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 日本行記(第五篇)姬路與神戶
從大阪前往姬路10月28日(周六) 日本 行的第八天,游覽了 兵庫縣 姬路與 神戶 兩座城市。
原本這一天只安排了 神戶 ,去 廣島 的那天才發現,從 大阪 坐 新乾 線到 神戶 只要12分鐘,到姬路也最多只要40分鐘。這樣一天游覽兩個城市完全來得及。 大阪 到 神戶 真是比我想象中的要近很多。
對天朝人民來說,姬路絕對是島國旅游城市中的冷門,這裡幾乎不會有 中國 游客。姬路最重要的景點就是姬路城,很多人覺得在 大阪 看了天守閣,還有必要去姬路看一個 大同 小異的姬路城麽?
然而真正對 日本 城池感興趣的人,姬路城絕不容錯過。 大阪 天守閣跟黃鶴樓,滕王閣一樣,都是近現代新修的仿古建築,裡邊的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還裝上了電梯,其原建築早已被毀。而姬路城則是真正的古建,也難怪它被列為 日本 國寶,也是1993年與法隆寺一起成為 日本 最早的一批世界文化遺產。
為了趕路,當天仍舊是六點起床,七點多點出門,步行至 大阪 站乘JR線至新 大阪 站換乘 新乾 線。
JR PASS在手,交通費全部省下。當天到新 大阪 後發現最早能坐到姬路的一班 新乾 線就是8點04發車的櫻花號SAKURA 547次。看站牌不難發現,前面7:53發車的那趟是不停姬路站的。 候車時間充分,還在圖中這個Bellmart Kiosk買了個紫菜飯糰,裡邊包的烏梅好酸。。。 8點04,列車準點發車,經停新 神戶 站後,8點40左右就到達姬路站了。 JR 新乾 線與普速列車都停靠姬路站。不像 大阪 和 神戶 , 新乾 線和普速火車停靠不同的車站。 姬路城從姬路火車站北出口出來,沿著站前的大馬路(大手前通)一直往前走15-20分左右,就能到達姬路城。其實一齣站就能看見姬路城了,想迷路都難。
在連續經歷了6個晴天后,當天 關西 這邊又開始下雨了,不過好在雨不大,後來到姬路城門口時,雨基本上就停了。 姬路是座寧靜的小城,遠沒有 大阪 的喧囂與繁華,人口僅50萬出頭。 姬路城周邊還有其他一大堆景點和博物館,時間充裕的話可以一併順便逛逛。
時間緊迫的話,就去姬路城就行了。 到達姬路城外圍了,先拍張遠景。 外圍仍然是護城河 大手門都是後修的
與原先的門風格上大相徑庭/ 姬路城歷史沿革:
西元1333年,赤鬆則村奉了護良親王之命、舉兵上洛。在進軍 京都 的途中,在姬山上建立了「砦」,就是姬路城最早的起點。在經過十多年後的1346年,赤鬆貞範開始在姬山上建立正式的「城」,姬路城的基本規模才由此建立。
而一直到西元1555年,姬路城已經由當年的赤鬆家轉為其家臣小寺家,又將城池轉給黑田氏接任城代。在這段期間,黑田家將原先只有居館規模的姬路城拓展為中型城廓,由戰國時代名軍師黑田孝高治理得有聲有色。官兵衛綜觀時事,在織田信長命令羽柴秀吉(日後的豐臣秀吉)攻打中國地方的毛利之時,將姬路城獻給秀吉,而後秀吉命令歸附織田軍的官兵衛於姬路城築起三層的天守閣。到了關原之戰之後,池田輝政因為戰功卓越,受封為姬路城城主,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進行姬路城的大修繕。而之後姬路城由德川家重臣本多忠勝之子忠政接管,到了西元1618年,城之全貌大致完成。姬路城在1869年──也就是大政奉還之後兩年──由酒井忠邦將版籍奉還,從此姬路城歸為國有。在1931年,天守閣被指定為國寶 西元1333年,赤鬆則村奉了護良親王之命、舉兵上洛。在進軍 京都 的途中,在姬山上建立了「砦」,就是姬路城最早的起點。在經過十多年後的1346年,赤鬆貞範開始在姬山上建立正式的「城」,姬路城的基本規模才由此建立。
