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三國之行(埃塞,肯尼亞,坦桑)
角馬渡河
前文介紹過,因為旱季與雨季的更迭,塞倫蓋地與 馬賽 馬拉草原每年都會上演動物大遷徙的史詩劇目。數百萬計的角馬,斑馬,羚羊群會爭先恐後的渡過兩大草原的分界河-馬拉河,完成一年一度的生命遷徙。河裡的鱷魚,岸上的 獅子 則早就張開了大口,等著享受這頓一年一度的“年夜飯”。
我們今日的最主要的目標就是來看角馬渡河。比起看花豹和犀牛,能看到角馬渡河的幾率更低。雖然7月8月交接的時候一定會出現大遷徙,但角馬何時渡過馬拉河則是有角馬首領決定的,況且一天中何時過河?多少只過河都無從把握。出發前看貼吧,有人說今年雨季來的早,角馬已經提前過了。並貼出了7月16日大批角馬過河的視頻和圖片,看到這個,我恨不得肋生雙翼的飛過來,生怕錯過。 今天一路往馬拉河開,沿途發現了大批的角馬隊伍,大約十幾萬左右,想來沒過河的已經不多了,忐忑的心情來到馬拉河邊,希望發生奇跡。然而奇跡終歸是奇跡,不是想想就能發生的。靜悄悄的馬拉河緩緩流淌,河馬露出了個頭,打了響鼻,就沉下去了。鱷魚趴在岸上一動不動的曬著背脊,想來這幾天已經吃的膩煩了,連抬頭都懶得抬... 大家不死心,車在馬拉河邊停了20分鐘,直到下起了大雨。帶著深深的遺憾,大家打道回府,把朋友發來的16日的視頻群里共享了一下,大家紛紛表示朋友圈原圖照發,大家各自做目擊證人,誰也別戳穿誰....早就習慣了旅途中的諸多不如意,但對不能親眼見證角馬渡河,依舊心存遺憾。那是因為一部bbc的紀錄片《鱷魚的一生》.....
2003年,在飛往 奧克蘭 的飛機上,我屏住呼吸的看完了bbc的紀錄片《一個鱷魚的一生》。當看到數以萬計的角馬在頭領的帶領下,前赴後繼的躍入馬拉河時,被那種悲壯所震撼。恭候多時的鱷魚, 獅子 現了身,它們咬斷了先頭部隊中一批批角馬的喉嚨,鮮血染紅了河岸....第一波敢死隊員的犧牲為後面的老弱病殘提供了活下去的機會...一隻生不逢時的小角馬,拼命的游過鱷魚身邊,不敢去看那死去同伴的屍體身上淌下的鮮血,它必須拼儘力氣游,因為每一次滯留都是與死神的擦肩而過.....
畫面過於生動寫實,瞬間我對那群“生下來就一副老頭樣貌”的角馬們產生了“共情”,心中祈禱它們都能夠幸免遇難的同時,默默的把鱷魚與 獅子 劃入了罪犯的行列。然而這個紀錄片話鋒一轉,開始講述起了鱷魚的故事。鱷魚在地球上生活了兩億年,它們在長期的進化中交上了一份神奇的答卷。雖為爬行動物它們卻有著跟哺乳動物一樣的四個心房,而大腦皮層的進化讓他們的智商碾壓了老虎這些陸地的霸主,更可怕的它們是兩棲動物,小象,小 獅子 都曾經登上它們的菜譜,更不要說其他的食草動物。誠然它們的皮為製造了新的天敵-人類這一點它們無法預期,但不可否認的說它們是自然界的“強者”。既然如此為何鱷魚沒有能成為 非洲 五霸,我想是因為它們的自我選擇...母鱷魚會在水岸線5-10米的淺灘上產卵,一次20-90枚不等,小鱷魚的性別與溫度有關,溫度高的環境孵化出的都是鱷魚弟弟,低的則是鱷魚妹妹。這也規範了這個種群的活動範圍,太熱太冷都不行。剛產下的鱷魚蛋,有一半會成了鳥類的美餐。能孵出來的小鱷魚既沒有父母盔甲一般的硬皮,也沒有強大的下頜力量,不可避免的成為其他動物的盤中餐。自然界是不講“拼爹”這一套的,拼的是體力甚至運氣。一窩蛋近百隻,能活下來的往往只有一隻。而這隻活下來的鱷魚將擁有近100歲的生命和食物鏈頂端的生活... 物競天擇。
其實與鱷魚交出同樣答卷的不在少數,大部分的食肉動物都是如此。它們把最強的基因留下,活成強者的姿態。而角馬交出了不一樣的答卷,角馬的孩子都出生在食物充足的雨季,生下來不到10分鐘就能跑能跳,在族群的保護下一起遷徙。因此它們的後代雖然“平庸”,卻是有一隻算一隻,不斷壯大著團隊的力量。即便有著“一年一渡”的生死考驗,它們依舊用概率擊碎了食肉“強者”們的滅絕行動,而鱷魚這群“頂端思維者”因為稀少,抑或是不小心成為人類的“首飾”“藥材”,便非常容易陷入“瀕危”的命運...
