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與新月】伊斯坦布爾、馬耳他、威尼斯三城記
——夜晚的加拉塔
伊斯坦布爾的貓在 伊斯坦布爾 行程的最後,人哥決定聊一聊這裡的貓。接下來的幾張圖前面都出現過,當地人和貓交互的圖景才是這座城市最真實的一面。 人哥從小就非常愛貓。雖然之前一直沒養貓,可是出門在外但凡是見著了貓咪,總會忍不住停下來狠狠地擼上一把。長年累月,也算得上是擼貓老手了。很早就聽說過《愛貓之城》這部片子,出發之前特意找來和夏天看了一遍,對於 伊斯坦布爾 這座城市又多了一分期待。 據說有大約12.5萬隻貓咪生活在 伊斯坦布爾 ,它們的蹤跡遍佈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廣場的草坪,還是大街的轉角,只要是陽光照射到的地方,你幾乎總能夠看到三兩隻貓咪悠閑地躺在那裡。仿佛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陽光一曬就能長出貓來。 伊斯坦布爾 的居 民和 貓之間的關係,我們透過影片已略知一二。親臨此地,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份羈絆。也許是因為這座城市的 平和 而包容的氛圍所致,生活在這裡的貓咪自然而然地帶著一種超乎尋常的淡定。無論走在哪裡,它們總是一副不緊不慢,氣定神閑的模樣。這種獨特的氣質,和人哥在別處遇到的貓咪都大不一樣。 伊斯坦布爾 的貓大多不怕人,這讓人哥獲得了許多近距離觀察和接觸它們的機會。若是表現出足夠的誠意,有的貓咪倒甚至樂意敞開肚皮給你擼上一把(當然主要還得看它們的心情)。哪怕是吃了閉門羹也不打緊,因為貓咪實在是太多了,隨便走走,總能遇上幾個願意投懷送抱的。如果把 伊斯坦布爾 稱作是擼貓愛好者的天堂,我想應該不會有人反對吧。 本地人對於滿大街的貓咪早已習以為常,反倒是我們這些大驚小怪的游客成為了他們眼中的新奇事物。人哥擼貓的時候,總能夠吸引到不少當地人的目光。目光中傳達出善意的肯定,大抵是出於同為愛貓之人的贊許之情。此外,還有一絲藏也藏不住的自豪感。仿佛在說:我們的城市有貓,你羡慕不來。 每當日落時分,我們總能遇到提著大袋小袋前來喂貓的當地人。貓咪們一哄而上,盡情地享用著它們的大餐,卻沒有流露出半分的諂媚,仿佛這從天而降的食物是理所當然,千百年來都是如此。也許在它們的眼中,自己才是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吧。 今年3月,人哥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貓。小家伙雖然可愛,卻實在是調皮搗蛋(還整天咬人),讓人又愛又恨。 唉,不禁有點懷念 伊斯坦布爾 的擼貓時光了。
曬一張我家破貓建國的圖~
伊斯坦布爾 的流水賬就寫到這裡啦~
出於私心,人哥打算在每一座城市的行程結束都聊點相關的歷史。因為這三座城市背後的故事是促成此次行程的真正原因。
接下來的文字篇幅很長,對歷史不感興趣的朋友建議跳過。
以下關於歷史部分的內容,未經本人許可,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轉載
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有些故事也許沒有人看,但總得有人去寫。 第一章:帝國的黃昏
1453年,城市的名字仍叫君士坦丁堡。
自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自此, 羅馬 帝國的歷代統治者在這裡寫下了燦爛輝煌的歷史。而在這一年,這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帝國將在此落下帷幕。
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名為拜占庭,是一座由古 希腊 人建立的港口城市,拜占庭帝國的稱謂也因此而來。然而在當時並沒有拜占庭這一說法,帝國的統治者一向以 羅馬 正統自居。自西 羅馬 在公元476年覆滅以後,它更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 羅馬 帝國的唯一繼承者。 —— 羅馬 帝國的版圖變化(Source:wikipedia)
城市位於 亞洲 和 歐洲 的交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西南端,扼守著連通黑海和 地中海 的交通要道。隨著 羅馬 帝國政治中心的東移,它也逐漸成為了東西方貿易的中心。來自黑海的毛皮和奴隸,來自 印度 的香料和珠寶,來自 中國 的絲綢和瓷器,以及來自 西歐 的銀器和葡萄酒在這裡交匯,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商人。
