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守望的是麥田和遠方,我守望的是塵埃和淚光——土耳其之行二零二零❤
↑伊茲密爾阿德南門德列斯機場 ↑伊茲密爾阿德南門德列斯機場 ↑伊茲密爾阿德南門德列斯機場 連飛兩航班,特別是12小時飛伊坦真的讓人疲勞,伙食也不對胃,第一天的行程結束。✈ 土耳其 當地時間7點降落伊坦國際機場,天還微亮,轉國內航空直飛依茲密爾。當地時間9點30分到達依茲密爾機場,整個機場通透採光較好,但是一直不知道圖中這一顆顆黑色的毛球是什麼裝飾品,自己品味吧,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味道,Emm...拖著行李兌換了少許 裡拉 上了大巴。🚌 第一站:依茲密爾希林斯小鎮
中午11點到達 希腊 遺風小鎮—希林斯。一路都是蜿蜒的山路,山路旁的山頭上種植著大片大片的橄欖樹,山路愈開愈荒蕪,讓人疑心是不是到了什麼人跡罕至的窮鄉僻壤。歷史:希林斯小鎮是在1400多年前由基督徒建立的,他們從以弗所遷居到了8公里以外的這個群山中,於是一個具有濃郁 希腊 風情的山村經過千年的變遷展現在今天的游客面前。雖然在第二次希土戰爭(1919-1923)結束時,居住在希林斯的 希腊 東正教基督徒被強行與生活在 希腊 馬其頓一帶的奧斯曼穆斯林進行了交換,即人們所說的1923年 土耳其 和 希腊 之間的人口大交換,但希林斯的 希腊 遺跡還是幸運地得以保存下來。
希林斯距離以弗所不到10公里,早在公元6世紀前後,隨著以弗所的衰落,很多基督徒就把家搬到了希林斯,在山裡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又過了一千年,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突厥人所滅,伊斯蘭教成為國教。雖然當年奧斯曼帝國的宗教政策相對寬容,但發生了這麼改天換地的巨變之後,希林斯的基督徒們還是因害怕而變得更加封閉了,他們不僅幾乎完全不與外界聯繫,還給自己的小鎮起了個難聽的名字:Cirkince,和“骯髒”的發音非常相近,為的就是讓外人都別來這裡。將小鎮的名字改為具有“甜美”意思的Sirince,並將其開發成一個熱門的觀光點,都還是最近幾十年的事。
1923年,剛打完仗的 希腊 和 土耳其 兩國簽署了《希土交換居民專約和議協定書》,根據該文件的第一條:“1923年5月1日起,在 土耳其 領土定居的 希腊 東正教的 土耳其 國民,和在 希腊 領土定居的伊斯蘭教的 希腊 國民,二者將進行強制交換;沒有 土耳其 政府或 希腊 政府各自的授權,這些人將不能分別返回 土耳其 或 希腊 居住。”——一次在世界歷史上非常罕見的大規模人口交換就這麼開始了。
根據這次人口交換協議,原本居住在希林斯的 希腊 人全部被迫離開希林斯、離開 土耳其 ,而原來住在 希腊 的一些 土耳其 人則成為了希林斯的新主人。雖然 希腊 人走了,但是大部分的 希腊 式民宅還是被保留了下來,於是就有了今天這個別具特色、清新幽靜的半山小鎮,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過來旅游和度假。
今天的希林斯,會讓我想起 中國 的 陽朔 、 麗江 、 大理 之類的地方—不,我不是說眼前的畫面或拍到的照片看起來很相似,事實上 陽朔 、 麗江 、 大理 這幾個地方都是各有特色各不相同的,去過這幾個地方的人憑照片就能一眼認出哪裡是哪裡,辨識度還是挺高的,但我說的不是畫面上的相似,而是——這些地方的商業氛圍都已經非常濃厚,古樸可愛的民宅現在不是商店就是餐廳,不是酒店就是酒吧,老房子只是個軀殼,做生意才是其靈魂。—摘自馬蜂窩游記 希林斯(Sirince)一詞代表著“美好”之意,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走進村口,眼前呈現一副可愛的 希腊 風格房屋和現代文化截然不同的城鎮風情,在穿過阿特密斯餐廳大門,便來到田園生活的浪漫小鎮希林斯。