大自然從來不曾殘酷,殘酷的是打破那種平衡。“平庸的數量”與“強悍的質量”不過是物種的自我選擇,魚和熊掌從不可兼得,人類究竟作何選擇? 《東非之行-坦桑尼亞篇》(上半部)詳細行程介紹:
坦桑尼亞 ,國土面積945087平方公里。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4500多萬人口以及數不勝數的野生動物。作為 東非 面積最大的國家,他們把國土的1/3劃給了野生動物。全境12個國家動物園,15個野生動物保護區,50個野生動物控制區。聯合國宣佈 坦桑尼亞 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我卻感恩那份不發達可以讓我在發達的當下,看到自然中那份原始的生生不息。
有人說:“沒來過 坦桑尼亞 就無權談論 非洲 。”這似乎有些引戰的嫌疑,不過 東非 三國游歷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的確是 坦桑尼亞 。高度概括一下的話,埃塞有“古老”, 肯尼亞 有“激情”,而坦桑則擁有徹頭徹尾的“美麗”。
那份美麗來自“坦桑藍”般的 維多利亞 湖,來自“鑽石”般的 乞力馬扎羅 雪頂,來自“金綠石”般的塞倫蓋地草原,來自如“玉髓”般散落在這片神奇國土上的點點滴滴...
DAY1 肯尼亞 (塞倫蓋地)--過境-- 坦桑尼亞 ( 維多利亞 湖畔別墅)
DAY2 維多利亞 湖小漁村—塞倫蓋地國家公園safari(入住公園酒店)
DAY3 塞倫蓋地國家公園—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入住公園酒店)
DAY4 恩戈羅恩戈羅火山—曼亞拉湖(入住公園酒店)
DAY5 曼亞拉湖— 阿魯沙 (市內觀光)- 乞力馬扎羅 國家公園(登山口)
DAY6 乞力馬扎羅 山腳下自由活動-飛 亞的斯亞貝巴 —轉機— 北京
\--我是時間分割線(7月31日的太陽升起來啦)--
過境的小風波和我們的新司機-傑西
告別了充滿激情的 肯尼亞 馬賽 馬拉,車子把我們帶到了邊境小城鎮Isibania,小王子詹姆斯與我們揮手告別,他說他馬上要開車回 內羅畢 有新的客人今晚到達。
陸路過境,繁瑣的安檢,填寫入境卡以及和戰鬥民族的 俄羅斯 團隊搶占先行位置,緊張而刺激。
過境途中突發小狀況,團內幾位阿姨因為年齡超過65歲沒有小黃本,而被“征收”了4美金的費用(雖然她們有檢疫機構開具的證明)。對於這種外國海關對 中國 游客的不公正,我已經習以為常,連問為什麼的興趣都沒有了。如果一定要問為什麼那就是“慣的”。“息事寧人,以和為貴”的優良傳統在異域的傳播似乎並沒有帶來什麼文化的融合,而更多的是“ 中國 人來了,就必須難為他們一下。”的誤解。
快15:00點,終於出了關,坦桑這邊的車隊已經在門口迎接我們了。4輛嶄新的safari車,擦得一塵不染,窗明几淨。車內寬敞舒適,甚至還有車充這種高級設備。4位司機師傅整齊配裝,面露微笑的從我們手中接過行李,每件行李都輕拿輕放的擺近後備箱,臨了還蓋上一塊防塵的蓋布...頓時覺得坦桑這咕嚕花的錢值了...
