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新冠肺炎爆發之前暴走羅馬,7天5個博物館,20個教堂
↑卡比托利歐博物館 《懺悔的抹大拉》,弗朗切斯科·阿爾 巴尼 (Francesco Albani),融合了巴 洛克 古典主義的某些特征,在抹大拉的傳統題材中,聖徒懺悔的主題與對她美麗的記憶相結合。 ↑卡比托利歐博物館 《波斯西 比爾 》(Persian Sibyl),巴貝里,在 希腊 神話中西 比爾 是阿波羅的女祭司,具有預見未來的天賦,經常被描繪成在聖經旁邊的先知。 ↑卡比托利歐博物館 《男子肖像》,喬萬尼·貝里尼, 威尼斯 畫派創始人,是第一位用畫布做油畫的畫家,是提香的老師。 ↑卡比托利歐博物館 ✜✜巴貝里尼博物館【Tips】巴貝里尼宮氣勢宏偉,是教皇烏爾班八世於公元17世紀委托建造的,意在慶祝巴貝里尼家族獲得教廷權力。許多巴 洛克 建築大師參與了建造,包括貝爾尼尼和博洛米尼,館藏拉斐爾、 卡拉 瓦喬、貝爾尼尼等眾多大師的作品。門票12歐。
《弗娜里娜的畫像》,拉斐爾,這是拉斐爾一件比較著名的肖像畫精品,美麗的的女子有著一雙深色的眼睛,半裸上身,下身則以精緻的薄紗遮住。金黃色的調子使人物的肌膚極具質感,半裸的身體與白紗也搭配得格外和諧。值得註意的是這幅作品中的女子—弗娜麗娜不僅帶了只有新娘才能帶的珍珠別針和結婚戒指,還坐在象徵愛情的植物前面(據說那時侯的人拿這種植物的枝葉當定情信物)。 ↑巴貝里尼宮 ↑巴貝里尼宮 註意看她胳膊上的藍色帶狀物——上面簽著拉斐爾的名字!這不同尋常的簽名方式意味著什麼,至今也無人探知。不過它卻有點符合拉斐爾的故事:拉斐爾生前有一個家世顯赫的未婚妻, 羅馬 教廷紅衣主教的侄女— 瑪利亞 。然而這個差點成為拉斐爾夫人的女人卻不及麵包師的女兒弗娜麗娜受寵。數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拉斐爾與弗娜麗娜情投意合,並且秘密結婚,但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而不敢公開,甚至最後把這個秘密帶進了墳墓。
《朱迪斯砍下荷洛孚尼的頭》,這幅讓人心驚肉跳的畫作實在是過目難忘,這位看似心狠手辣的女子是舊約裡面的猶太寡婦,為人民去誘惑侵略者的頭領,在其昏睡時砍下其頭顱。女人緊鎖的眉頭,肌肉緊繃的胳膊表現出對被處決者無限的恨意。
達· 芬奇 認為,陰天或薄暮時分的光線最適於畫人像,他追求的是一種柔和朦朧的美。而 卡拉 瓦喬發現,從高處的天窗上漏下來的光,會使一間黑暗畫室里的人物顯得更加突出,更有體積感,所以他的畫光和影總是以強烈的“反差”吸引著人的眼睛,成為一種有力量的“繪畫語言”。 ↑巴貝里尼宮 這畫忘了拍說明,紅衣老主教深邃的眼窩,拿筆的手,身上衣服絲綢的質感,後面背景上的鴿子都畫得無比逼真、細膩。 ↑巴貝里尼宮 《亨利八世畫像》,小漢斯·荷爾拜因, 歐洲 文藝復興時期很多大畫家都擅長畫人物肖像,但終生從事肖像畫創作,成就蓋世者唯有荷爾拜因一人。荷爾拜因的繪畫實踐來自素描而非寫生,這是由於作為一個宮廷肖像畫師,各種任務在他身上施加了沒有停歇的工作負擔。由此產生的後果是,很多他的後期肖像畫,類似版畫插圖的風格。《亨利八世肖像》贊美都鐸王朝的力量和榮譽,荷爾拜因大概在安妮·博林被處決和修道院被解散的時期完成了這副肖像。這是荷爾拜因對個人化描繪和理想表現平衡良好權衡的優秀例子。畫中亨利扁平的臉和小而易怒的眼睛寫實地描繪了他獨特的個性,而他刺繡著金線的華麗燦爛衣服充分表達了他的王家威嚴。