走進小鎮,踏足凹凸不平的石板路,狹窄的街巷兩側引人註目的 希腊 民俗建築讓人煥然一新。小鎮以出產水果酒聞名,沿途葡萄園、水蜜桃、蘋果、橄欖等果園座於山丘上。小鎮風光不同古文明遺址,街道上儘是特色酒館、餐廳、紀念品小店、香料、橄欖製品及最出名的水果酒,從草莓、蘋果、水蜜桃、 哈密 瓜、櫻桃、藍莓、梨子應有盡有,別有一番滋味。
精緻的裝飾、小資的生活情調讓人印象深刻,遠離喧囂的現代城市,感受田園般的生活,腦補 愛琴海 對岸的 希腊 別有一番風趣。房屋各具魅力,彩色花窗、曼妙的牆繪和鮮明的對比色,強烈反應出老城鎮的滾燙血液。民風淳樸、安逸,不少外國游客樂享其中。歲月侵蝕著這裡的一切,但是千年小鎮就在我們的腳下。
希林斯小鎮的集市,有些巴扎的感覺。一條街上什麼類型的商鋪都有,琳琅滿目,店鋪中太多裝飾品、雕塑、漂亮的手工作品和玻璃花燈,此時的我就像個小女生,細細品味這裡的一切,一個字,太喜歡了。
藍色 土耳其 ,總能在店鋪中找到藍色的眼睛。圖中的是一對小鎮夫妻坐著“拖拉機”抓拍的一瞬間,他們辛苦勞作又享樂生活,好多人喝著暖心的下午茶,背景的天空甚藍。 田園般的風光和悠久的釀酒傳統,洋溢出濃郁的 希腊 風情。儘管小鎮還留有一絲 希腊 遺風,白色的房屋,藍色的窗戶,充滿了童話色彩,但這裡的宣禮塔告知著人們:這已經是穆斯林的世界了。老舊的門窗和色彩斑斕的石頭牆上塗滿了歲月的痕跡,圖中的 燈塔 和疊排的房屋在天空下十分應景,希林斯是個山城,上面還有教堂,但沒有開門。
希望永遠都不要打破這片寧靜,🐱🐕小狗小貓過的很舒坦,打盹曬太陽。☀當地的居民喝著下午茶有的在午休,毫不愜意。不少小商鋪吆喝著生意,煽動著熱情,3 裡拉 的冰淇凌,5 裡拉 的水果酒,🍺細細品味吧。(瑪雅人關於“世界末日”的預言,世界上有兩處末日避難所,其中之一希林斯)
跟著團隊一起來到當地餐廳吃了午餐,可謂無肉不歡,無所不吃,三大盤自助下肚外加一份毒雞湯,緩解疲勞。遵循一個原則:既來之,則安之。圖中這個甜點(不知道叫啥名)咬了一口就不願吃了,簡直甜到憂傷,甜到心坎......自行腦補,粉絲做的甜點,我的老天爺.......接著來到今天第二站—以佛所古城遺址。
下午1點30分開車到達以佛所古城景點,就在希林斯小鎮8公里以外。一到景點門口,不少商鋪開始了吆喝。還有一些休閑的老大爺居然在玩“ 土耳其 麻將”,此時的我內心只想高喊一句:有沒有人搓麻將!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以佛所古城遺址的歷史吧,以弗所古城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的古城之一,是古典早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公元前10世紀由 雅典 殖民者建立。這裡曾經是 羅馬 帝國的五 大城 市之一,在古 希腊 和 羅馬 時期曾經繁榮盛極一時。當時以弗所憑藉著便利的海上貿易,發展成為 地中海 地區經濟文化最為繁盛的城市,人口達到了22萬,是整個小亞細亞地區商業、政治文化宗教的中心,最為有價值的一個古城,它的城市建設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以弗所現遺留下來的有容納二萬五千人的露天劇場、圖書館、教堂、市集、浴場、公廁和 羅馬 大道等,最重要的算是世界古代7大奇跡之一的阿忒密斯神殿。 羅馬 時代以弗所是亞細亞省的首府和 羅馬 總督駐地。 聖保羅 曾到過此城。19-20世紀開始發掘遺址。 愛琴海 岸西南12公里有庫沙達瑟村游覽地。 塞爾丘克 有圖書館,每年1月在此舉行鬥駱駝節。距 塞爾丘克 7公里有梅雷曼那教堂,據說聖母 瑪利亞 在此度過她生命的最後日子。
一進主入口,一大片殘垣斷壁出現在眼前,只維護不雕琢,儘量保持它原有的樣貌,這是對歷史最好的尊重。場景瞬間把人拉回到古 羅馬 時代,很難想象當時繁榮的以佛所城鎮遭受了怎樣慘重的打擊,歷史還原到現實世界,只能靠我們自己去發現去領悟,接著往下走吧。 庫 里爾 大街位於以佛所古城入口處,長約500米,是皇帝阿爾卡迪烏斯十七(395-408年)修建,據說這條大街是當年以弗所城中最寬闊的一條主要街道。那時店鋪林立、人潮涌動,曾經繁華一時,若將現場還原,你是否能感受到當年的繁華和恢宏呢? 在中心大道的對面則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露天劇院,建於公元150年,能容納大概1500人,用於戲劇演出和音樂會。古 羅馬 時期的詩歌藝術異常繁榮,君主熱衷音樂,很多 羅馬 皇帝都成為了音樂的保護人。據悉,音樂堂的聚音效果非常好,自帶回音環繞,即使坐在音樂堂最高頂層,也能清晰聽到來自舞臺上的美妙聲音。