我們被分到了2號車,司機叫傑西,50來歲的樣子,是這個車隊的頭兒。他長得濃眉大眼,舉止優雅,談吐不俗。不知為什麼他總讓我想起《為黛西小姐開車》里的老摩根,心裡默默給他起了個外號“老司機-摩根”。
老司機開車超級穩健。全程40邁,遇到溝溝坎坎必定怠速通過,過後還會補上一句“sorry”。對於我這位在“小王子”千錘百煉下的乘客來說,一路體驗到的是受寵若驚般的待遇。
坦桑雖窮,但道路建設的不錯,起碼去往 維多利亞 湖酒店的路全程都是水泥路面。沒了 肯尼亞 那邊的暴土揚場,終於有了機會欣賞窗外的風景。高山怪石,綠樹成蔭,溝谷深邃,村落星羅,美不勝收。
車子再過馬拉河的時候,老司機叫醒了全車的人。他先為打攪了大家的休息而道了歉,然後說:“這裡是 坦桑尼亞 的馬拉河,希望大家可以看到與 肯尼亞 的馬拉河的不同。”我看著橋下靜靜流淌的寬河,這裡的馬拉河已經不是 馬賽 馬拉公園裡的“修羅場”,更多了幾分淡定與祥和的“天堂”味道。
發源於 肯尼亞 山地的馬拉河,全長395公里,頭上並沒有什麼“世界第一”的頭銜,卻因為 “角馬渡河”被世人周知。上游的“死”與下游的“生”引起無數人的感慨。遷徙的動物們年年渡過此河,它們為了生存而死亡,也因為死亡而造就了別人的生存。而我腳下的馬拉河就是馬拉河,它只會靜靜的流淌,成為生生不息樂曲中的一首迴旋詩。 美麗的 維多利亞 湖酒店
落日前後,我們入住了酒店。酒店全稱Serenity on the lake。若直譯成“靜之湖”難免會與帝 都昌 平的那家構成不必要的聯想,姑且採用原文縮略SOL來標註好了。雖然在 肯尼亞 也住過類似的酒店,但這裡讓我們第一次見識到了真正的“wildlife lodge”。
先說“wildlife”。
你會住在一片鳥語花香的綠色之中。孔雀會從突然你的頭頂飛過,落在屋頂俯視著你,然後叫上兩聲表示歡迎。珍珠雞會陪著你散步,當你舉起鏡頭它則會羞澀的跑開,表示跟你還沒那麼熟,一切要慢慢來。佛法僧胸上的紫色羽毛在你眼前呼的閃過,你尋著那殘影,一路跟過去,看到的卻是水邊茂密的蘆葦和那片如海一般遼闊的 大湖 。 維多利亞 湖, 非洲 第一 大湖 名不虛傳。坐在沙灘的搖椅上,隨著水波的鼓盪,一上一下的看著落日把那塊“坦桑藍”染成了“蘇爾紅”,時間在流動與靜止中模糊了你的感知,直到一群蚊蟲在你耳畔提醒:“再不回屋,我們可要開飯了...” 再說“lodge”。
40平米的起步的木屋面積堪比城市酒店的總統套的寬敞度,沒有酒店特有的空氣清新劑的味道只有屋中淡淡的原木芬芳。七八扇大窗為房間提供了自然的照明,四五米高的天井上風扇吱吱呀呀的轉動,代替了冷暖不自知的空調設備。
唯一的不足是供水供電問題,11點斷電,10:30斷熱水。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wifi,夜間唯一的 娛樂是一邊聽屋頂孔雀們的 卡拉 ok大合唱一 邊和 母上大人欣賞這幾日的照片。桌子上的哨子是為了呼喚幾百米開外的前臺提供“room service”,而古香古色的提燈則是為那些夜間想要拍星軌的攝影愛好者們照明所用。 一切的“便利”都被壓制到了最低限,即將進入數字時代的我們被拉回到了電氣時代的起點,於是有了更多的觀察,更多的交流,以及更多的“寧靜時間”。
\--我是日期分割線8月1日—
維多利亞 湖邊的桃花源
晨曦剛剛划過 維多利亞 湖的湖面,鳥兒們便醒了過來。在一陣如鬧鐘般的嘰嘰喳喳聲中,我掀開了蚊帳,眯著眼看著窗外的漆黑,默默的穿好衣服,提起桌上的油燈,到湖邊等著太陽起床上班。
棧橋欄桿上幾隻斑狗魚跳來跳去的,在湖中尋覓著自己的早餐。過度昏暗的光線,讓我手中的大長焦失去了一半功能,只能當望遠鏡用。我在晨曦中追逐著那群名字里有“狗”有“魚”卻偏偏是只鳥的小家伙們,看著它們忽而對著水面俯衝,忽而反身飛 上高 大的樹枝,反反覆復樂此不疲。十幾分鐘過去,卻不見他們 成功 一次,看來天下果然沒有免費的早餐。想想每天在學校食堂,動不動抱怨包子餡兒少,糖餅面多的我,略感慚愧。 湖面漸漸有了光,耳邊的鳥叫聲也沉靜了下來,這才想起是來拍日出的,轉頭望向水平線,卻被太陽從背後拍了拍肩膀。我不禁苦笑,我可能是個傻子。昨晚在這裡看的日落,今天怎麼又跑到同一個地方看日出...我自我安慰,這種愚蠢的錯誤決不可能出現在往日的我身上,實在是這裡太過美麗,讓我迷失了心智...