貿易帶來了繁榮,君士坦丁堡一躍成為整個 歐洲 最 富裕 的城市,甚至一度被人們認為是天堂在人間的復刻。聖索菲亞大教堂便是這座城市輝煌歷史的一個縮影。自公元537年落成以來,它便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這一記錄直至將近一千年後才被 西班牙 的 塞維利亞 大教堂所打破。 ——聖索菲亞大教堂(by 人哥)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by 人哥)
教堂的穹頂猶如一座漂浮在半空中的巨大島嶼 ,來往的商船遠在數海裡之外就能夠瞥見它的身影。這座氣勢恢宏的美麗穹頂凝聚了 羅馬 帝國最頂尖的建造工藝,堪稱拜占庭式建築的典範。
——聖索菲亞教堂穹頂結構示意圖(Source:wordpress.com)
創造性的帆拱設計,將穹頂的巨大的重量均勻分散到了四根立柱上,並且巧妙地抵消了側推力,從而將教堂從羅曼式建築那笨重的牆體和繁多的廊柱中解放出來,構建出了跨度極大的室內空間,堪稱工程學上的奇跡。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構造對此後的伊斯蘭建築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藍色清真寺(by 人哥)
世人對於君士坦丁堡的想象,始終停留在了那個財富橫流,黃金遍地的年代。而事實上經歷了近幾個世紀的磨難,帝國早已走向衰敗。 羅馬 帝國的絕大多數領土已被崛起的奧斯曼人占據,除了君士坦丁堡以外,信奉東正教的 羅馬 皇帝的實際控制區域僅剩下 愛琴海 上的 伯羅奔尼撒 半島(如今的 希腊 境內)以及周邊零星的幾座島嶼。
——1450年的 羅馬 帝國版圖,圖中紫色部分(Source:Wikipedia)
與此同時,信仰天主教的西方國家也早已四分五裂,淪為一盤散沙,面對奧斯曼大軍的入侵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君士坦丁堡成為了基督世界抵抗奧斯曼人最後的希望,只要它仍然控制著博斯普魯斯海峽,來自小亞細亞的奧斯曼人便無法真正在 歐洲 站穩腳跟。
除此之外,君士坦丁堡對於基督世界來說,還有著一層精神上的象徵意義。 羅馬 帝國是歷史上第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而作為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過去一千多年的歲月里從未被異教徒征服過。基督徒們堅信,無所不能的主不會讓這座基督世界的 燈塔 落入穆斯林的手中。
第二章:蘇丹與國王這是一場宿命的對決。
奧斯曼帝國的 蘇丹 默罕默德二世和 羅馬 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恰好分別與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歷史上兩位偉大的人物同名。默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創立者,偉大的先知。而君士坦丁不但是君士坦丁堡的創立者,更是首個宣佈基督教合法化並且受洗成為基督徒的皇帝。這樣的巧合,讓1453年的這場圍城之戰和此前的23次相比,有了那麼一點點微妙的不同。
這一年,默罕默德二世19歲。 ——默罕默德二世肖像(By:Gentile Bellini)
作為前任 蘇丹 的第三個兒子,他在兩年前正式繼承了皇位。奧斯曼皇室並沒有長者繼承製的說法, 蘇丹 在位期間也並不會特意指定某個皇子作為繼承人。所以在老 蘇丹 駕崩之後,皇子們通常要通過異常殘酷和血腥的手段去爭奪皇位。優勝劣汰是游牧民族世代傳承的法則。
帝國皇位爭奪戰的背後經常能夠看到多方 歐洲 勢力的身影。暗中支持不同的皇子,迫使奧斯曼人忙於內鬥而無暇揮軍西進,甚至成為了西方國家抵抗穆斯林入侵的最為有效的外交手段。
而幸運的是,默罕默德二世的兩個哥哥紛紛在若干年前死於非命,他唯一的競爭對手,是一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弟弟。王位的歸屬毫無懸念,而默罕默德二世上任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卻是大大地出人意料。他派人溺死了襁褓中的弟弟,並頒佈了一條法令:
無論將來哪個皇子繼承皇位,都應將他的其他兄弟處死。
這條殘忍的法令背後卻有著自洽的邏輯:既然統治者只能有一個,為了避免帝國的分裂和內戰,那麼理所當然地只應有一個繼承人能夠活著。這條法令也被之後幾百年內的歷任 蘇丹 認可和效仿。
