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逃學邊旅行(2)——你所知與不知的劍橋之一:2018之夏別樣英倫行

聖約翰 學院(St John's College)
劍橋 大學 聖約翰 學院是 劍橋 大學第二大學院,在學生人數上僅次於三一學院,學院的創辦人是王太后瑪格麗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女士。學院原來是13世紀時修建的 劍橋 聖約翰 醫院,到16世紀初時醫院已經破舊不堪。羅徹斯特主教約翰·費舍爾(John Fisher)於是向亨利七世的母親、 劍橋 大學基督學院的創辦人瑪格麗特·博福特女士建議在醫院的原址上興建一所新的學院,獲得其允諾。1509年博福特在學院的藍圖還未規劃好之前就去世了,費舍爾之後又花了2年時間才取得國王和大主教對學院的支持,並最終於1511年4月9日創辦了這所 聖約翰 學院。 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止步嘆息橋。穿過幽暗的長廊,我的眼前突然豁亮,當再次進入深邃時我發現已經不能前行了。學院建築老圖書館是在1624年建立的,經費由 林肯 主教約翰·威廉姆斯捐增,圖書館的窗戶直接面對著卡姆河。而 聖約翰 學院最著名的一座橋當然是連接第三庭院與新庭院的嘆息橋(原名新橋),其造型因與 威尼斯 的嘆息橋相似而得名。
由於 聖約翰 的學生大多來自 英國 的私立公學,因此她的學生被認為是 劍橋 所有學院中最驕傲的一群, 劍橋 校園中一直流傳著一首兒歌,“我寧願到 牛津 也不要到 聖約翰 ”(I'd rather be at Oxford than at Johns),取笑學院的貴族氛圍。







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
1584年,伊麗莎白女王一世的財政大臣沃爾特·邁爾德梅在一個天主教修道院的舊址上建立了伊曼紐爾學院。作為一名清教徒,邁爾德梅建立學院是為新教培養傳教士,以對抗天主教的神學院。就像 劍橋 大學早期的所有學院一樣,伊曼紐爾學院一開始只接收男性學生,直到1979年才開始第一次招收女生。
這座學院的位置其實非常靠近 劍橋 市中心的購物廣場,位於 St Andrew's Street, Cambridge CB2 3AP,也是為數不多可以自由參觀不收門票的學院。因為 劍橋 大學的很多學院建築都隱秘在許多老街區和老房子之中,讓這座學院的入口顯得不是那麼突兀,且很安靜。不是如我這般的好奇者,也許就錯過了。




禮拜堂,以及外面的迴廊和上面的畫廊,是克裡斯托弗 雷恩 爵士的早期作品。它是學院中第三座被作為永久性禮拜的場所。
學院大廳坐落在1238年 多米尼加 的傳教士教堂的舊址上。當Walter Mildmay爵士在1584年建立伊曼紐爾時,這些建築處於半廢墟狀態。此後,教堂的牆壁被修複了,並安裝了屋頂,為新學院建造了大廳,另外還有一座修道院建築被用作禮拜堂。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舊圖書館,它一直作為禮拜堂,直到現在的建築於1677年完工。


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
彭布羅克學院由彭布羅克伯爵夫人Marie de St Pol於1347年創立,它是 劍橋 第三所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也是第一個擁有自己的禮拜堂的學院。在禮拜堂的彩色玻璃窗上和最近翻修的圖書館里,都可以找到學院的歷史痕跡。在學院600多年的歷史中,曾經涌現出多位 英格蘭 乃至世界聞名的詩人、政客、音樂家和數學家。 英國 著名的詩人和最年輕的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當選時年僅24歲)的雕像至今仍端坐在學院的圖書館前。
彭布羅克坐落在 大學城 的中心,建築風格多樣,校園寧靜,擁有美麗的花園和開放式庭院。在學院的官網上明確寫著“學院的特點是開放式的,是一個親密而多樣的社區,無論其社會、文化或教育背景如何,都致力於歡迎具有傑出才能的學生,並使他們受益於與龐大而傑出的獎學金機構”。由此,這座學院不但免費對外開放,而且給你的感覺極具親和力。


他的父親與他同名,也叫威廉·皮特,被稱為老皮特,是 英國 歷史上第9位首相,一個半瘋狂的天才,是指導七年戰爭勝利的偉大戰略家。





劍橋 大學的三十一個學院因為建築及庭園都擁有幾百年的歷史,因此可以說座座都擁有美麗的風景。只是因為時間有限,不可能一座座去探訪。一般來 劍橋 的游客多半會選擇國王學院、 聖約翰 學院,或者聖三一學院打一下卡,這樣的行程其實已經很滿了,如果再加上泛舟康河,那就絕對是走馬觀花的體驗。對於長時間逗留於此的我們,找到聖三一學院的那一天,居然無法入內,這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遺憾了。

其他有些學院也無法進入, 比如 建於1352年的基督聖體學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或者拜訪的時間正巧處於關閉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