西班牙 馬德里 的 普拉 多博物館也收藏一幅小漢斯·荷爾拜因的《亨利八世畫像》,和這張差不多,臉是轉向左邊的。 ↑巴貝里尼宮 這是一位 卡拉 瓦喬的追隨者的作品,摹仿 卡拉 瓦喬的風格,同樣運用從高處漏下來的光影突出表現人物,但畫面卻顯得比較平淡,缺乏 卡拉 瓦喬那種震撼人心的表現力。 ↑巴貝里尼宮 《聖母子》,朱里奧· 羅馬 諾,拉斐爾的得意門生,在拉斐爾死後幫助完成了許多拉斐爾未完成的作品。 ↑巴貝里尼宮 《天使報喜》,菲利波·里皮(Filippo Lippi) ↑巴貝里尼宮 《熟睡的天使》,圭多·雷尼(Guido Reni),雷尼深受 卡拉 瓦喬聚光法的影響,畫風嚴謹、色彩明快,富有抒情的意境,風格很接近拉斐爾和柯勒喬。他那溫柔、細膩、圓渾的曲線美造型,很受上流社會歡迎。
看多了雷尼的畫,會發現無論是女人還是小天使,基本都是這樣一個從左上向右下傾斜的姿勢,面孔朝上,慵懶的葛優躺。 ↑巴貝里尼宮 《懺悔的抹大拉》,標準的雷尼式姿勢。 ↑巴貝里尼宮 《克萊莉亞·法爾內塞肖像》,賈可布·祖基(Jacopo Zucchi)。 ↑巴貝里尼宮 《維納斯和阿多 尼斯 》,提香工作室的複製品,同名原作在 馬德里 普拉 多博物館,那幅畫的阿多 尼斯 是光頭不戴帽子的,周圍靜物也有所不同。 ↑巴貝里尼宮 巴貝里尼博物館印象最深的雕塑就是這個《蒙面的圖奇亞》(The Vestal Tuccia),雕塑家Antonio Corradini在18世紀初首先發展了蒙紗肖像的雕刻技法, 那不勒斯 聖塞維羅禮拜堂的那尊《帶面紗的基督》就是他的初創,去世後由朱塞佩·聖馬爾蒂諾Giuseppe Sanmartino代為完成。輕薄飄逸的面紗覆蓋在人體上,既要緊貼身體表現出肌膚的肉質,但又不能完全通透,還要表現出織物的褶皺,人體在織物下漸漸隱去的感覺。 ↑巴貝里尼宮 巴貝里尼博物館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畫廊里兩幅巨大的天頂壁畫,一幅是天空中眾女神,抱著各自的法器,腳下是個地球。該畫是根據旁邊牆上的一幅畫改編的。
另一幅在一個有籃球場那麼大的大廳的天花板上,是巴 洛克 的代表人物之一科爾托納的代表作--神意的勝利(The Triumph of Divine Providence)。
網上關於這壁畫的介紹:“繼續發揮圭爾奇諾這種風格特點,把巴 洛克 繪畫推向極致的畫家,有巴 洛克 美術全盛期最重要人物之一的柯爾托納(Pietro da Cortona,1596--1669)。柯爾托納主要在天主教會中心 羅馬 從事創作。巴 洛克 美術那種混合繪畫、建築、雕塑等不同門類,形成綜合的視覺效果的要求,最適合大型的建築裝飾壁畫,柯爾托納的特點和成就正是反映在壁畫創作中。他為 羅馬 教會權貴巴貝里尼家族宮殿繪製的天頂壁畫《巴爾貝利尼家族的輝煌勝利》(1633--1639),是贊頌巴貝里尼家族成員登上教皇寶座這一事件的。象徵神意的形象高居在雲端,眾多不同動態的人物構成一個錯綜複雜、相互交織的壯觀場面。這裡不再有古典的明確形體和單純構圖,光與影混合色與形,創造出一種團塊飛動的效果。畫出的建築構件似乎變成了真正建築的延伸部分,天花板就像被打開一樣,展示出高遠的雲人,整個世界仿佛都卷入這場浩大的頌揚活動。巴 洛克 美術煽情的、欺騙視覺的、繁複華麗的、富於動感的特點,在這件壁面作品中得到了無比鮮明的體現。” 圖中的蜜蜂是巴貝里尼家族的象徵,在這大宅的建築中也到處都是。 ↑巴貝里尼宮 ↑巴貝里尼宮 ↑巴貝里尼宮 ↑巴貝里尼宮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Tips】這是一家私人宅邸改造的美術館,美術館的名稱來自於多利亞家族和潘菲利家族。現在兩家族的後人都還在這裡居住。門票12歐。有不少名畫,但必須吐槽展廳佈置,畫太多,掛得毫無章法,從上到下掛得滿滿的,上面的畫被燈光照的完全看不到,畫前也沒有足夠的空間讓人退後遠觀。所有畫都沒有介紹卡,只在畫框下部寫個畫家名字,畫作名稱、年代都只能靠猜。