而一直到西元1555年,姬路城已經由當年的赤鬆家轉為其家臣小寺家,又將城池轉給黑田氏接任城代。在這段期間,黑田家將原先只有居館規模的姬路城拓展為中型城廓,由戰國時代名軍師黑田孝高(也就是2014年大河劇的主角軍師官兵衛喔!)治理得有聲有色。官兵衛綜觀時事,在織田信長命令羽柴秀吉(日後的豐臣秀吉)攻打中國地方的毛利之時,將姬路城獻給秀吉,而後秀吉命令歸附織田軍的官兵衛於姬路城築起三層的天守閣。到了關原之戰之後,池田輝政因為戰功卓越,受封為姬路城城主,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進行姬路城的大修繕。而之後姬路城由德川家重臣本多忠勝之子忠政接管,到了西元1618年,城之全貌大致完成。 進去之後,沿著路標走即可。
另一條路通往動物園 姬路城遠觀,白色的外牆和蜿蜒屋檐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白鷺,因而也被稱為白鷺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姬路城和松山城、和歌山城合稱 日本 三 大連 立式 平山 城,所謂連立式:是指大天守閣上連結兩座以上的小天守閣。姬路城便是典型。與之對應的是獨立式-與其他的建築分離,是一座獨立的 大城 樓。丸岡城,犬山城,彥根城等屬於這類佈局。是天守閣最古老的形式。還有連結式-將兩座獨立的天守閣連結在一起,中間有過廊相連。 名古屋 城和 熊本 城屬於這種形式。
由於其保存度高,被稱為“ 日本 第一名城”。 三之丸殿遺址。
姬路於1945年因太平洋戰爭受到過兩次空襲,城市本身淪為廢墟,而姬路城卻奇跡般保存了下來。 姬路城最早建成於1346年(正平元年),現存建築大多建於17世紀早期,城堡由83座建築物組成,它擁有高度發達的防禦系統和精巧的防護裝置。姬路城是17世紀早期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典範,而 日本 在這個時代的防禦建築技術則達到頂峰。包括主要城堡主樓的8座建築被視為國寶,其餘74座建築被確認為國家的重要文化財產。 姬路城門票1000日元,約60人民幣,是在 日本 游覽的景點中最貴的一家。
姬路城9點開門,我們到的時候正好。冬季是下午5點關門,4點以後停止售票。
這是姬路城的第一道門:菱之門。從此要經過多座門和過道才能到達大天守。這樣的設計都是為了迷惑敵人。
該城門是十分珍貴的安士桃山式城門。正面橫木上點綴著木製的花菱,這便是城門名字的由來。 菱之門東邊的石牆上方的土牆用白灰泥塗飾,亦具備防火作用。石牆沿地形建造,呈現美麗的曲線。 三國壕 I之門 Ro之門 Ha之門
註意牆上的狹縫,都是用於放置箭矢或步槍,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等。
用於單膝跪地進行步槍射擊的狹縫數量最多。 這個建築叫小天守,是迎面痛擊到達大天守入口的敵人的最後關鍵地點。它與東小天守遙相呼應。其外觀及內部裝飾也與東小天守相同,其中有投石窗和鐵柵欄窗。 姬路城屋頂的瓦片也很有特色。是平瓦與筒瓦交互結合而成。瓦片上留有多種多樣的城主家徽,保留至今的花紋便有8種之多。 可惜不是櫻花季,否則這種角度的照片會很美吧 羽柴秀吉(之後的豐臣秀吉)在負責增築姬路城的三層天守閣時,曾經因為沒有足夠的築城用石感到煩惱。住在城下町賣燒餅的一位貧窮老婆婆得知之後,慷慨的捐出舊的石臼讓秀吉築城。秀吉大喜,而百姓們也就跟著捐贈石製物品,因此現在的城牆上還能夠看見當時古舊石臼、甚至石棺的局部,由此能見秀吉當時很受眾人景仰,而築城更是一項艱難的工事。
原本這一天只安排了 神戶 ,去 廣島 的那天才發現,從 大阪 坐 新乾 線到 神戶 只要12分鐘,到姬路也最多只要40分鐘。這樣一天游覽兩個城市完全來得及。 大阪 到 神戶 真是比我想象中的要近很多。
對天朝人民來說,姬路絕對是島國旅游城市中的冷門,這裡幾乎不會有 中國 游客。姬路最重要的景點就是姬路城,很多人覺得在 大阪 看了天守閣,還有必要去姬路看一個 大同 小異的姬路城麽?
