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途經土耳其
既然是新 羅馬 ,這裡就肯定有 羅馬 競技場。可惜突厥人對這些古跡並無太多保護,現在這裡只留下了方尖碑和城牆部分,且競技場命運曲折。532年,這裡的一次賽車比賽引起了大騷亂,導致聖 索非亞 教堂被燒毀,皇帝被迫出逃馬爾馬拉海七天。後來平亂,殺了三萬暴徒,都埋在了競技場之下。直到11世紀,這裡就再無賽馬了。而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的浩劫,掠走了競技場的青銅馬和其他一切能帶走的財物,而之後占領此地突厥人則用了競技場的材料去修建藍色清真寺和宰相官邸,這是競技場剩下不多的資產。
青銅蛇柱,是 羅馬 時間在競技場這裡留下的歲月痕跡。君士坦丁大帝建都後,青銅蛇柱被帶來此地,作為對他光輝事業的紀念,以後對競技場的裝飾。傳說這是打敗波斯後,融化兵器所鑄,從 希腊 古城德爾福的阿波羅神殿的門口移來此地。柱子上方朝向三個方向的三個蛇頭,直到16世紀時仍然完整,但後來就不知去向了。19世紀考古時,一個蛇頭的上顎部分在此被髮現,現存 伊斯坦布爾 考古博物館。當時部分柱子還被埋在了地下,原本高8米的銅柱,現在僅剩5.5米, 這個 埃及 的方尖碑是圖特摩斯三世立於底比斯 卡納克 神廟中的四根之一( 卡納克 現在僅存一根),也是當年建城是被君士坦丁大帝帶來當作紀念的,但不知什麼原因,最後是狄奧多西皇帝把它豎立在今天的這個位置。目前的高度20米,大概只有原來的2/3,顯得並不秀美。據說,花了七年的時間才把重達200噸方尖碑遠來,而豎立起來則用了31天。方尖碑被立在一個四面雕刻有古 希腊 文的 大理 石底座上,被髮掘前,它被逐漸升起的城市地面所埋。底座上還有浮雕,是 羅馬 皇帝在競技場觀看賽車比賽的場景。當年 羅馬 人還曾用青銅包裹方尖碑,並雕刻贊美詩,但這部分也已經不見了 方尖碑的後方,是為紀念 德國 皇帝威廉二世1898年第二次訪問 伊斯坦布爾 而修建的噴泉,當時他在此地住了三個月。與其說這是他為了施善而建造的公共飲水點,還不如說是個見證 德國 、奧斯曼兩國之間 友誼 的政治性的建築。皇帝私人顧問的建議被採納後,噴泉的金屬和石材部分開始在 德國 加工後,再運來此地組裝的,當完成時,已經是1901年了。上面有綠色、藍色,兩個國王簽名,石頭上還刻下“兩經君主友情之清有如此泉”字樣。
作為 德國 末代皇帝的威廉,政治抱負還是很大的。在 伊斯坦布爾 之後,他作為第一位基督教君主,訪問了 耶路撒冷 。聖城的 新城 門就是為了他入城而修建的,其實也不是修建,就是拆了一堵堪稱文物的城牆,好讓他馬車隊伍直接開進去。以下是之前去的聖城經過的新門。 在景點附近的餐廳,我們吃了晚餐,就在走回大巴,準備返回酒店的路上,無意中看到的競技場的遺跡。一段當年的圍牆仍然屹立,但圍牆之下的,居然是一周一次農產品集市,我們買到了新鮮的車釐子。稍後在 土耳其 的一周,我們都沒有放過這樣的機會。 我們住在老城區的皇冠酒店,這個地方原來是 伊斯坦布爾 的賭場改造的。 Day 2 伊斯坦布爾 Good Naidon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後,突厥 蘇丹 默罕默德二世先是在毀壞的 羅馬 皇宮基礎上修建自己的皇宮,但後來又覺得山丘附近的原拜占庭衛城的位置更佳,所以於1459年重建開建,到1465年才完成,這裡從十九世紀開始被稱作托普卡帕宮。位於山丘上的宮殿具有中世紀城堡的風格,並輔以突厥游牧民族的氈房的特色。建在山丘上的城堡,體現了帝國初期對軍事的重視,而托普卡帕就是“大炮之門”的意思。皇宮內,由四重院子組成,裡面的建築都有游牧民族帳篷的特征,還有傳說中的 蘇丹 後宮,所以觀察歷史的角度看,我覺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老皇宮更有值得一看。 伊斯蘭風格的大門,朴素到沒法想象這後面就是 蘇丹 的皇宮,進入後是第一庭院,通常是接見普通百姓的地方。方形建築的是聖葉列娜教堂,而在伊斯蘭教的皇宮裡有教堂,也是有特別原因的。 蘇丹 為了避免外戚篡權,後宮裡都是非本族女子,很多買來的 東歐 美女成為了皇帝的妃子,甚至皇后,而他們早與自己家族失去了聯繫,所以對君權是安全的。為了表示對信仰基督教母親的尊重, 蘇丹 在此建立教堂。另外,建教堂還有平衡各派宗教勢力的好處,特別是籠絡較弱的 亞美尼亞 教派。 第二大門是中世紀城堡的風格,但門楣上有漂亮的阿拉伯書法裝飾,留下了營建的年代,歐亞文化直接衝撞後留下的烙印,而背後的院子是接見官員和使節的場所。庭院左側是大臣們議事的地方,堪比軍機處,但 蘇丹 會在門後偷聽,也是眾人皆知的潛規則。會議室一旁高聳的是公正塔,這是觀看皇室成員死刑的地方,而它的後面則是著名的 蘇丹 後宮。庭院右側是皇宮最具煙火氣的地方,御膳房,有上千人在此工作,每天為至少五千人提供餐食,最多時甚至一萬人。這可能也是它位於後宮對面的原因,方便僕人排隊,傳遞食物,當然還有防毒試吃。
