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歡在暹粒,奔跑在吳哥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斑黛喀蒂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斑黛喀蒂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斑黛喀蒂 總感覺觸摸這些迴廊能感受到歷史的溫度,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安靜的寺廟,只有我們慢慢的前行。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斑黛喀蒂 每個景點門口都會有一些賣東西的小攤,高同學拍了幾張他們出售的油畫,從畫里也能感受到吳哥的美麗。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斑黛喀蒂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斑黛喀蒂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斑黛喀蒂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斑黛喀蒂 豆蔻寺用時:10~15分鐘

豆蔻寺,又稱喀拉凡寺,是 柬埔寨 吳哥古跡中的一座 印度 教寺廟,位於皇家浴池之南。豆蔻寺建於921年,19世紀由 法國 人重建。寺廟的精華在於兩座塔上的壁畫,主塔壁上的浮雕,描繪 印度 神話中毗濕奴騎大鵬金翅鳥,西塔壁上浮雕描繪毗濕奴的神妃吉祥天女。其中,主塔的浮雕在高棉是獨一無二的。寺廟後來被 法國 人重建。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豆蔻寺 下圖併列的五座塔就是豆蔻寺的全部了,從正面繞到後面可以看到 塔里 的浮雕。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豆蔻寺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豆蔻寺 最北側的塔內可以看到比濕奴的妻子拉克什米的立像。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豆蔻寺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豆蔻寺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豆蔻寺 上圖是有8條手臂的比濕努神,周圍是冥想的人們,下圖的浮雕刻畫了4條手臂的比濕努神3跨過世界的姿態,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豆蔻寺 下圖是騎著伽魯達的比濕奴神。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豆蔻寺 其實按照既定的大圈線路,我們今天的行程到豆蔻寺就已經結束了,我們從豆蔻寺出來司機就準備帶我們回去了,我和高同學一看時間才不到三點,沒想到看了一天竟然這麼早結束了,我倆似乎還有點意猶未盡,高同學和我分析了一下當前的情形,最終我們決定再去一個小圈的景點,這樣最後一天最累的行程我們就會玩的充裕一點,也不會那麼累,可當我們做出這個決定後司機卻如何都不答應,他說行程已經結束了他要回家接小孩啦,其實我們確實不想為難他但是又覺得今天的時間不去最後一天怕太累了,最後我們給司機加了錢他才同意帶我們再去一個塔布隆寺。
好在我們今天堅持了,最後一天我們從小吳哥出來已經6點多了,根本沒有一點多餘的時間,如果今天放棄了這個念頭,那最後一天的小吳哥肯定會有所遺憾的,還好高同學堅持了他的意見。 塔布隆寺用時:1小時30分~2小時

塔布籠寺建於1186年,是古吳哥國王獻給其母親的神廟,建築風格與巴戎寺相同,是 吳哥窟 內最具神秘氣息的景點。塔布隆寺是吳哥寺群 中非 常有名的一座寺廟,他的聞名天下很大程度與《古墓麗影》密不可分。當然《花樣年華》也在此取景。
作為吳哥最具藝術氣氛的遺跡,塔布籠寺的吸引力在於,整座寺廟幾乎被叢林所吞噬,密密麻麻的樹木包圍他,糾纏千年,如同神靈與大自然激烈博鬥過的現場。巨大的樹木從建築物上拔地而起,觸目驚心!當吳哥的大部分寺廟被逐漸修複時,塔布籠寺還保留著 歐洲 探險家首次進入時的狀態。同時,塔布籠寺是 吳哥窟 建築群中最大的建築之一。包括260座神像、39座尖塔、566座宮邸。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塔普倫寺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塔普倫寺 在這裡,為了讓人們瞭解自然的力量,樹木的修剪及正式的修複方法一概沒有使用,而是任其自然發展。但是,近年來這個原則已經快接近極限了,被巨大的榕樹所壓迫,寺院本身恐怕難以自保,讓人們切身感受到:在熱帶若不進行管理,自然的威脅是如此之大。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塔普倫寺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塔普倫寺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塔普倫寺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塔普倫寺 塔布隆寺院里的 大樹 像蛇一樣纏繞著石頭,好像是要吞噬石頭的怪獸。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塔普倫寺 很難想象這些粗壯盤旋的樹幹經歷了多少歲月的洗禮,用什麼樣的力量在抵禦時間的侵蝕。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塔普倫寺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塔普倫寺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塔普倫寺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塔普倫寺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塔普倫寺 吳哥王朝的君主有個不成文的習慣,若是寺廟是為了某個家庭成員建設,那麼此人一定會被看成這座廟宇里所供奉的神靈的化身存在,這裡供奉的是“智慧女神”其容貌就是切合老例的是根據國王的母親所設計。縱然這裡現在看起來充滿野性之美,但依然掩飾不住其充滿女性化的詳盡與優美。除此之外廟宇還富有一些頗有科技含量的設置,好比在這個小著名氣的“敲心塔”,其特殊的設計使得站立在特定的位置上,敲打胸膛會發生很很明顯的回音效果。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塔普倫寺
柬埔寨自助遊攻略
↑塔普倫寺 找壁畫是我和高同學游覽 吳哥窟 古跡的方式之一,我們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更多的瞭解這裡的文化,在塔布隆寺我們竟然在壁畫中看到了兩隻侏羅紀時代的代表物種-恐龍,仔細看下圖就會發現,網絡上記載這種恐龍叫劍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尖刺的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至於它為何會出現在公元12世紀的壁畫上實在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