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佛塔,三千世界】忘不了的金色緬甸(曼德勒、蒲甘、仰光含詳細攻略、原創地圖)


好容易碰到一對歐亞小哥CP,可走著走著就沒影了。
直到來到一個黑乎乎的大廳,像是年久失修,看不出用途,到處堆著破敗的桌椅和磚塊。再也沒有向上的路了。不會吧,難道這就是山頂?在無比的失望和困惑中,我看到一位老人坐在 通道 旁的木凳上,他用我聽不懂的 緬甸 語說著什麼,並一個勁向我指路。好像在說,往這走呀,往這走呀!
於是我又找到一條隱蔽而陡峭的階梯。
經過如此幾回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後,我終於看到了這樣的景象。

發現已經有好多游客坐在光滑的地板上了,或休息或拍照,和一路冷清的步道恍若兩個世界。毫無疑問,這就是山頂了。可是游客們都是從哪冒出來的呢?後來才知道,有一條公路直 通山 頂,絕大多數人都是驅車到達停車場,然後坐電梯上平臺的。而從電梯上來會收1000甲的拍照費。像我從臺階上來,就沒人管啦~
總算沒白爬那1700多級臺階 琉璃貼片裝飾風格好像是 緬甸 寺廟的特色,不光是 曼德勒 , 仰光 大金塔也是如此。有一個說法是,以前寺廟都是用五彩的寶石裝飾的,但很容易被人盜走,直到玻璃工藝成熟後,人們想到用效果相似卻成本更低的琉璃片作為裝飾材料。因為材料廉價,人們可以盡可能貼滿整個牆面。這種裝飾藝術到達一定階段後,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原來,佛教寺廟也可以不那麼朴素。在佛之國度,它竟以這般華麗的形象示人。




沒有等到日沉西山我就趕著下去了,因為走下1700多級沒有路燈的臺階可不是一件快事。趁著最後一點光線趕緊下去,看到了更多茶餘飯後出來乘涼的貓貓狗狗...
走到山腳肚子就餓了,就去對面小餐館吃點什麼。過馬路時看管自行車的大叔認出我了,生怕我找不到,一個勁地喊我,我對他招手,示意先去弄吃的。點了一份炒麵,麵條本身不咋滴,送的湯很好喝。吃面時我玩著凳子上貓咪,喂了蹲在腳邊的狗狗。一群蚊子在我腳下盤旋,卻沒留下一個包,大概看著就覺得我不好吃吧...
棋盤狀的 曼德勒 白天騎車容易,到了晚上可是另一番光景。失去了判斷地標建築的光線,你根本不知道哪條街是哪條,每個路口都是一個模樣!並且下班高峰期,街上到處是呼嘯的摩托車,揚起一陣陣灰塵讓你更加分不清東西南北。多虧了谷歌地圖,好歹讓我找到旅館了。
誇一句 日本 公主車,竟然配有人力發電前燈,晚上騎著就會有光照亮前方道路,很人性化。
剛到旅館樓下,門口穿著歐式禮賓服的小哥就接過自行車,替我開門。旅館一流的服務讓我感到暖心。
二、遇見一場真實的化緣窗戶外不遠的地方應該有座寺廟,清晨我在誦經聲中醒來。悠長的聲音綿延重覆,像一首歌,即便打攪了我的清夢,也覺著十分好聽。
迷迷糊糊躺到早餐時間,下樓。
在大廳百無聊賴等待一日游司機來接的時候,走進來一位僧侶。明顯有些年歲了,即便是清心寡欲,時光也不留情地在他深褐的額上刻下深深的紋路。他裹著棗紅色的僧袍,袒露右臂,懷抱一口陶缽,在離門最近的椅子上坐定,目光平靜地望著前方。
我隔著一把椅子坐在他身邊。逆光中,他身形枯槁,但給我的感覺卻像一座山,透露著穩固堅毅的力量。
前臺的姑娘見了,趕忙跑去餐廳,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餐食,用布包著,走到僧侶面前,塞進他的陶缽里。然後退了兩步,雙膝跪下,額頭貼地,雙手合十舉至前方。
僧侶開始念什麼,很簡短的幾句,或是經文,或是祝詞,我聽不懂。
姑娘也同時應和著。
不久後,僧侶緩緩站起,走出門外。
整個過程,僧侶沒有與屋子裡任何人有言語,甚至連目光接觸也沒有,就像一場神聖的儀式。
一直以來,“化緣”在我的印象里完全依靠小時候看《西游記》中的場景,唐僧叩開一扇門,對老嫗說:“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求經,路過此地,能否討一碗飯吃,要一口水喝。”而真真切切看到第一次化緣,竟完全不同。沒有言語,全程緘默。
佛教起源於 印度 ,發展於東亞 南亞 ,在 緬甸 達到一種極盛。在 緬甸 ,幾乎是全民信佛。每個 緬甸 男人,一生至少要出家一次,短則幾天,長則幾年,出家後才能算真正成人。雖然袈裟有脫下之日,但信仰卻會伴隨終生。因為這樣的習俗,僧侶的數量十分龐大,人數超過50萬,社會地位也極其崇高。公交車上會有僧侶專座,人們需要為僧侶讓座,路遇僧侶,也需為其讓路。所以對於民眾來說,沿街化緣的僧侶能登門造訪,不但不覺麻煩,反而被視為一種莫大的福祉。甚至有人每天都專程做了食物拿到寺廟捐膳。 曼德勒 南郊的阿馬拉布拉古城就有這樣一個寺廟,每天一早就有很多民眾去僧院奉獻齋飯。
馬哈根達楊僧院 Mahargandaryone Monastery馬 哈根 達楊僧院是 曼德勒 乃至整個 緬甸 著名的僧院,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僧人來自學習佛法,多的時候達數千人之眾。對於游客來說,每天早上10:00來此看上千名僧人坐在一起一同用膳,也就是傳說中的“千人僧飯”,是在 曼德勒 不容錯過的事情。
九點一過,就有三三兩兩的游客聚集在僧院門口的林蔭道旁,等待僧人們出現。待到快十點,僧侶們陸陸續續抱著陶缽來這條路上排隊,接受民眾的施捨。過程和在 曼德勒 旅店看到的一樣,沒有目光交流,一切都那麼理所應當,自然而然。兩排長長的僧人隊伍兩邊,是兩排更長的游客隊伍,手持長槍短跑咔咔咔。讓人覺得仿佛這不是平常的生活,而是一次熱鬧的表演。

