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菠蘿的海“三國
據說當時的黑頭兄弟會在 裡加 可是炙手可熱,受到許多窈窕淑女青睞,畢竟都是鑽石王老五嘛! 歐洲 許多城市都有個市政廳,是當時城市父母官的官邸, 裡加 也不例外,這就是。 裡加 老城幾乎每座建築物的頂上都有這麼一隻金屬的鳥,後來才知道不是鳥,是雞。這叫風信雞,是辨別風向,相助漁民出海的。當地居民十三世紀時就認為風信雞有辟邪之用。所以後來風信雞成了 裡加 特有標誌,黑頭宮也不免俗。 廣場四周角落裡是露天咖啡座,這幾乎成了 歐洲 廣場的標配。 歐洲 人製作的瓷茶壺很有意思,豐滿而結實,一壺可倒水三四杯。 廣場四周到處可見教堂,這是建於十三世紀的 聖彼得 大教堂,123米多高的鐘塔加上底座,看起來就像個火箭,怪怪的。 看這門上的雕塑,就知道這是一座哥特式風格的教堂,隨便進,不要錢。 紅色的聖喬治教堂。 連接廣場的小街巷。估計都是民居,款式和我們上世紀的公寓差不多,但人家很乾凈。 這是個蝦米建築?有點異域風情,可實在想不起來名字了。 這可不是碉堡,而是 裡加 著名的火藥庫塔樓,就是軍火庫。現在這裡是 拉脫維亞 戰爭博物館,珍藏了 拉脫維亞 十四世紀以來經歷的各種戰爭資料和實物。 這幢黃色的房子就是著名的“貓宅”,據說其主人是一位富有的 德國 商人,因為行為不檢點,被黑頭兄弟會拒之門外。他一怒之下就在街對面蓋了這幢房子,併在屋頂兩邊放上兩隻發怒的黑貓,並將貓腚對著黑頭會。黑頭會極為憤怒,將其告上法庭,最後在法院調解下達成協議,屋主人將貓尾轉向,不再對著黑頭會,皆大歡喜。我們遠看此貓,總覺得它是以 英國 短毛貓為藍本製作的,我那閨女家就有兩隻,除了顏色是藍色的外,外形真的極為相像,也是一趣事。 這幢建築很有特點。 上面咋還坐個人做思想者狀?當然不是真人,是雕像。導游介紹時也一帶而過,沒記住,回來也查不到資料,先掛著吧。 這扇門挺有喜感。 這估計又是新藝術風格建築了。 這些大概也是,畢竟在這個城市有八百幢這樣的房屋好不好。 建於1211年的圓頂大教堂正在維修。這個教堂當時可是 波羅的海 地區最大的教堂,人們經常在這裡舉辦各種文化活動 小街巷裡也有造型非常漂亮的教堂,這幢白色綠頂的教堂掛著 英國 和 法國 國旗,不知什麼意思。 歐洲 城市裡到處是各種廣場,人們都喜歡匯聚到廣場上活動,現在這個傳統還是保留著。 在一條小巷裡,有個很有名的三兄弟屋。這是三幢併排的中世紀建築,分別建造於十五世紀末、十七世紀中期和末期風格迥異。這是 裡加 現存最完整的中世紀石造住宅。然後派生出一系列的故事,此處不複述了。 說實話,和同時期其他建築物相比,這三幢房子還真沒啥特點。不知什麼緣故,我總覺得 歐洲 人的思維和 中國 人有很大不同。他們傳統的資源其實很貧乏。一個 希腊 神話就那幾個人物(神物),顛來倒去,反觀我們,僅僅是道家神話人物就有上千個,如果都這麼包裝,估計 中國 真要遍地是神仙了。這種三四百年的房子,我們那裡多了去了,只是我們懶得去維修粉刷而已,我們拆了重建新式的。誰讓我們有錢又喜新厭舊呢! 這是建於1226年的聖雅克比教堂,這個教堂尖塔上掛著風鈴。據說不守婦道的女子經過這裡時,尖頂上的風鈴就會自動響起來。 說去參觀著名的 瑞典 之門,穿街走巷,導游瑪莎走到這個弄堂前竟然停下了腳步。不會吧!這也叫城門?那 南京 的城門不可以叫天闕了?這是 裡加 保存至今唯一的中世紀古城門 瑞典 門。當年為了紀念北方戰爭時 瑞典 軍隊的勇敢無畏, 裡加 於1689年興建了二十五座這樣的城門(估計也就是弄堂)。腹誹:實在給 裡加 丟臉! 這上面繪製這麼多的徽記,代表什麼意思?導游瑪莎走遠了,沒來得及問。 呵呵!其實 拉脫維亞 人也闖紅燈圖方便。人同此心。 裡加 很美,美到都忘記了看 拉脫維亞 美女!真是遺憾!看看鮮花吧,一個意思!
