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一人行,有酒、有貓、有粉色的雲。
碼字的時候,剛好看到這樣的提問,關於一些瞬間,那些支撐著我們在平淡歲月下繼續努力的一些理由。思索了一下,有那些個時候:
一杯好酒;
一個來自陌生人的善意;
一隻貓主動親昵;
以及再相見時,念想的人先張開雙臂
... ...
一個人在 土耳其 ,
有一蹲下就有貓來的街道、山谷間的一杯熱酒、以及粉色的雲,與陌生人相識,這些個瞬間最終成了我在 土耳其 深秋里想念的故事。
在 卡帕多奇亞 玫瑰谷拍完日出,人影綽綽的山谷中突然間只剩下我一個人,前一秒熱鬧非凡的熱氣球日出仿佛是一場幻覺。有點緊張的收拾好器材,慌忙下山。
沿途突然閃出的 土耳其 男子,拿著幾張烤餅,問了句:“嘿,要不要嘗嘗正宗的 土耳其 餅”
警惕的拒絕、繼續埋頭走。
“是我媽媽做的、芝士味道。”他在我身後補充一句。
我繼續埋頭前行。
走出了一百米左右,猶豫著停了下來,轉身看著他獨自坐在山谷邊上的背影,我重新走上前問,“對不起,能給你拍張照片麽?” 他叫古哈。
他說,這個手勢,是狼(Great Wolf) 的意思,Great wolf 曾是 土耳其 的一個黨派,得到過12%的國民支持率,這個手勢也成了我之後8天開啟非游客對談模式的有力牆磚。
我卸下拍攝行頭,坐到他邊上慢慢聽,至此,總算是打開了我的 土耳其 之旅 “話匣子”,慶幸,這才是旅行開始的第二天。
“我在這個山頂咖啡店上夜班,每天看往來的游客。日出時候,這裡好像開了派對一般,你知道麽,25年前,這個山谷沒有一個游客,只有零星的當地人上山。家家種植葡萄,釀酒為業。一夜之間,這裡都是熱氣球和游客,沒什麼人種葡萄了。”
我沒說話,
“鴿子、對、鴿子對我們很重要,排泄物和屍體都會埋在葡萄樹下,是非常好的肥料,那時候到處都是葡萄園,就像你身後那支” 我回頭看了看,是很小的一株。
“嗯,但是這裡確實很美” 我試圖很努力的找著話去接住他的一點惆悵。
“我沒什麼事情做,夜晚在這裡上班,白天就去鎮子上的一家咖啡店待著,你看,我現在就要下班了,我們的餅也都吃完了。” 回過神,才發現原來我是這麼的飢腸轆轆,不知不覺,吃光了別人家媽媽烙的餅,是 土耳其 母親做出來的味道啊。 謝絕了古哈和他同事下山的順風車,打消了匆忙下山的念頭。
我一個人坐在山崖邊, 爐中的炭火還熱著酒,
面對著玫瑰山谷,享受一場熱氣球盛宴後、涼風中、喝下一杯熱酒。
伊斯坦布爾-不慌不忙的一座城“只是近些年,魚越釣越小。” 卡德曼先生說,“很少見到有大的魚了在這裡。”
在酒店相識的 土耳其 人卡德曼先生聊至深夜,中間他的朋友也即興加入了我們。大廳里的茶被我們消耗了一杯接著一杯。
看起來四五十歲的中年男子並未成家,跟妹妹生活在一起。
“是的,我們 土耳其 人這點跟 中國 人比較相似,成家之前跟父母住在一起也是常態。但是卡德曼的情況有點特殊。”他朋友補充道。
”是的,前幾年,我父母相繼去世了。” 卡德曼說的特別平淡,
和卡德曼先生之所以聊的熟絡,是因為我們發現 土耳其 和 中國 有著那麼些相似的歷史和文化,不免生出一些莫名的認同感。奧斯曼帝國末期喪失了昔日的帝國的光環,宛如被剛剛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帝國所覬覦的晚清。細細講來我們都不是學者,但是對戰爭和貪婪的厭惡感,我們是一致的。