然而真正對 日本 城池感興趣的人,姬路城絕不容錯過。 大阪 天守閣跟黃鶴樓,滕王閣一樣,都是近現代新修的仿古建築,裡邊的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還裝上了電梯,其原建築早已被毀。而姬路城則是真正的古建,也難怪它被列為 日本 國寶,也是1993年與法隆寺一起成為 日本 最早的一批世界文化遺產。
為了趕路,當天仍舊是六點起床,七點多點出門,步行至 大阪 站乘JR線至新 大阪 站換乘 新乾 線。
JR PASS在手,交通費全部省下。當天到新 大阪 後發現最早能坐到姬路的一班 新乾 線就是8點04發車的櫻花號SAKURA 547次。看站牌不難發現,前面7:53發車的那趟是不停姬路站的。 候車時間充分,還在圖中這個Bellmart Kiosk買了個紫菜飯糰,裡邊包的烏梅好酸。。。 8點04,列車準點發車,經停新 神戶 站後,8點40左右就到達姬路站了。 JR 新乾 線與普速列車都停靠姬路站。不像 大阪 和 神戶 , 新乾 線和普速火車停靠不同的車站。 姬路城從姬路火車站北出口出來,沿著站前的大馬路(大手前通)一直往前走15-20分左右,就能到達姬路城。其實一齣站就能看見姬路城了,想迷路都難。
在連續經歷了6個晴天后,當天 關西 這邊又開始下雨了,不過好在雨不大,後來到姬路城門口時,雨基本上就停了。 姬路是座寧靜的小城,遠沒有 大阪 的喧囂與繁華,人口僅50萬出頭。 姬路城周邊還有其他一大堆景點和博物館,時間充裕的話可以一併順便逛逛。
時間緊迫的話,就去姬路城就行了。 到達姬路城外圍了,先拍張遠景。 外圍仍然是護城河 大手門都是後修的
與原先的門風格上大相徑庭/ 姬路城歷史沿革:
西元1333年,赤鬆則村奉了護良親王之命、舉兵上洛。在進軍 京都 的途中,在姬山上建立了「砦」,就是姬路城最早的起點。在經過十多年後的1346年,赤鬆貞範開始在姬山上建立正式的「城」,姬路城的基本規模才由此建立。
而一直到西元1555年,姬路城已經由當年的赤鬆家轉為其家臣小寺家,又將城池轉給黑田氏接任城代。在這段期間,黑田家將原先只有居館規模的姬路城拓展為中型城廓,由戰國時代名軍師黑田孝高治理得有聲有色。官兵衛綜觀時事,在織田信長命令羽柴秀吉(日後的豐臣秀吉)攻打中國地方的毛利之時,將姬路城獻給秀吉,而後秀吉命令歸附織田軍的官兵衛於姬路城築起三層的天守閣。到了關原之戰之後,池田輝政因為戰功卓越,受封為姬路城城主,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進行姬路城的大修繕。而之後姬路城由德川家重臣本多忠勝之子忠政接管,到了西元1618年,城之全貌大致完成。姬路城在1869年──也就是大政奉還之後兩年──由酒井忠邦將版籍奉還,從此姬路城歸為國有。在1931年,天守閣被指定為國寶 西元1333年,赤鬆則村奉了護良親王之命、舉兵上洛。在進軍 京都 的途中,在姬山上建立了「砦」,就是姬路城最早的起點。在經過十多年後的1346年,赤鬆貞範開始在姬山上建立正式的「城」,姬路城的基本規模才由此建立。
