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納托利亞尋古訪今15天




第一站是 普里 埃內(Priene)。該城曾為古 希腊 的重要城邦,公元前4世紀由波斯帝國建城,後被 亞歷山大 大帝征服,並開始了它的繁榮期。公元2世紀後,因為與以弗所同樣的地質原因而逐漸衰落。關於地質原因,具體來講就是因大量泥沙在河道的出 海口 淤積,造成了海岸線的後退,最終將原本俯臨 愛琴海 的港口城市變為了內陸城市。貿易優勢的喪失導致了城市最終破敗。
山上的入口外面有一個不大的停車場,我們到的時候那裡只停了兩輛車。售票處的大叔正無所事事地在樹蔭下閑坐。見我們手中持卡,站都沒站起來,揮揮手就放行了。
進門後,景緻一如尋常的山林,只是多出了一些散落在小徑兩邊的明顯有人工雕鑿痕跡的石塊。翻過一個坡,石塊開始變多,不少的石塊還摞了起來,石堆逐漸有了模樣,讓人能分出哪邊是房屋,哪裡是街道。穿過幾條小巷,眼前的景象變得更精彩,一座規模不大的圓形劇場斜倚在山坡上。劇場大概能容數百觀眾。上層已凌亂不堪,下層還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樣貌,臺階和座位都還很整齊。前排的幾個帶有紋飾的VIP坐席格外刺眼。不是早都 共和 了嗎?特權還能招搖過市?







由劇場轉出,來到山崖下的一片空地,五根愛奧尼亞式的 石柱 挺立在那裡,告訴後來的人們這裡曾是神廟的所在。按地上散落的 石柱 構件估算,當年立在神廟的 石柱 至少十倍於現在的數目。
古城的其它部分也多被漫山遍野的石塊所覆蓋。只是絕少有企圖將其複原的跡象。僅能見到的一件朴素的三角楣飾也還是躺在地上的。






驅車再往南僅20公里便來到訪古行的第二站米利都(Miletus)。古 希腊 城邦,位於安納托利亞西海岸,曾經的港口城市,因貿易而興盛,最終被淤泥所敗。迄今走過的幾處古 希腊 遺跡的身世履歷驚人地相似。
米利都這個名字極為古老,曾在荷馬史詩中出現過。古 希腊 著名哲學家泰勒斯曾在此創建米利都學派。用這兩個標簽來說明它曾經的輝煌似乎已經足夠了。
拐上通往景點的路,遠遠便能望見一個龐然大物靜卧在正前方。隨著車的駛近,景象變得更大,也更清晰,最後在一幅大全景上定格。傳說中尊貴的米利都此刻在我們面前張開了懷抱,使巨大的圓形劇場一覽無遺,似乎還在試圖用昔日的歌舞升平向今人宣示它的存在。正面的城牆已經坍塌,但兩側的城門還保存完整,尤其是那拱券的線條還如昔時一般完美、流暢。










資料稱,迪迪瑪的這座阿波羅神廟是規模僅次於 希腊 德爾斐 那座的世界第二大阿波羅神廟,還沒到後者瞻仰過,在此不便置評。
神廟的頂部和較高部分的牆體都已隨歲月而去,剩餘的牆壁和寬闊的石階及兩側的 通道 還很完整。只有兩根 石柱 被整體複原,仍處於原始位置的連接有兩三節柱體的柱礎也還有不少,更多的是散落的石塊。這是一處淪落入俗世的古跡,它正在世代後人的目送中不舍地遠去。神廟當年的雄奇也只有靠腦補才能得以重現。今天熱度頗高的VR技術能不能為解消這種窘境做些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