1647年,Camillo Pamphilj 與另一位 意大利 望族婦女 Olimpia Aldobrandini 結婚,她名下的阿爾多布蘭迪尼宮(Palazzo Aldobrandini)成為潘菲利家族的財產。
1651年,教皇英諾森十世(Innocent X)將自己收藏的一些繪畫和傢具贈給了 Camillo Pamphilj,這些作品和 Olimpia Aldobrandini 帶來的藝術品共同組成了多利亞潘菲利宮的最初收藏。
隨後的一百餘年裡,潘菲利家族的藝術品收藏不斷增加,他們對宮殿進行了多次修整和擴建,成為現在的多利亞潘菲利宮。
20世紀下半葉,Orietta Pogson Doria Pamphilj 決定將宮殿改為美術館向公眾開放。不過,潘菲利家族至今依舊居住在這一宮殿里。
作為博物館是小了點兒,但要說私人住宅,那可真算得上豪宅了,人家這才是真正的貴族。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教皇英諾森十世像》,委拉斯凱茲,鎮館之寶,在多利亞潘菲利館中單獨的一個小廳里展出,被喻為有史以來最好的肖像畫,是所有肖像畫中的巔峰之作,據說人們看到它第一眼,就永遠不會忘記。畫像無以復加地再現了這個顯赫權貴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畫中的英諾森十世正襟危坐在一張華麗的安樂椅上,身體稍向左傾,緊鎖的雙眉下一對凶狠的眼睛射出陰森的光,狹長的臉上長著一隻略帶鷹鉤的鼻子,緊閉的嘴唇邊留著稀疏的鬍鬚。這幅相貌威嚴中帶著貪婪,陰險中含有狡詐。發光的紅色法衣、潔白的襯衣、綢袍構成了畫面鮮明而變化豐富的色調。背景是暗紅色的天鵝絨帷幕,座椅上的金銀寶石熠熠生輝,整個畫面既沉著厚重又金碧輝煌。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拉斐爾的畫也有好幾幅。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拉斐爾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拉斐爾,《 那不勒斯 總督夫人像》,這件畫作是拉斐爾傳世的肖像畫油畫作品中最經典的畫作。紫紅色與褐色融合的深色調突出了人物高貴的身份,面部的神態也描繪得很精彩。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卡拉 瓦喬的幾幅畫和一些雕塑亂七八糟地堆在一起。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逃往 埃及 途中休息》, 卡拉 瓦喬,取材於聖經故事。在這幅油畫中聖約瑟手拿聖經正在向他前面的天使詢問著什麼。而旁邊的聖母則是抱著耶穌,或許由於旅途的勞累已經坐著睡著了。 卡拉 瓦喬細緻描繪出耶穌一行逃往 埃及 的過程中是如此的艱辛,勞苦。難得一見 卡拉 瓦喬如此色彩明快的作品。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剛剛在卡比托利歐博物館看過這幅《施洗者 聖約翰 》。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提香的《懺悔的抹大拉》,這裡有兩幅,另外一幅是穿衣服的。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光線實在不行,拍的都不夠好。
