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環游記——沙海之間的迷幻國度
從清真寺出來,太陽已經穿透層層霧氣,把暖人的光芒打在城市上空。 卡薩布蘭卡 是這個城市通用的名字,連我的機票行程單也赫然打著CASABLANCA這幾個端正的字母,幾乎所有的游客都會跟著那部電影的名字來稱呼這個目的地。CASA是個 西班牙 語詞彙,CASABLANCA是十八世紀 西班牙 人得到在這個港口貿易的特權後對這個地方的稱呼,二十世紀初又被 法國 人繼續沿用。上世紀50年代 摩洛哥 獨立之後這裡已經恢復了她最開始的名稱“達爾 貝達 ”,但時至今日兩個語言體系仍然保留著各自的名字。仿佛在這裡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混搭,就像麥地那裡各種白色的穆斯林式的房子外掛滿了法文、英文的招牌,又或者 新城 區里突然從梧桐樹後竄出來的大大小小的宣禮塔。 摩洛哥 人將有高牆的城叫做“麥地那Medina”,在 摩洛哥 大部分城市都有麥地那老城。在 卡薩布蘭卡 的麥地那裡,一整片白色基調的老房子反射著陽光,刺得人睜不開眼。雖然已是阿拉伯世界的最西端,儘管擁有著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但 卡薩布蘭卡 始終徘徊在和 歐洲 的相融相斥之間。遊蕩在 卡薩布蘭卡 的街角巷尾,更像是走在某個 歐洲 的老城區,只有偶爾抬頭一望,看到那聳立在城市另一端的大到不可忽略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才讓人恍然想起這裡已經是穆斯林的世界。 第二天:索維拉——大西洋無盡的風
第二天一早,約好的司機巴德就在樓下等我了。後面幾天我們都會坐著巴德的車子,開始這個 北非 國家的環行。 索維拉 是今天的目的地,從 卡薩布蘭卡 開了5個小時才到。
與 馬拉喀什 和菲斯相比, 索維拉 顯得小眾些,游客臉明顯少了很多。巴德的車子把我們送到麥地那的一個入口處,打了個電話,不一會兒就有個當地人出來接,並把我們分配給了一個拉著二輪小車的車夫。老城的巷子難找是出名的,但有這種服務還是讓我很不適應。然而對於巴德來說,為客人提供這樣的拉行李服務仿佛是流程中再正常不過的組成部分。 我們問巴德這樣的服務需要支付多少錢,巴德跟車夫顯然也不熟,就說你們看著給吧,如果表示感謝就給他20迪拉姆。繞過主路,在小巷子里穿來穿去,很快就到了住處。我們湊了20迪拉姆的零錢給拉夫,他果然坐地起價了。好在民宿的老闆娘出來,跟他很不客氣地說了幾句話,他才悻悻然離開。 大西洋的海風穿過北斯 卡拉 的城堡,終年光臨著小鎮。在遠離麥地那的度假區,有一片綿長的沙灘,上演著衝浪和沙灘排球。而在老城區,漁港和城堡卻是主題,魚市就設在港口,泥濘的小路兩邊擺滿了剛從海裡撈上來的海鮮,一直遠遠地延伸到港口,鼻子聞到的是泥沙里混合著的一股濃烈海腥味,眼前鋪天蓋地的都是海鳥盤旋在密密麻麻的漁船上方。在港口和麥地那之間,就是各種海鮮排擋和餐館,這幾乎符合了所有游客對於漁港小鎮的一切幻想。 摩洛哥 旅游在國人眼裡的風評一向不好,網上一搜就是一堆“旅游防騙攻略”。 比如 大部分 摩洛哥 人忌諱拍照,如果遇到主動讓你拍的很可能事後就會直接收錢; 比如 英語並非官方流通語言,如果有人主動用英語上來搭訕,肯定不懷好意;再 比如 總會有幾個大漢過來好意的問你要去哪裡,要不要他帶路,最後再問你要一筆不菲的導游費。
小費文化在這裡有點泛濫,當地人尤其是居住在老城裡的人可能覺得再正常不過,但對外國人來說要思考明白這個問題就比較困難。在 北非 很難計算“正確的小費標準”,一搭訕可能就意味著要錢,一切標準可能就在於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他所服務的對象。以至於除了買東西,一切接受服務的形式都讓我在最終結算的時候手足無措。 全世界漁港都是一個樣,現場加工海鮮是少不了的。從大西洋里捕撈上來的海貨,直接放在鐵絲夾板里放在火上翻烤,烤完後被送到簡陋的屋棚里,當地人就圍坐在一張簡易桌子邊上,配著玻璃瓶的可口可樂和切成片的法棍麵包,享用著冒著熱氣的鱒魚沙丁魚魷魚。
