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環游記——沙海之間的迷幻國度
前言“ 摩洛哥 就是這樣一個非踏足其上,就不能評論的國家”。
這裡有高聳的海上清真寺 有浩瀚無際的沙漠星空 有柏柏爾人悠揚古老的和唱 大西洋的海風終日吹過這裡的每條小巷 也會有一輪圓月慢慢從 安達盧西亞 大陸升起 這裡是世界上最腥臭最獵奇的地方 也有著最絢爛的街頭塗鴉 這裡的夜市是活著的一千零一夜 這裡的神學院讓每一個人都目瞪口獃 2017年9月24日凌晨,我坐在漢莎航空從 法蘭克福 飛往 卡薩布蘭卡 的飛機上,靠著窗望著外面黑乎乎的一片,昏昏沉沉。在沒有現代化交通的時代,從一地到另一地是殊為不易的,除了需要經年累月的跋涉,還必須剋服沿途種種因文化、宗教、社會衝突產生的困難和危險。
而今天,我們卻能夠依靠飛行,在一天之內就從地球的一端到達另一端。雖然已經很簡單,但十幾個小時的飛行距離還是讓人疲憊不堪,好在原本只存在於想象中的遙遠的 非洲 大陸,伴著轟鳴的飛機引擎聲,已經越來越近了。
閉上眼睛,那些存在於此行目的地—— 摩洛哥 王國的碎片開始在腦中閃回,廣場上的耍蛇人、蒙面女子、柏柏爾人的駱駝、伊斯蘭神學院、繁複規律的幾何 馬賽 克、五彩斑斕的集市、撒哈拉的星空……自從 摩洛哥 對 中國 免簽以來,這樣碎片化的信息便越來越多,成倍的游客開始涌向這個被大西洋和 撒哈拉沙漠 夾峙的奇妙國度,不論是帶著對一千零一夜的好奇,還是對撒哈拉無限的幻想,對於國人而言曾經無比繁冗的簽證手續一下子放開之後,這種精神上的渴望終於找到一個發泄點,關於 摩洛哥 的信息也越來越多,這也成為促成我此行的重要原因。 這次能在 摩洛哥 停留的時間不是很長,掐頭去尾也只有11天。這樣的時間很難深入一個地區,為了把很有限的時間儘量利用,我們幾個朋友合伙在當地包了一輛車作為城市和城市之間的交通工具。於是就有了下麵的一份行程單:
D1: 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 索維拉 Essaouira
D2: 索維拉 Essaouira- 馬拉喀什 Murakush
D3: 馬拉喀什 Murakush
D4: 馬拉喀什 Murakush-艾本哈杜村Atiben haddou- 瓦爾扎扎特 Ouarzazate-戴德斯峽谷Dades
D5:戴德斯峽谷Dades-梅祖卡Merzouga
D6:梅祖卡Merzouga-菲斯Fez
D7:菲斯Fez
D8:菲斯Fez- 舍夫沙萬 Chefchaouen
D9: 舍夫沙萬 Chefchaouen— 丹吉爾 Tangier
D10: 丹吉爾 Tangier – 艾西拉 Asilah – 拉巴特 Rabat
D11: 拉巴特 Rabat – 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 從 卡薩布蘭卡 出發,沿大西洋進內陸到古城 馬拉喀什 ,經過峽谷,繞過 撒哈拉沙漠 ,到達菲斯,再跨過中部山區,從大西洋沿岸兜回 卡薩布蘭卡 。這是我能實現的最便捷地體會這個國家的方法。
飛機一陣晃動,開始進入對流層。在 直布羅陀 海峽另一邊的天際線上,城市的燈光在無邊的黑暗中忽閃忽現。又過了一陣,伴著顛簸,飛機降落在了位於 卡薩布蘭卡 郊外的默罕默德五世國際機場。空氣潮濕又悶熱,在十二個小時的空中折騰之後,我終於踏上了馬格裡布的土地。 第一天:卡薩布蘭卡——世界的西極鎮守者