不同的愛沙尼亞這次 東歐 行的最後一站是 波羅的海 三國中的 愛沙尼亞 ,和其他兩國一樣,這也是個災難深重,盡被大國欺負的小國。 愛沙尼亞 民族形成於十二世紀,先後被普魯士、 丹麥 、 瑞典 、 波蘭 和 德國 占領統治,從1710年起,又受沙俄統治兩百多年,直至1918年獨立,獨立日第二天,德軍又占領了首都 塔林 ,當年十一月,蘇維埃俄國又宣稱對 愛沙尼亞 擁有主權。二戰後,成為蘇聯加盟 共和 國,1991年恢復獨立。
塔林 三面環水,是 愛沙尼亞 首都,建於1248年,歷史上一直是連接 中東 歐和南 北歐 的交通要道,被稱為 歐洲 的十字路口。城市人口約四十萬,占全國人口四分之一。 塔林 老城被評為世界遺產。
來到 塔林 ,就被這裡的美麗震撼了,這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其他 東歐 國家的小城,其人文和建築特色和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都不同,近似於 北歐 。也許由於國家太小,無力抵抗,所以儘管被殖 民和 占領幾百年,城市反倒是未受太大破壞,大批古建築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這也許就是不幸中的大幸這句俗話最好的詮釋吧。 塔林 老城這種古城堡非常醒目,也很有地域特點,在 歐洲 其他國家都不多見。 沿路的建築也很有地方特點。 城市很小,估計用腳去丈量也用不了多久。畢竟只有四十萬人口,還沒我們一個區的人口多。
不同的愛沙尼亞這次 東歐 行的最後一站是 波羅的海 三國中的 愛沙尼亞 ,和其他兩國一樣,這也是個災難深重,盡被大國欺負的小國。 愛沙尼亞 民族形成於十二世紀,先後被普魯士、 丹麥 、 瑞典 、 波蘭 和 德國 占領統治,從1710年起,又受沙俄統治兩百多年,直至1918年獨立,獨立日第二天,德軍又占領了首都 塔林 ,當年十一月,蘇維埃俄國又宣稱對 愛沙尼亞 擁有主權。二戰後,成為蘇聯加盟 共和 國,1991年恢復獨立。
塔林 三面環水,是 愛沙尼亞 首都,建於1248年,歷史上一直是連接 中東 歐和南 北歐 的交通要道,被稱為 歐洲 的十字路口。城市人口約四十萬,占全國人口四分之一。 塔林 老城被評為世界遺產。
來到 塔林 ,就被這裡的美麗震撼了,這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其他 東歐 國家的小城,其人文和建築特色和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都不同,近似於 北歐 。也許由於國家太小,無力抵抗,所以儘管被殖 民和 占領幾百年,城市反倒是未受太大破壞,大批古建築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這也許就是不幸中的大幸這句俗話最好的詮釋吧。 塔林 老城這種古城堡非常醒目,也很有地域特點,在 歐洲 其他國家都不多見。 沿路的建築也很有地方特點。 城市很小,估計用腳去丈量也用不了多久。畢竟只有四十萬人口,還沒我們一個區的人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