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野的星辰大海】夢回千年絲綢路-伊朗
從聚禮清真寺出來就鑽進附近的大巴扎,由於是公共假期所以絕大多數商鋪都是關門的。炙熱的陽光透過頂上的天窗映射在悠長的巴扎內,順著巴扎向伊瑪目皇家廣場走去。鄰近廣場時,在街邊的小館子先把午飯解決了,已過齋月所以大中午的當然有飯館可吃了,依舊是羊肉肉捲配著薄荷西紅柿跟饢。老實講,這種飯沒啥技術和口味可言,就是填飽肚子就好了。伊瑪目皇家廣場 ,是位於 伊斯法罕
的中心。建於1598年至1629年之間,現在是重要的歷史遺址,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之一。寬160米,長560米,面積89,600平方米,是僅次於天安門廣場的世界第二大廣場。 廣場周圍環繞著薩法維時期的建築。伊瑪目清真寺(Shah Mosque,原名莎阿清真寺)位於該廣場的南側。西側是 阿裡卡
普宮。謝赫·洛特·阿拉清真寺(Sheikh Lotf Allah Mosque)位於廣場的東側,北側的Qeysarie門通向 伊斯法罕
大巴扎(Isfahan Grand Bazaar)。今天,Namaaz-e
Jom'eh(穆斯林星期五的祈禱)在伊瑪目清真寺舉行。紙幣20,000里亞爾鈔票的反面,就是伊瑪目廣場的圖案。決定張開懷抱,擁抱住 伊斯法罕 ,也就相當於擁抱了半個天下了,哈哈哈哈。位於伊瑪目廣場西側希克斯羅圖福拉清真寺對面,是 阿裡卡 普宮 。高48米,有七層,以螺旋樓梯相通。六樓為音樂廳。 宮殿名字,源於阿拉伯語“ 阿裡 ”(意為“帝國”或“大”)和突厥語“卡普”(意為“門”),因為它正是 薩菲 王朝宮殿的入口。該建築由 薩菲 王朝的阿 巴斯
一世建於十七世紀初,正是在這裡君主招待貴客和外國使節。阿 巴斯 在這裡第一次慶祝納吾肉孜節( 伊朗 新年)。 阿裡卡 普宮擁有大量壁畫,作者是阿 巴斯 一世的宮廷畫家禮薩·阿 巴西 ,和他的學生。作品主題包括花卉,動物和鳥類。在無政府狀態下,宮殿精雕細刻的 薩菲
王朝末代統治者 蘇丹 侯賽因在位期間, 阿裡卡 普宮得以修複,但在 阿富汗
入侵的短暫統治期間再次陷入荒廢狀態。納賽爾丁·沙在位期間(1848–96),門上的花飾瓷磚被銘文瓷磚所取代。登上三樓富麗堂皇的大廳,由18根柱子鑲滿鏡子,天花板上裝飾有巨大的畫作。據說阿拔斯二世非常熱衷於 阿裡卡
普宮。首相府駐扎在一樓,王室接待和宴會在六樓。最大的房間也在這層樓,被稱為音樂廳,不同的樂團演奏音樂和唱歌。 薩菲
王朝統治者經常在上層觀看廣場上的水球,演習和賽馬。從上俯覽整個伊瑪目廣場還是相當壯觀的!烈日下,許多孩子在廣場中央的水池裡嬉戲打鬧,從上乍一看還以為是游泳池呢,啊哈哈哈。位於廣場東測的謝赫洛特芙拉清真寺 (Masjed-e Sheikh Lotfollah مسجد شیخ لطف الله),則是以阿 巴斯 大帝岳父(
黎巴嫩 著名什葉派學者)命名的,建於16世紀初期,是廣場上四大建築里,最早被建立的。原來該清真寺僅面對皇家內部(不同於向公眾開放的伊瑪目清真寺)。因此,清真寺沒有尖塔,而且較小。確實,在薩法維教徒時代,很少有人對這座清真寺有任何關註,當然也沒有機會使用它。直到幾個世紀後,當大門向公眾打開時,普通百姓才欽佩莎阿