當你攤開一張世界地圖,你會發現人類的文明圈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複雜。在地理大發現之前,亞歐非三塊大陸上,從東到西先後交錯著東亞文明區、 南亞 次大陸文明區、阿拉伯文化區、 地中海 文明區。這個範圍是舊世界認知的極限,也是人類文明的主舞臺。
7世紀伊斯蘭帝國建立後向外擴張,阿拉伯人沿 地中海 南岸抵達此地,征服原住民柏柏人帶來伊斯蘭宗教與阿拉伯文化,使 摩洛哥 成為阿拉伯世界的最西端。後來的一千年中,雖然各個王朝和 歐洲 相愛相殺,甚至一度擴張到 歐洲 西部,但是阿拉伯文明一直扎根在這裡,到今天仍然如此。在舊世界,地處 非洲 西北 角的 摩洛哥 ,望著茫茫不可穿越得大西洋,大抵就成為了世界的西極。 到 摩洛哥 的第一站,一般都是 卡薩布蘭卡 。半夜的機場一陣折騰之後,終於搭車到了住處。在卡薩的住處並沒有精挑細選,我在出發前,在BOOKING的十幾頁酒店清單裡面找了一個在CASA PORT對面的宜必思了事,後面的行程太多,不容許在第一天就出岔子。對於容易找不到方向的外鄉人來說,住在火車站附近總是最有安全感的。連鎖酒店的房間雖然小的可憐,但也算乾凈方便,能安心落腳。
凌晨五點多的時候,時差原因,睡得不踏實,於是乾脆起來,沿著海邊的主幹道往哈桑二世清真寺方向走。這條路我在出發前確定過好幾次,步行的話最多20分鐘就夠。這幾年出行之前我已經養成習慣,在手機里裝一個離線地圖,在要去的點上標星,然後計算幾個點之間的距離,排出當地的行程。這是我第一次認真端詳這個城市:天還矇矇亮,路燈閃著昏黃的光,沿海公路的一側是 卡薩布蘭卡 的麥地那老城,被包裹在一堵巨大而綿長的白色圍牆之內,老舊、破落的白色房子不時從圍牆里露出頭來,主幹道一側是稀疏而高大的棕櫚樹,偶爾開過的車子帶起一陣沙塵,混著咸濕的海風鑽進你的鼻孔。 沿著Almohades大道走了大概十幾分鐘,一轉彎,哈桑二世清真寺巨大的宣禮塔就突然出現在陰郁的天幕中。太早了,整個廣場上幾乎沒有人,只有一群群海鳥寂寥地撲來撲去。我想跨過隔欄繞著這個龐然大物走一圈,清掃的工人朝我搖搖手說NoNo,對於這樣的陌生人闖入,他也覺得很奇怪。
我們決定在清真寺開放之前找個地方坐下來等,順便消除倒時差帶來的疲憊感。等到9點鐘第一波游客開始涌過來的時候,清真寺側面的鐵門才終於吱呀一聲打開。門票是120迪拉姆,對於一個可供公開參觀的宗教場所而言這個門票確實有點高了,但是還是有越來越多的 歐洲 人、 亞洲 人簇擁排隊。售票處給到的門票就是一張簡陋的機打熱敏紙,上面標註著購票時間和人數,然後再分給每個人一張彩色貼紙作為標記,等時間一到,就能擁在隊伍里入內了。
哈桑二世清真寺修建完成不到30年,是由上一任 摩洛哥 國王哈桑二世為紀念自己的父親默罕默德五世所建,據說為了體現 摩洛哥 人的阿拉伯祖先由海上前來的歷史,工程選擇了填海圍堤,清真寺大概有三分之二的部分坐落在海岬上,處處都是手工鑲嵌的 大理 石和 馬賽 克,顯得恢弘氣派。內部是拼花 大理 石地板、四方廊柱、繁複的幾何圖形、高大的穹頂,彰顯著伊斯蘭世界雄厚的實力。哈桑二世在 摩洛哥 近現代歷史上是個特別的存在,他對世界持有開放的心態,修改憲法後使國王擁有了政治和宗教的雙重地位,他的強權手腕給 摩洛哥 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使這個國家整體更接近西方,為了建成一座能夠超越 聖彼得 大教堂的伊斯蘭建築,哈桑二世請來 法國 建築師設計,還召集了 摩洛哥 全國的藝術工匠,用本地的花崗岩、 大理 石、石膏和木材等進行手工雕刻裝飾。
在哈桑二世執政的幾十年間, 摩洛哥 實現了從傳統素丹制與西方議會民主政治之間的某種平衡,清真寺的建造也成為了皇帝對 歐洲 乃至全世界的一種宣告。