早餐過後,車輛出發到 維多利亞 湖邊上的一座小漁村觀光。這本是行程里沒有的,想來是當地人覺得一晚的住宿並不能讓我們真正的體會 維多利亞 湖的美麗,所以臨時附上的禮物。 車子還沒開進村子,一頭巨鸛從我們的車頂飛過。巨大的羽翼張開,少說有2米開外。我看著這個家伙撲棱棱的落在了村子里幾位正在閑聊的婦女身邊,然後用黃色巨喙悠閑的梳理起自己的羽毛來。而它身旁的那幾位婦女,依舊自顧自聊著家常,完全不介意身邊的這位不速之客。畫面和諧的過分,讓我想起了初中時背過的一篇課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
好吧,或許這篇文章應該是這樣。
“己亥七月中,京城人行走為樂。緣 非洲 巨湖行,忘天地之遼闊。忽逢小漁村,沿湖數百步,中無雜灌,水草鮮美,落鳥如英,京城人甚異之。復前行,欲探其村。
村近水源,白鷺浮於船葦,仿佛若有靈。便舍車,從口入。初入時村舍寥寥,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屋舍儼然,罟網曬於屋前,垂桿依於扉側。村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漁作,男女衣著,悉近外人。間或有斜袒肩批之浣紗之婦人,無寒砧斷續之風,亦無隆背搗衣之倦,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村中童子甚眾,見京城人,具奇之。問所從來,語之不詳,言而不通。隨贈糖飴以證親近之意。眾童喜而聚之,一時雙面笑生,攜手共游。
停半日,辭去。
迴首再望,村畔垂髫小友一眾十數人,皆登高所,揮手相送。此時方知東晉陶公所言“桃花源”者,如斯夫。” 初見塞倫蓋地
離開 維多利亞 “桃花源”,臨近中午時分我們到了塞倫蓋地國家公園的西門。塞倫蓋地在 馬賽 語中的含義是“無邊的草原”。如果你曾被 馬賽 馬拉遼闊的草原風光所震撼,那麼請你先收起贊譽之詞。因為論遼闊,與塞倫蓋地(14763平方公里)相比, 馬賽 馬拉(1800平方公里)只是個弟弟。
這裡有大地留給人類的最大規模的動物群落。70多種哺乳動物,5000多種鳥類共同生活其中,每天都在上演著精彩紛呈的故事。在更廣漠的生存空間中,塞倫蓋地的動物們比起 馬賽 馬拉身上少了一層“血腥”的味道,顯得更加的悠閑自得。
車子入園,鑒於公園的面積之大,我們很難像在 馬賽 馬拉那樣,隔不久就可以見到動物。這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把目光投向周邊的草原風光。初入旱季的塞倫蓋地一片金黃,風吹過齊腰高的枯草,宛如麥浪。巨大的猴麵包樹散落在那片草海中,宛若一艘艘的木舟。天際線上,金合歡樹挺著筆直的樹幹,頭上頂著橢圓的樹冠,如同沙灘上的一把把遮陽傘,傘下星星點點的能看到乘涼的黑斑羚或者角馬。
車子在土路上疾馳,草原三基佬(斑馬,角馬,羚羊)的隊伍,時不時的闖入眼帘。與 馬賽 馬拉剛剛渡過天河逃過一劫的同類相比,它們顯得十分的淡定。便是車子幾乎要撞上它們的屁股,它們也只是小跑的挪開兩步,回頭給你個“嘿!小心點!”的眼神供你體會。 已經是老獵人的我們,開始放棄“張牙舞爪”的拍攝方式,轉而用更精準的視角,靜靜的觀察草原中的動物。明顯的這裡的動物比 馬賽 馬拉顯得“乾凈”了許多,臉上沒了一層層密密麻麻的蠅子,身上也少了些爭鬥過程中的傷痕。
再次看到散步的長頸鹿,不得不說這動物太符合人類的審美情趣了。都說“女人脖子直,八九不離十”,你看看人家長頸鹿的脖子,不僅直,它還長啊。再說那大長腿,嘖嘖嘖,不僅長,它還細。兩隻長頸鹿,便隨著音樂聲,緩緩從車前走過,一舉手一抬足都是維密天使的做派,這誰頂得住。
