事兒,我相信我還會再來的。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色季拉山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 10 藏傳佛教圍繞 拉薩 大大小小的寺廟有無數多個,我選擇了最著名的三個: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
大昭寺的內部格局是複雜的,我並沒有選擇導游,在各種昏暗的殿堂內來回穿梭,可以清晰得看見一條分界線,一邊是排成一排的藏民信徒,一邊是熙熙攘攘的游客,分辨游客和信徒是極其容易的,我常常不太喜歡這種混合,甚至是反感,就像當年在 斯裡蘭卡 拍點酥油燈祈福的當地人,很多游客拿著長焦短炮對著他們拍攝,像是拿把槍闖進了某種虔誠里。
我在大昭寺內看見的藏民是迫不及待的,有一種壓抑的緊迫感,好像他們信仰的每一尊佛殿都必須急匆匆地守完儀式,而我在大昭寺外磕長頭看見的藏民是執拗的,他們更多是和自我的一種執拗。我自己則更喜歡與哲蚌寺和色拉寺遇見的信徒在一起,那會讓自己更沉澱下來。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