巴斯 (Shah Abbas)為使他的後宮女士們成為神聖的地方而付出的努力,以及精美的瓷磚作品,遠遠超過了南側的伊瑪目清真寺。 為了避免皇室人員穿過廣場走到清真寺,沙阿 巴斯 (Shah Abbas)讓建築師建造了一條隧道,橫跨 阿裡卡 普宮(Ali Qapu
Palace)到清真寺。到達清真寺的入口時,人們將不得不穿過一條蜿蜒曲折的 通道 ,直到最終到達主體建築。沿著這條 通道
設有站崗,這種設計的明顯目的是盡可能地保護皇室的女眷免受任何人影響進入建築物。如今,這些清真寺向游客開放,廣場下的 通道 卻不再使用。 另外一大看點是,清真寺穹頂外部的顏色會隨著太陽光線變化,到傍晚會逐漸變成粉紅色。當裝飾帶上的蔓藤花紋圖案的環變得越來越小時,裝飾似乎將眼睛引向中央。圓頂內部中央的“孔雀”是清真寺的獨特特征之一。
如果你站在內廳的入口處,看著圓頂的中央,就會看到一隻孔雀,孔雀的尾巴是陽光從天花板上的孔中射進來。看到了嗎?那道白光是不是很像孔雀的尾巴。擺拍一個,繁華似錦的頂穹。廣場南面的伊瑪目清真寺 (Masjed-e Emam مسجد شاه
امام)原名莎阿清真寺,革命後被改名。始建於16世紀早期,主要看點是穹頂和藻井、牆面上極其復 雜多
變的對稱幾何花紋,而且第一道大門和第二道大門角度不一致,前者對著廣場,後者面向 麥加 。 清真寺的入口(半 通道 )呈半圓形,類似凹入的半月形,高27米,拱形由替代裝飾,飾以豐富的鐘乳石類似的瓷磚,
在雙向上升了兩個高42米的宣禮塔,上面是精美的雕刻的木製陽臺,兩側是穆 卡納斯
人。皇家宮廷書法家雷扎在入的中間,有一個小水池和一個供馬匹休息的地方,信徒們在裡面發現這個盆至今仍保持著四百年的歷史,但現在不再繼續在星期五祈禱時為信徒提供茶點的作用。這個入口也是個著名的網紅打卡點。清真寺的內部現在正在大面積修繕,反正就是各種繁雜的 馬賽 克圖案,而且內部還有一個類似於咱們天壇回音壁的設計。 在藝術成就上,伊瑪目清真寺是一個巨大的建築物,據說包含1800萬塊磚和475,000塊瓷磚,其建造成本為60,000土曼(當然不是現在等值水平了,放在當年是一筆巨款)!它採用了新的七色瓷磚
馬賽 克。在早期的 伊朗 清真寺,瓷磚是用彩陶 馬賽
剋制成的,這是一個緩慢而昂貴的過程,其中將單色瓷磚切成小塊,然後組裝成複雜的設計。在新的方法中,工匠立即塗上所有顏色,然後燒制瓷磚。新程序更便宜,更快捷,可以使用更廣泛的顏色,創造出更豐富的圖案,更甜美的眼睛。根據讓·查爾丁(Jean
Chardin)的說法,正是波斯空氣中的低濕度使顏色變得更加鮮艷,而不同圖案之間的對比度卻比 歐洲 的瓷磚強得多,在 歐洲 ,瓷磚的顏色變得暗淡無光。 儘管如此,大多數當代專家還是認為伊瑪目清真寺的瓷磚在質量 和美 感上均不如謝赫洛特芙拉清真寺所覆蓋非常純凈 和美 麗。建築師還使用了大量 大理
石,他們從附近的Ardestan的一個 大理 石採石場中收集了 大理 石。在整個建築中,從入口到主樓,牆壁的下部兩米處覆蓋著米色 大理
石,每扇門的每一側都刻有精美的桿子,並刻有銘文。在此高度之上,開始覆蓋建築物其餘部分的 馬賽 克磚。 清真寺的入口處展示了建築物中最好的瓷磚裝飾。它完全由瓷磚 馬賽 剋制成,具有七種顏色(深色波斯藍,淺 土耳其