旅行歸旅行嘛,為什麼會落得和一個當地人聊歷史、時政甚至聽他抱怨起了奧爾罕·帕慕克,這位被視為 土耳其 文學巨匠的老頭子。最終意識到,我眼前這位,會不會是一個“精神黨員”? ▲ 伊斯坦布爾 天未亮 ▲日出要在清晨七點左右,禮拜宣禮聲之後。一個人走在 伊斯坦布爾 的街道,等待這個城市醒來的一刻。 ↑加拉塔大橋 ▲朝著加拉塔大橋的方向走去,早起的人們也已經乘渡輪來到城區。在這個偉大的、歷史悠久的城市中,加拉塔大橋,是我最喜歡待的地方。 ↑加拉塔大橋 ▲ 看著黎明前垂釣的 土耳其 人,悠閑而安心,待在這裡不會有緊張感,時間過得緩。 這座橋每天四五點開始就有人在了,常常有人一待就是一天,附近有提供甜茶水和麵包的流動小商販,1 裡拉 一杯茶。“只是近些年,魚越釣越小。” 卡德曼補充道,“很少見到有大的魚了在這裡了。” ↑加拉塔大橋 ▲在 伊斯坦布爾 的兩天中,時不時都要來這裡蹲上一蹲:看往來渡輪、數魚竿鱗次櫛比。 ↑加拉塔大橋 ▲加拉太大橋橫跨兩岸,中間博斯普魯斯海峽連接著歐亞兩個大陸,人們時常在這裡消遣約會。
在 土耳其 語中,博斯普魯斯和“咽喉”是同一個詞,帕慕克將它解讀為“呼吸新鮮空氣的地方”。曾讀到,帕慕克還將博斯普魯斯與貫穿 阿姆斯特丹 、 威尼斯 的運河以及將 巴黎 和 羅馬 一分為二的河流進行了比較,他認為博斯普魯斯更具激情,這大概是需要時間沉澱後才能感受得到的。 ↑加拉塔大橋 ▲ 每天跨歐亞大陸飛行無數次的海鳥們 ▲橋上人悠閑垂釣,橋下餐廳魚市熱鬧非凡。尋覓了一圈,確實沒有什麼大魚哦...
伊斯坦布爾 這座歷史之城,曾被拿破侖加持為世界中心的城市。想著她曾經的一個名字,拜占庭時期她叫伊斯坦丁堡,奧斯曼勇士打下的一片星月大陸,後又面臨一戰後滅國危機。凱末爾的現代化輓救創建了 土耳其 共和 國,這片在一戰後得以存留下來的土地。有如此悠久而有些痛的歷史加持,再看這座城,就免不了生出一絲憂愁。 “ 二十年代 土耳其 共和 國成立後,這裡的一切都變了。連日曆、數字都是,以前我們用著古 羅馬 的數字,突然之間實行了阿拉伯數字,現在我母親那一輩有的人還會用以前奧斯曼帝國時期的日曆。但是,我很喜歡現在 土耳其 ,這也是我不喜歡帕慕克這個作者的原因,他的行事看起來一點都不 土耳其 ,他像一個 歐洲 人!” 卡德曼毫不掩飾的說,手也跟著比划了起來。
如同卡德曼一樣,我所見到的很多 土耳其 年輕人都十分愛國。在 土耳其 ,男子要服兵役一年,每到臨行前,所有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都會聚集起來為他歡送游行,重覆高呼著Our solider, Big soldier! 把即將參軍的少年高舉上肩膀,一路抗著他上巴士。 在坐深夜巴士的時候偶遇到,看著周圍所有不相識的人都在為這個準備參軍的少年唱著國歌,打心底為 土耳其 人民點了個贊。 ▲ 伊斯坦布爾 的街道很適合暴走模式,處處民生。 ▲ 這裡的建築令人欣喜之處在於,許多過去的痕跡,依舊保留在那裡,和現代化的建築並存相得益彰。 ▲賣煮玉米和板慄的小攤販很多,早出晚歸的模式卻又賣得不緊不慢,少有特意招攬。