中午11點到達 希腊 遺風小鎮—希林斯。一路都是蜿蜒的山路,山路旁的山頭上種植著大片大片的橄欖樹,山路愈開愈荒蕪,讓人疑心是不是到了什麼人跡罕至的窮鄉僻壤。歷史:希林斯小鎮是在1400多年前由基督徒建立的,他們從以弗所遷居到了8公里以外的這個群山中,於是一個具有濃郁 希腊 風情的山村經過千年的變遷展現在今天的游客面前。雖然在第二次希土戰爭(1919-1923)結束時,居住在希林斯的 希腊 東正教基督徒被強行與生活在 希腊 馬其頓一帶的奧斯曼穆斯林進行了交換,即人們所說的1923年 土耳其 和 希腊 之間的人口大交換,但希林斯的 希腊 遺跡還是幸運地得以保存下來。
希林斯距離以弗所不到10公里,早在公元6世紀前後,隨著以弗所的衰落,很多基督徒就把家搬到了希林斯,在山裡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又過了一千年,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突厥人所滅,伊斯蘭教成為國教。雖然當年奧斯曼帝國的宗教政策相對寬容,但發生了這麼改天換地的巨變之後,希林斯的基督徒們還是因害怕而變得更加封閉了,他們不僅幾乎完全不與外界聯繫,還給自己的小鎮起了個難聽的名字:Cirkince,和“骯髒”的發音非常相近,為的就是讓外人都別來這裡。將小鎮的名字改為具有“甜美”意思的Sirince,並將其開發成一個熱門的觀光點,都還是最近幾十年的事。
1923年,剛打完仗的 希腊 和 土耳其 兩國簽署了《希土交換居民專約和議協定書》,根據該文件的第一條:“1923年5月1日起,在 土耳其 領土定居的 希腊 東正教的 土耳其 國民,和在 希腊 領土定居的伊斯蘭教的 希腊 國民,二者將進行強制交換;沒有 土耳其 政府或 希腊 政府各自的授權,這些人將不能分別返回 土耳其 或 希腊 居住。”——一次在世界歷史上非常罕見的大規模人口交換就這麼開始了。
根據這次人口交換協議,原本居住在希林斯的 希腊 人全部被迫離開希林斯、離開 土耳其 ,而原來住在 希腊 的一些 土耳其 人則成為了希林斯的新主人。雖然 希腊 人走了,但是大部分的 希腊 式民宅還是被保留了下來,於是就有了今天這個別具特色、清新幽靜的半山小鎮,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過來旅游和度假。
今天的希林斯,會讓我想起 中國 的 陽朔 、 麗江 、 大理 之類的地方—不,我不是說眼前的畫面或拍到的照片看起來很相似,事實上 陽朔 、 麗江 、 大理 這幾個地方都是各有特色各不相同的,去過這幾個地方的人憑照片就能一眼認出哪裡是哪裡,辨識度還是挺高的,但我說的不是畫面上的相似,而是——這些地方的商業氛圍都已經非常濃厚,古樸可愛的民宅現在不是商店就是餐廳,不是酒店就是酒吧,老房子只是個軀殼,做生意才是其靈魂。—摘自馬蜂窩游記 希林斯(Sirince)一詞代表著“美好”之意,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走進村口,眼前呈現一副可愛的 希腊 風格房屋和現代文化截然不同的城鎮風情,在穿過阿特密斯餐廳大門,便來到田園生活的浪漫小鎮希林斯。
走進小鎮,踏足凹凸不平的石板路,狹窄的街巷兩側引人註目的 希腊 民俗建築讓人煥然一新。小鎮以出產水果酒聞名,沿途葡萄園、水蜜桃、蘋果、橄欖等果園座於山丘上。小鎮風光不同古文明遺址,街道上儘是特色酒館、餐廳、紀念品小店、香料、橄欖製品及最出名的水果酒,從草莓、蘋果、水蜜桃、 哈密 瓜、櫻桃、藍莓、梨子應有盡有,別有一番滋味。
精緻的裝飾、小資的生活情調讓人印象深刻,遠離喧囂的現代城市,感受田園般的生活,腦補 愛琴海 對岸的 希腊 別有一番風趣。房屋各具魅力,彩色花窗、曼妙的牆繪和鮮明的對比色,強烈反應出老城鎮的滾燙血液。民風淳樸、安逸,不少外國游客樂享其中。歲月侵蝕著這裡的一切,但是千年小鎮就在我們的腳下。