這胖娘們,提香畫了不少,我看了不下4幅,除了一些細節不太一樣,風格和體態都差不多。
《弗娜里娜的畫像》,拉斐爾,這是拉斐爾一件比較著名的肖像畫精品,美麗的的女子有著一雙深色的眼睛,半裸上身,下身則以精緻的薄紗遮住。金黃色的調子使人物的肌膚極具質感,半裸的身體與白紗也搭配得格外和諧。值得註意的是這幅作品中的女子—弗娜麗娜不僅帶了只有新娘才能帶的珍珠別針和結婚戒指,還坐在象徵愛情的植物前面(據說那時侯的人拿這種植物的枝葉當定情信物)。 ↑巴貝里尼宮 ↑巴貝里尼宮 註意看她胳膊上的藍色帶狀物——上面簽著拉斐爾的名字!這不同尋常的簽名方式意味著什麼,至今也無人探知。不過它卻有點符合拉斐爾的故事:拉斐爾生前有一個家世顯赫的未婚妻, 羅馬 教廷紅衣主教的侄女— 瑪利亞 。然而這個差點成為拉斐爾夫人的女人卻不及麵包師的女兒弗娜麗娜受寵。數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拉斐爾與弗娜麗娜情投意合,並且秘密結婚,但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而不敢公開,甚至最後把這個秘密帶進了墳墓。
《朱迪斯砍下荷洛孚尼的頭》,這幅讓人心驚肉跳的畫作實在是過目難忘,這位看似心狠手辣的女子是舊約裡面的猶太寡婦,為人民去誘惑侵略者的頭領,在其昏睡時砍下其頭顱。女人緊鎖的眉頭,肌肉緊繃的胳膊表現出對被處決者無限的恨意。
達· 芬奇 認為,陰天或薄暮時分的光線最適於畫人像,他追求的是一種柔和朦朧的美。而 卡拉 瓦喬發現,從高處的天窗上漏下來的光,會使一間黑暗畫室里的人物顯得更加突出,更有體積感,所以他的畫光和影總是以強烈的“反差”吸引著人的眼睛,成為一種有力量的“繪畫語言”。 ↑巴貝里尼宮 這畫忘了拍說明,紅衣老主教深邃的眼窩,拿筆的手,身上衣服絲綢的質感,後面背景上的鴿子都畫得無比逼真、細膩。 ↑巴貝里尼宮 《亨利八世畫像》,小漢斯·荷爾拜因, 歐洲 文藝復興時期很多大畫家都擅長畫人物肖像,但終生從事肖像畫創作,成就蓋世者唯有荷爾拜因一人。荷爾拜因的繪畫實踐來自素描而非寫生,這是由於作為一個宮廷肖像畫師,各種任務在他身上施加了沒有停歇的工作負擔。由此產生的後果是,很多他的後期肖像畫,類似版畫插圖的風格。《亨利八世肖像》贊美都鐸王朝的力量和榮譽,荷爾拜因大概在安妮·博林被處決和修道院被解散的時期完成了這副肖像。這是荷爾拜因對個人化描繪和理想表現平衡良好權衡的優秀例子。畫中亨利扁平的臉和小而易怒的眼睛寫實地描繪了他獨特的個性,而他刺繡著金線的華麗燦爛衣服充分表達了他的王家威嚴。
西班牙 馬德里 的 普拉 多博物館也收藏一幅小漢斯·荷爾拜因的《亨利八世畫像》,和這張差不多,臉是轉向左邊的。 ↑巴貝里尼宮 這是一位 卡拉 瓦喬的追隨者的作品,摹仿 卡拉 瓦喬的風格,同樣運用從高處漏下來的光影突出表現人物,但畫面卻顯得比較平淡,缺乏 卡拉 瓦喬那種震撼人心的表現力。 ↑巴貝里尼宮 《聖母子》,朱里奧· 羅馬 諾,拉斐爾的得意門生,在拉斐爾死後幫助完成了許多拉斐爾未完成的作品。 ↑巴貝里尼宮 《天使報喜》,菲利波·里皮(Filippo Lippi) ↑巴貝里尼宮 《熟睡的天使》,圭多·雷尼(Guido Reni),雷尼深受 卡拉 瓦喬聚光法的影響,畫風嚴謹、色彩明快,富有抒情的意境,風格很接近拉斐爾和柯勒喬。他那溫柔、細膩、圓渾的曲線美造型,很受上流社會歡迎。