▲一個喜歡吃肉和大餅的國度,但是一早就這麼重口真的可以麽... 想起在少女塔附近吃飯也看到有人拿大餅夾著乾麵包來吃,還不沾醬.... 看著他吃,我喉嚨發乾。 ▲ 路邊時常有小板凳上坐成一排的當地人,喝著 土耳其 茶、抽煙聊天。 一位 意大利 朋友曾跟我說,在 意大利 語裡面有一句形容抽煙的人:“你看你這煙抽的,跟 土耳其 人似的!” 為何 土耳其 人會中槍,詢問一圈,最終還是卡德曼先生解答了我的疑問,在早前, 土耳其 人確實幾乎是人人抽煙,也難怪被其他國家當作話題。只是現在的年輕人收斂了不少。 ↑聖索菲亞教堂 ▲ 伊斯坦布爾 暴走了兩天,也免不了去一些心儀的熱門景點,聖索菲亞教堂(Aya Sofya),即是一座基督教堂、也是一座清真寺, 單這一點,就十分特別了。拜占庭時期的基督教堂被奧斯曼 土耳其 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時轉變為清真寺。隨著 土耳其 共和 國的建立,該教堂以博物館的身份對世人開放。去的時候索菲亞大教堂內部還在進行修葺, 但氣勢依舊。
不拆除、不浪費、現成的資源改一改就能用,想為奧斯曼 蘇丹 的決策點個贊。正因此,偉大的建築得以被保留至今。 ↑聖索菲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 沿坡走上二樓,可見幸存的基督教畫像。被轉為清真寺的時期,一些個人崇拜色彩的基督畫像曾被抹蓋掉了。 ↑聖索菲亞教堂 來這裡非常建議趕在9點開館的時間,省去了超長排隊時間外,可以可以捕捉到光從窗外灑進教堂的瞬間 ↑聖索菲亞教堂
一杯好酒;
一個來自陌生人的善意;
一隻貓主動親昵;
以及再相見時,念想的人先張開雙臂
... ...
一個人在 土耳其 ,
有一蹲下就有貓來的街道、山谷間的一杯熱酒、以及粉色的雲,與陌生人相識,這些個瞬間最終成了我在 土耳其 深秋里想念的故事。
在 卡帕多奇亞 玫瑰谷拍完日出,人影綽綽的山谷中突然間只剩下我一個人,前一秒熱鬧非凡的熱氣球日出仿佛是一場幻覺。有點緊張的收拾好器材,慌忙下山。
沿途突然閃出的 土耳其 男子,拿著幾張烤餅,問了句:“嘿,要不要嘗嘗正宗的 土耳其 餅”
警惕的拒絕、繼續埋頭走。
“是我媽媽做的、芝士味道。”他在我身後補充一句。
我繼續埋頭前行。
走出了一百米左右,猶豫著停了下來,轉身看著他獨自坐在山谷邊上的背影,我重新走上前問,“對不起,能給你拍張照片麽?” 他叫古哈。
他說,這個手勢,是狼(Great Wolf) 的意思,Great wolf 曾是 土耳其 的一個黨派,得到過12%的國民支持率,這個手勢也成了我之後8天開啟非游客對談模式的有力牆磚。
我卸下拍攝行頭,坐到他邊上慢慢聽,至此,總算是打開了我的 土耳其 之旅 “話匣子”,慶幸,這才是旅行開始的第二天。
“我在這個山頂咖啡店上夜班,每天看往來的游客。日出時候,這裡好像開了派對一般,你知道麽,25年前,這個山谷沒有一個游客,只有零星的當地人上山。家家種植葡萄,釀酒為業。一夜之間,這裡都是熱氣球和游客,沒什麼人種葡萄了。”