換了我,絕對做不到...
盆滿缽滿的小沙彌,開開心心端著吃的去膳房用餐。“沙彌”是對小和尚的稱呼,小沙彌通常穿的是白色的僧袍,正式“入學”之後才換成紅色。





這座 曼德勒 非常有名的寺廟位於城內靠南的位置,穿過一片灰塵瀰漫的石刻作坊區,就可以看到它那扇並不起眼的大門。入口雖然低調,但熙攘的香客掩藏不了這座寺廟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


貼金箔的都是男性,女性是不允許進入內殿接觸佛像的, 緬甸 許多寺廟都是如此。
從側面角度可以感受一下佈滿金疙瘩的佛手


站在 伊洛 瓦底江東岸的橋頭,河道上行駛著載滿貨物的駁船,很多都漆成紅綠黃的 緬甸 國旗配色。 實皆 古城就位於對岸的 實皆 山上,放眼望去,金色的塔尖佈滿山頭,據說共有寺廟600餘座,占據了 實皆 山的各個角落,著實震撼。






藍天,黃牆,碧樹,紅花。總之挺喜歡這個清靜的寺院。


緬甸 的大多數維護完好的佛塔表層,都有金漆或金箔覆蓋。這大概是我腦海中 緬甸 之“金”最直觀的來源吧。寺廟院子的地面也完全由方格瓷磚砌成。




如今的這裡是一片芒草叢生的野地,零星點綴著幾戶村落和農田。對比香火甚旺的 實皆 ,因瓦寥落到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只有游客才會問津的幾處廢墟。
去因瓦要跨過一條河,很窄,不知為何沒有橋,需要坐小船過去。小船班次頻繁,一船可坐20幾人,坐滿即開,5-10分鐘便可到達對岸,1200甲來回。一般包車司機也是把你扔在渡口等你,不會隨行。游覽因瓦,大約需要2個小時。
馬車大概是游覽因瓦最主要的方式了。因為幾處遺址串起來,全程來回10公里左右,步行挺浪費時間。其次道路大多是狹窄的田間土路,不太適合開車。當然,有條件租一輛摩托還是挺棒的。碼頭上來就可以看到很多馬車停在路邊,統一價,一車10000甲。我的車夫是個瘦瘦的小哥,20歲出頭模樣。大家一定要記住車夫樣子,而不是馬或馬車,不要學我愣愣記了馬的樣子,參觀完第一個遺址回來發現所有馬長得都一樣,找不到了...
游覽因瓦的游客不多,同船的大多是組好隊的,一下船就各自出發了......所以我臨時找不到搭伴包車的,於是很壕地獨包了一輛馬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