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興安嶺西麓,葉盡仍是秋



不過,跳的時候不宜戴圍脖,
活生生的錯誤示範,
我自黑我快樂。

旅行+小鹿= 奈良 / 北歐
旅行界的萌寵,
奈良 的梅花鹿和聖誕老爺爺的馴鹿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殊不知在 大興安嶺 腹地深處,在廣袤肥沃的黑土地上,
鬆林間的鄂溫克族人也世代守護著馴鹿。

從游獵到定居,
鄂溫克族的傳統文化受現代文明和社會發展必然趨勢的影響,
獵槍繳收了,下山進城了,而馴鹿也圈養了,
鄂溫克獵民的定居點,也順理成章被開發了旅游,
於是在 根河 等地,能看到少數接待旅游的鄂溫克老鄉家,
如遇旅游旺季,幾隻被圈養的馴鹿被大批游客圍著拍照的場景,也和動物園沒差了。

他們依著馴鹿天性,讓鹿群自由馳騁在林間,
不夠幸運的是我們抵達時,馴鹿群正在5公裡外覓食新鮮苔蘚,
而前兩日連續雨雪天氣,導致並沒有完整徒步裝備的我們,無法淌過及膝的冰水到達馴鹿群的落腳點,
同樣的,它們也暫時無法回到老鄉的大本營。


在這個完全算不上旅游景點的地方,
三大運營商信號全部真空,想戳一個定位圖釘也是妄想,
依然收穫一段非常難忘的回憶。

同樣設了圍欄,但意在保護,而非圈禁。
受傷的馴鹿總是能得到老鄉的優待,
好吃好喝伺候著,
反倒引得野生的鹿崽頗為眼紅。



原本去附近覓食苔蘚的小鹿,聽到老鄉幾聲「小崽兒 小崽兒」的呼喚,
也相繼聞聲回到老鄉身邊。


雖說是野生,但性格溫順,
與守護牠們的鄂溫克族人更是親厚,
看著牠們的眼睛,感受到的是澄澈和靈氣。


面對我們這群有點激動的怪阿姨,
幾頭害羞的鹿崽總能巧妙地躲著鏡頭。
在老鄉的許可下,
輕手輕腳摸著鹿崽,皮毛比想象中更厚實,
乍一碰好像還結著小冰碴子。

每年褪鹿茸時,露出來的鹿角像染血一樣紅,
老鄉說這鹿茸是每褪一次,就疼一次,疼了之後又會癢,所以看到小鹿不停地蹭樹,
但也只有這樣,鹿角才能長成。


地上鋪滿了金黃的松針葉,踩下去軟軟的,
和想象中的濕滑相去甚遠,
反而感覺自己輕飄飄。


有一隻尤其親人,前前後後跟著我們,
一聲口哨,牠就向老鄉飛奔而去,
可惜沒來得及調成連拍模式,小鹿在鏡頭裡虛了。


因為打從心裡相信,
這是很難複製的體驗,
帶著一絲悻悻,與親人的小鹿道別。

在 大興安嶺 腹地深處,
幼年馴鹿相伴左右的場景,
那夜又出現在我的夢裡,
這大概,是真的會很難忘了。

高鼻梁+綠眼睛=歪果仁
在旅途中對於自然風光的偏愛一直高於人文元素,
而此行中對於少數民族的探訪,
卻是意料之外的收穫。

夜晚就來到充滿異國風情的 額爾古納 落腳,
正逢雙節,
主要街道佈滿了彩燈,
與兩側俄式風情的建築交相輝映。



月亮還是很圓很圓,
為了應景,特地翻了家評價不錯的 俄羅斯 餐廳解決晚飯,
兩個女生傻傻點了五六份餐,
上來的量簡直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