我沒說話,
“鴿子、對、鴿子對我們很重要,排泄物和屍體都會埋在葡萄樹下,是非常好的肥料,那時候到處都是葡萄園,就像你身後那支” 我回頭看了看,是很小的一株。
“嗯,但是這裡確實很美” 我試圖很努力的找著話去接住他的一點惆悵。
“我沒什麼事情做,夜晚在這裡上班,白天就去鎮子上的一家咖啡店待著,你看,我現在就要下班了,我們的餅也都吃完了。” 回過神,才發現原來我是這麼的飢腸轆轆,不知不覺,吃光了別人家媽媽烙的餅,是 土耳其 母親做出來的味道啊。 謝絕了古哈和他同事下山的順風車,打消了匆忙下山的念頭。
我一個人坐在山崖邊, 爐中的炭火還熱著酒,
面對著玫瑰山谷,享受一場熱氣球盛宴後、涼風中、喝下一杯熱酒。
伊斯坦布爾-不慌不忙的一座城“只是近些年,魚越釣越小。” 卡德曼先生說,“很少見到有大的魚了在這裡。”
在酒店相識的 土耳其 人卡德曼先生聊至深夜,中間他的朋友也即興加入了我們。大廳里的茶被我們消耗了一杯接著一杯。
看起來四五十歲的中年男子並未成家,跟妹妹生活在一起。
“是的,我們 土耳其 人這點跟 中國 人比較相似,成家之前跟父母住在一起也是常態。但是卡德曼的情況有點特殊。”他朋友補充道。
”是的,前幾年,我父母相繼去世了。” 卡德曼說的特別平淡,
和卡德曼先生之所以聊的熟絡,是因為我們發現 土耳其 和 中國 有著那麼些相似的歷史和文化,不免生出一些莫名的認同感。奧斯曼帝國末期喪失了昔日的帝國的光環,宛如被剛剛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帝國所覬覦的晚清。細細講來我們都不是學者,但是對戰爭和貪婪的厭惡感,我們是一致的。
旅行歸旅行嘛,為什麼會落得和一個當地人聊歷史、時政甚至聽他抱怨起了奧爾罕·帕慕克,這位被視為 土耳其 文學巨匠的老頭子。最終意識到,我眼前這位,會不會是一個“精神黨員”? ▲ 伊斯坦布爾 天未亮 ▲日出要在清晨七點左右,禮拜宣禮聲之後。一個人走在 伊斯坦布爾 的街道,等待這個城市醒來的一刻。 ↑加拉塔大橋 ▲朝著加拉塔大橋的方向走去,早起的人們也已經乘渡輪來到城區。在這個偉大的、歷史悠久的城市中,加拉塔大橋,是我最喜歡待的地方。 ↑加拉塔大橋 ▲ 看著黎明前垂釣的 土耳其 人,悠閑而安心,待在這裡不會有緊張感,時間過得緩。 這座橋每天四五點開始就有人在了,常常有人一待就是一天,附近有提供甜茶水和麵包的流動小商販,1 裡拉 一杯茶。“只是近些年,魚越釣越小。” 卡德曼補充道,“很少見到有大的魚了在這裡了。” ↑加拉塔大橋 ▲在 伊斯坦布爾 的兩天中,時不時都要來這裡蹲上一蹲:看往來渡輪、數魚竿鱗次櫛比。 ↑加拉塔大橋 ▲加拉太大橋橫跨兩岸,中間博斯普魯斯海峽連接著歐亞兩個大陸,人們時常在這裡消遣約會。
在 土耳其 語中,博斯普魯斯和“咽喉”是同一個詞,帕慕克將它解讀為“呼吸新鮮空氣的地方”。曾讀到,帕慕克還將博斯普魯斯與貫穿 阿姆斯特丹 、 威尼斯 的運河以及將 巴黎 和 羅馬 一分為二的河流進行了比較,他認為博斯普魯斯更具激情,這大概是需要時間沉澱後才能感受得到的。 ↑加拉塔大橋 ▲ 每天跨歐亞大陸飛行無數次的海鳥們 ▲橋上人悠閑垂釣,橋下餐廳魚市熱鬧非凡。尋覓了一圈,確實沒有什麼大魚哦...
