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11國浪漫之旅《八》🏩 🇮🇹意大利🇮🇹佛羅倫薩{三}🇮🇹
《歐幾里德和比達 格拉斯 》 《比達 格拉斯 》
“ 安德烈亞·皮薩”的《六邊形浮雕》作品,精湛的技藝,反應出當時的社會生活景象,每幅作品都表現的活靈活現,動感十足,把平時的生活場景描繪的非常逼真,就像我國的連環畫一樣,通俗易懂,一目瞭然,對大師的精美雕工表示的贊美。 喬托鐘樓最下麵一層的六角形和菱形裝飾板原件也被集中在展館里。 這個館里展示著文藝復興時期的皇家用品和精美的藝術品。 《 阿根廷 鑲銀十字勛章》 《教皇的冠冕和權杖》 還有一個看上去非常奢華的銀質祭壇也是原來擺在洗禮堂中的,上面雕刻著施洗者約翰的生平,由包括韋羅奇奧在內的多名藝術家共同完成。 銀質祭壇上雕刻的是描述 聖約翰 生活的12個場景,銀質紀壇的正面八個場景,加上兩邊的各兩個場景,描述了 聖約翰 一生中所發生的重要事件。
也有一些取下來的壁畫,如:利波·安德烈亞的《 聖安德魯 》、比奇·洛倫佐的《聖達太》。 這個展室主要是“多納泰羅”和“ 盧卡 .德拉. 羅比亞”作品。 “多納泰羅”的另一重要作品是原來擺在聖母百花聖殿中的雕塑《唱詩班》。 《唱詩班》是“多納泰羅”和“ 盧卡 .德拉. 羅比亞”共同創作的。 這塊浮雕的天使更是激情四射、載歌載舞,就連歡樂的小天使也是手舞足蹈,不亦樂乎 幾位天使身著大眾服裝,既無神聖光環又無背部翅膀。前面兩位天使攤開贊美詩互相搭肩,正齊聲高唱贊歌。其態度莊重,但氣氛親切。 組雕塑的藝術水準非常之高,如果看淺浮雕的細節,會發現每個拿著樂器的小天使,不僅表情各異,而且衣服垂在身上的質感通常都是巨大的單體雕塑才會採用這樣技法,居然在浮雕的群像中使用。
盧卡 .德拉. 羅比亞.著名的“唱詩班”講師台 另外這裡還有一些原來裝飾在教堂外立面或喬托鐘樓的雕塑, 比如 :班可的《福音書作者路加》、多納泰羅的《福音書作者約翰》、翠法哥尼的《福音書作者馬太》。
《耶利米》
《耶利米》,多納泰羅:作品,原擺放在鐘樓邊上,1464年被移到教教堂博物館。
多納泰羅的作品,形象十分逼真,嘴巴微微張開好像在說謊。 “多納泰羅”生於1386年,是文藝復興的,早年師從於吉伯提。有別於中世紀對人體形象的漠視,他以一種新的態度來呈現人體,更接近古 希腊 和古 羅馬 時期的古典美原則,這尊雕像是他71歲完成的,看得出他晚期的創作有意追求形式上的誇張和變形,脫離古典雕像的理想美,而追求內心情感的藝術內涵。 《抹大拿的瑪莉亞》
“多納泰羅”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這幅1457年的木雕《抹大拉的 瑪利亞 》。在聖經中,這位來自抹大拉城的 瑪利亞 是一位擺脫了被侮辱和傷害的妓女生涯的婦女,由於她的懺悔而得到耶穌的赦免,成為耶穌身邊的一名女聖徒。傳說有一天,耶穌去法利賽人西門家作客,當時還是妓女的抹大拉決心棄惡從善,她帶了盛滿香膏的玉瓶到西門家中叩見耶穌,求他赦免自己過去的罪過。抹大拉見到耶穌後跪地哭泣,並用淚水為耶穌沐足,再用自己的頭髮把腳擦乾,然後抹上香膏,用嘴親吻耶穌的腳。耶穌受到感動,赦免了她的罪,同時驅走了附在她身上的魔,從此 瑪利亞 晝夜侍奉在耶穌身邊。耶穌受難後複活,曾在她面前顯現,並說: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道,都要宣揚抹大拉 瑪利亞 的事跡。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抹大拉的 瑪利亞 並非妓女,相反她可能是耶穌在世間最親密的信仰伴侶。 “抹大拿的瑪莉亞”作品身後有一件耶穌雕像,通常耶穌雕像都傾向於體現耶穌的神性,而這幅作品卻體驗了耶穌受難的人性,垂頭,流血表現了受難的痛苦,這幅作品,是這類形象的第一次嘗試,可以看出耶穌肉體的彎曲狀態和肌肉反應都不像正常人,這種不適應感讓我感同身受。 《聖母抱耶穌悲慟像》
教堂博物館的著名作品,米開朗基羅晚年未完成的作品《聖母抱耶穌悲慟像》。在這組雕塑中,米開朗基羅用自己的形象雕刻了捨棄自己墓穴來迎接基督的尼克德馬斯。他本來是想把這組雕塑放到自己未來的墓前,無奈由於 大理 石自身的缺陷造成局部碎裂,而且米開朗基羅年事已高,也無力修複,便讓“提波利奧·開卡尼”進行了修複和進一步處理。 《聖母抱耶穌悲慟像》被迫害的基督那殘破的軀體被三位哀悼者照顧著。米開朗基羅雕刻的基督比真人更加高大,註意他身體的扭曲,這樣強調它的重量。明晰了雕像的神學觀點。 據說雕塑後排站立的尼哥蒂姆是80歲的米開朗基羅的自畫像,窮盡一生賦予雕像生命。米開朗基羅溫柔的回望救世主,沉思地俯視著他最後的作品。
