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興安嶺西麓,葉盡仍是秋



俄羅斯 主廚親自上菜,
心想主廚一定是想看看這兩位大胃王真身。

來到一家據說很有名的「鐵山冷飲」
菜單不能更簡潔,
原味/藍莓味,蛋筒/紙杯,
撐著圓滾滾的肚皮來的,最後吃完一杯不夠還要打包半打回去,
答應我,
如果來到 額爾古納 ,請一定不要錯過他們家。

這裡也確實居住著「 俄羅斯 族」
作為人口只有五位數的民族,也確實是名副其實的少數了。

俄羅斯 族人也在定居的 額爾古納 開發著民俗旅游項目,
不過不同的是,
他們並不需要適 應城 市生活,
除了長相乍一看就是歪果仁以外,
生活習慣和當地的漢族人沒有什麼兩樣。


就看見主人一家站在門口歡迎我們,以載歌載舞的形式,
備了好喝的自釀酒,還有列巴和鹽,
小院里有傳統的木刻楞,
也有新蓋的平房。

雖是高鼻梁綠眼睛,但一口 東北 口音聽起來很是親切。
長桌上備了各種茶點,
善言的大媽從 俄羅斯 族的起源、文化一路介紹到她們自家的有趣故事,
過程難免坎坷,但所幸現在生活安穩。

舊時,鹽比金錢更寶貴,
請客人拿列巴蘸鹽吃,就是主人最大的慷慨。

是大媽一家的主要工作,
大媽的滔滔不絕讓她的嗓子難免有些沙啞,
隨著旅游旺季過去,我們已經是她今年接待的最後幾批游人。


這樣程式化的民俗旅游項目,
比起深山中的鄂溫克老鄉來說,可能顯得平白一些,
但是又不能否認,
這接觸到的,才是現在 俄羅斯 族人的生活實照。

騎馬+射箭= 蒙古 族
對於 蒙古 族的所知,真的很片面,
行程將近尾聲時,
才來到最具內蒙旅游色彩的 蒙古 包,
接待我們的是 蒙古 族一個非常古老的部落分支,布里亞特。


我們對 蒙古 族與各分支的區別也毫無概念,
只覺得 蒙古 包是差不多的,
當然,布里亞特的雕飾是很精美的,
吃的東西是差不多的,
當然,布里亞特包子也是極極好的,
最重要的是,
草原,藍天,白雲,牛羊,游牧,都是屬於他們共同的民族元素。


那一天的雲也魔幻得很,
層次豐滿,
往遠處看去,天與地竟好像真的連在了一起。



比想象中精緻很多,當然應該是針對游客的關係,
很有民族風格的雕飾,
還有一些不知道用來作什麼的小玩意兒。




沒有為游客作任何口味改良,
原汁原味地體驗了一番,雖然不是非常吃得慣。


飯後與我們閑聊的布里亞特 蒙古 族的媽媽,顯得尤為靦腆內斂,
阿姨很少主動分享,
多是我們問什麼,她告訴我們什麼,
零零散散的,也差不多拼湊出布里亞特分支的歷史和習俗。

在各種戰爭紛亂中,
從歸順 俄羅斯 ,到有一部分逐漸遷移到 呼倫貝爾 定居,融入內蒙,
歷經很多,但依然保持善良溫和。


阿姨的大兒子不願意留在草原,到 天津 去打拼,可是去了就有些後悔了,
阿姨說,布里亞特人從不怕丟牛羊,有牛羊跑丟了,鄰裡間看到了,都會互相幫忙送回,
阿姨說,每年那達慕大會,哪怕冰天雪地,也一樣熱鬧非凡,老外不怕凍,還要來住 蒙古 包,
阿姨家除了接待游客,也沒有放棄游牧,但因為人手不夠,會專門雇人在外放牧,
阿姨家在1小時車程外的 海拉爾 市,其實也已經買房安家,但因為住不慣,還是喜歡待在草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