藍,白色,黑色,黃色,綠色和肉色)的完整調色板。寬闊的題字帶,帶有在深藍色地面上的白色腳本中編寫的宗教文本,構成了伊萬。
伊瑪目清真寺中的瓷磚主要是藍色的,除了建築物的有蓋大廳外,後來用涼爽的黃綠色陰影重新修飾。 清真寺朝北,朝邁丹的門戶通常處於陰影之下,但由於上面覆蓋著輻射性的瓷磚 馬賽
克,因此主要以非凡強度的藍光閃爍。結構的裝飾完全是傳統的,因為它重現了象徵性魅力和有效性的經典 伊朗 主題圖案。在對稱的拱廊 和平
衡的伊萬內,一望無際的錯綜複雜的阿拉伯式花紋波淹沒了金黃色和深藍色,為觀眾提供了寧靜的內在空間。北面的還有一個市集,現在仍然非常熱鬧,店鋪主要售賣雕花鐵瓶和細密畫等手工藝品,逛累了還能找到一家冰淇淋小店,奶味兒香醇。若是有興趣,游客還可以乘馬車繞廣場一周,體驗一把波斯君王當年視察臣民的範兒。逛完了內容豐富的伊瑪目廣場,又熱又累啊。從 阿裡卡 普宮穿過一個小花園,就到了四十柱宮。 四十柱宮 ,由沙阿 巴斯 二世(Shah Abbas
II)建造,用於娛樂和接待外國貴賓。這個名字在波斯語中的意思是“四十列”,其靈感來自支撐宮殿亭子的二十根細長木柱,據說它們在噴泉的水面反射時看來是四十個。嗯,等等,你是在逗我嗎?啊哈哈哈。四十柱宮與
德黑蘭 的古勒斯坦宮作為 伊朗 典型的園林建築,共同被評為聯合國的文化遺產。 與 阿裡卡 普宮(Ali
Qapu)一樣,宮殿內有許多壁畫和陶瓷繪畫。許多陶瓷板已經流散到國外,一些西方博物館擁有它們,描繪了特定的歷史場景。每一幅圖都是一個大故事,建議租個講解器(木有中文的),聽聽這些歷史真的非常有收穫。著名的查爾迪蘭戰役,奧斯曼帝國在這場戰役里擊敗了波斯薩非王朝,進而直接影響了兩國在 伊朗 西北 部的領土疆域劃分。1510年塔赫·阿巴德(Taher-Abad)戰役,薩法維·沙· 伊斯梅爾 一世(Safavid Shah Ismail I)擊敗並殺死了烏茲別克國王。最近的一幅畫,作描繪了納德·沙(Nader Shah)1739年在卡納爾(Karnal)擊敗 印度 軍隊的勝利。熱烈歡迎莫卧兒皇帝Humayun於1544年在 伊朗 避難1646年宮殿剛剛竣工時接待的烏茲別克國王。從四十柱宮出來也差不多6點多了,真的是扎扎實實的一天啊,又累又餓。隨便找了廣場周圍的一家街邊小攤,羊肉羊湯配饢。我是順著街上飄出來的味道進去的,啊哈哈哈,好濃烈的羊肉味,我喜歡!吃完羊肉又看見街邊有個類似當地網紅店的飲品店,排好長的隊,點了一個櫻桃冰樂,多少錢忘記了,反正相當便宜,味道還不錯。吃飽喝足後,天也黑了,就又來到 伊斯法罕 的著名地標,三十三孔橋。 三十三孔橋 ,建於1599年至1602年之間,由 伊朗 第五位薩法維國王(shah)阿 巴斯 一世統治。 它是在 格魯吉亞
血統的陸軍總司令阿拉赫維第·汗·安迪拉茲(Allahverdi Khan
Undiladze)的監督下建造的,他也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座橋尤其充當了各貴族大廈之間的連接,並通往該市重要的 亞美尼亞 新朱爾法社區。公共假期橋上是這樣嬸的,我的天,比肩接踵啊。據說這個橋另外比較有名的是,它是一座充滿gay意的橋,啊哈哈哈。橋下的涵洞里在冬季枯水期的時候,經常能看到一對對的男男組合,在探討“人生和理想”。不過樓主去的這個時候,第一是夏季,河水還是比較大的不能下到橋洞里;第二,公共假期這麼多人,怎好意思探討“人生和理想”呢,啊哈哈哈。不過講真, 伊斯法罕