米開朗基羅的《聖母抱耶穌悲慟像》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宗教的象徵,更多的是母親對喪子之痛的哀悼,是對每一個生命的哀悼與尊重。“死生亦大矣”,希望每一個生命都能得到尊重,每一個生命都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米開朗基羅(1475-1564),全名米開朗基羅·迪·洛多維科,他是一位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他與列奧納多·達 芬奇 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他的作品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得肌肉健壯。 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 芬奇 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年在 羅馬 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他的家庭是有貴族血統的,父親當過鎮長的官職,可惜在他出生後一個月就任滿離職了。在米開朗基羅8歲前都是由一個家裡做石匠的乳母撫養。也許就是這樣的環境符合他的天性,也讓他對石頭和鎚子產生了無法擺脫的感情。 米開朗基羅的另外一個巨作《哀悼基督》1498-1499年。高174釐米。由 羅馬 聖彼得 大教堂收藏。這是米開朗基羅的成名作,人們無法相信這樣完美的作品是出自於一個25歲的青年,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在聖母左肩的衣袋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這是米開朗琪羅唯一署了全名的作品,名字有一米多長。 米開朗琪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博學藝術大師。在長達7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他歷經坎坷,創造了許多天才作品,為人類文明增添了不朽的篇章。在創作完《大衛》後,他重返 羅馬 ,為西斯廷教堂製作壁畫。經過他4年艱苦卓絕的努力,一組令人瞠目結舌的鴻篇巨制《創世紀》誕生了。第二年,教皇朱理二世去世,新教皇列奧十世決定為他前任的陵墓製作雕像。米開朗琪羅受命製作了3尊 大理 石作品,《摩西》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與此同時,他還在 佛羅倫薩 為美第奇家族修建小禮拜堂,留下了一組充滿詩意的組雕《晨》、《暮》、《晝》、《夜》。同時又接受 羅馬 教皇的委托,繪製巨幅壁畫《最後的審判》,此畫於1541年開工,歷時6年才得以完成。
“ 安德烈亞·皮薩”的《六邊形浮雕》作品,精湛的技藝,反應出當時的社會生活景象,每幅作品都表現的活靈活現,動感十足,把平時的生活場景描繪的非常逼真,就像我國的連環畫一樣,通俗易懂,一目瞭然,對大師的精美雕工表示的贊美。 喬托鐘樓最下麵一層的六角形和菱形裝飾板原件也被集中在展館里。 這個館里展示著文藝復興時期的皇家用品和精美的藝術品。 《 阿根廷 鑲銀十字勛章》 《教皇的冠冕和權杖》 還有一個看上去非常奢華的銀質祭壇也是原來擺在洗禮堂中的,上面雕刻著施洗者約翰的生平,由包括韋羅奇奧在內的多名藝術家共同完成。 銀質祭壇上雕刻的是描述 聖約翰 生活的12個場景,銀質紀壇的正面八個場景,加上兩邊的各兩個場景,描述了 聖約翰 一生中所發生的重要事件。
也有一些取下來的壁畫,如:利波·安德烈亞的《 聖安德魯 》、比奇·洛倫佐的《聖達太》。 這個展室主要是“多納泰羅”和“ 盧卡 .德拉. 羅比亞”作品。 “多納泰羅”的另一重要作品是原來擺在聖母百花聖殿中的雕塑《唱詩班》。 《唱詩班》是“多納泰羅”和“ 盧卡 .德拉. 羅比亞”共同創作的。 這塊浮雕的天使更是激情四射、載歌載舞,就連歡樂的小天使也是手舞足蹈,不亦樂乎 幾位天使身著大眾服裝,既無神聖光環又無背部翅膀。前面兩位天使攤開贊美詩互相搭肩,正齊聲高唱贊歌。其態度莊重,但氣氛親切。 組雕塑的藝術水準非常之高,如果看淺浮雕的細節,會發現每個拿著樂器的小天使,不僅表情各異,而且衣服垂在身上的質感通常都是巨大的單體雕塑才會採用這樣技法,居然在浮雕的群像中使用。
盧卡 .德拉. 羅比亞.著名的“唱詩班”講師台 另外這裡還有一些原來裝飾在教堂外立面或喬托鐘樓的雕塑, 比如 :班可的《福音書作者路加》、多納泰羅的《福音書作者約翰》、翠法哥尼的《福音書作者馬太》。
《耶利米》
《耶利米》,多納泰羅:作品,原擺放在鐘樓邊上,1464年被移到教教堂博物館。
多納泰羅的作品,形象十分逼真,嘴巴微微張開好像在說謊。 “多納泰羅”生於1386年,是文藝復興的,早年師從於吉伯提。有別於中世紀對人體形象的漠視,他以一種新的態度來呈現人體,更接近古 希腊 和古 羅馬 時期的古典美原則,這尊雕像是他71歲完成的,看得出他晚期的創作有意追求形式上的誇張和變形,脫離古典雕像的理想美,而追求內心情感的藝術內涵。 《抹大拿的瑪莉亞》