儘管默罕默德二世早早就體現出了與他的年紀不相稱的冷酷和理性,但當時的很多人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點,年輕成為了人們輕視他的理由。帝國周邊的勢力再次蠢蠢欲動。在東邊的安納托利亞,一個名為 卡拉 曼貝伊的小國發起了叛亂,侵占了帝國在 亞洲 的部分領土。而在西邊,基督世界也想要趁火打劫,試圖再一次發起十字軍東征,藉機將奧斯曼人徹底趕出 歐洲 。哪怕是在帝國內部,默罕默德二世的地位也並不十分牢靠, 蘇丹 直屬的近衛軍發生了嘩變。在奧斯曼人的眼中, 蘇丹 的威望也是需要通過不斷的征戰確立的,默罕默德二世亟需一場偉大勝利來證明自己。
故事中另一位主角的經歷則要坎坷得多。這一年,君士坦丁十一世48歲。
——君士坦丁十一世肖像(Source:wikia.org)
他的童年在君士但丁堡度過,曾經親歷了1422年的一次圍城之戰。成年之後,他被派往 伯羅奔尼撒 半島,在那裡率兵打了20多年的仗,陸續為 羅馬 帝國收復了一些失地,最後卻慘敗在奧斯曼人的手中。他的家庭極其不幸,兩任妻子都先後死於難產,並沒有為他留下子嗣。
四年前,他繼承了兄長的皇位,成為了 羅馬 帝國的皇帝。然而這似乎並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此時的 羅馬 帝國已不復當年的榮光,內憂外患不斷。君士坦丁堡這座曾經擁有超過50萬人口的帝國首都如今僅剩下不到5萬人。城市貧困潦倒,破敗不堪,放眼可見的,是大片的殘垣斷壁以及廢棄的荒地。陷入重圍的君士坦丁堡已成為了一座游離在基督世界之外的孤島。君士坦丁十一世明白,奧斯曼人再一次兵 臨城 下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上任伊始,他便積極地為即將到來的圍城戰展開了一系列的準備——招募士兵,修繕城牆,儲備糧食。然而帝國破敗的財政讓他難以支撐戰爭的開銷,於是他變賣了皇宮裡的金銀珠寶,割讓帝國僅存的領土,甚至願意在曾經水火不容的宗教問題上做出妥協,以換取西方天主教國家的援助。可是哪怕整個基督世界都指望著君士坦丁堡能夠抵擋奧斯曼人的進攻,他的求助也並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回應。
默罕默德二世曾為他開出了極其優厚的招降條件——只要獻出君士坦丁堡,他便能夠獲得一塊封地繼續當他的 羅馬 皇帝。然而出於對基督教的信仰以及軍人的使命感,君士坦丁十一世拒絕了 蘇丹 的建議。哪怕明知是飛蛾撲火,他仍然決定與這座城市共存亡。
第三章:一劍封喉君士坦丁堡是卡在真主喉嚨里的一根骨頭。
君士坦丁堡雖已陷入重圍,卻仍然能在海上暢通無阻。城市北面的金角灣為往來的船隻提供了安全的錨地,使得城市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海上得到補給。此外,基督徒的船隊還可以以此為據點,對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行海上封鎖。
——博斯普魯斯海峽航拍(by 人哥)
博斯普魯斯海峽全長30公里,將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一分為二。海峽最寬的地方不過3700米,最窄處僅700米,湍急的海流成為了困擾奧斯曼人的一大難題。說起航海技術,這個在馬背上崛起的民族遠遠落後於已在 地中海 馳騁縱橫了幾個世紀的 歐洲 人。
奧斯曼帝國的大軍在亞歐大陸上往來征戰,幾乎是無敵的存在,但在橫渡海峽的時候,卻屢屢受到 歐洲 人的侵擾。停泊在金角灣的 歐洲 艦隊成為了籠罩在奧斯曼人頭上一片揮之不去的陰影,他們想要跨過海峽,要麼捨近求遠繞道黑海,要麼只能夠耗費巨資向立場搖擺的 熱那亞 人或者是 威尼斯 人求助。
因為海水鹽度的差異,博斯普魯斯海峽表層的洋流一直都是自北向南,從黑海流向 地中海 。受到洋流的影響,君士坦丁堡的糧食補給也主要來自於黑海。(來自 地中海 的補給線太長,而且船隊必須逆流航行,很容易被奧斯曼人攔截)
——博斯普魯斯海峽洋流示意圖(Source:ocean-sci.net)
奧斯曼海軍的實力不足以和 歐洲 人在海峽中一較高下,只能夠眼睜睜地看著來自黑海的船隊一艘接著一艘地順流而下,將物資送往君士坦丁堡。如果想要攻下這座城市,奧斯曼人必須奪取海峽的控制權,並且切斷君士坦丁堡的補給路線。
在發起圍城之戰的前一年,默罕默德二世便在海峽最狹窄的地方修築起了一座城堡。城堡的選址位於君士坦丁堡北面約10公里處,理論上來說是在 羅馬 帝國的轄境之內,君士坦丁十一世試圖通過外交手段對此發起抗議,但年輕的 蘇丹 置若罔聞:
“一座城市裡面的東西是它自己的,它在護城河之外就沒有任何管轄權,也不擁有任何東西。”
城堡歷時4個月便修築完成, 蘇丹 讓人搬來了大炮,徹底封鎖了海峽。曾經有一艘來自黑海的 意大利 商船試圖突破奧斯曼人的封鎖線,卻被岸邊猛烈的炮火擊沉,船長的屍體被釘在了木樁上示眾。
