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真臘盛世,聆聽近代高棉悲泣(結尾附詳盡攻略和體驗)
↑聖劍寺 ↑聖劍寺 遠處就是二層的藏經閣,也有人說是當時國王存放聖劍的地方。但不管怎麼說,整個 暹粒 市內的古建築里,,二層解構的石造建築是很少有的,聖劍寺內就有罕見的一座。 ↑聖劍寺 ↑聖劍寺 此外,聖劍寺內還有好幾顆蒼翠茁壯的 大樹 ,沿著石造寺廟的縫隙一直攀爬向上,直衝天際。碩大的樹根似乎在告訴我們,它已經見證了太多的歷史,太多的變遷。 ↑聖劍寺 ↑聖劍寺 ↑聖劍寺 碩大的樹根壓迫著寺廟的走廊,遠遠望著仿佛下一刻就會坍塌殆盡。大自然的力量,在歷史的見證下顯得無法抵抗。 ↑聖劍寺 ↑聖劍寺 聖劍寺沒有吳哥寺的精美,也沒有崩密列的大氣,更沒有女王宮星羅棋佈的精美雕刻。但是它卻將這三者的特點各自融匯在了一起,在這裡我看到了精美雕刻的仙女,仿佛置身在女王宮;在這裡我觸摸到了千年的 大樹 和瀕臨坍塌的寺廟,宛如昨日崩密列;在這裡我見證了氣派的皇家建築風格,背後卻是吳哥寺的身影。
在這裡,我看到了多種元素相互融合的和諧。 ↑聖劍寺 700多年前的國立醫院——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的意思是“纏繞的巨蛇”,小小的神廟佇立在水中央,周圍則是更大的一個四方形小湖。遠遠看去更像是湖中小島。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算是一座寺廟療養所,在當時是一個大醫院。大水池的水通過四個方面的雕塑的噴口流入小水池,北方為象,代表水;東方為人,代表土;南方為獅,代表火;西方為馬,代表風。當時在大水池的池底種滿有醫療作用的草藥,待雨季到來,池內水漲,藥水就會流入小水池中,而人們認為四個池中的藥水療效不同,所以根據每個人病情的不同,再把病人安排到不同的水池裡。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 一條長長的走廊將龍蟠水池劈成兩半,湖面上長滿了水生植物或是枯枝和飄落的樹葉,在藍天的襯托下,這裡讓我想起當年第一次在 大理 遠眺洱海的場景~這裡很像洱海,很像。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 被大樹纏繞的四面塔寺廟——塔遜寺 ↑塔遜 塔遜寺是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他的父親所建,另一種說法是為紀念吳哥王朝在全盛時期的一位驍勇之將塔遜將軍所建。寺廟內的最大亮點是一座被 大樹 包圍的四面塔建築。基本上看到了和拍到了這個建築點,這個地點就算是打卡 成功 了。 ↑塔遜 吳哥窟 內大部分的寺廟正中間都有個最高點的塔頂。這是為了象徵 印度 的 須彌山 而建的。 ↑塔遜 寺廟內有不少與佛教或 印度 教相關的石雕刻。 ↑塔遜 ↑塔遜 亮點來了~這座和“吳哥的微笑”類似的四面塔頂被周圍的樹木包圍著,遠遠看去似乎頭上長了一株 大樹 ,宛如盆栽一般,十分有趣。 ↑塔遜 ↑塔遜 ↑塔遜 ↑塔遜 必須坐船才能到達的寺廟——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 “東池在城東十里,周圍可百裡。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卧銅佛一身,臍中常有水流出”——《真臘風土記》
從周達觀這段記載里,東梅奔寺中原有卧銅佛一尊,而卧佛除了讓信徒供奉外,還有讓水由佛之肚臍流出的巧妙設計。不過書中的銅卧佛早已在歷史推進中化為煙雲、了無蹤影!
東梅奔寺始位於人造東湖中央的一座小島上,當時進廟還必須乘船上島,現在進入東梅奔寺的大門外的 石台 階就是當時上岸進廟的碼頭。但現在湖水早已經乾枯,只能靠周達觀當年的“周圍可百裡”的記錄來填補寺廟周圍的廣闊水域。 ↑東梅奔寺 除了石象,頂部還有兩座比較完整的 石獅 雕像,默默地守望著人來人往。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頂部五座高聳的石塔顯然是出自 印度 神話里 須彌山 上的五座山峰。 須彌山 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
在這裡,我看到了多種元素相互融合的和諧。 ↑聖劍寺 700多年前的國立醫院——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的意思是“纏繞的巨蛇”,小小的神廟佇立在水中央,周圍則是更大的一個四方形小湖。遠遠看去更像是湖中小島。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算是一座寺廟療養所,在當時是一個大醫院。大水池的水通過四個方面的雕塑的噴口流入小水池,北方為象,代表水;東方為人,代表土;南方為獅,代表火;西方為馬,代表風。當時在大水池的池底種滿有醫療作用的草藥,待雨季到來,池內水漲,藥水就會流入小水池中,而人們認為四個池中的藥水療效不同,所以根據每個人病情的不同,再把病人安排到不同的水池裡。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 一條長長的走廊將龍蟠水池劈成兩半,湖面上長滿了水生植物或是枯枝和飄落的樹葉,在藍天的襯托下,這裡讓我想起當年第一次在 大理 遠眺洱海的場景~這裡很像洱海,很像。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 被大樹纏繞的四面塔寺廟——塔遜寺 ↑塔遜 塔遜寺是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他的父親所建,另一種說法是為紀念吳哥王朝在全盛時期的一位驍勇之將塔遜將軍所建。寺廟內的最大亮點是一座被 大樹 包圍的四面塔建築。基本上看到了和拍到了這個建築點,這個地點就算是打卡 成功 了。 ↑塔遜 吳哥窟 內大部分的寺廟正中間都有個最高點的塔頂。這是為了象徵 印度 的 須彌山 而建的。 ↑塔遜 寺廟內有不少與佛教或 印度 教相關的石雕刻。 ↑塔遜 ↑塔遜 亮點來了~這座和“吳哥的微笑”類似的四面塔頂被周圍的樹木包圍著,遠遠看去似乎頭上長了一株 大樹 ,宛如盆栽一般,十分有趣。 ↑塔遜 ↑塔遜 ↑塔遜 ↑塔遜 必須坐船才能到達的寺廟——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 “東池在城東十里,周圍可百裡。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卧銅佛一身,臍中常有水流出”——《真臘風土記》
從周達觀這段記載里,東梅奔寺中原有卧銅佛一尊,而卧佛除了讓信徒供奉外,還有讓水由佛之肚臍流出的巧妙設計。不過書中的銅卧佛早已在歷史推進中化為煙雲、了無蹤影!
東梅奔寺始位於人造東湖中央的一座小島上,當時進廟還必須乘船上島,現在進入東梅奔寺的大門外的 石台 階就是當時上岸進廟的碼頭。但現在湖水早已經乾枯,只能靠周達觀當年的“周圍可百裡”的記錄來填補寺廟周圍的廣闊水域。 ↑東梅奔寺 除了石象,頂部還有兩座比較完整的 石獅 雕像,默默地守望著人來人往。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頂部五座高聳的石塔顯然是出自 印度 神話里 須彌山 上的五座山峰。 須彌山 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