給樓主的影響非常的出挑。不僅有如此之多的文化古跡,而且是一座非常現代化的城市,最最關鍵的是,當地人的穿著精神面貌非常的fashion。尤其是型男格外的多,而且穿戴打扮特別走心,時尚程度遠超樓主所在的
馬德里 ,真的!如果說 德黑蘭 是 伊朗 的帝都 北京 , 伊斯法罕 絕對是魔都 上海 的既視感。 圖為位於城市南岸的 亞美尼亞 區,熱鬧時尚的街邊店鋪,各種小資的咖啡館,一個轉瞬都讓你懷疑自己是否在一個伊斯蘭國家。在 亞美尼亞 區(也成Jolfa區)里漫步,很快就會遇見一個和周遭環境格格不入的建築,沒錯它是一座教堂。
亞美尼亞 區凡克主教堂 (*** of Arimathea Church کلیسای وانک)波斯語發音為Keliseh Vank,Jolfa其實是
伊朗 西北 與 亞美尼亞 邊境附近的一個小鎮,阿 巴斯 大帝在執政時為建設 伊斯法罕 這座新首都,從Jolfa遷移了數萬名懂得各種技藝的 亞美尼亞
人,並把新的搬遷地稱作Jolfa區,並允許 亞美尼亞 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並沿襲自己的文化和傳統。
亞美尼亞 的使徒教會基督教文化於是在 伊斯法罕
生根發芽,他們建起多座教堂,其中最精美的就是這座凡克主教堂。凡克主教堂從外觀看就非常有意思,一座基督徒的教堂竟然有一個伊斯蘭風格的穹頂,這是薩法維王朝兩種宗教文化共生共榮的最好例證。教堂的內部也非常漂亮,四周到處是各種耶穌像、聖母像以及使徒教會基督教題材的故事畫,金碧輝煌。 教堂正對面有一個極小的小廣場,這位神父是 亞美尼亞 人,為古代 伊朗 帶來了第一臺印刷機,從此 伊朗
才有了印刷版的書籍。據說在這個廣場上的某個小店鋪里是有豬肉賣的(樓主未證實過),啊哈哈哈,是不是很神奇。 經過一天的暴走,基本上把 伊斯法罕
的主要景點都逛完了。信息量太大了,如果不是提前做了好多功課,根本不夠消化的。其次,有些時候需要做一些取捨,如果面面俱到,反而精力耗盡導致整體質量很低。樓主感覺今天雖然接觸了很多歷史遺跡,但是感官太累,興緻反而不高! 回到旅館,入睡於這繁華的舊時都城…… Day 8 亞茲德的波斯舞伊斯法罕 ,從 伊朗 近代文化層面和現代城市氛圍上,是一個非常值得多留幾天的地方。但是樓主好像天生對 大城 市有一種抗拒性,還是決定停留兩晚後就離開了。
東北 的大媽決定再待兩天, 上海 大爺和我有同感,遂決定第二天一起離開去 亞茲德 。 Guesthouse的Anar幫我們訂好了11點半的大巴票,其實原本不需要預訂的大巴票,在公共假期要結束,大家紛紛返程的時候卻顯得格外緊俏,貌似還是這班車的最後兩張票。和Robert在 伊斯法罕 的車站等車。拿著Anar的預訂單直接在車站內的櫃臺交錢換票,非常的方便。大爺對我的外夾廣角鏡頭很感興趣,就示範了一下,哈哈哈。從 伊斯法罕 到 亞茲德
,中途沒有什麼需要停留的景點,所以大巴是最直接便宜的方式。320km的距離,差不多開了5個多小時。大巴票真的太便宜了,還帶有這樣的小餐盒。差不多下午5點半左右到達了這座沙漠中的城市, 亞茲德 。話說 亞茲德
大巴站也是神遠,遠過機場的那種偏僻。snapp有點不太好使了,叫不上車只能做車站裡官方的出租車,統一在一個打車窗口說你要去哪然後交錢,撕一張小票上車走人,好像是15W里亞爾吧(約1歐),恩,還是比snapp貴一點。