“多納泰羅”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這幅1457年的木雕《抹大拉的 瑪利亞 》。在聖經中,這位來自抹大拉城的 瑪利亞 是一位擺脫了被侮辱和傷害的妓女生涯的婦女,由於她的懺悔而得到耶穌的赦免,成為耶穌身邊的一名女聖徒。傳說有一天,耶穌去法利賽人西門家作客,當時還是妓女的抹大拉決心棄惡從善,她帶了盛滿香膏的玉瓶到西門家中叩見耶穌,求他赦免自己過去的罪過。抹大拉見到耶穌後跪地哭泣,並用淚水為耶穌沐足,再用自己的頭髮把腳擦乾,然後抹上香膏,用嘴親吻耶穌的腳。耶穌受到感動,赦免了她的罪,同時驅走了附在她身上的魔,從此 瑪利亞 晝夜侍奉在耶穌身邊。耶穌受難後複活,曾在她面前顯現,並說: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道,都要宣揚抹大拉 瑪利亞 的事跡。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抹大拉的 瑪利亞 並非妓女,相反她可能是耶穌在世間最親密的信仰伴侶。 “抹大拿的瑪莉亞”作品身後有一件耶穌雕像,通常耶穌雕像都傾向於體現耶穌的神性,而這幅作品卻體驗了耶穌受難的人性,垂頭,流血表現了受難的痛苦,這幅作品,是這類形象的第一次嘗試,可以看出耶穌肉體的彎曲狀態和肌肉反應都不像正常人,這種不適應感讓我感同身受。 《聖母抱耶穌悲慟像》
教堂博物館的著名作品,米開朗基羅晚年未完成的作品《聖母抱耶穌悲慟像》。在這組雕塑中,米開朗基羅用自己的形象雕刻了捨棄自己墓穴來迎接基督的尼克德馬斯。他本來是想把這組雕塑放到自己未來的墓前,無奈由於 大理 石自身的缺陷造成局部碎裂,而且米開朗基羅年事已高,也無力修複,便讓“提波利奧·開卡尼”進行了修複和進一步處理。 《聖母抱耶穌悲慟像》被迫害的基督那殘破的軀體被三位哀悼者照顧著。米開朗基羅雕刻的基督比真人更加高大,註意他身體的扭曲,這樣強調它的重量。明晰了雕像的神學觀點。 據說雕塑後排站立的尼哥蒂姆是80歲的米開朗基羅的自畫像,窮盡一生賦予雕像生命。米開朗基羅溫柔的回望救世主,沉思地俯視著他最後的作品。
米開朗基羅的《聖母抱耶穌悲慟像》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宗教的象徵,更多的是母親對喪子之痛的哀悼,是對每一個生命的哀悼與尊重。“死生亦大矣”,希望每一個生命都能得到尊重,每一個生命都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米開朗基羅(1475-1564),全名米開朗基羅·迪·洛多維科,他是一位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他與列奧納多·達 芬奇 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他的作品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得肌肉健壯。 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 芬奇 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年在 羅馬 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他的家庭是有貴族血統的,父親當過鎮長的官職,可惜在他出生後一個月就任滿離職了。在米開朗基羅8歲前都是由一個家裡做石匠的乳母撫養。也許就是這樣的環境符合他的天性,也讓他對石頭和鎚子產生了無法擺脫的感情。 米開朗基羅的另外一個巨作《哀悼基督》1498-1499年。高174釐米。由 羅馬 聖彼得 大教堂收藏。這是米開朗基羅的成名作,人們無法相信這樣完美的作品是出自於一個25歲的青年,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在聖母左肩的衣袋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這是米開朗琪羅唯一署了全名的作品,名字有一米多長。 米開朗琪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博學藝術大師。在長達7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他歷經坎坷,創造了許多天才作品,為人類文明增添了不朽的篇章。在創作完《大衛》後,他重返 羅馬 ,為西斯廷教堂製作壁畫。經過他4年艱苦卓絕的努力,一組令人瞠目結舌的鴻篇巨制《創世紀》誕生了。第二年,教皇朱理二世去世,新教皇列奧十世決定為他前任的陵墓製作雕像。米開朗琪羅受命製作了3尊 大理 石作品,《摩西》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與此同時,他還在 佛羅倫薩 為美第奇家族修建小禮拜堂,留下了一組充滿詩意的組雕《晨》、《暮》、《晝》、《夜》。同時又接受 羅馬 教皇的委托,繪製巨幅壁畫《最後的審判》,此畫於1541年開工,歷時6年才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