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許之地這本書,寫盡了人的每一種悲歡 / 以色列冬日紀行
↑特拉維夫 ↑特拉維夫大學 繞著繞著又可以回到 白城 。原來連這裡的猶太教會堂都更得更有革新感,如此現代化而藝術性的外立面,或許就代表了 特拉維夫 與 特拉維夫 人面對宗教傳統和現代發展之間關係的獨特的見解。 ↑特拉維夫 羅斯 柴爾德大街上有 特拉維夫 城的原點,一座屬於猶太民族的國際都會就從這裡開始蓬 勃生 長。 ↑白城 我實在太喜歡 特拉維夫 了!逛了一天,就要出發前往 海法 ,那時就已經開始期待從 耶路撒冷 回來後再次探索 特拉維夫 的驚喜了。 海法丨大雨將至在從 特拉維夫 去 海法 的路上,就已經聽說了 以色列 北部暴雨的新聞。這場幾十年一遇的暴雨讓很多城市嚴重內澇,引發的泥石流還讓幾個人喪生。快到 海法 的時候,雨勢越來越大,靠海低窪的馬路已經開始積水,巴哈伊花園也已關閉。我們到 海法 是為了去 以色列 理工學院Technion交流,空閑時間本來就只有這一個下午,所以冒著狂風暴雨,也要到空中花園頂部的入口外面遠眺。
巴哈伊空中花園依山面海而建,完美對稱,可惜這一次是不能走到裡面去感受了。在這裡飽覽 海法 全景,這座 以色列 第一大港和工業重鎮,天際線之內都是硬朗明快的工業化線條,只有空中花園還保留著宗教的柔和神聖。興建空中花園的巴哈伊教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宗教,這兒是這個教派的聖地,同時也是教宗巴孛的墓地。 ↑巴哈伊空中花園 晚上住的酒店就在空中花園旁邊,雖然大雨一直不停,但從房間里也能俯瞰 海法 的夜景。 海法 環繞著 地中海 的一個海灣,燈光最亮的地方是 海法 貨運港,晝夜不停裝卸著巨大的集裝箱。 ↑丹海法全景酒店 這場雨下了一整晚,電閃雷鳴,第二天的早上才停了半個小時,結果就剛好是全程在室內的半個小時……
作為工業城市, 海法 的理工科教育實力也很強,坐擁眾多知名學府, 以色列 理工就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一家。這裡走出過數位諾貝爾獎得主,科研實力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只是經過一場暴雨,校園裡也是一片狼藉,地上的污泥和倒掉的樹都還沒來得及清理。除了帶我們游覽的志願者,見到的學生也很少,頗有些蕭瑟之感。Technion在半山腰, 海法 大學則在山頂,在 海法 大學看到的風景也許會更好。 ↑Technion College ↑Technion College 校園的地標雕塑,據說原本通電之後,上面的鋼條都可以動起來,整體很有動感,結果因為裝置運行噪聲特別大,影響旁邊圖書館的同學,就關了…… ↑Technion College 在 海法 短暫的一天,天公不作美,實在是太過於遺憾了。除了 海法 , 以色列 北部的加利利湖、 阿卡 古城甚至是戈蘭高地,都很值得一去,可這次行程里連 海法 都是為了Technion特意抽出一天過來的,只能留待作下次再拜訪 以色列 時的念想了。 貝都因營地丨在沙漠中央在無盡的沙漠中央,夜色就好像水一樣籠罩了這裡。在這樣的深邃里,相機的分辨率是不夠用的,一團黑色的霧氣,只有人眼能夠看出隱匿的山巒起伏。這些荒山的暗黃色被掩蓋了,反倒顯得柔和了一些,有了些許生機。今晚是個陰天,陰天還不夠,得等到大雨降臨,河床里才會開出零星的草,草在砂石間長成了河。貝都因人就在這裡逐水而居。他們在哪裡建起營地,哪裡便是文明流轉的綠洲;他們走了,綠洲便也跟著枯萎了。於是徹夜的篝火不再是篝火,大盤肉大碗茶不止交錯的觥籌,這分明是文明的螢火,於時序的輪迴間留下了短暫註腳。