拉我們這個老爺爺的老爺車真的夠復古,充滿著5,60年代的風情,啊哈哈哈,下車了跟老漢合個影。
的中心。建於1598年至1629年之間,現在是重要的歷史遺址,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之一。寬160米,長560米,面積89,600平方米,是僅次於天安門廣場的世界第二大廣場。 廣場周圍環繞著薩法維時期的建築。伊瑪目清真寺(Shah Mosque,原名莎阿清真寺)位於該廣場的南側。西側是 阿裡卡
普宮。謝赫·洛特·阿拉清真寺(Sheikh Lotf Allah Mosque)位於廣場的東側,北側的Qeysarie門通向 伊斯法罕
大巴扎(Isfahan Grand Bazaar)。今天,Namaaz-e
Jom'eh(穆斯林星期五的祈禱)在伊瑪目清真寺舉行。紙幣20,000里亞爾鈔票的反面,就是伊瑪目廣場的圖案。決定張開懷抱,擁抱住 伊斯法罕 ,也就相當於擁抱了半個天下了,哈哈哈哈。位於伊瑪目廣場西側希克斯羅圖福拉清真寺對面,是 阿裡卡 普宮 。高48米,有七層,以螺旋樓梯相通。六樓為音樂廳。 宮殿名字,源於阿拉伯語“ 阿裡 ”(意為“帝國”或“大”)和突厥語“卡普”(意為“門”),因為它正是 薩菲 王朝宮殿的入口。該建築由 薩菲 王朝的阿 巴斯
一世建於十七世紀初,正是在這裡君主招待貴客和外國使節。阿 巴斯 在這裡第一次慶祝納吾肉孜節( 伊朗 新年)。 阿裡卡 普宮擁有大量壁畫,作者是阿 巴斯 一世的宮廷畫家禮薩·阿 巴西 ,和他的學生。作品主題包括花卉,動物和鳥類。在無政府狀態下,宮殿精雕細刻的 薩菲
王朝末代統治者 蘇丹 侯賽因在位期間, 阿裡卡 普宮得以修複,但在 阿富汗
入侵的短暫統治期間再次陷入荒廢狀態。納賽爾丁·沙在位期間(1848–96),門上的花飾瓷磚被銘文瓷磚所取代。登上三樓富麗堂皇的大廳,由18根柱子鑲滿鏡子,天花板上裝飾有巨大的畫作。據說阿拔斯二世非常熱衷於 阿裡卡
普宮。首相府駐扎在一樓,王室接待和宴會在六樓。最大的房間也在這層樓,被稱為音樂廳,不同的樂團演奏音樂和唱歌。 薩菲
王朝統治者經常在上層觀看廣場上的水球,演習和賽馬。從上俯覽整個伊瑪目廣場還是相當壯觀的!烈日下,許多孩子在廣場中央的水池裡嬉戲打鬧,從上乍一看還以為是游泳池呢,啊哈哈哈。位於廣場東測的謝赫洛特芙拉清真寺 (Masjed-e Sheikh Lotfollah مسجد شیخ لطف الله),則是以阿 巴斯 大帝岳父(
黎巴嫩 著名什葉派學者)命名的,建於16世紀初期,是廣場上四大建築里,最早被建立的。原來該清真寺僅面對皇家內部(不同於向公眾開放的伊瑪目清真寺)。因此,清真寺沒有尖塔,而且較小。確實,在薩法維教徒時代,很少有人對這座清真寺有任何關註,當然也沒有機會使用它。直到幾個世紀後,當大門向公眾打開時,普通百姓才欽佩莎阿
巴斯 (Shah Abbas)為使他的後宮女士們成為神聖的地方而付出的努力,以及精美的瓷磚作品,遠遠超過了南側的伊瑪目清真寺。 為了避免皇室人員穿過廣場走到清真寺,沙阿 巴斯 (Shah Abbas)讓建築師建造了一條隧道,橫跨 阿裡卡 普宮(Ali Qapu