看多了雷尼的畫,會發現無論是女人還是小天使,基本都是這樣一個從左上向右下傾斜的姿勢,面孔朝上,慵懶的葛優躺。 ↑巴貝里尼宮 《懺悔的抹大拉》,標準的雷尼式姿勢。 ↑巴貝里尼宮 《克萊莉亞·法爾內塞肖像》,賈可布·祖基(Jacopo Zucchi)。 ↑巴貝里尼宮 《維納斯和阿多 尼斯 》,提香工作室的複製品,同名原作在 馬德里 普拉 多博物館,那幅畫的阿多 尼斯 是光頭不戴帽子的,周圍靜物也有所不同。 ↑巴貝里尼宮 巴貝里尼博物館印象最深的雕塑就是這個《蒙面的圖奇亞》(The Vestal Tuccia),雕塑家Antonio Corradini在18世紀初首先發展了蒙紗肖像的雕刻技法, 那不勒斯 聖塞維羅禮拜堂的那尊《帶面紗的基督》就是他的初創,去世後由朱塞佩·聖馬爾蒂諾Giuseppe Sanmartino代為完成。輕薄飄逸的面紗覆蓋在人體上,既要緊貼身體表現出肌膚的肉質,但又不能完全通透,還要表現出織物的褶皺,人體在織物下漸漸隱去的感覺。 ↑巴貝里尼宮 巴貝里尼博物館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畫廊里兩幅巨大的天頂壁畫,一幅是天空中眾女神,抱著各自的法器,腳下是個地球。該畫是根據旁邊牆上的一幅畫改編的。
另一幅在一個有籃球場那麼大的大廳的天花板上,是巴 洛克 的代表人物之一科爾托納的代表作--神意的勝利(The Triumph of Divine Providence)。
網上關於這壁畫的介紹:“繼續發揮圭爾奇諾這種風格特點,把巴 洛克 繪畫推向極致的畫家,有巴 洛克 美術全盛期最重要人物之一的柯爾托納(Pietro da Cortona,1596--1669)。柯爾托納主要在天主教會中心 羅馬 從事創作。巴 洛克 美術那種混合繪畫、建築、雕塑等不同門類,形成綜合的視覺效果的要求,最適合大型的建築裝飾壁畫,柯爾托納的特點和成就正是反映在壁畫創作中。他為 羅馬 教會權貴巴貝里尼家族宮殿繪製的天頂壁畫《巴爾貝利尼家族的輝煌勝利》(1633--1639),是贊頌巴貝里尼家族成員登上教皇寶座這一事件的。象徵神意的形象高居在雲端,眾多不同動態的人物構成一個錯綜複雜、相互交織的壯觀場面。這裡不再有古典的明確形體和單純構圖,光與影混合色與形,創造出一種團塊飛動的效果。畫出的建築構件似乎變成了真正建築的延伸部分,天花板就像被打開一樣,展示出高遠的雲人,整個世界仿佛都卷入這場浩大的頌揚活動。巴 洛克 美術煽情的、欺騙視覺的、繁複華麗的、富於動感的特點,在這件壁面作品中得到了無比鮮明的體現。” 圖中的蜜蜂是巴貝里尼家族的象徵,在這大宅的建築中也到處都是。 ↑巴貝里尼宮 ↑巴貝里尼宮 ↑巴貝里尼宮 ↑巴貝里尼宮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Tips】這是一家私人宅邸改造的美術館,美術館的名稱來自於多利亞家族和潘菲利家族。現在兩家族的後人都還在這裡居住。門票12歐。有不少名畫,但必須吐槽展廳佈置,畫太多,掛得毫無章法,從上到下掛得滿滿的,上面的畫被燈光照的完全看不到,畫前也沒有足夠的空間讓人退後遠觀。所有畫都沒有介紹卡,只在畫框下部寫個畫家名字,畫作名稱、年代都只能靠猜。
1647年,Camillo Pamphilj 與另一位 意大利 望族婦女 Olimpia Aldobrandini 結婚,她名下的阿爾多布蘭迪尼宮(Palazzo Aldobrandini)成為潘菲利家族的財產。