——魯梅利城堡中遺留下來的青銅大炮(by 人哥)
自此,再也沒有任何一艘基督船隻敢越雷池一步,君士坦丁堡來自黑海的補給路線被切斷了。 ——魯梅麗城堡航拍(by 人哥) ——從魯梅麗城堡眺望博斯普魯斯海峽 (by 人哥)
第四章:矛與盾1453年4月,奧斯曼大軍兵 臨城 下。
這是一場兵力懸殊的對決。奧斯曼人派來了足足20萬人的大軍——包括6萬名正規士兵(超過了當時君士坦丁堡的人口總數)以及包括工匠、裁縫、廚師等在內的多達14萬人的後勤部隊。守城的一方只有不到8000名的士兵(包括趕來支援的 威尼斯 人和 熱那亞 人),其中大部分是不擅長作戰的新兵,而且嚴重缺乏弓箭手。君士坦丁十一世不得不將守軍的真實人數列為最高機密,以免打擊軍隊的士氣。
可即便是面對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拜占庭人卻似乎仍有一戰的勇氣。這完全歸功於城市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君士坦丁堡修建在一座三角形的半島之上,被西面的陸牆和南北兩面的海牆所環繞。北面的金角灣和南面的馬爾馬拉海為城市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於是陸牆成為了不擅海戰的奧斯曼人的主攻方向。
——君士坦丁堡的城防示意圖(by:Cplakidas)
君士坦丁堡的陸牆被稱作狄奧西多牆,自建成以來就從未被任何人攻破過。陸牆由內外兩道城牆組成,這看似簡單卻又獨特的設計構建出了足夠的防禦縱深,堪稱中世紀城防體系的巔峰之作。
——狄奧西多牆外觀(by Bigdaddy1204) ——狄奧西多牆截面圖(Source:Wikipedia)
城市的第一道防線由一條寬20米,深10米的護城河,河岸內側一堵1.5米高的矮牆,一段15米寬的平臺以及8米高的外牆構成,外牆上分佈著96座20米高的塔樓。這樣的配置似乎有點不那麼夠看,以奧斯曼人的後勤力量,想要填平區區20米的護城河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在動則十幾米高的攻城塔樓的面前,僅僅8米高的外牆也形同虛設。 ——中世紀的攻城戰示意圖(Source:Pinterest)
然而這隻不過是一個充滿著誘惑的陷阱罷了,在突破了第一道防線之後,攻城者們才將面臨真正殘酷的考驗。
第二道防線由外牆背後的15米寬的平臺以及高達12米的內牆構成。一旦敵人攻破了第一道防線,守軍可以退守至塔樓上繼續狙擊敵人,而笨重的攻城器械根本無法跨越8米高的外牆抵達第二段的平臺。失去了攻城車、攻城塔樓支持的攻城者只能夠依靠最簡陋的雲梯徒手攀爬第二道城牆。
——內外牆之間的平臺(by CrniBombarder!!! )
內牆的高度是外牆的1.5倍,同樣分佈著96座塔樓,可以居高臨下對敵人(甚至是外牆的塔樓)形成火力壓制。在內外共計192座塔樓的夾擊下,進攻方想要在第二道城牆下麵站穩腳跟,建立可以固守的前沿陣地幾乎成為了不可能的任務。
此外,內外牆上都開有通向平臺的側門,方便守城的騎兵出擊。平臺15米的寬度足夠騎兵進行往返的沖殺。攻城的部隊為了行動方便基本上只能輕裝上陣(更不可能有戰馬),在全副武裝的騎兵面前,根本沒有抵抗的機會。
而最為致命的是,一旦攻城者的攻勢被打退,前面做出的所有努力和犧牲都將功虧一簣。他們只能再一次從護城河開始,重新向第一道防線發起衝擊。君士坦丁堡的城牆猶如一臺恐怖的絞肉機,源源不斷地消耗著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樣的防禦機制堪稱冷兵器時代所有攻城者的噩夢。
然而,時代已經悄然改變。在十五世紀初,火藥技術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不但穩定性大大提升,威力更是提高了足足30%。這使得火炮發射的巨石炮彈擁有了足以撼動城牆的威力,傳統的攻城方式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君士坦丁堡之戰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火炮的戰役。著名的烏爾班巨炮就是在這場戰役中名震天下。
巨炮的發明者是一個名為烏爾班的 匈牙利 工程師,頗為諷刺的是他在攻城戰之前曾經受聘於 羅馬 宮廷,為拜占庭人鑄炮,但因為皇帝給不起工資,所以他轉而投入了奧斯曼人的賬下。求賢若渴的 蘇丹 為了鑄造出能夠摧毀君士坦丁堡城牆的大炮,給予了烏爾班幾乎無限的資源。歷時3個月,一門長8米,口徑76釐米的巨型大炮終於完工。大炮的炮膛厚20釐米,可以發射半噸重的石彈。 蘇丹 動用了400名工人和60頭公牛,花費了6個星期的時間才將它從鑄造的工廠運送到了200公里之外的君士坦丁堡前線。