前文介紹過,因為旱季與雨季的更迭,塞倫蓋地與 馬賽 馬拉草原每年都會上演動物大遷徙的史詩劇目。數百萬計的角馬,斑馬,羚羊群會爭先恐後的渡過兩大草原的分界河-馬拉河,完成一年一度的生命遷徙。河裡的鱷魚,岸上的 獅子 則早就張開了大口,等著享受這頓一年一度的“年夜飯”。
我們今日的最主要的目標就是來看角馬渡河。比起看花豹和犀牛,能看到角馬渡河的幾率更低。雖然7月8月交接的時候一定會出現大遷徙,但角馬何時渡過馬拉河則是有角馬首領決定的,況且一天中何時過河?多少只過河都無從把握。出發前看貼吧,有人說今年雨季來的早,角馬已經提前過了。並貼出了7月16日大批角馬過河的視頻和圖片,看到這個,我恨不得肋生雙翼的飛過來,生怕錯過。 今天一路往馬拉河開,沿途發現了大批的角馬隊伍,大約十幾萬左右,想來沒過河的已經不多了,忐忑的心情來到馬拉河邊,希望發生奇跡。然而奇跡終歸是奇跡,不是想想就能發生的。靜悄悄的馬拉河緩緩流淌,河馬露出了個頭,打了響鼻,就沉下去了。鱷魚趴在岸上一動不動的曬著背脊,想來這幾天已經吃的膩煩了,連抬頭都懶得抬... 大家不死心,車在馬拉河邊停了20分鐘,直到下起了大雨。帶著深深的遺憾,大家打道回府,把朋友發來的16日的視頻群里共享了一下,大家紛紛表示朋友圈原圖照發,大家各自做目擊證人,誰也別戳穿誰....早就習慣了旅途中的諸多不如意,但對不能親眼見證角馬渡河,依舊心存遺憾。那是因為一部bbc的紀錄片《鱷魚的一生》.....
2003年,在飛往 奧克蘭 的飛機上,我屏住呼吸的看完了bbc的紀錄片《一個鱷魚的一生》。當看到數以萬計的角馬在頭領的帶領下,前赴後繼的躍入馬拉河時,被那種悲壯所震撼。恭候多時的鱷魚, 獅子 現了身,它們咬斷了先頭部隊中一批批角馬的喉嚨,鮮血染紅了河岸....第一波敢死隊員的犧牲為後面的老弱病殘提供了活下去的機會...一隻生不逢時的小角馬,拼命的游過鱷魚身邊,不敢去看那死去同伴的屍體身上淌下的鮮血,它必須拼儘力氣游,因為每一次滯留都是與死神的擦肩而過.....
畫面過於生動寫實,瞬間我對那群“生下來就一副老頭樣貌”的角馬們產生了“共情”,心中祈禱它們都能夠幸免遇難的同時,默默的把鱷魚與 獅子 劃入了罪犯的行列。然而這個紀錄片話鋒一轉,開始講述起了鱷魚的故事。鱷魚在地球上生活了兩億年,它們在長期的進化中交上了一份神奇的答卷。雖為爬行動物它們卻有著跟哺乳動物一樣的四個心房,而大腦皮層的進化讓他們的智商碾壓了老虎這些陸地的霸主,更可怕的它們是兩棲動物,小象,小 獅子 都曾經登上它們的菜譜,更不要說其他的食草動物。誠然它們的皮為製造了新的天敵-人類這一點它們無法預期,但不可否認的說它們是自然界的“強者”。既然如此為何鱷魚沒有能成為 非洲 五霸,我想是因為它們的自我選擇...母鱷魚會在水岸線5-10米的淺灘上產卵,一次20-90枚不等,小鱷魚的性別與溫度有關,溫度高的環境孵化出的都是鱷魚弟弟,低的則是鱷魚妹妹。這也規範了這個種群的活動範圍,太熱太冷都不行。剛產下的鱷魚蛋,有一半會成了鳥類的美餐。能孵出來的小鱷魚既沒有父母盔甲一般的硬皮,也沒有強大的下頜力量,不可避免的成為其他動物的盤中餐。自然界是不講“拼爹”這一套的,拼的是體力甚至運氣。一窩蛋近百隻,能活下來的往往只有一隻。而這隻活下來的鱷魚將擁有近100歲的生命和食物鏈頂端的生活... 物競天擇。
其實與鱷魚交出同樣答卷的不在少數,大部分的食肉動物都是如此。它們把最強的基因留下,活成強者的姿態。而角馬交出了不一樣的答卷,角馬的孩子都出生在食物充足的雨季,生下來不到10分鐘就能跑能跳,在族群的保護下一起遷徙。因此它們的後代雖然“平庸”,卻是有一隻算一隻,不斷壯大著團隊的力量。即便有著“一年一渡”的生死考驗,它們依舊用概率擊碎了食肉“強者”們的滅絕行動,而鱷魚這群“頂端思維者”因為稀少,抑或是不小心成為人類的“首飾”“藥材”,便非常容易陷入“瀕危”的命運...
