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天的印度神游 之旅




寺廟中的雕像大多是赤身裸體的。

耆那教(Jainism)是起源於古 印度 的古老宗教之一,甚至早於佛教和基督教。該教主張禁欲,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人數占印度總人口的0.4%左右。耆那教徒主要從事商業、貿易或工業。
2500多年前,笩駄摩那(Vardhamana)放棄了財產、家庭,決定出走尋求真理;42歲時他認為自己大徹 大悟 ,游方傳道,收容許多弟子。也正是他,作為耆那教的創始人,建立了耆那教的信仰和哲學、教義。因此,笩駄摩那在耆那教中被尊奉為“尊者大雄(Mahavira)”中的第24代祖師(Tirthankar),也是最後一位祖師。而在笩駄摩那之前、傳說中的另外23位祖師也被耆那教教徒膜拜。
根據耆那哲學,耆那教所有的祖師都是人類,而不是神,並認為世界是由原子構成,不由神造。雖然耆那教不信神,但崇拜24祖。祖師們通過禪定訓練和自我實現達到了完美或覺悟的狀態,成為耆那(Jina), 意即“勝者”。大雄認為,“正知、正見和正行是自我解脫的真實之路。”因此耆那教徒以“正行”的五誓言作為生活的核心,即不害(不傷害任何生物),不欺(只說實話且語不傷人),不偷(不拿經由不當方法、途徑得到的東西),不淫(不沉溺於肉欲的快樂),不貪(完全不粘著人、地和物)。不害(非暴力)不僅包括一般的不殺生,而且連傷害其他生靈的任何行為、語言和念頭都必須禁止。
大雄還主張裸體苦行,認為衣服也是世俗羈絆的標誌,應該拋棄。大雄死後耆那教分裂成兩派:一派叫天衣派(裸體派),以天空為衣;一派叫白衣派,只穿一件白袍。因此,寺中耆那教祖師和聖者造像多半是裸體(通常只在腰間裹一塊布),以裸體顯示苦行的堅毅和靈魂的純凈。另外,此教提倡男女平等,這是區別於 印度 教的最大特點之一。














以上為帕特旺府邸 Patwon Ki Have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