這裡有高聳的海上清真寺 有浩瀚無際的沙漠星空 有柏柏爾人悠揚古老的和唱 大西洋的海風終日吹過這裡的每條小巷 也會有一輪圓月慢慢從 安達盧西亞 大陸升起 這裡是世界上最腥臭最獵奇的地方 也有著最絢爛的街頭塗鴉 這裡的夜市是活著的一千零一夜 這裡的神學院讓每一個人都目瞪口獃 2017年9月24日凌晨,我坐在漢莎航空從 法蘭克福 飛往 卡薩布蘭卡 的飛機上,靠著窗望著外面黑乎乎的一片,昏昏沉沉。在沒有現代化交通的時代,從一地到另一地是殊為不易的,除了需要經年累月的跋涉,還必須剋服沿途種種因文化、宗教、社會衝突產生的困難和危險。
而今天,我們卻能夠依靠飛行,在一天之內就從地球的一端到達另一端。雖然已經很簡單,但十幾個小時的飛行距離還是讓人疲憊不堪,好在原本只存在於想象中的遙遠的 非洲 大陸,伴著轟鳴的飛機引擎聲,已經越來越近了。
閉上眼睛,那些存在於此行目的地—— 摩洛哥 王國的碎片開始在腦中閃回,廣場上的耍蛇人、蒙面女子、柏柏爾人的駱駝、伊斯蘭神學院、繁複規律的幾何 馬賽 克、五彩斑斕的集市、撒哈拉的星空……自從 摩洛哥 對 中國 免簽以來,這樣碎片化的信息便越來越多,成倍的游客開始涌向這個被大西洋和 撒哈拉沙漠 夾峙的奇妙國度,不論是帶著對一千零一夜的好奇,還是對撒哈拉無限的幻想,對於國人而言曾經無比繁冗的簽證手續一下子放開之後,這種精神上的渴望終於找到一個發泄點,關於 摩洛哥 的信息也越來越多,這也成為促成我此行的重要原因。 這次能在 摩洛哥 停留的時間不是很長,掐頭去尾也只有11天。這樣的時間很難深入一個地區,為了把很有限的時間儘量利用,我們幾個朋友合伙在當地包了一輛車作為城市和城市之間的交通工具。於是就有了下麵的一份行程單:
D1: 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 索維拉 Essaouira
D2: 索維拉 Essaouira- 馬拉喀什 Murakush
D3: 馬拉喀什 Murakush
D4: 馬拉喀什 Murakush-艾本哈杜村Atiben haddou- 瓦爾扎扎特 Ouarzazate-戴德斯峽谷Dades
D5:戴德斯峽谷Dades-梅祖卡Merzouga
D6:梅祖卡Merzouga-菲斯Fez
D7:菲斯Fez
D8:菲斯Fez- 舍夫沙萬 Chefchaouen
D9: 舍夫沙萬 Chefchaouen— 丹吉爾 Tangier
D10: 丹吉爾 Tangier – 艾西拉 Asilah – 拉巴特 Rabat
D11: 拉巴特 Rabat – 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 從 卡薩布蘭卡 出發,沿大西洋進內陸到古城 馬拉喀什 ,經過峽谷,繞過 撒哈拉沙漠 ,到達菲斯,再跨過中部山區,從大西洋沿岸兜回 卡薩布蘭卡 。這是我能實現的最便捷地體會這個國家的方法。
飛機一陣晃動,開始進入對流層。在 直布羅陀 海峽另一邊的天際線上,城市的燈光在無邊的黑暗中忽閃忽現。又過了一陣,伴著顛簸,飛機降落在了位於 卡薩布蘭卡 郊外的默罕默德五世國際機場。空氣潮濕又悶熱,在十二個小時的空中折騰之後,我終於踏上了馬格裡布的土地。 第一天:卡薩布蘭卡——世界的西極鎮守者
當你攤開一張世界地圖,你會發現人類的文明圈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複雜。在地理大發現之前,亞歐非三塊大陸上,從東到西先後交錯著東亞文明區、 南亞 次大陸文明區、阿拉伯文化區、 地中海 文明區。這個範圍是舊世界認知的極限,也是人類文明的主舞臺。