荒野游牧,沒有信號和熱水,暖氣爐的熱力也只能吹及半個帳篷,在瑟縮的夜裡,人與人便聚得更近了。一群人的牌局正值酣暢,卻突然聽見帳篷外面似有異動,出去一看,是只黃毛的小狐狸,感覺到了帳幕里滲出來的暖風,趴到了帳外禦寒。她一見到有人出來,一閃就不見在黑暗裡。抬頭望,陰雲低沉,沒有星河,營地在內蓋夫沙漠亘古的地表,就是一座能發出微光的沙丘。
雖然明知這個營地實則也還是消費主義的玩意,真正的游牧早已在現代社會走遠了,看似簡陋的帳篷 里永 遠都不會有真正的危險。只是處在這沙漠的黑夜中心,念天地之悠悠,依然自覺渺小而敬畏。我究竟在哪裡呢?找回手機信號後才能有解答:去馬薩達的路上,那麼這片有著些許綠意的河谷,或許馬薩達的千軍萬馬也曾來過?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Kfar Hanokdim營地的佈置相當溫馨,外面的矮凳可供歇息閑聊,起居則是在旁邊的毛氈大帳篷里。貝都因人是沙漠里的阿拉伯民族,千年來過著夏天在農耕區邊緣商貿,冬天遷徙入沙漠腹地中的綠洲放牧的生活。 以色列 立國之後,大部分貝都因人都逃往阿拉伯國家,但也有一些接受歸化。 以色列 政府允許貝都因人繼續信奉伊斯蘭教,但同時半鼓勵半強制地讓他們定居下來,從事現代的生產生活。如今真正傳統的游牧營地在 以色列 已近絕跡,而Kfar Hanokdim則是一個貝都因宗族按照民族傳統建立,讓人們來體驗貝都因的生活方式。這裡沒有信號,生活必須從網絡中抽離,坐在矮凳上聊聊天,喝口熱茶;或是點起篝火,和其他住客來場熱舞,這是沙漠游牧才有的灑脫。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走去飯店所在的帳篷,要經過一段伸手不見五指的戈壁灘,除了遠處的燈光,就只有幾條黃狗來回地嬉戲。地勢一空曠,徹骨寒風就刮響,穿上行李里最後的衣服也還是有幾分冷。好在一進到帳篷,暖氣就撲面而來。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晚餐是套餐式,每一桌人先是有各式沙律配皮塔餅,主菜則是改良版的貝都因大亂燉,將鹽水燉羊肉、米飯、腌制蔬菜全部放到一個大盆里再淋上番茄醬,用手抓來吃。這裡為了照顧外人口味,已經加上了雞腿、新鮮蔬菜和餐具。餐後甜點是糖漿泡過的雜糧切糕,配貝都因茶。
對傳統的還原是誠意十足,只是貝都因人的飲食口味實在是……大盆菜里的羊肉倒是非常鮮嫩,但羊膻味滲入了每一種食材里,讓人仿佛感覺在吃羊血泡飯,甜品更是甜到吃一口應該就糖分超標,還是皮塔餅配上Hummus深得我心,完全就靠這個填飽了肚子。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漫漫長夜,沒有網絡,一群 美國 人已經開起了party,但內斂的 亞洲 人還是決定去聽體驗營創始人的分享。貝都因人用手錘磨粉的咖啡待客(晚上也是這麼待客嗎?),女士親自煮好咖啡,大家喝完小小一杯後,她便開始講自己的故事。