抱著獵奇的心態,我也叫了一份三文魚沙丁魚。味道倒是出乎意料的好,以至於在行程的後半段,我常常會懷念起那個在北斯 卡拉 漁港邊的簡陋的屋棚下的沙丁魚燒烤。 傍晚快漲潮的時候,空氣顯得越發潮濕了。海上的霧氣開始慢慢瀰漫過來,直至漫過整個港口,海鳥越發焦躁了,撲騰著、鳴叫著,到處尋覓著一天最後的餐食。老城裡的燈光逐漸亮起,街口的咖啡甜品店里也逐漸坐滿了人,他們大都會用銅壺泡上一壺濃郁的、甜的發膩的薄荷茶,抿上一口,漱去口中越來越濃的魚腥味。 或許是老城的習慣,也有可能是游客不多的關係,晚上剛過八點,大街上巷子里大大小小的店面都打烊了。橫七豎八交錯著的小巷裡只有橙黃色的路燈,還有偶爾路過的成群的野貓。大西洋的海風到了晚上更加肆虐,恐怖的呼嘯聲夾雜著大西洋的潮濕空氣,在狹長的巷子里呼呼發響。
第二天一早,約好的司機巴德就在樓下等我了。後面幾天我們都會坐著巴德的車子,開始這個 北非 國家的環行。 索維拉 是今天的目的地,從 卡薩布蘭卡 開了5個小時才到。
與 馬拉喀什 和菲斯相比, 索維拉 顯得小眾些,游客臉明顯少了很多。巴德的車子把我們送到麥地那的一個入口處,打了個電話,不一會兒就有個當地人出來接,並把我們分配給了一個拉著二輪小車的車夫。老城的巷子難找是出名的,但有這種服務還是讓我很不適應。然而對於巴德來說,為客人提供這樣的拉行李服務仿佛是流程中再正常不過的組成部分。 我們問巴德這樣的服務需要支付多少錢,巴德跟車夫顯然也不熟,就說你們看著給吧,如果表示感謝就給他20迪拉姆。繞過主路,在小巷子里穿來穿去,很快就到了住處。我們湊了20迪拉姆的零錢給拉夫,他果然坐地起價了。好在民宿的老闆娘出來,跟他很不客氣地說了幾句話,他才悻悻然離開。 大西洋的海風穿過北斯 卡拉 的城堡,終年光臨著小鎮。在遠離麥地那的度假區,有一片綿長的沙灘,上演著衝浪和沙灘排球。而在老城區,漁港和城堡卻是主題,魚市就設在港口,泥濘的小路兩邊擺滿了剛從海裡撈上來的海鮮,一直遠遠地延伸到港口,鼻子聞到的是泥沙里混合著的一股濃烈海腥味,眼前鋪天蓋地的都是海鳥盤旋在密密麻麻的漁船上方。在港口和麥地那之間,就是各種海鮮排擋和餐館,這幾乎符合了所有游客對於漁港小鎮的一切幻想。 摩洛哥 旅游在國人眼裡的風評一向不好,網上一搜就是一堆“旅游防騙攻略”。 比如 大部分 摩洛哥 人忌諱拍照,如果遇到主動讓你拍的很可能事後就會直接收錢; 比如 英語並非官方流通語言,如果有人主動用英語上來搭訕,肯定不懷好意;再 比如 總會有幾個大漢過來好意的問你要去哪裡,要不要他帶路,最後再問你要一筆不菲的導游費。
小費文化在這裡有點泛濫,當地人尤其是居住在老城裡的人可能覺得再正常不過,但對外國人來說要思考明白這個問題就比較困難。在 北非 很難計算“正確的小費標準”,一搭訕可能就意味著要錢,一切標準可能就在於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他所服務的對象。以至於除了買東西,一切接受服務的形式都讓我在最終結算的時候手足無措。 全世界漁港都是一個樣,現場加工海鮮是少不了的。從大西洋里捕撈上來的海貨,直接放在鐵絲夾板里放在火上翻烤,烤完後被送到簡陋的屋棚里,當地人就圍坐在一張簡易桌子邊上,配著玻璃瓶的可口可樂和切成片的法棍麵包,享用著冒著熱氣的鱒魚沙丁魚魷魚。
抱著獵奇的心態,我也叫了一份三文魚沙丁魚。味道倒是出乎意料的好,以至於在行程的後半段,我常常會懷念起那個在北斯 卡拉 漁港邊的簡陋的屋棚下的沙丁魚燒烤。 傍晚快漲潮的時候,空氣顯得越發潮濕了。海上的霧氣開始慢慢瀰漫過來,直至漫過整個港口,海鳥越發焦躁了,撲騰著、鳴叫著,到處尋覓著一天最後的餐食。老城裡的燈光逐漸亮起,街口的咖啡甜品店里也逐漸坐滿了人,他們大都會用銅壺泡上一壺濃郁的、甜的發膩的薄荷茶,抿上一口,漱去口中越來越濃的魚腥味。 或許是老城的習慣,也有可能是游客不多的關係,晚上剛過八點,大街上巷子里大大小小的店面都打烊了。橫七豎八交錯著的小巷裡只有橙黃色的路燈,還有偶爾路過的成群的野貓。大西洋的海風到了晚上更加肆虐,恐怖的呼嘯聲夾雜著大西洋的潮濕空氣,在狹長的巷子里呼呼發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