大自然從來不曾殘酷,殘酷的是打破那種平衡。“平庸的數量”與“強悍的質量”不過是物種的自我選擇,魚和熊掌從不可兼得,人類究竟作何選擇? 《東非之行-坦桑尼亞篇》(上半部)詳細行程介紹:
坦桑尼亞 ,國土面積945087平方公里。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4500多萬人口以及數不勝數的野生動物。作為 東非 面積最大的國家,他們把國土的1/3劃給了野生動物。全境12個國家動物園,15個野生動物保護區,50個野生動物控制區。聯合國宣佈 坦桑尼亞 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我卻感恩那份不發達可以讓我在發達的當下,看到自然中那份原始的生生不息。
有人說:“沒來過 坦桑尼亞 就無權談論 非洲 。”這似乎有些引戰的嫌疑,不過 東非 三國游歷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的確是 坦桑尼亞 。高度概括一下的話,埃塞有“古老”, 肯尼亞 有“激情”,而坦桑則擁有徹頭徹尾的“美麗”。
那份美麗來自“坦桑藍”般的 維多利亞 湖,來自“鑽石”般的 乞力馬扎羅 雪頂,來自“金綠石”般的塞倫蓋地草原,來自如“玉髓”般散落在這片神奇國土上的點點滴滴...
DAY1 肯尼亞 (塞倫蓋地)--過境-- 坦桑尼亞 ( 維多利亞 湖畔別墅)
DAY2 維多利亞 湖小漁村—塞倫蓋地國家公園safari(入住公園酒店)
DAY3 塞倫蓋地國家公園—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入住公園酒店)
DAY4 恩戈羅恩戈羅火山—曼亞拉湖(入住公園酒店)
DAY5 曼亞拉湖— 阿魯沙 (市內觀光)- 乞力馬扎羅 國家公園(登山口)
DAY6 乞力馬扎羅 山腳下自由活動-飛 亞的斯亞貝巴 —轉機— 北京
\--我是時間分割線(7月31日的太陽升起來啦)--
過境的小風波和我們的新司機-傑西
告別了充滿激情的 肯尼亞 馬賽 馬拉,車子把我們帶到了邊境小城鎮Isibania,小王子詹姆斯與我們揮手告別,他說他馬上要開車回 內羅畢 有新的客人今晚到達。
陸路過境,繁瑣的安檢,填寫入境卡以及和戰鬥民族的 俄羅斯 團隊搶占先行位置,緊張而刺激。
過境途中突發小狀況,團內幾位阿姨因為年齡超過65歲沒有小黃本,而被“征收”了4美金的費用(雖然她們有檢疫機構開具的證明)。對於這種外國海關對 中國 游客的不公正,我已經習以為常,連問為什麼的興趣都沒有了。如果一定要問為什麼那就是“慣的”。“息事寧人,以和為貴”的優良傳統在異域的傳播似乎並沒有帶來什麼文化的融合,而更多的是“ 中國 人來了,就必須難為他們一下。”的誤解。
快15:00點,終於出了關,坦桑這邊的車隊已經在門口迎接我們了。4輛嶄新的safari車,擦得一塵不染,窗明几淨。車內寬敞舒適,甚至還有車充這種高級設備。4位司機師傅整齊配裝,面露微笑的從我們手中接過行李,每件行李都輕拿輕放的擺近後備箱,臨了還蓋上一塊防塵的蓋布...頓時覺得坦桑這咕嚕花的錢值了...