伊斯坦布爾的貓在 伊斯坦布爾 行程的最後,人哥決定聊一聊這裡的貓。接下來的幾張圖前面都出現過,當地人和貓交互的圖景才是這座城市最真實的一面。 人哥從小就非常愛貓。雖然之前一直沒養貓,可是出門在外但凡是見著了貓咪,總會忍不住停下來狠狠地擼上一把。長年累月,也算得上是擼貓老手了。很早就聽說過《愛貓之城》這部片子,出發之前特意找來和夏天看了一遍,對於 伊斯坦布爾 這座城市又多了一分期待。 據說有大約12.5萬隻貓咪生活在 伊斯坦布爾 ,它們的蹤跡遍佈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廣場的草坪,還是大街的轉角,只要是陽光照射到的地方,你幾乎總能夠看到三兩隻貓咪悠閑地躺在那裡。仿佛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陽光一曬就能長出貓來。 伊斯坦布爾 的居 民和 貓之間的關係,我們透過影片已略知一二。親臨此地,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份羈絆。也許是因為這座城市的 平和 而包容的氛圍所致,生活在這裡的貓咪自然而然地帶著一種超乎尋常的淡定。無論走在哪裡,它們總是一副不緊不慢,氣定神閑的模樣。這種獨特的氣質,和人哥在別處遇到的貓咪都大不一樣。 伊斯坦布爾 的貓大多不怕人,這讓人哥獲得了許多近距離觀察和接觸它們的機會。若是表現出足夠的誠意,有的貓咪倒甚至樂意敞開肚皮給你擼上一把(當然主要還得看它們的心情)。哪怕是吃了閉門羹也不打緊,因為貓咪實在是太多了,隨便走走,總能遇上幾個願意投懷送抱的。如果把 伊斯坦布爾 稱作是擼貓愛好者的天堂,我想應該不會有人反對吧。 本地人對於滿大街的貓咪早已習以為常,反倒是我們這些大驚小怪的游客成為了他們眼中的新奇事物。人哥擼貓的時候,總能夠吸引到不少當地人的目光。目光中傳達出善意的肯定,大抵是出於同為愛貓之人的贊許之情。此外,還有一絲藏也藏不住的自豪感。仿佛在說:我們的城市有貓,你羡慕不來。 每當日落時分,我們總能遇到提著大袋小袋前來喂貓的當地人。貓咪們一哄而上,盡情地享用著它們的大餐,卻沒有流露出半分的諂媚,仿佛這從天而降的食物是理所當然,千百年來都是如此。也許在它們的眼中,自己才是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吧。 今年3月,人哥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貓。小家伙雖然可愛,卻實在是調皮搗蛋(還整天咬人),讓人又愛又恨。 唉,不禁有點懷念 伊斯坦布爾 的擼貓時光了。
曬一張我家破貓建國的圖~
伊斯坦布爾 的流水賬就寫到這裡啦~
出於私心,人哥打算在每一座城市的行程結束都聊點相關的歷史。因為這三座城市背後的故事是促成此次行程的真正原因。
接下來的文字篇幅很長,對歷史不感興趣的朋友建議跳過。
以下關於歷史部分的內容,未經本人許可,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轉載
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有些故事也許沒有人看,但總得有人去寫。 第一章:帝國的黃昏
1453年,城市的名字仍叫君士坦丁堡。
自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自此, 羅馬 帝國的歷代統治者在這裡寫下了燦爛輝煌的歷史。而在這一年,這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帝國將在此落下帷幕。
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名為拜占庭,是一座由古 希腊 人建立的港口城市,拜占庭帝國的稱謂也因此而來。然而在當時並沒有拜占庭這一說法,帝國的統治者一向以 羅馬 正統自居。自西 羅馬 在公元476年覆滅以後,它更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 羅馬 帝國的唯一繼承者。 —— 羅馬 帝國的版圖變化(Source:wikipedia)
城市位於 亞洲 和 歐洲 的交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西南端,扼守著連通黑海和 地中海 的交通要道。隨著 羅馬 帝國政治中心的東移,它也逐漸成為了東西方貿易的中心。來自黑海的毛皮和奴隸,來自 印度 的香料和珠寶,來自 中國 的絲綢和瓷器,以及來自 西歐 的銀器和葡萄酒在這裡交匯,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商人。