Palace)到清真寺。到達清真寺的入口時,人們將不得不穿過一條蜿蜒曲折的 通道 ,直到最終到達主體建築。沿著這條 通道
設有站崗,這種設計的明顯目的是盡可能地保護皇室的女眷免受任何人影響進入建築物。如今,這些清真寺向游客開放,廣場下的 通道 卻不再使用。 另外一大看點是,清真寺穹頂外部的顏色會隨著太陽光線變化,到傍晚會逐漸變成粉紅色。當裝飾帶上的蔓藤花紋圖案的環變得越來越小時,裝飾似乎將眼睛引向中央。圓頂內部中央的“孔雀”是清真寺的獨特特征之一。
如果你站在內廳的入口處,看著圓頂的中央,就會看到一隻孔雀,孔雀的尾巴是陽光從天花板上的孔中射進來。看到了嗎?那道白光是不是很像孔雀的尾巴。擺拍一個,繁華似錦的頂穹。廣場南面的伊瑪目清真寺 (Masjed-e Emam مسجد شاه
امام)原名莎阿清真寺,革命後被改名。始建於16世紀早期,主要看點是穹頂和藻井、牆面上極其復 雜多
變的對稱幾何花紋,而且第一道大門和第二道大門角度不一致,前者對著廣場,後者面向 麥加 。 清真寺的入口(半 通道 )呈半圓形,類似凹入的半月形,高27米,拱形由替代裝飾,飾以豐富的鐘乳石類似的瓷磚,
在雙向上升了兩個高42米的宣禮塔,上面是精美的雕刻的木製陽臺,兩側是穆 卡納斯
人。皇家宮廷書法家雷扎在入的中間,有一個小水池和一個供馬匹休息的地方,信徒們在裡面發現這個盆至今仍保持著四百年的歷史,但現在不再繼續在星期五祈禱時為信徒提供茶點的作用。這個入口也是個著名的網紅打卡點。清真寺的內部現在正在大面積修繕,反正就是各種繁雜的 馬賽 克圖案,而且內部還有一個類似於咱們天壇回音壁的設計。 在藝術成就上,伊瑪目清真寺是一個巨大的建築物,據說包含1800萬塊磚和475,000塊瓷磚,其建造成本為60,000土曼(當然不是現在等值水平了,放在當年是一筆巨款)!它採用了新的七色瓷磚
馬賽 克。在早期的 伊朗 清真寺,瓷磚是用彩陶 馬賽
剋制成的,這是一個緩慢而昂貴的過程,其中將單色瓷磚切成小塊,然後組裝成複雜的設計。在新的方法中,工匠立即塗上所有顏色,然後燒制瓷磚。新程序更便宜,更快捷,可以使用更廣泛的顏色,創造出更豐富的圖案,更甜美的眼睛。根據讓·查爾丁(Jean
Chardin)的說法,正是波斯空氣中的低濕度使顏色變得更加鮮艷,而不同圖案之間的對比度卻比 歐洲 的瓷磚強得多,在 歐洲 ,瓷磚的顏色變得暗淡無光。 儘管如此,大多數當代專家還是認為伊瑪目清真寺的瓷磚在質量 和美 感上均不如謝赫洛特芙拉清真寺所覆蓋非常純凈 和美 麗。建築師還使用了大量 大理
石,他們從附近的Ardestan的一個 大理 石採石場中收集了 大理 石。在整個建築中,從入口到主樓,牆壁的下部兩米處覆蓋著米色 大理
石,每扇門的每一側都刻有精美的桿子,並刻有銘文。在此高度之上,開始覆蓋建築物其餘部分的 馬賽 克磚。 清真寺的入口處展示了建築物中最好的瓷磚裝飾。它完全由瓷磚 馬賽 剋制成,具有七種顏色(深色波斯藍,淺 土耳其
藍,白色,黑色,黃色,綠色和肉色)的完整調色板。寬闊的題字帶,帶有在深藍色地面上的白色腳本中編寫的宗教文本,構成了伊萬。
伊瑪目清真寺中的瓷磚主要是藍色的,除了建築物的有蓋大廳外,後來用涼爽的黃綠色陰影重新修飾。 清真寺朝北,朝邁丹的門戶通常處於陰影之下,但由於上面覆蓋著輻射性的瓷磚 馬賽
