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失落的高棉文明 ( 柬埔寨游記)
↑比粒寺
15、東梅奔
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建造 東梅奔寺 (East Mebon)的目的,是作為紀念其雙親的祖先廟,屬於婆羅門教的建築。婆羅門教派的建築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 須彌山 的概念。所謂 須彌山 就是世界中心點,或是稱為世界之軸的大山,也是眾神的居所。凡間的世界,則是圍繞在 須彌山 的四周。而以 東梅奔寺 (East Mebon)的構造來看,中央建物俯瞰是一個正方形,中間最高的塔樓就是代表 須彌山 ,四個角落各有一座較矮的塔樓,整個側面看起來則是個山形構造。 東梅奔寺 (East Mebon)最特別之處在於,此寺是建在東大人工湖 (East Baray) 的小島上。東大人工湖當初為耶輸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所建造,這人工湖長有 7,000 公尺,寬有1,800公尺,湖水引自 暹粒 河,總蓄水量高達 550 萬立方公尺。
個人觀點:寺廟雖小,但很精緻。
↑東梅硼寺 ↑東梅硼寺 ↑東梅硼寺 ↑東梅硼寺 ↑東梅硼寺 ↑東梅硼寺 ↑東梅硼寺 樹和建築有種意境的美
↑東梅硼寺 ↑東梅硼寺 這棵樹應該有一千歲了吧?
↑東梅硼寺
16、 柬埔寨 的小學
個人觀點:作為教師的我,每個國家的學校是我必去的地點。
外國的學校不關校門,隨意參觀。
看著孩子們玩耍,是件幸福的事情。
木質的滑滑梯,很環保喲
這樣的玩法,在 中國 肯定不行。怕出安全事故
我把“中華”牌鉛筆送給了孩子們。讓 柬埔寨 的孩子們感受一下中華的魅力
上課鈴聲響,快步進課堂。
17、 巴肯山
巴肯山 (Bakheng)是吳哥主要遺跡群內的一座小山丘,在 吳哥窟 西北 1.5公里處,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可以騎大象上山。山丘上有一座吳哥廟宇遺跡,是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開始以大吳哥城附近地區為首都後的第一座國廟,亦奠下後來吳哥建築的基礎格局。山頂上的巴肯寺(Phnom Bakheng)雖然早已破敗,但是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吳哥建造的第一個都城的中心,被稱為“第一次吳哥”。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West Baray),東南方叢林中是 吳哥窟 。從這裡向北可以望見泰柬邊界。巴肯寺外有長650公尺,寬436公尺的長方形壕溝,可能是羅洛斯舊都建築的防水患工程用在 新建 築上,象徵 印度 神話中環繞位於世界中心的 須彌山 的鹹海,巴肯寺建立於平坦的山頂。建在 巴肯山 頂的巴肯寺,體現了當時高棉人對山的崇拜。這座象徵著整個宇宙的建築,整個設計意圖來自 印度 的曼陀羅式風格: 巴肯山 建築一共五層,底層有44座塔,其他各12座塔,一共是108座。巴肯寺正對羅洛寺建築群,它建造在吳哥古都附近的一座孤立的山上。位於吳哥城外南面,原為都城的中心,台基為金字塔式的五層,各層有塔,層層而上,極為壯觀。在山頂可以俯瞰 吳哥窟 全景、吳哥古都和周圍的景點,是看日出和日落的最佳地點。
個人觀點:下午四點左右就應該到達山頂,否則山上沒有位置讓你看日落了。還有一種騎大象上山的方式,沒有嘗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
↑巴肯寺 熱氣球可以坐坐喲
↑巴肯寺 ↑巴肯寺 遠處的小吳哥若影若現,如同仙境。
↑巴肯寺
15、東梅奔
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建造 東梅奔寺 (East Mebon)的目的,是作為紀念其雙親的祖先廟,屬於婆羅門教的建築。婆羅門教派的建築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 須彌山 的概念。所謂 須彌山 就是世界中心點,或是稱為世界之軸的大山,也是眾神的居所。凡間的世界,則是圍繞在 須彌山 的四周。而以 東梅奔寺 (East Mebon)的構造來看,中央建物俯瞰是一個正方形,中間最高的塔樓就是代表 須彌山 ,四個角落各有一座較矮的塔樓,整個側面看起來則是個山形構造。 東梅奔寺 (East Mebon)最特別之處在於,此寺是建在東大人工湖 (East Baray) 的小島上。東大人工湖當初為耶輸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所建造,這人工湖長有 7,000 公尺,寬有1,800公尺,湖水引自 暹粒 河,總蓄水量高達 550 萬立方公尺。
個人觀點:寺廟雖小,但很精緻。
↑東梅硼寺 ↑東梅硼寺 ↑東梅硼寺 ↑東梅硼寺 ↑東梅硼寺 ↑東梅硼寺 ↑東梅硼寺 樹和建築有種意境的美
↑東梅硼寺 ↑東梅硼寺 這棵樹應該有一千歲了吧?
↑東梅硼寺
16、 柬埔寨 的小學
個人觀點:作為教師的我,每個國家的學校是我必去的地點。
外國的學校不關校門,隨意參觀。
看著孩子們玩耍,是件幸福的事情。
木質的滑滑梯,很環保喲
這樣的玩法,在 中國 肯定不行。怕出安全事故
我把“中華”牌鉛筆送給了孩子們。讓 柬埔寨 的孩子們感受一下中華的魅力
上課鈴聲響,快步進課堂。
17、 巴肯山
巴肯山 (Bakheng)是吳哥主要遺跡群內的一座小山丘,在 吳哥窟 西北 1.5公里處,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可以騎大象上山。山丘上有一座吳哥廟宇遺跡,是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開始以大吳哥城附近地區為首都後的第一座國廟,亦奠下後來吳哥建築的基礎格局。山頂上的巴肯寺(Phnom Bakheng)雖然早已破敗,但是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吳哥建造的第一個都城的中心,被稱為“第一次吳哥”。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West Baray),東南方叢林中是 吳哥窟 。從這裡向北可以望見泰柬邊界。巴肯寺外有長650公尺,寬436公尺的長方形壕溝,可能是羅洛斯舊都建築的防水患工程用在 新建 築上,象徵 印度 神話中環繞位於世界中心的 須彌山 的鹹海,巴肯寺建立於平坦的山頂。建在 巴肯山 頂的巴肯寺,體現了當時高棉人對山的崇拜。這座象徵著整個宇宙的建築,整個設計意圖來自 印度 的曼陀羅式風格: 巴肯山 建築一共五層,底層有44座塔,其他各12座塔,一共是108座。巴肯寺正對羅洛寺建築群,它建造在吳哥古都附近的一座孤立的山上。位於吳哥城外南面,原為都城的中心,台基為金字塔式的五層,各層有塔,層層而上,極為壯觀。在山頂可以俯瞰 吳哥窟 全景、吳哥古都和周圍的景點,是看日出和日落的最佳地點。
個人觀點:下午四點左右就應該到達山頂,否則山上沒有位置讓你看日落了。還有一種騎大象上山的方式,沒有嘗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
↑巴肯寺 熱氣球可以坐坐喲
↑巴肯寺 ↑巴肯寺 遠處的小吳哥若影若現,如同仙境。
↑巴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