貝都因民族是典型的男權社會,女子通常都負責做瑣碎艱苦的家務勞動,毫無社會地位。這位女士是受現代思潮影響的第一代貝都因女性,作為阿拉伯人,她自學了希伯來語和英語,通過建立這個體驗營地獲得了經濟獨立,還 成功 離婚並獨自撫養孩子,讓人非常敬佩。她目前還在關註貝都因人融入 以色列 社會的問題,希望以自己的經歷鼓舞更多的貝都因年輕人,同時也呼籲政府要保護貝都因人的傳統文化。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營地體驗感十足,當然硬件就差一些。帳篷里沒有洗手間,要洗漱得走到這個小亭子里,反正大半夜我是不太敢一個人走……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睡在大紅大綠的氈房裡,有種流浪者的興奮感,但保暖一般,隔音更是沒有,聽著附近 美國 人的大聲喧嘩,一晚上都沒怎沒睡好,更可見貝都因人生活的艱難。雖說晚上看不到星星,第二天有日出的機會自然是渺茫,可依然決定天沒亮,五點就起身往馬薩達。
馬薩達+死海丨男兒何不帶吳鉤從貝都因營地出發,再開十多公里的沙漠公路就可以到達馬薩達的蛇形小道入口。登上馬薩達可以從蛇形小道爬山或是從搭乘纜車,爬山登頂大概要大半個小時,冬天的話倒也不是特別消耗體力。馬薩達在沙漠和死海之間拔地而起,地勢極為險峻,易守難攻,成為了猶太人反抗 羅馬 人的最後堡壘。三年據守,城坡之日,守軍殉國,猶太民族開始兩千年的大流散。復國之後,馬薩達便成為 以色列 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提醒國民勿忘屈辱歷史,永遠記住“馬薩達永不陷落”的精神。 ↑馬薩達國家公園 ↑馬薩達國家公園 這天雲層很厚,我們也是半故意半失誤的起晚了,登山登到一半,天色就已經告訴人日出已過,馬薩達荒蕪的山體和壯觀的斷層開始清晰展現。相比起歷史古堡和精神象徵,馬薩達的自然風光經常被人忽略,但作為國家公園和世界遺產,這裡的地貌也非常有看點。斷層隆起成斷塊山,沙漠的乾旱讓山上罕見生機,再加上降雨颳風都不強烈,讓馬薩達充滿了一種原始的粗獷感,仿佛滄海桑田在這裡毫無作用,群山的溝壑間只有永恆的荒涼。 ↑馬薩達國家公園 ↑馬薩達國家公園 終於爬到堡壘的入口,現代改造之後,蛇形小道依然非常險峻,古代時必是難於上青天了。 ↑馬薩達國家公園 馬薩達要塞建立在山頂上,從城牆內往外看,死海的南北兩部分,以及湖的另一邊 約旦 的群山都清晰可見,戰略意義可想而知。在希律王統治期間,便已經開 始興 建馬薩達,但這個要塞真正發揮作用還是在猶太起義失敗之後, 羅馬 帝國攻陷並摧毀 耶路撒冷 ,馬薩達便成了猶太軍隊的最後據點。 ↑馬薩達國家公園 ↑馬薩達國家公園 站在瞭望臺上,遙想當年金戈鐵馬。
↑馬薩達國家公園 這裡的鳥鏡頭感十足,面對圍著它一圈的長槍短炮,不但一點都不怕人,還好像專門擺出姿勢讓我們拍。 ↑馬薩達國家公園 馬薩達周圍山上那些人工平整過的土地,都是當年 羅馬 軍隊圍城所興建的要塞遺跡。古今中外,面對易守難攻的堡壘,最有效的永遠都是圍城, 羅馬 人仗著兵強馬壯,圍城三年,再用投石機日日轟擊城牆,終於讓馬薩達守軍物資耗盡,城牆失守。其實作為猶太人最後的城池,馬薩達永遠不會等到援軍,守城的人也許早就想到了這個結局。 ↑馬薩達國家公園 結局是悲壯的。猶太守軍為了不被 羅馬 人羞辱,決意集體殉國,因為猶太教義不許自殺,他們便決定抽出十個人,將其他人都殺死,然後一個人再殺掉其餘九個,最後再自殺,如此便把對上帝的褻瀆降到了最低。至於這個故事為何能流傳下來,是因為有一個婦女不願赴死,便和孩子們躲進了儲水地窖里,城破後被擄至 羅馬 ,把馬薩達發生的事告訴了猶太史學家。此役過後,猶太國徹底覆滅,馬薩達也從此被遺棄了兩千年。但在猶太民族看來,馬薩達從未覆滅,而是作為民族的英雄主義的象徵,一直警醒激勵著一代代的猶太人。