青銅蛇柱,是 羅馬 時間在競技場這裡留下的歲月痕跡。君士坦丁大帝建都後,青銅蛇柱被帶來此地,作為對他光輝事業的紀念,以後對競技場的裝飾。傳說這是打敗波斯後,融化兵器所鑄,從 希腊 古城德爾福的阿波羅神殿的門口移來此地。柱子上方朝向三個方向的三個蛇頭,直到16世紀時仍然完整,但後來就不知去向了。19世紀考古時,一個蛇頭的上顎部分在此被髮現,現存 伊斯坦布爾 考古博物館。當時部分柱子還被埋在了地下,原本高8米的銅柱,現在僅剩5.5米, 這個 埃及 的方尖碑是圖特摩斯三世立於底比斯 卡納克 神廟中的四根之一( 卡納克 現在僅存一根),也是當年建城是被君士坦丁大帝帶來當作紀念的,但不知什麼原因,最後是狄奧多西皇帝把它豎立在今天的這個位置。目前的高度20米,大概只有原來的2/3,顯得並不秀美。據說,花了七年的時間才把重達200噸方尖碑遠來,而豎立起來則用了31天。方尖碑被立在一個四面雕刻有古 希腊 文的 大理 石底座上,被髮掘前,它被逐漸升起的城市地面所埋。底座上還有浮雕,是 羅馬 皇帝在競技場觀看賽車比賽的場景。當年 羅馬 人還曾用青銅包裹方尖碑,並雕刻贊美詩,但這部分也已經不見了 方尖碑的後方,是為紀念 德國 皇帝威廉二世1898年第二次訪問 伊斯坦布爾 而修建的噴泉,當時他在此地住了三個月。與其說這是他為了施善而建造的公共飲水點,還不如說是個見證 德國 、奧斯曼兩國之間 友誼 的政治性的建築。皇帝私人顧問的建議被採納後,噴泉的金屬和石材部分開始在 德國 加工後,再運來此地組裝的,當完成時,已經是1901年了。上面有綠色、藍色,兩個國王簽名,石頭上還刻下“兩經君主友情之清有如此泉”字樣。
作為 德國 末代皇帝的威廉,政治抱負還是很大的。在 伊斯坦布爾 之後,他作為第一位基督教君主,訪問了 耶路撒冷 。聖城的 新城 門就是為了他入城而修建的,其實也不是修建,就是拆了一堵堪稱文物的城牆,好讓他馬車隊伍直接開進去。以下是之前去的聖城經過的新門。 在景點附近的餐廳,我們吃了晚餐,就在走回大巴,準備返回酒店的路上,無意中看到的競技場的遺跡。一段當年的圍牆仍然屹立,但圍牆之下的,居然是一周一次農產品集市,我們買到了新鮮的車釐子。稍後在 土耳其 的一周,我們都沒有放過這樣的機會。 我們住在老城區的皇冠酒店,這個地方原來是 伊斯坦布爾 的賭場改造的。 Day 2 伊斯坦布爾 Good Naidon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後,突厥 蘇丹 默罕默德二世先是在毀壞的 羅馬 皇宮基礎上修建自己的皇宮,但後來又覺得山丘附近的原拜占庭衛城的位置更佳,所以於1459年重建開建,到1465年才完成,這裡從十九世紀開始被稱作托普卡帕宮。位於山丘上的宮殿具有中世紀城堡的風格,並輔以突厥游牧民族的氈房的特色。建在山丘上的城堡,體現了帝國初期對軍事的重視,而托普卡帕就是“大炮之門”的意思。皇宮內,由四重院子組成,裡面的建築都有游牧民族帳篷的特征,還有傳說中的 蘇丹 後宮,所以觀察歷史的角度看,我覺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老皇宮更有值得一看。 伊斯蘭風格的大門,朴素到沒法想象這後面就是 蘇丹 的皇宮,進入後是第一庭院,通常是接見普通百姓的地方。方形建築的是聖葉列娜教堂,而在伊斯蘭教的皇宮裡有教堂,也是有特別原因的。 蘇丹 為了避免外戚篡權,後宮裡都是非本族女子,很多買來的 東歐 美女成為了皇帝的妃子,甚至皇后,而他們早與自己家族失去了聯繫,所以對君權是安全的。為了表示對信仰基督教母親的尊重, 蘇丹 在此建立教堂。另外,建教堂還有平衡各派宗教勢力的好處,特別是籠絡較弱的 亞美尼亞 教派。 第二大門是中世紀城堡的風格,但門楣上有漂亮的阿拉伯書法裝飾,留下了營建的年代,歐亞文化直接衝撞後留下的烙印,而背後的院子是接見官員和使節的場所。庭院左側是大臣們議事的地方,堪比軍機處,但 蘇丹 會在門後偷聽,也是眾人皆知的潛規則。會議室一旁高聳的是公正塔,這是觀看皇室成員死刑的地方,而它的後面則是著名的 蘇丹 後宮。庭院右側是皇宮最具煙火氣的地方,御膳房,有上千人在此工作,每天為至少五千人提供餐食,最多時甚至一萬人。這可能也是它位於後宮對面的原因,方便僕人排隊,傳遞食物,當然還有防毒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