貿易帶來了繁榮,君士坦丁堡一躍成為整個 歐洲 最 富裕 的城市,甚至一度被人們認為是天堂在人間的復刻。聖索菲亞大教堂便是這座城市輝煌歷史的一個縮影。自公元537年落成以來,它便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這一記錄直至將近一千年後才被 西班牙 的 塞維利亞 大教堂所打破。 ——聖索菲亞大教堂(by 人哥)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by 人哥)
教堂的穹頂猶如一座漂浮在半空中的巨大島嶼 ,來往的商船遠在數海裡之外就能夠瞥見它的身影。這座氣勢恢宏的美麗穹頂凝聚了 羅馬 帝國最頂尖的建造工藝,堪稱拜占庭式建築的典範。
——聖索菲亞教堂穹頂結構示意圖(Source:wordpress.com)
創造性的帆拱設計,將穹頂的巨大的重量均勻分散到了四根立柱上,並且巧妙地抵消了側推力,從而將教堂從羅曼式建築那笨重的牆體和繁多的廊柱中解放出來,構建出了跨度極大的室內空間,堪稱工程學上的奇跡。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構造對此後的伊斯蘭建築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藍色清真寺(by 人哥)
世人對於君士坦丁堡的想象,始終停留在了那個財富橫流,黃金遍地的年代。而事實上經歷了近幾個世紀的磨難,帝國早已走向衰敗。 羅馬 帝國的絕大多數領土已被崛起的奧斯曼人占據,除了君士坦丁堡以外,信奉東正教的 羅馬 皇帝的實際控制區域僅剩下 愛琴海 上的 伯羅奔尼撒 半島(如今的 希腊 境內)以及周邊零星的幾座島嶼。
——1450年的 羅馬 帝國版圖,圖中紫色部分(Source:Wikipedia)
與此同時,信仰天主教的西方國家也早已四分五裂,淪為一盤散沙,面對奧斯曼大軍的入侵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君士坦丁堡成為了基督世界抵抗奧斯曼人最後的希望,只要它仍然控制著博斯普魯斯海峽,來自小亞細亞的奧斯曼人便無法真正在 歐洲 站穩腳跟。
除此之外,君士坦丁堡對於基督世界來說,還有著一層精神上的象徵意義。 羅馬 帝國是歷史上第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而作為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過去一千多年的歲月里從未被異教徒征服過。基督徒們堅信,無所不能的主不會讓這座基督世界的 燈塔 落入穆斯林的手中。
第二章:蘇丹與國王這是一場宿命的對決。
奧斯曼帝國的 蘇丹 默罕默德二世和 羅馬 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恰好分別與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歷史上兩位偉大的人物同名。默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創立者,偉大的先知。而君士坦丁不但是君士坦丁堡的創立者,更是首個宣佈基督教合法化並且受洗成為基督徒的皇帝。這樣的巧合,讓1453年的這場圍城之戰和此前的23次相比,有了那麼一點點微妙的不同。
這一年,默罕默德二世19歲。 ——默罕默德二世肖像(By:Gentile Bellini)
作為前任 蘇丹 的第三個兒子,他在兩年前正式繼承了皇位。奧斯曼皇室並沒有長者繼承製的說法, 蘇丹 在位期間也並不會特意指定某個皇子作為繼承人。所以在老 蘇丹 駕崩之後,皇子們通常要通過異常殘酷和血腥的手段去爭奪皇位。優勝劣汰是游牧民族世代傳承的法則。
帝國皇位爭奪戰的背後經常能夠看到多方 歐洲 勢力的身影。暗中支持不同的皇子,迫使奧斯曼人忙於內鬥而無暇揮軍西進,甚至成為了西方國家抵抗穆斯林入侵的最為有效的外交手段。
而幸運的是,默罕默德二世的兩個哥哥紛紛在若干年前死於非命,他唯一的競爭對手,是一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弟弟。王位的歸屬毫無懸念,而默罕默德二世上任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卻是大大地出人意料。他派人溺死了襁褓中的弟弟,並頒佈了一條法令:
無論將來哪個皇子繼承皇位,都應將他的其他兄弟處死。
這條殘忍的法令背後卻有著自洽的邏輯:既然統治者只能有一個,為了避免帝國的分裂和內戰,那麼理所當然地只應有一個繼承人能夠活著。這條法令也被之後幾百年內的歷任 蘇丹 認可和效仿。