伊斯坦布爾 這座歷史之城,曾被拿破侖加持為世界中心的城市。想著她曾經的一個名字,拜占庭時期她叫伊斯坦丁堡,奧斯曼勇士打下的一片星月大陸,後又面臨一戰後滅國危機。凱末爾的現代化輓救創建了 土耳其 共和 國,這片在一戰後得以存留下來的土地。有如此悠久而有些痛的歷史加持,再看這座城,就免不了生出一絲憂愁。 “ 二十年代 土耳其 共和 國成立後,這裡的一切都變了。連日曆、數字都是,以前我們用著古 羅馬 的數字,突然之間實行了阿拉伯數字,現在我母親那一輩有的人還會用以前奧斯曼帝國時期的日曆。但是,我很喜歡現在 土耳其 ,這也是我不喜歡帕慕克這個作者的原因,他的行事看起來一點都不 土耳其 ,他像一個 歐洲 人!” 卡德曼毫不掩飾的說,手也跟著比划了起來。
如同卡德曼一樣,我所見到的很多 土耳其 年輕人都十分愛國。在 土耳其 ,男子要服兵役一年,每到臨行前,所有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都會聚集起來為他歡送游行,重覆高呼著Our solider, Big soldier! 把即將參軍的少年高舉上肩膀,一路抗著他上巴士。 在坐深夜巴士的時候偶遇到,看著周圍所有不相識的人都在為這個準備參軍的少年唱著國歌,打心底為 土耳其 人民點了個贊。 ▲ 伊斯坦布爾 的街道很適合暴走模式,處處民生。 ▲ 這裡的建築令人欣喜之處在於,許多過去的痕跡,依舊保留在那裡,和現代化的建築並存相得益彰。 ▲賣煮玉米和板慄的小攤販很多,早出晚歸的模式卻又賣得不緊不慢,少有特意招攬。
▲一個喜歡吃肉和大餅的國度,但是一早就這麼重口真的可以麽... 想起在少女塔附近吃飯也看到有人拿大餅夾著乾麵包來吃,還不沾醬.... 看著他吃,我喉嚨發乾。 ▲ 路邊時常有小板凳上坐成一排的當地人,喝著 土耳其 茶、抽煙聊天。 一位 意大利 朋友曾跟我說,在 意大利 語裡面有一句形容抽煙的人:“你看你這煙抽的,跟 土耳其 人似的!” 為何 土耳其 人會中槍,詢問一圈,最終還是卡德曼先生解答了我的疑問,在早前, 土耳其 人確實幾乎是人人抽煙,也難怪被其他國家當作話題。只是現在的年輕人收斂了不少。 ↑聖索菲亞教堂 ▲ 伊斯坦布爾 暴走了兩天,也免不了去一些心儀的熱門景點,聖索菲亞教堂(Aya Sofya),即是一座基督教堂、也是一座清真寺, 單這一點,就十分特別了。拜占庭時期的基督教堂被奧斯曼 土耳其 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時轉變為清真寺。隨著 土耳其 共和 國的建立,該教堂以博物館的身份對世人開放。去的時候索菲亞大教堂內部還在進行修葺, 但氣勢依舊。
不拆除、不浪費、現成的資源改一改就能用,想為奧斯曼 蘇丹 的決策點個贊。正因此,偉大的建築得以被保留至今。 ↑聖索菲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 沿坡走上二樓,可見幸存的基督教畫像。被轉為清真寺的時期,一些個人崇拜色彩的基督畫像曾被抹蓋掉了。 ↑聖索菲亞教堂 來這裡非常建議趕在9點開館的時間,省去了超長排隊時間外,可以可以捕捉到光從窗外灑進教堂的瞬間 ↑聖索菲亞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