我們被分到了2號車,司機叫傑西,50來歲的樣子,是這個車隊的頭兒。他長得濃眉大眼,舉止優雅,談吐不俗。不知為什麼他總讓我想起《為黛西小姐開車》里的老摩根,心裡默默給他起了個外號“老司機-摩根”。
老司機開車超級穩健。全程40邁,遇到溝溝坎坎必定怠速通過,過後還會補上一句“sorry”。對於我這位在“小王子”千錘百煉下的乘客來說,一路體驗到的是受寵若驚般的待遇。
坦桑雖窮,但道路建設的不錯,起碼去往 維多利亞 湖酒店的路全程都是水泥路面。沒了 肯尼亞 那邊的暴土揚場,終於有了機會欣賞窗外的風景。高山怪石,綠樹成蔭,溝谷深邃,村落星羅,美不勝收。
車子再過馬拉河的時候,老司機叫醒了全車的人。他先為打攪了大家的休息而道了歉,然後說:“這裡是 坦桑尼亞 的馬拉河,希望大家可以看到與 肯尼亞 的馬拉河的不同。”我看著橋下靜靜流淌的寬河,這裡的馬拉河已經不是 馬賽 馬拉公園裡的“修羅場”,更多了幾分淡定與祥和的“天堂”味道。
發源於 肯尼亞 山地的馬拉河,全長395公里,頭上並沒有什麼“世界第一”的頭銜,卻因為 “角馬渡河”被世人周知。上游的“死”與下游的“生”引起無數人的感慨。遷徙的動物們年年渡過此河,它們為了生存而死亡,也因為死亡而造就了別人的生存。而我腳下的馬拉河就是馬拉河,它只會靜靜的流淌,成為生生不息樂曲中的一首迴旋詩。 美麗的 維多利亞 湖酒店
落日前後,我們入住了酒店。酒店全稱Serenity on the lake。若直譯成“靜之湖”難免會與帝 都昌 平的那家構成不必要的聯想,姑且採用原文縮略SOL來標註好了。雖然在 肯尼亞 也住過類似的酒店,但這裡讓我們第一次見識到了真正的“wildlife lodge”。
先說“wildlife”。
你會住在一片鳥語花香的綠色之中。孔雀會從突然你的頭頂飛過,落在屋頂俯視著你,然後叫上兩聲表示歡迎。珍珠雞會陪著你散步,當你舉起鏡頭它則會羞澀的跑開,表示跟你還沒那麼熟,一切要慢慢來。佛法僧胸上的紫色羽毛在你眼前呼的閃過,你尋著那殘影,一路跟過去,看到的卻是水邊茂密的蘆葦和那片如海一般遼闊的 大湖 。 維多利亞 湖, 非洲 第一 大湖 名不虛傳。坐在沙灘的搖椅上,隨著水波的鼓盪,一上一下的看著落日把那塊“坦桑藍”染成了“蘇爾紅”,時間在流動與靜止中模糊了你的感知,直到一群蚊蟲在你耳畔提醒:“再不回屋,我們可要開飯了...” 再說“lodge”。
40平米的起步的木屋面積堪比城市酒店的總統套的寬敞度,沒有酒店特有的空氣清新劑的味道只有屋中淡淡的原木芬芳。七八扇大窗為房間提供了自然的照明,四五米高的天井上風扇吱吱呀呀的轉動,代替了冷暖不自知的空調設備。
唯一的不足是供水供電問題,11點斷電,10:30斷熱水。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wifi,夜間唯一的 娛樂是一邊聽屋頂孔雀們的 卡拉 ok大合唱一 邊和 母上大人欣賞這幾日的照片。桌子上的哨子是為了呼喚幾百米開外的前臺提供“room service”,而古香古色的提燈則是為那些夜間想要拍星軌的攝影愛好者們照明所用。 一切的“便利”都被壓制到了最低限,即將進入數字時代的我們被拉回到了電氣時代的起點,於是有了更多的觀察,更多的交流,以及更多的“寧靜時間”。
\--我是日期分割線8月1日—
維多利亞 湖邊的桃花源
晨曦剛剛划過 維多利亞 湖的湖面,鳥兒們便醒了過來。在一陣如鬧鐘般的嘰嘰喳喳聲中,我掀開了蚊帳,眯著眼看著窗外的漆黑,默默的穿好衣服,提起桌上的油燈,到湖邊等著太陽起床上班。
棧橋欄桿上幾隻斑狗魚跳來跳去的,在湖中尋覓著自己的早餐。過度昏暗的光線,讓我手中的大長焦失去了一半功能,只能當望遠鏡用。我在晨曦中追逐著那群名字里有“狗”有“魚”卻偏偏是只鳥的小家伙們,看著它們忽而對著水面俯衝,忽而反身飛 上高 大的樹枝,反反覆復樂此不疲。十幾分鐘過去,卻不見他們 成功 一次,看來天下果然沒有免費的早餐。想想每天在學校食堂,動不動抱怨包子餡兒少,糖餅面多的我,略感慚愧。 湖面漸漸有了光,耳邊的鳥叫聲也沉靜了下來,這才想起是來拍日出的,轉頭望向水平線,卻被太陽從背後拍了拍肩膀。我不禁苦笑,我可能是個傻子。昨晚在這裡看的日落,今天怎麼又跑到同一個地方看日出...我自我安慰,這種愚蠢的錯誤決不可能出現在往日的我身上,實在是這裡太過美麗,讓我迷失了心智...