儘管默罕默德二世早早就體現出了與他的年紀不相稱的冷酷和理性,但當時的很多人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點,年輕成為了人們輕視他的理由。帝國周邊的勢力再次蠢蠢欲動。在東邊的安納托利亞,一個名為 卡拉 曼貝伊的小國發起了叛亂,侵占了帝國在 亞洲 的部分領土。而在西邊,基督世界也想要趁火打劫,試圖再一次發起十字軍東征,藉機將奧斯曼人徹底趕出 歐洲 。哪怕是在帝國內部,默罕默德二世的地位也並不十分牢靠, 蘇丹 直屬的近衛軍發生了嘩變。在奧斯曼人的眼中, 蘇丹 的威望也是需要通過不斷的征戰確立的,默罕默德二世亟需一場偉大勝利來證明自己。
故事中另一位主角的經歷則要坎坷得多。這一年,君士坦丁十一世48歲。
——君士坦丁十一世肖像(Source:wikia.org)
他的童年在君士但丁堡度過,曾經親歷了1422年的一次圍城之戰。成年之後,他被派往 伯羅奔尼撒 半島,在那裡率兵打了20多年的仗,陸續為 羅馬 帝國收復了一些失地,最後卻慘敗在奧斯曼人的手中。他的家庭極其不幸,兩任妻子都先後死於難產,並沒有為他留下子嗣。
四年前,他繼承了兄長的皇位,成為了 羅馬 帝國的皇帝。然而這似乎並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此時的 羅馬 帝國已不復當年的榮光,內憂外患不斷。君士坦丁堡這座曾經擁有超過50萬人口的帝國首都如今僅剩下不到5萬人。城市貧困潦倒,破敗不堪,放眼可見的,是大片的殘垣斷壁以及廢棄的荒地。陷入重圍的君士坦丁堡已成為了一座游離在基督世界之外的孤島。君士坦丁十一世明白,奧斯曼人再一次兵 臨城 下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上任伊始,他便積極地為即將到來的圍城戰展開了一系列的準備——招募士兵,修繕城牆,儲備糧食。然而帝國破敗的財政讓他難以支撐戰爭的開銷,於是他變賣了皇宮裡的金銀珠寶,割讓帝國僅存的領土,甚至願意在曾經水火不容的宗教問題上做出妥協,以換取西方天主教國家的援助。可是哪怕整個基督世界都指望著君士坦丁堡能夠抵擋奧斯曼人的進攻,他的求助也並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回應。
默罕默德二世曾為他開出了極其優厚的招降條件——只要獻出君士坦丁堡,他便能夠獲得一塊封地繼續當他的 羅馬 皇帝。然而出於對基督教的信仰以及軍人的使命感,君士坦丁十一世拒絕了 蘇丹 的建議。哪怕明知是飛蛾撲火,他仍然決定與這座城市共存亡。
第三章:一劍封喉君士坦丁堡是卡在真主喉嚨里的一根骨頭。
君士坦丁堡雖已陷入重圍,卻仍然能在海上暢通無阻。城市北面的金角灣為往來的船隻提供了安全的錨地,使得城市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海上得到補給。此外,基督徒的船隊還可以以此為據點,對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行海上封鎖。
——博斯普魯斯海峽航拍(by 人哥)
博斯普魯斯海峽全長30公里,將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一分為二。海峽最寬的地方不過3700米,最窄處僅700米,湍急的海流成為了困擾奧斯曼人的一大難題。說起航海技術,這個在馬背上崛起的民族遠遠落後於已在 地中海 馳騁縱橫了幾個世紀的 歐洲 人。
奧斯曼帝國的大軍在亞歐大陸上往來征戰,幾乎是無敵的存在,但在橫渡海峽的時候,卻屢屢受到 歐洲 人的侵擾。停泊在金角灣的 歐洲 艦隊成為了籠罩在奧斯曼人頭上一片揮之不去的陰影,他們想要跨過海峽,要麼捨近求遠繞道黑海,要麼只能夠耗費巨資向立場搖擺的 熱那亞 人或者是 威尼斯 人求助。
因為海水鹽度的差異,博斯普魯斯海峽表層的洋流一直都是自北向南,從黑海流向 地中海 。受到洋流的影響,君士坦丁堡的糧食補給也主要來自於黑海。(來自 地中海 的補給線太長,而且船隊必須逆流航行,很容易被奧斯曼人攔截)
——博斯普魯斯海峽洋流示意圖(Source:ocean-sci.net)
奧斯曼海軍的實力不足以和 歐洲 人在海峽中一較高下,只能夠眼睜睜地看著來自黑海的船隊一艘接著一艘地順流而下,將物資送往君士坦丁堡。如果想要攻下這座城市,奧斯曼人必須奪取海峽的控制權,並且切斷君士坦丁堡的補給路線。
在發起圍城之戰的前一年,默罕默德二世便在海峽最狹窄的地方修築起了一座城堡。城堡的選址位於君士坦丁堡北面約10公里處,理論上來說是在 羅馬 帝國的轄境之內,君士坦丁十一世試圖通過外交手段對此發起抗議,但年輕的 蘇丹 置若罔聞:
“一座城市裡面的東西是它自己的,它在護城河之外就沒有任何管轄權,也不擁有任何東西。”
城堡歷時4個月便修築完成, 蘇丹 讓人搬來了大炮,徹底封鎖了海峽。曾經有一艘來自黑海的 意大利 商船試圖突破奧斯曼人的封鎖線,卻被岸邊猛烈的炮火擊沉,船長的屍體被釘在了木樁上示眾。
——魯梅利城堡中遺留下來的青銅大炮(by 人哥)