7世紀伊斯蘭帝國建立後向外擴張,阿拉伯人沿 地中海 南岸抵達此地,征服原住民柏柏人帶來伊斯蘭宗教與阿拉伯文化,使 摩洛哥 成為阿拉伯世界的最西端。後來的一千年中,雖然各個王朝和 歐洲 相愛相殺,甚至一度擴張到 歐洲 西部,但是阿拉伯文明一直扎根在這裡,到今天仍然如此。在舊世界,地處 非洲 西北 角的 摩洛哥 ,望著茫茫不可穿越得大西洋,大抵就成為了世界的西極。 到 摩洛哥 的第一站,一般都是 卡薩布蘭卡 。半夜的機場一陣折騰之後,終於搭車到了住處。在卡薩的住處並沒有精挑細選,我在出發前,在BOOKING的十幾頁酒店清單裡面找了一個在CASA PORT對面的宜必思了事,後面的行程太多,不容許在第一天就出岔子。對於容易找不到方向的外鄉人來說,住在火車站附近總是最有安全感的。連鎖酒店的房間雖然小的可憐,但也算乾凈方便,能安心落腳。
凌晨五點多的時候,時差原因,睡得不踏實,於是乾脆起來,沿著海邊的主幹道往哈桑二世清真寺方向走。這條路我在出發前確定過好幾次,步行的話最多20分鐘就夠。這幾年出行之前我已經養成習慣,在手機里裝一個離線地圖,在要去的點上標星,然後計算幾個點之間的距離,排出當地的行程。這是我第一次認真端詳這個城市:天還矇矇亮,路燈閃著昏黃的光,沿海公路的一側是 卡薩布蘭卡 的麥地那老城,被包裹在一堵巨大而綿長的白色圍牆之內,老舊、破落的白色房子不時從圍牆里露出頭來,主幹道一側是稀疏而高大的棕櫚樹,偶爾開過的車子帶起一陣沙塵,混著咸濕的海風鑽進你的鼻孔。 沿著Almohades大道走了大概十幾分鐘,一轉彎,哈桑二世清真寺巨大的宣禮塔就突然出現在陰郁的天幕中。太早了,整個廣場上幾乎沒有人,只有一群群海鳥寂寥地撲來撲去。我想跨過隔欄繞著這個龐然大物走一圈,清掃的工人朝我搖搖手說NoNo,對於這樣的陌生人闖入,他也覺得很奇怪。
我們決定在清真寺開放之前找個地方坐下來等,順便消除倒時差帶來的疲憊感。等到9點鐘第一波游客開始涌過來的時候,清真寺側面的鐵門才終於吱呀一聲打開。門票是120迪拉姆,對於一個可供公開參觀的宗教場所而言這個門票確實有點高了,但是還是有越來越多的 歐洲 人、 亞洲 人簇擁排隊。售票處給到的門票就是一張簡陋的機打熱敏紙,上面標註著購票時間和人數,然後再分給每個人一張彩色貼紙作為標記,等時間一到,就能擁在隊伍里入內了。
哈桑二世清真寺修建完成不到30年,是由上一任 摩洛哥 國王哈桑二世為紀念自己的父親默罕默德五世所建,據說為了體現 摩洛哥 人的阿拉伯祖先由海上前來的歷史,工程選擇了填海圍堤,清真寺大概有三分之二的部分坐落在海岬上,處處都是手工鑲嵌的 大理 石和 馬賽 克,顯得恢弘氣派。內部是拼花 大理 石地板、四方廊柱、繁複的幾何圖形、高大的穹頂,彰顯著伊斯蘭世界雄厚的實力。哈桑二世在 摩洛哥 近現代歷史上是個特別的存在,他對世界持有開放的心態,修改憲法後使國王擁有了政治和宗教的雙重地位,他的強權手腕給 摩洛哥 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使這個國家整體更接近西方,為了建成一座能夠超越 聖彼得 大教堂的伊斯蘭建築,哈桑二世請來 法國 建築師設計,還召集了 摩洛哥 全國的藝術工匠,用本地的花崗岩、 大理 石、石膏和木材等進行手工雕刻裝飾。
在哈桑二世執政的幾十年間, 摩洛哥 實現了從傳統素丹制與西方議會民主政治之間的某種平衡,清真寺的建造也成為了皇帝對 歐洲 乃至全世界的一種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