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掠影 | 一邊盛放,一邊凋零。全息體驗,感受心の日本

即使夜晚在六本木 新城 觀景台遠遠地看著它,那份驚喜感,還在演繹屬於我與 東京 塔意猶未盡的緣分。



入睡時內心偏暖,或許和遇到的人有關。
前夜失眠的我,睡得很香。
2.2 「 台場/Teamlab 」
一覺醒來,已是雨過天晴,不由感嘆為什麼日劇里的畫面每一幀都那麼乾凈,因為 東京 的陽光所照之處連一粒灰塵都看得一清二楚。這不,莉莉周同學又在為她手機鏡頭拍到的光暈尖叫了,後來才知道這隻是開始,這一天莉莉周的尖叫聲就沒有停止過。
乘坐豐洲線,在車尾的全息玻璃窗拍到了鋼架隧道,她尖叫。穿越彩虹橋,有從 日本 到 美國 的即視感,她尖叫。路過廣場上巨大的高達,她尖叫,看到湛藍天空下,五顏六色的摩天輪,她尖叫得跳了起來~
豐洲線車尾的景色不要太美



Teamlab無界,我們來了。
漫游 探索 發現
Teamlab無界入口用英文和日文在一面黑幕上寫著這三個關鍵詞,是山川森林、無邊科技、還是浩瀚宇宙?
我們小心翼翼地掀開厚重的黑布,踏進落英繽紛的世界。
視頻作引: 東京身處花花宇宙,腳踩落英繽紛 拽拉著眼前的繩索,盪著生活的鞦韆 乘著時間的列車,踩向深淺未知的前路文藝青年都說自己喜歡看展,這幾年的我算不上文藝青年,頂多“好動青年”一枚,所以會刻意迴避一些太安靜的展覽,不想假裝,不想浪費。
Teamlab成立於2000年,是一群程序員、CG動畫工程師、數學家、建築師、交互設計師、平面設計師等組成的追求極致技術和藝術的團隊。經過多年磨合,團隊將探索理念定格在了——科學、藝術和設計的融合,這是吸引我的原因,這幾年我都處於困惑之中,自己擅長的風格,喜歡的領域無力發揮,想要去嘗試草根領域,只是東施效顰,慘不忍睹。
台場的Teamlab展共八個房間,比較熱門的螢火之森排隊一小時,拍照三分鐘(我們因為在那一批次的隊尾,加上進去時工作人員又簡單溝通,有所耽誤,在裡面的拍攝可能就一分多鐘),其他的房間基本能直接進入。
排隊時,透過門外的玻璃,可以拍到大景和氛圍鏡頭。







Teamlab是一個無地圖博物館,在黑暗裡穿梭,你進入哪個房間全看機緣,記憶和足夠長的時間是幫助你走遍所有房間的工具,一切隨緣也是Taemlab獨有的打開方式。
重點介紹兩個房間:
1、花舞森林
Teamlab的主場景,連接所有房間的中軸線,嚮日葵、玫瑰、牡丹、月季,不同季節的花卉交錯出花花世界的五彩繽紛。


好像有感受的房間都不怎麼適合拍照,中插一下另一個拍照好看的房間:運動の森



這個房間我在網上搜索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它名字,或許是房間不容易找到,或許是房間里太黑,不太合適拍照。
漆黑的房間里有若干平行的玻璃,房頂也是一面鏡子,筒燈里射出的影像,透過層層疊疊的玻璃,構成無限延伸的空間。
我們進入時看到身穿袍服、腳踩木屐、手持工具的祖輩一步一步地前行,古老背景音樂,佝僂的身軀,略顯沉重的腳步,看不到盡頭的隊伍,瞬間幻化成你對祖輩數次千年勤勞耕作的想象。所謂奇妙,不過是每一步腳印的疊加吧。
這個房間里,莉莉姐哭了~


這條視頻三個部分:1、水晶宇宙的概念,素材是幾個房間混搭的;2、花舞森林;3、不知名房間。背景音樂是全部來自現場原聲。 台場假如地球沒有引力,假如四季不再更迭,假如時間沒有跨度,我們會怎樣活著?
“我們將自己的身體沉浸在無界的藝術中,
用自己的身體去探索世界,
並與他人共同創造出新的體驗。
這樣一組作品形成了沒有邊界的世界,
Teamlab無界。”
站在瀑布C位,依然執念拍攝,是我與Teamlab無界的關係

在默默無聞的11年裡,是怎樣的溝通、信任、包容和使命感支撐他們前行,直到最終的融合成熟,產生作品,讓曾經是兩條平行線的藝術和科技完美交互。
許下的初心很容易,日復一日不走樣的堅持卻非易事,可地球上有人能做到,我們為什麼不能呢?
2.3 「 澀谷/新宿 」
關於澀谷新宿,潮流前沿、購物勝地、燈紅酒綠是他們的標簽。購物從來不是我的必需品,潮流也只可遠觀,我更感興趣是什麼因素為這裡印上了那些炫目的標簽。
先上幾張19年4月我在新宿澀谷抓拍的人物圖





流量中轉站——澀谷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 日本 關東 大地震後,澀谷建起了連接市郊住宅區和 東京 市中心的車站。城鄉結合部流量最大,精於商業的人都知道。用簡單的方式將人聚集起來,再分散開來,商業也就形成了,一如現在的 阿裡 、騰訊、字節跳動,他們將澀谷搬到了線上。平臺是澀谷火車站,澀谷十字路口就是每個互聯網公司下設的各種app,大家按自己所需分發到相應位置。
19年4月我在澀谷,星巴克樓下等紅綠等視角,中間戴口罩那個就是我,人群後面是澀谷火車站和小到可以忽略的忠犬八公塑像。

1973年,時裝百貨公司巴而可在澀谷開業。巴而可公司不僅銷售服裝百貨,還十分註重文化的“銷售”。之後巴而可在澀谷開設了第2家、第3家門店,還建立了巴而可劇場、生活館等娛樂休閑設施,逐漸在澀谷形成了以年輕人為基礎的文化商圈。由於巴爾而可的引領,其後的競爭對手也在銷售上加入文化的概念。
每天會有250萬人次從這個十字路口穿梭,一次紅綠燈多的的時候有3000人同時經過。

這就是進化,最初城市裡是前沿文化,鄉村裡市井文化,後來有了一個連接口,連接之初,互不理睬,占據制高點的企業引領方向和社會責任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畢竟耳濡目染的小孩會長大,他們看什麼長大,未來的社會就會長成什麼樣子。

澀谷主要以模仿為主,而原宿更加我行我素,與其說是一個商業街區,不如說就是一片年輕人盡情展示個性的時裝秀場。
二戰後美軍的駐扎基地就在原宿,於是出現很多針對美軍 和美 軍家人的消費場所,因為這些西洋餐廳、商店的出現,許多富家子女被吸引到了原宿,這裡變成了他們肆意張揚個性的舞臺,在家做乖乖仔、乖乖女,不敢給父母看的妝容、服飾,原宿街頭就是他們展示的T台。加上七十年代兩本針對女性的時尚雜誌“an an”和“non-no”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原宿,滋生了這裡的同類聚集和商業發展。
前面發出的五張圖,除了中間一張是澀谷十字路口,另外四人都出自原宿,並不另類,但個性絕對是有的,大概我不太會欣賞另類之美,更喜歡在傳統審 美里 找不同。
此行原宿街頭,偶遇萬聖節游行,警車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