早餐過後,車輛出發到 維多利亞 湖邊上的一座小漁村觀光。這本是行程里沒有的,想來是當地人覺得一晚的住宿並不能讓我們真正的體會 維多利亞 湖的美麗,所以臨時附上的禮物。 車子還沒開進村子,一頭巨鸛從我們的車頂飛過。巨大的羽翼張開,少說有2米開外。我看著這個家伙撲棱棱的落在了村子里幾位正在閑聊的婦女身邊,然後用黃色巨喙悠閑的梳理起自己的羽毛來。而它身旁的那幾位婦女,依舊自顧自聊著家常,完全不介意身邊的這位不速之客。畫面和諧的過分,讓我想起了初中時背過的一篇課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
好吧,或許這篇文章應該是這樣。
“己亥七月中,京城人行走為樂。緣 非洲 巨湖行,忘天地之遼闊。忽逢小漁村,沿湖數百步,中無雜灌,水草鮮美,落鳥如英,京城人甚異之。復前行,欲探其村。
村近水源,白鷺浮於船葦,仿佛若有靈。便舍車,從口入。初入時村舍寥寥,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屋舍儼然,罟網曬於屋前,垂桿依於扉側。村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漁作,男女衣著,悉近外人。間或有斜袒肩批之浣紗之婦人,無寒砧斷續之風,亦無隆背搗衣之倦,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村中童子甚眾,見京城人,具奇之。問所從來,語之不詳,言而不通。隨贈糖飴以證親近之意。眾童喜而聚之,一時雙面笑生,攜手共游。
停半日,辭去。
迴首再望,村畔垂髫小友一眾十數人,皆登高所,揮手相送。此時方知東晉陶公所言“桃花源”者,如斯夫。” 初見塞倫蓋地
離開 維多利亞 “桃花源”,臨近中午時分我們到了塞倫蓋地國家公園的西門。塞倫蓋地在 馬賽 語中的含義是“無邊的草原”。如果你曾被 馬賽 馬拉遼闊的草原風光所震撼,那麼請你先收起贊譽之詞。因為論遼闊,與塞倫蓋地(14763平方公里)相比, 馬賽 馬拉(1800平方公里)只是個弟弟。
這裡有大地留給人類的最大規模的動物群落。70多種哺乳動物,5000多種鳥類共同生活其中,每天都在上演著精彩紛呈的故事。在更廣漠的生存空間中,塞倫蓋地的動物們比起 馬賽 馬拉身上少了一層“血腥”的味道,顯得更加的悠閑自得。
車子入園,鑒於公園的面積之大,我們很難像在 馬賽 馬拉那樣,隔不久就可以見到動物。這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把目光投向周邊的草原風光。初入旱季的塞倫蓋地一片金黃,風吹過齊腰高的枯草,宛如麥浪。巨大的猴麵包樹散落在那片草海中,宛若一艘艘的木舟。天際線上,金合歡樹挺著筆直的樹幹,頭上頂著橢圓的樹冠,如同沙灘上的一把把遮陽傘,傘下星星點點的能看到乘涼的黑斑羚或者角馬。
車子在土路上疾馳,草原三基佬(斑馬,角馬,羚羊)的隊伍,時不時的闖入眼帘。與 馬賽 馬拉剛剛渡過天河逃過一劫的同類相比,它們顯得十分的淡定。便是車子幾乎要撞上它們的屁股,它們也只是小跑的挪開兩步,回頭給你個“嘿!小心點!”的眼神供你體會。 已經是老獵人的我們,開始放棄“張牙舞爪”的拍攝方式,轉而用更精準的視角,靜靜的觀察草原中的動物。明顯的這裡的動物比 馬賽 馬拉顯得“乾凈”了許多,臉上沒了一層層密密麻麻的蠅子,身上也少了些爭鬥過程中的傷痕。
再次看到散步的長頸鹿,不得不說這動物太符合人類的審美情趣了。都說“女人脖子直,八九不離十”,你看看人家長頸鹿的脖子,不僅直,它還長啊。再說那大長腿,嘖嘖嘖,不僅長,它還細。兩隻長頸鹿,便隨著音樂聲,緩緩從車前走過,一舉手一抬足都是維密天使的做派,這誰頂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