希林斯小鎮的集市,有些巴扎的感覺。一條街上什麼類型的商鋪都有,琳琅滿目,店鋪中太多裝飾品、雕塑、漂亮的手工作品和玻璃花燈,此時的我就像個小女生,細細品味這裡的一切,一個字,太喜歡了。
藍色 土耳其 ,總能在店鋪中找到藍色的眼睛。圖中的是一對小鎮夫妻坐著“拖拉機”抓拍的一瞬間,他們辛苦勞作又享樂生活,好多人喝著暖心的下午茶,背景的天空甚藍。 田園般的風光和悠久的釀酒傳統,洋溢出濃郁的 希腊 風情。儘管小鎮還留有一絲 希腊 遺風,白色的房屋,藍色的窗戶,充滿了童話色彩,但這裡的宣禮塔告知著人們:這已經是穆斯林的世界了。老舊的門窗和色彩斑斕的石頭牆上塗滿了歲月的痕跡,圖中的 燈塔 和疊排的房屋在天空下十分應景,希林斯是個山城,上面還有教堂,但沒有開門。
希望永遠都不要打破這片寧靜,🐱🐕小狗小貓過的很舒坦,打盹曬太陽。☀當地的居民喝著下午茶有的在午休,毫不愜意。不少小商鋪吆喝著生意,煽動著熱情,3 裡拉 的冰淇凌,5 裡拉 的水果酒,🍺細細品味吧。(瑪雅人關於“世界末日”的預言,世界上有兩處末日避難所,其中之一希林斯)
跟著團隊一起來到當地餐廳吃了午餐,可謂無肉不歡,無所不吃,三大盤自助下肚外加一份毒雞湯,緩解疲勞。遵循一個原則:既來之,則安之。圖中這個甜點(不知道叫啥名)咬了一口就不願吃了,簡直甜到憂傷,甜到心坎......自行腦補,粉絲做的甜點,我的老天爺.......接著來到今天第二站—以佛所古城遺址。
下午1點30分開車到達以佛所古城景點,就在希林斯小鎮8公里以外。一到景點門口,不少商鋪開始了吆喝。還有一些休閑的老大爺居然在玩“ 土耳其 麻將”,此時的我內心只想高喊一句:有沒有人搓麻將!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以佛所古城遺址的歷史吧,以弗所古城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的古城之一,是古典早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公元前10世紀由 雅典 殖民者建立。這裡曾經是 羅馬 帝國的五 大城 市之一,在古 希腊 和 羅馬 時期曾經繁榮盛極一時。當時以弗所憑藉著便利的海上貿易,發展成為 地中海 地區經濟文化最為繁盛的城市,人口達到了22萬,是整個小亞細亞地區商業、政治文化宗教的中心,最為有價值的一個古城,它的城市建設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以弗所現遺留下來的有容納二萬五千人的露天劇場、圖書館、教堂、市集、浴場、公廁和 羅馬 大道等,最重要的算是世界古代7大奇跡之一的阿忒密斯神殿。 羅馬 時代以弗所是亞細亞省的首府和 羅馬 總督駐地。 聖保羅 曾到過此城。19-20世紀開始發掘遺址。 愛琴海 岸西南12公里有庫沙達瑟村游覽地。 塞爾丘克 有圖書館,每年1月在此舉行鬥駱駝節。距 塞爾丘克 7公里有梅雷曼那教堂,據說聖母 瑪利亞 在此度過她生命的最後日子。
一進主入口,一大片殘垣斷壁出現在眼前,只維護不雕琢,儘量保持它原有的樣貌,這是對歷史最好的尊重。場景瞬間把人拉回到古 羅馬 時代,很難想象當時繁榮的以佛所城鎮遭受了怎樣慘重的打擊,歷史還原到現實世界,只能靠我們自己去發現去領悟,接著往下走吧。 庫 里爾 大街位於以佛所古城入口處,長約500米,是皇帝阿爾卡迪烏斯十七(395-408年)修建,據說這條大街是當年以弗所城中最寬闊的一條主要街道。那時店鋪林立、人潮涌動,曾經繁華一時,若將現場還原,你是否能感受到當年的繁華和恢宏呢? 在中心大道的對面則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露天劇院,建於公元150年,能容納大概1500人,用於戲劇演出和音樂會。古 羅馬 時期的詩歌藝術異常繁榮,君主熱衷音樂,很多 羅馬 皇帝都成為了音樂的保護人。據悉,音樂堂的聚音效果非常好,自帶回音環繞,即使坐在音樂堂最高頂層,也能清晰聽到來自舞臺上的美妙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