城池的遺跡里,規劃合理,生活區、防禦建築、糧倉、儲水地窖、教堂都一應俱全,經歷兩千年的風沙依然能看出當時堡壘規模的龐大。為了一座必破的孤城,這樣值得嗎?猶太民族心裡一直都有答案。每一年的 以色列 新兵入伍,都要攀爬馬薩達併在遺跡之上宣誓。 ↑馬薩達國家公園 ↑馬薩達國家公園 我對於集體自殺這類集體主義的宏大敘事一向是難以被鼓舞的,決定殉國的將士,和決定活下來的女子的選擇並無優劣高下之分。我想我們銘記馬薩達,不是為了延續這份屈辱和隨之而來的仇恨,而是紀念這一份信念。困守孤城,四面楚歌,卻從未想過投降,在絕境之中依舊有信仰,依然堅持做著自己所相信的事,也許正是這種精神支撐猶太民族在流亡兩千年後依然可以復國,在強敵環伺的格局中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強國。
巴哈伊空中花園依山面海而建,完美對稱,可惜這一次是不能走到裡面去感受了。在這裡飽覽 海法 全景,這座 以色列 第一大港和工業重鎮,天際線之內都是硬朗明快的工業化線條,只有空中花園還保留著宗教的柔和神聖。興建空中花園的巴哈伊教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宗教,這兒是這個教派的聖地,同時也是教宗巴孛的墓地。 ↑巴哈伊空中花園 晚上住的酒店就在空中花園旁邊,雖然大雨一直不停,但從房間里也能俯瞰 海法 的夜景。 海法 環繞著 地中海 的一個海灣,燈光最亮的地方是 海法 貨運港,晝夜不停裝卸著巨大的集裝箱。 ↑丹海法全景酒店 這場雨下了一整晚,電閃雷鳴,第二天的早上才停了半個小時,結果就剛好是全程在室內的半個小時……
作為工業城市, 海法 的理工科教育實力也很強,坐擁眾多知名學府, 以色列 理工就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一家。這裡走出過數位諾貝爾獎得主,科研實力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只是經過一場暴雨,校園裡也是一片狼藉,地上的污泥和倒掉的樹都還沒來得及清理。除了帶我們游覽的志願者,見到的學生也很少,頗有些蕭瑟之感。Technion在半山腰, 海法 大學則在山頂,在 海法 大學看到的風景也許會更好。 ↑Technion College ↑Technion College 校園的地標雕塑,據說原本通電之後,上面的鋼條都可以動起來,整體很有動感,結果因為裝置運行噪聲特別大,影響旁邊圖書館的同學,就關了…… ↑Technion College 在 海法 短暫的一天,天公不作美,實在是太過於遺憾了。除了 海法 , 以色列 北部的加利利湖、 阿卡 古城甚至是戈蘭高地,都很值得一去,可這次行程里連 海法 都是為了Technion特意抽出一天過來的,只能留待作下次再拜訪 以色列 時的念想了。 貝都因營地丨在沙漠中央在無盡的沙漠中央,夜色就好像水一樣籠罩了這裡。在這樣的深邃里,相機的分辨率是不夠用的,一團黑色的霧氣,只有人眼能夠看出隱匿的山巒起伏。這些荒山的暗黃色被掩蓋了,反倒顯得柔和了一些,有了些許生機。今晚是個陰天,陰天還不夠,得等到大雨降臨,河床里才會開出零星的草,草在砂石間長成了河。貝都因人就在這裡逐水而居。他們在哪裡建起營地,哪裡便是文明流轉的綠洲;他們走了,綠洲便也跟著枯萎了。於是徹夜的篝火不再是篝火,大盤肉大碗茶不止交錯的觥籌,這分明是文明的螢火,於時序的輪迴間留下了短暫註腳。
荒野游牧,沒有信號和熱水,暖氣爐的熱力也只能吹及半個帳篷,在瑟縮的夜裡,人與人便聚得更近了。一群人的牌局正值酣暢,卻突然聽見帳篷外面似有異動,出去一看,是只黃毛的小狐狸,感覺到了帳幕里滲出來的暖風,趴到了帳外禦寒。她一見到有人出來,一閃就不見在黑暗裡。抬頭望,陰雲低沉,沒有星河,營地在內蓋夫沙漠亘古的地表,就是一座能發出微光的沙丘。