克,因此主要以非凡強度的藍光閃爍。結構的裝飾完全是傳統的,因為它重現了象徵性魅力和有效性的經典 伊朗 主題圖案。在對稱的拱廊 和平
衡的伊萬內,一望無際的錯綜複雜的阿拉伯式花紋波淹沒了金黃色和深藍色,為觀眾提供了寧靜的內在空間。北面的還有一個市集,現在仍然非常熱鬧,店鋪主要售賣雕花鐵瓶和細密畫等手工藝品,逛累了還能找到一家冰淇淋小店,奶味兒香醇。若是有興趣,游客還可以乘馬車繞廣場一周,體驗一把波斯君王當年視察臣民的範兒。逛完了內容豐富的伊瑪目廣場,又熱又累啊。從 阿裡卡 普宮穿過一個小花園,就到了四十柱宮。 四十柱宮 ,由沙阿 巴斯 二世(Shah Abbas
II)建造,用於娛樂和接待外國貴賓。這個名字在波斯語中的意思是“四十列”,其靈感來自支撐宮殿亭子的二十根細長木柱,據說它們在噴泉的水面反射時看來是四十個。嗯,等等,你是在逗我嗎?啊哈哈哈。四十柱宮與
德黑蘭 的古勒斯坦宮作為 伊朗 典型的園林建築,共同被評為聯合國的文化遺產。 與 阿裡卡 普宮(Ali
Qapu)一樣,宮殿內有許多壁畫和陶瓷繪畫。許多陶瓷板已經流散到國外,一些西方博物館擁有它們,描繪了特定的歷史場景。每一幅圖都是一個大故事,建議租個講解器(木有中文的),聽聽這些歷史真的非常有收穫。著名的查爾迪蘭戰役,奧斯曼帝國在這場戰役里擊敗了波斯薩非王朝,進而直接影響了兩國在 伊朗 西北 部的領土疆域劃分。1510年塔赫·阿巴德(Taher-Abad)戰役,薩法維·沙· 伊斯梅爾 一世(Safavid Shah Ismail I)擊敗並殺死了烏茲別克國王。最近的一幅畫,作描繪了納德·沙(Nader Shah)1739年在卡納爾(Karnal)擊敗 印度 軍隊的勝利。熱烈歡迎莫卧兒皇帝Humayun於1544年在 伊朗 避難1646年宮殿剛剛竣工時接待的烏茲別克國王。從四十柱宮出來也差不多6點多了,真的是扎扎實實的一天啊,又累又餓。隨便找了廣場周圍的一家街邊小攤,羊肉羊湯配饢。我是順著街上飄出來的味道進去的,啊哈哈哈,好濃烈的羊肉味,我喜歡!吃完羊肉又看見街邊有個類似當地網紅店的飲品店,排好長的隊,點了一個櫻桃冰樂,多少錢忘記了,反正相當便宜,味道還不錯。吃飽喝足後,天也黑了,就又來到 伊斯法罕 的著名地標,三十三孔橋。 三十三孔橋 ,建於1599年至1602年之間,由 伊朗 第五位薩法維國王(shah)阿 巴斯 一世統治。 它是在 格魯吉亞
血統的陸軍總司令阿拉赫維第·汗·安迪拉茲(Allahverdi Khan
Undiladze)的監督下建造的,他也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座橋尤其充當了各貴族大廈之間的連接,並通往該市重要的 亞美尼亞 新朱爾法社區。公共假期橋上是這樣嬸的,我的天,比肩接踵啊。據說這個橋另外比較有名的是,它是一座充滿gay意的橋,啊哈哈哈。橋下的涵洞里在冬季枯水期的時候,經常能看到一對對的男男組合,在探討“人生和理想”。不過樓主去的這個時候,第一是夏季,河水還是比較大的不能下到橋洞里;第二,公共假期這麼多人,怎好意思探討“人生和理想”呢,啊哈哈哈。不過講真, 伊斯法罕
給樓主的影響非常的出挑。不僅有如此之多的文化古跡,而且是一座非常現代化的城市,最最關鍵的是,當地人的穿著精神面貌非常的fashion。尤其是型男格外的多,而且穿戴打扮特別走心,時尚程度遠超樓主所在的