而一直到西元1555年,姬路城已經由當年的赤鬆家轉為其家臣小寺家,又將城池轉給黑田氏接任城代。在這段期間,黑田家將原先只有居館規模的姬路城拓展為中型城廓,由戰國時代名軍師黑田孝高(也就是2014年大河劇的主角軍師官兵衛喔!)治理得有聲有色。官兵衛綜觀時事,在織田信長命令羽柴秀吉(日後的豐臣秀吉)攻打中國地方的毛利之時,將姬路城獻給秀吉,而後秀吉命令歸附織田軍的官兵衛於姬路城築起三層的天守閣。到了關原之戰之後,池田輝政因為戰功卓越,受封為姬路城城主,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進行姬路城的大修繕。而之後姬路城由德川家重臣本多忠勝之子忠政接管,到了西元1618年,城之全貌大致完成。 進去之後,沿著路標走即可。
另一條路通往動物園 姬路城遠觀,白色的外牆和蜿蜒屋檐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白鷺,因而也被稱為白鷺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姬路城和松山城、和歌山城合稱 日本 三 大連 立式 平山 城,所謂連立式:是指大天守閣上連結兩座以上的小天守閣。姬路城便是典型。與之對應的是獨立式-與其他的建築分離,是一座獨立的 大城 樓。丸岡城,犬山城,彥根城等屬於這類佈局。是天守閣最古老的形式。還有連結式-將兩座獨立的天守閣連結在一起,中間有過廊相連。 名古屋 城和 熊本 城屬於這種形式。
由於其保存度高,被稱為“ 日本 第一名城”。 三之丸殿遺址。
姬路於1945年因太平洋戰爭受到過兩次空襲,城市本身淪為廢墟,而姬路城卻奇跡般保存了下來。 姬路城最早建成於1346年(正平元年),現存建築大多建於17世紀早期,城堡由83座建築物組成,它擁有高度發達的防禦系統和精巧的防護裝置。姬路城是17世紀早期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典範,而 日本 在這個時代的防禦建築技術則達到頂峰。包括主要城堡主樓的8座建築被視為國寶,其餘74座建築被確認為國家的重要文化財產。 姬路城門票1000日元,約60人民幣,是在 日本 游覽的景點中最貴的一家。
姬路城9點開門,我們到的時候正好。冬季是下午5點關門,4點以後停止售票。
這是姬路城的第一道門:菱之門。從此要經過多座門和過道才能到達大天守。這樣的設計都是為了迷惑敵人。
該城門是十分珍貴的安士桃山式城門。正面橫木上點綴著木製的花菱,這便是城門名字的由來。 菱之門東邊的石牆上方的土牆用白灰泥塗飾,亦具備防火作用。石牆沿地形建造,呈現美麗的曲線。 三國壕 I之門 Ro之門 Ha之門
註意牆上的狹縫,都是用於放置箭矢或步槍,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等。
用於單膝跪地進行步槍射擊的狹縫數量最多。 這個建築叫小天守,是迎面痛擊到達大天守入口的敵人的最後關鍵地點。它與東小天守遙相呼應。其外觀及內部裝飾也與東小天守相同,其中有投石窗和鐵柵欄窗。 姬路城屋頂的瓦片也很有特色。是平瓦與筒瓦交互結合而成。瓦片上留有多種多樣的城主家徽,保留至今的花紋便有8種之多。 可惜不是櫻花季,否則這種角度的照片會很美吧 羽柴秀吉(之後的豐臣秀吉)在負責增築姬路城的三層天守閣時,曾經因為沒有足夠的築城用石感到煩惱。住在城下町賣燒餅的一位貧窮老婆婆得知之後,慷慨的捐出舊的石臼讓秀吉築城。秀吉大喜,而百姓們也就跟著捐贈石製物品,因此現在的城牆上還能夠看見當時古舊石臼、甚至石棺的局部,由此能見秀吉當時很受眾人景仰,而築城更是一項艱難的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