雖然明知這個營地實則也還是消費主義的玩意,真正的游牧早已在現代社會走遠了,看似簡陋的帳篷 里永 遠都不會有真正的危險。只是處在這沙漠的黑夜中心,念天地之悠悠,依然自覺渺小而敬畏。我究竟在哪裡呢?找回手機信號後才能有解答:去馬薩達的路上,那麼這片有著些許綠意的河谷,或許馬薩達的千軍萬馬也曾來過?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Kfar Hanokdim營地的佈置相當溫馨,外面的矮凳可供歇息閑聊,起居則是在旁邊的毛氈大帳篷里。貝都因人是沙漠里的阿拉伯民族,千年來過著夏天在農耕區邊緣商貿,冬天遷徙入沙漠腹地中的綠洲放牧的生活。 以色列 立國之後,大部分貝都因人都逃往阿拉伯國家,但也有一些接受歸化。 以色列 政府允許貝都因人繼續信奉伊斯蘭教,但同時半鼓勵半強制地讓他們定居下來,從事現代的生產生活。如今真正傳統的游牧營地在 以色列 已近絕跡,而Kfar Hanokdim則是一個貝都因宗族按照民族傳統建立,讓人們來體驗貝都因的生活方式。這裡沒有信號,生活必須從網絡中抽離,坐在矮凳上聊聊天,喝口熱茶;或是點起篝火,和其他住客來場熱舞,這是沙漠游牧才有的灑脫。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走去飯店所在的帳篷,要經過一段伸手不見五指的戈壁灘,除了遠處的燈光,就只有幾條黃狗來回地嬉戲。地勢一空曠,徹骨寒風就刮響,穿上行李里最後的衣服也還是有幾分冷。好在一進到帳篷,暖氣就撲面而來。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晚餐是套餐式,每一桌人先是有各式沙律配皮塔餅,主菜則是改良版的貝都因大亂燉,將鹽水燉羊肉、米飯、腌制蔬菜全部放到一個大盆里再淋上番茄醬,用手抓來吃。這裡為了照顧外人口味,已經加上了雞腿、新鮮蔬菜和餐具。餐後甜點是糖漿泡過的雜糧切糕,配貝都因茶。
對傳統的還原是誠意十足,只是貝都因人的飲食口味實在是……大盆菜里的羊肉倒是非常鮮嫩,但羊膻味滲入了每一種食材里,讓人仿佛感覺在吃羊血泡飯,甜品更是甜到吃一口應該就糖分超標,還是皮塔餅配上Hummus深得我心,完全就靠這個填飽了肚子。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漫漫長夜,沒有網絡,一群 美國 人已經開起了party,但內斂的 亞洲 人還是決定去聽體驗營創始人的分享。貝都因人用手錘磨粉的咖啡待客(晚上也是這麼待客嗎?),女士親自煮好咖啡,大家喝完小小一杯後,她便開始講自己的故事。
貝都因民族是典型的男權社會,女子通常都負責做瑣碎艱苦的家務勞動,毫無社會地位。這位女士是受現代思潮影響的第一代貝都因女性,作為阿拉伯人,她自學了希伯來語和英語,通過建立這個體驗營地獲得了經濟獨立,還 成功 離婚並獨自撫養孩子,讓人非常敬佩。她目前還在關註貝都因人融入 以色列 社會的問題,希望以自己的經歷鼓舞更多的貝都因年輕人,同時也呼籲政府要保護貝都因人的傳統文化。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營地體驗感十足,當然硬件就差一些。帳篷里沒有洗手間,要洗漱得走到這個小亭子里,反正大半夜我是不太敢一個人走…… ↑卡法漢諾克蒂姆酒店 睡在大紅大綠的氈房裡,有種流浪者的興奮感,但保暖一般,隔音更是沒有,聽著附近 美國 人的大聲喧嘩,一晚上都沒怎沒睡好,更可見貝都因人生活的艱難。雖說晚上看不到星星,第二天有日出的機會自然是渺茫,可依然決定天沒亮,五點就起身往馬薩達。
