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檳城|街頭小吃愛好者的福地



飲品包括紅豆冰Ais Kacang 愛玉冰 煎蕊Cendol 怡保 白咖啡Ipoh White Coffee 咖啡烏Kopi-O,也不一一區分起源咯,感興趣的往下看便是👇:



紅豆煎蕊有豆漿面做先例接受度很高啊!和其他家更接近冰沙的形式不太一樣,這家更像是煎蕊椰汁湯,棕櫚糖和冰渣上澆了椰汁,配軟爛的紅豆以及綠豆粉做的細“面魚”,用香蘭染成漂亮的綠色!不過我一直不知道什麼是所謂香蘭“特殊的香甜氣息ಠ_ಠ,”
大口喝下冰漿果真快哉!不會因為過度咀嚼豐滿的食材而影響流暢的解暑體驗,另一個妙處是粗糲的冰渣,起初是咸口,隨著冰沙的融化會慢慢帶出甜味,泛一點咖啡硬糖般的咸甜,鹹味和甜味達成微妙的平衡,粗冰渣在口中碎裂…
紅豆冰配料很豐富,黑白綠幾色的膠質,玉米和軟爛的紅豆,不過冰沙的味道特別像小時候的七個小矮人棒冰,人工感的甜味會帶來些不適,


陪狗子吃榴蓮冰淇淋,倒不是能吃到果肉的那種,打得順滑,榴蓮回味挺過癮,奶脂味濃郁~
牆壁上又是貼滿了“在德老兵臨終渴望:想吃榴蓮冰淇淋。”這種報道,看起來很是煞有介事_・`)





而吉靈萬山早市真是應有盡有,每一次來都有新發現:這回的成果是愛玉冰!比 汕頭 街便宜了一半多!
愛玉凍,大量冰塊,擠入檸檬汁,不過這一份的甜度比店面里要高一些,一嘗,原來是龍眼甜的緊:泡了糖水或者來自龍眼罐頭,

👆上面都是我在香料園裡看到的科普,頗有種高高拿起,輕輕放下的錯位感,喝起來果然就是舊街場白咖啡速溶包的味道嘛(╯﹏╰),只不過沖飲是熱的,頂上浮著冰塊~ 華人料理
儘管真愛香茅和香飯!但因為住在 汕頭 街附近嘛,還是打卡了很多華人料理,做個民族志型收集者也好,追蹤他們在異國他鄉的變化也罷:吃過的有肉骨茶Bak Kut Teh 炒粿條Char Kuey Teow 海南 雞飯Hainanese Chicken Rice 福建 面Hokkien Mee 芽菜雞Bean Sprouts Chicken 豬腸粉Chee Cheong Fun 雞飯粒Chicken Rice Ball 咖喱面/咖喱叻沙Curry Mee/Curry Laksa 咖椰吐司Kaya toast 雲吞面Wonton Mee 炒蘿蔔糕 Fried Carrot Cake 薄餅 Pohpiah,
需要註意的是,街頭小攤多是多家公用一家店面,入座要點飲料:就像 廣州 的茶水費似的,心疼錢的話就不要坐到屋檐下啦!


粉面對半,黃面和米線都像叻沙似的極不入味,米線有點像前幾天吃的 興化 粉,略硬也有些牙磣,最喜歡的是豆腐泡,很入味,像海綿一般吸飽了湯汁,一口爆漿~豬血略腥,血蛤是我這輩子吃過最腥的了,一口下去以為這是什麼沒煮熟的生內臟,反應了半天才意識到這是血蛤。額外加了魚丸,從頭部咬下去頗有用牙剔鵪鶉蛋似的層次感,脆的很吶!




滷雞腳很軟爛,骨頭一抿就化,膠質就巴巴地留在嘴唇上,它的肉不知道在它的其他各個部位熬成的醬汁里獃了多久:),透露出淡淡的油脂氣和肉香,鹵味和習慣的江浙滷子不一樣,甜味突出而鹽味很淡,淡淡的下水氣,看著黑壓壓又結實實則偏清淡軟糯口,
稞條湯里的魚丸很贊,脆爽,鮮味也足,就是個頭小一些也有些乾癟,可能是太過於期待“鮮到眉毛掉”,粿條湯沒怎麼達到預期,粿條偏薄軟,脆滑的口感,搭配雞絲,下水和 汕頭 風味的炸蒜蓉,配一疊咸甜醬和不辣的辣椒,是真的超級清淡,電解質要流失完了ಠ_ಠ。




粿汁是扁扁寬寬的小塊,類似水煮魚片的的大小和卷曲度,由於在米漿製作成粿餅後還需額外的陰干一步,口感就多了些硬韌和脆感,額外混了些空心小圓柱形的豬腸粉。
汁則類似滷煮底:各類下水順著先豬腸後整鴨的順序先後入鍋,長期燜煮,鴨肉鬆軟入味,大腸燉煮的略老但不腥氣,調味類似雞爪的鹵汁,咸甜口混了不同口感的各種部位透出的油脂和肉香,配的蘸料裡帶了薄荷能一解悶頭的油膩~



不像在厝味吃的有哈達子石花膏,仙草西瓜芋泥之流,這裡就是簡簡單單的去皮龍眼,白果,紅豆和蓮子四味,多加一令吉可以加足量的銀耳,未被剖開去芯的是白果,嚼感很棒,幾乎保持了鹽焗銀杏般彈韌的口感,殘留的苦味也解暑氣~而湯底清透,幾乎沒什麼甜度,完全靠食材本味支撐。

細蓉雲吞面的口感很對,獨特的咬鋼絲般的滋味,拌一點蝦籽的顆粒感,湯頭主要是豬油香氣,帶一點未被完全煉化的豬油渣,蝦的鮮香還差一些,略油膩,但雲吞絕美,平時不愛豬肉餡的,容易死柴,這家在肉餡里調了脆脆的小蝦,層次分明而鮮美。本能的覺得乾拌的會更好吃!想念貴州地區的脆哨面了~
這裡的大姐阿姨們都很友好哦,認真的看著你的眼睛說謝謝你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