馬德里 ,真的!如果說 德黑蘭 是 伊朗 的帝都 北京 , 伊斯法罕 絕對是魔都 上海 的既視感。 圖為位於城市南岸的 亞美尼亞 區,熱鬧時尚的街邊店鋪,各種小資的咖啡館,一個轉瞬都讓你懷疑自己是否在一個伊斯蘭國家。在 亞美尼亞 區(也成Jolfa區)里漫步,很快就會遇見一個和周遭環境格格不入的建築,沒錯它是一座教堂。
亞美尼亞 區凡克主教堂 (*** of Arimathea Church کلیسای وانک)波斯語發音為Keliseh Vank,Jolfa其實是
伊朗 西北 與 亞美尼亞 邊境附近的一個小鎮,阿 巴斯 大帝在執政時為建設 伊斯法罕 這座新首都,從Jolfa遷移了數萬名懂得各種技藝的 亞美尼亞
人,並把新的搬遷地稱作Jolfa區,並允許 亞美尼亞 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並沿襲自己的文化和傳統。
亞美尼亞 的使徒教會基督教文化於是在 伊斯法罕
生根發芽,他們建起多座教堂,其中最精美的就是這座凡克主教堂。凡克主教堂從外觀看就非常有意思,一座基督徒的教堂竟然有一個伊斯蘭風格的穹頂,這是薩法維王朝兩種宗教文化共生共榮的最好例證。教堂的內部也非常漂亮,四周到處是各種耶穌像、聖母像以及使徒教會基督教題材的故事畫,金碧輝煌。 教堂正對面有一個極小的小廣場,這位神父是 亞美尼亞 人,為古代 伊朗 帶來了第一臺印刷機,從此 伊朗
才有了印刷版的書籍。據說在這個廣場上的某個小店鋪里是有豬肉賣的(樓主未證實過),啊哈哈哈,是不是很神奇。 經過一天的暴走,基本上把 伊斯法罕
的主要景點都逛完了。信息量太大了,如果不是提前做了好多功課,根本不夠消化的。其次,有些時候需要做一些取捨,如果面面俱到,反而精力耗盡導致整體質量很低。樓主感覺今天雖然接觸了很多歷史遺跡,但是感官太累,興緻反而不高! 回到旅館,入睡於這繁華的舊時都城…… Day 8 亞茲德的波斯舞伊斯法罕 ,從 伊朗 近代文化層面和現代城市氛圍上,是一個非常值得多留幾天的地方。但是樓主好像天生對 大城 市有一種抗拒性,還是決定停留兩晚後就離開了。
東北 的大媽決定再待兩天, 上海 大爺和我有同感,遂決定第二天一起離開去 亞茲德 。 Guesthouse的Anar幫我們訂好了11點半的大巴票,其實原本不需要預訂的大巴票,在公共假期要結束,大家紛紛返程的時候卻顯得格外緊俏,貌似還是這班車的最後兩張票。和Robert在 伊斯法罕 的車站等車。拿著Anar的預訂單直接在車站內的櫃臺交錢換票,非常的方便。大爺對我的外夾廣角鏡頭很感興趣,就示範了一下,哈哈哈。從 伊斯法罕 到 亞茲德
,中途沒有什麼需要停留的景點,所以大巴是最直接便宜的方式。320km的距離,差不多開了5個多小時。大巴票真的太便宜了,還帶有這樣的小餐盒。差不多下午5點半左右到達了這座沙漠中的城市, 亞茲德 。話說 亞茲德
大巴站也是神遠,遠過機場的那種偏僻。snapp有點不太好使了,叫不上車只能做車站裡官方的出租車,統一在一個打車窗口說你要去哪然後交錢,撕一張小票上車走人,好像是15W里亞爾吧(約1歐),恩,還是比snapp貴一點。
拉我們這個老爺爺的老爺車真的夠復古,充滿著5,60年代的風情,啊哈哈哈,下車了跟老漢合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