1651年,教皇英諾森十世(Innocent X)將自己收藏的一些繪畫和傢具贈給了 Camillo Pamphilj,這些作品和 Olimpia Aldobrandini 帶來的藝術品共同組成了多利亞潘菲利宮的最初收藏。
隨後的一百餘年裡,潘菲利家族的藝術品收藏不斷增加,他們對宮殿進行了多次修整和擴建,成為現在的多利亞潘菲利宮。
20世紀下半葉,Orietta Pogson Doria Pamphilj 決定將宮殿改為美術館向公眾開放。不過,潘菲利家族至今依舊居住在這一宮殿里。
作為博物館是小了點兒,但要說私人住宅,那可真算得上豪宅了,人家這才是真正的貴族。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教皇英諾森十世像》,委拉斯凱茲,鎮館之寶,在多利亞潘菲利館中單獨的一個小廳里展出,被喻為有史以來最好的肖像畫,是所有肖像畫中的巔峰之作,據說人們看到它第一眼,就永遠不會忘記。畫像無以復加地再現了這個顯赫權貴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畫中的英諾森十世正襟危坐在一張華麗的安樂椅上,身體稍向左傾,緊鎖的雙眉下一對凶狠的眼睛射出陰森的光,狹長的臉上長著一隻略帶鷹鉤的鼻子,緊閉的嘴唇邊留著稀疏的鬍鬚。這幅相貌威嚴中帶著貪婪,陰險中含有狡詐。發光的紅色法衣、潔白的襯衣、綢袍構成了畫面鮮明而變化豐富的色調。背景是暗紅色的天鵝絨帷幕,座椅上的金銀寶石熠熠生輝,整個畫面既沉著厚重又金碧輝煌。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拉斐爾的畫也有好幾幅。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拉斐爾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拉斐爾,《 那不勒斯 總督夫人像》,這件畫作是拉斐爾傳世的肖像畫油畫作品中最經典的畫作。紫紅色與褐色融合的深色調突出了人物高貴的身份,面部的神態也描繪得很精彩。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卡拉 瓦喬的幾幅畫和一些雕塑亂七八糟地堆在一起。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逃往 埃及 途中休息》, 卡拉 瓦喬,取材於聖經故事。在這幅油畫中聖約瑟手拿聖經正在向他前面的天使詢問著什麼。而旁邊的聖母則是抱著耶穌,或許由於旅途的勞累已經坐著睡著了。 卡拉 瓦喬細緻描繪出耶穌一行逃往 埃及 的過程中是如此的艱辛,勞苦。難得一見 卡拉 瓦喬如此色彩明快的作品。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剛剛在卡比托利歐博物館看過這幅《施洗者 聖約翰 》。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提香的《懺悔的抹大拉》,這裡有兩幅,另外一幅是穿衣服的。 ↑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光線實在不行,拍的都不夠好。
這胖娘們,提香畫了不少,我看了不下4幅,除了一些細節不太一樣,風格和體態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