自此,再也沒有任何一艘基督船隻敢越雷池一步,君士坦丁堡來自黑海的補給路線被切斷了。 ——魯梅麗城堡航拍(by 人哥) ——從魯梅麗城堡眺望博斯普魯斯海峽 (by 人哥)
第四章:矛與盾1453年4月,奧斯曼大軍兵 臨城 下。
這是一場兵力懸殊的對決。奧斯曼人派來了足足20萬人的大軍——包括6萬名正規士兵(超過了當時君士坦丁堡的人口總數)以及包括工匠、裁縫、廚師等在內的多達14萬人的後勤部隊。守城的一方只有不到8000名的士兵(包括趕來支援的 威尼斯 人和 熱那亞 人),其中大部分是不擅長作戰的新兵,而且嚴重缺乏弓箭手。君士坦丁十一世不得不將守軍的真實人數列為最高機密,以免打擊軍隊的士氣。
可即便是面對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拜占庭人卻似乎仍有一戰的勇氣。這完全歸功於城市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君士坦丁堡修建在一座三角形的半島之上,被西面的陸牆和南北兩面的海牆所環繞。北面的金角灣和南面的馬爾馬拉海為城市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於是陸牆成為了不擅海戰的奧斯曼人的主攻方向。
——君士坦丁堡的城防示意圖(by:Cplakidas)
君士坦丁堡的陸牆被稱作狄奧西多牆,自建成以來就從未被任何人攻破過。陸牆由內外兩道城牆組成,這看似簡單卻又獨特的設計構建出了足夠的防禦縱深,堪稱中世紀城防體系的巔峰之作。
——狄奧西多牆外觀(by Bigdaddy1204) ——狄奧西多牆截面圖(Source:Wikipedia)
城市的第一道防線由一條寬20米,深10米的護城河,河岸內側一堵1.5米高的矮牆,一段15米寬的平臺以及8米高的外牆構成,外牆上分佈著96座20米高的塔樓。這樣的配置似乎有點不那麼夠看,以奧斯曼人的後勤力量,想要填平區區20米的護城河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在動則十幾米高的攻城塔樓的面前,僅僅8米高的外牆也形同虛設。 ——中世紀的攻城戰示意圖(Source:Pinterest)
然而這隻不過是一個充滿著誘惑的陷阱罷了,在突破了第一道防線之後,攻城者們才將面臨真正殘酷的考驗。
第二道防線由外牆背後的15米寬的平臺以及高達12米的內牆構成。一旦敵人攻破了第一道防線,守軍可以退守至塔樓上繼續狙擊敵人,而笨重的攻城器械根本無法跨越8米高的外牆抵達第二段的平臺。失去了攻城車、攻城塔樓支持的攻城者只能夠依靠最簡陋的雲梯徒手攀爬第二道城牆。
——內外牆之間的平臺(by CrniBombarder!!! )
內牆的高度是外牆的1.5倍,同樣分佈著96座塔樓,可以居高臨下對敵人(甚至是外牆的塔樓)形成火力壓制。在內外共計192座塔樓的夾擊下,進攻方想要在第二道城牆下麵站穩腳跟,建立可以固守的前沿陣地幾乎成為了不可能的任務。
此外,內外牆上都開有通向平臺的側門,方便守城的騎兵出擊。平臺15米的寬度足夠騎兵進行往返的沖殺。攻城的部隊為了行動方便基本上只能輕裝上陣(更不可能有戰馬),在全副武裝的騎兵面前,根本沒有抵抗的機會。
而最為致命的是,一旦攻城者的攻勢被打退,前面做出的所有努力和犧牲都將功虧一簣。他們只能再一次從護城河開始,重新向第一道防線發起衝擊。君士坦丁堡的城牆猶如一臺恐怖的絞肉機,源源不斷地消耗著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樣的防禦機制堪稱冷兵器時代所有攻城者的噩夢。
然而,時代已經悄然改變。在十五世紀初,火藥技術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不但穩定性大大提升,威力更是提高了足足30%。這使得火炮發射的巨石炮彈擁有了足以撼動城牆的威力,傳統的攻城方式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君士坦丁堡之戰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火炮的戰役。著名的烏爾班巨炮就是在這場戰役中名震天下。
巨炮的發明者是一個名為烏爾班的 匈牙利 工程師,頗為諷刺的是他在攻城戰之前曾經受聘於 羅馬 宮廷,為拜占庭人鑄炮,但因為皇帝給不起工資,所以他轉而投入了奧斯曼人的賬下。求賢若渴的 蘇丹 為了鑄造出能夠摧毀君士坦丁堡城牆的大炮,給予了烏爾班幾乎無限的資源。歷時3個月,一門長8米,口徑76釐米的巨型大炮終於完工。大炮的炮膛厚20釐米,可以發射半噸重的石彈。 蘇丹 動用了400名工人和60頭公牛,花費了6個星期的時間才將它從鑄造的工廠運送到了200公里之外的君士坦丁堡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