馬薩達+死海丨男兒何不帶吳鉤從貝都因營地出發,再開十多公里的沙漠公路就可以到達馬薩達的蛇形小道入口。登上馬薩達可以從蛇形小道爬山或是從搭乘纜車,爬山登頂大概要大半個小時,冬天的話倒也不是特別消耗體力。馬薩達在沙漠和死海之間拔地而起,地勢極為險峻,易守難攻,成為了猶太人反抗 羅馬 人的最後堡壘。三年據守,城坡之日,守軍殉國,猶太民族開始兩千年的大流散。復國之後,馬薩達便成為 以色列 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提醒國民勿忘屈辱歷史,永遠記住“馬薩達永不陷落”的精神。 ↑馬薩達國家公園 ↑馬薩達國家公園 這天雲層很厚,我們也是半故意半失誤的起晚了,登山登到一半,天色就已經告訴人日出已過,馬薩達荒蕪的山體和壯觀的斷層開始清晰展現。相比起歷史古堡和精神象徵,馬薩達的自然風光經常被人忽略,但作為國家公園和世界遺產,這裡的地貌也非常有看點。斷層隆起成斷塊山,沙漠的乾旱讓山上罕見生機,再加上降雨颳風都不強烈,讓馬薩達充滿了一種原始的粗獷感,仿佛滄海桑田在這裡毫無作用,群山的溝壑間只有永恆的荒涼。 ↑馬薩達國家公園 ↑馬薩達國家公園 終於爬到堡壘的入口,現代改造之後,蛇形小道依然非常險峻,古代時必是難於上青天了。 ↑馬薩達國家公園 馬薩達要塞建立在山頂上,從城牆內往外看,死海的南北兩部分,以及湖的另一邊 約旦 的群山都清晰可見,戰略意義可想而知。在希律王統治期間,便已經開 始興 建馬薩達,但這個要塞真正發揮作用還是在猶太起義失敗之後, 羅馬 帝國攻陷並摧毀 耶路撒冷 ,馬薩達便成了猶太軍隊的最後據點。 ↑馬薩達國家公園 ↑馬薩達國家公園 站在瞭望臺上,遙想當年金戈鐵馬。
↑馬薩達國家公園 這裡的鳥鏡頭感十足,面對圍著它一圈的長槍短炮,不但一點都不怕人,還好像專門擺出姿勢讓我們拍。 ↑馬薩達國家公園 馬薩達周圍山上那些人工平整過的土地,都是當年 羅馬 軍隊圍城所興建的要塞遺跡。古今中外,面對易守難攻的堡壘,最有效的永遠都是圍城, 羅馬 人仗著兵強馬壯,圍城三年,再用投石機日日轟擊城牆,終於讓馬薩達守軍物資耗盡,城牆失守。其實作為猶太人最後的城池,馬薩達永遠不會等到援軍,守城的人也許早就想到了這個結局。 ↑馬薩達國家公園 結局是悲壯的。猶太守軍為了不被 羅馬 人羞辱,決意集體殉國,因為猶太教義不許自殺,他們便決定抽出十個人,將其他人都殺死,然後一個人再殺掉其餘九個,最後再自殺,如此便把對上帝的褻瀆降到了最低。至於這個故事為何能流傳下來,是因為有一個婦女不願赴死,便和孩子們躲進了儲水地窖里,城破後被擄至 羅馬 ,把馬薩達發生的事告訴了猶太史學家。此役過後,猶太國徹底覆滅,馬薩達也從此被遺棄了兩千年。但在猶太民族看來,馬薩達從未覆滅,而是作為民族的英雄主義的象徵,一直警醒激勵著一代代的猶太人。
城池的遺跡里,規劃合理,生活區、防禦建築、糧倉、儲水地窖、教堂都一應俱全,經歷兩千年的風沙依然能看出當時堡壘規模的龐大。為了一座必破的孤城,這樣值得嗎?猶太民族心裡一直都有答案。每一年的 以色列 新兵入伍,都要攀爬馬薩達併在遺跡之上宣誓。 ↑馬薩達國家公園 ↑馬薩達國家公園 我對於集體自殺這類集體主義的宏大敘事一向是難以被鼓舞的,決定殉國的將士,和決定活下來的女子的選擇並無優劣高下之分。我想我們銘記馬薩達,不是為了延續這份屈辱和隨之而來的仇恨,而是紀念這一份信念。困守孤城,四面楚歌,卻從未想過投降,在絕境之中依舊有信仰,依然堅持做著自己所相信的事,也許正是這種精神支撐猶太民族在流亡兩千年後依然可以復國,在強敵環伺的格局中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