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倫比亞的山裡親手做杯咖啡是怎樣的體驗
哥倫比亞 有三寶:強盜、妓女和毒梟(被拖走),
嚴肅地說:是黃金、祖母綠,和咖啡。
我一度是不喝咖啡的。
在 英國 念書的時候,曾經被圖書館小賣部的一小杯無名拿鐵痛苦不堪地放倒,就下意識認定了自己是喝咖啡很容易心悸的體質。之後再未主動喝過,因此也不懂那些眼花繚亂的產地與工藝,不會品嘗苦與酸之外的所謂風味。
*後來得知是因為西方人基因的差異,代謝咖啡因的能力比較強,所以歐美的咖啡會做的猛一些。😂
直到去了趟 哥倫比亞 🇨🇴
哥倫比亞咖啡
全世界最適合栽種咖啡的區域分佈在赤道到南北迴歸線附近。 比如 中 南美洲 的 哥斯達黎加 、危機馬拉、 巴西 , 非洲 的 肯尼亞 、 埃塞俄比亞 、 亞洲 的 越南 、印尼到國內的 雲南 :
▲ 哥倫比亞 就是地圖上藍色那塊, 南美洲 北部的位置
哥倫比亞 在全境都有栽種阿拉比卡咖啡豆,也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咖啡出口國。本地出產的咖啡常常直接直接冠以「 哥倫比亞 」國名,緊密聯繫在一起。
*咖啡常見的命名多來自產地如「藍山」、「耶加雪啡」,或品種名如「瑰夏」。 ▲ Juan Valdez大叔
咖啡協會甚至創造出了一個戴著草帽,牽著駝咖啡豆的小騾子的虛擬形象Juan Valdez,作為 哥倫比亞 咖啡的象徵。紀念品店常見的有點粗劣的攜騾子大叔冰箱貼,想必就是這位。遍地開花的Juan Valdez連鎖咖啡店更是如同是當地星巴克一樣的存在。 ▲ 波哥大 機場的Juan Valdez咖啡店,牆上就是大叔的形象
放眼 哥倫比亞 國內,咖啡園散落在安第斯山脈的川字型山谷中,最為人熟知的是中部 麥德林 (Medellin)、阿美尼亞(Armenia)和馬爾薩萊斯(Manizales)一帶的「咖啡三角區」,或稱MAM產區。
在專業的咖啡愛好者里,這裡出產的商業豆不如哥國西南部考卡(Cauca)和娜玲瓏(Narino)等產區的精品豆有趣。不過,前者藉由2011年位列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的獨特景觀,以及遍地可讓游客體驗的咖啡莊園,成為一個更受歡迎的旅行地。 我們就住在了山間的農場里,親手採摘並製作咖啡。
咖啡的小時候Quindio省的小鎮Salento,海拔1895米。這裡有一些在網上小有名氣,非常成熟並提供英語講解的coffee tour。不過我們直接讓房東幫忙聯繫了她鄰居的咖啡園,與旅伴兩個人和只會西語的農民大叔玩了一整天,節奏很輕鬆,也是蠻有意思的。
很棒的一點是, 哥倫比亞 的咖啡農戶大多是每戶5公頃以下的家庭化小農模式。所以在一場coffee tour里,每一道工序都是純手工體驗。
► 1. 採摘
稍作講解後,我們腰間綁著竹筐直接去了後山的咖啡林。咖啡豆其實是咖啡櫻桃裡面的種子。一棵樹上的果子成熟時間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分批手工採摘,深紅色的摘下來,綠的留在樹上。 ▲ 房東家忠誠的狗狗Lucas一直跟著我們 順便嘗了嘗咖啡櫻桃,酸酸澀澀,裡面包裹著粘液的生豆超級硬,完全嚼不動只能吐掉。 ▲ 順手也摘了點柑橘和杏子回來
► 2. 去殼,水洗,晾曬
三筐鮮果倒進機器,轉動把手碾掉果肉,黏糊糊的生豆會從一邊撲哧撲哧地掉進帶排水口的石缸里,隨後需要清洗,另一邊排出的果皮留著堆肥。
哥倫比亞 的絕大多數咖啡都採用水洗處理,用清水衝掉錶面的粘液併在水中發酵,獲得更加乾凈的風味。水被排掉以後,就要把咖啡豆鋪開晾乾。
*水洗和日曬是咖啡生豆兩種主流的處理方法,後者是直接將鮮果曬乾再脫皮。 ▲ 一頭出果肉,一頭出豆子
我們也看到了晾曬的幾種方法。比較簡單粗暴的是用塑料布攤在地面;高級一點的會在頂部裝個帶滑軌的棚子,一推就能蓋上;還有一小塊用薄膜搭建的長期密閉的溫室般的空間。
六月的 哥倫比亞 山區多雨,來去如風,一天能下好幾場。一旦下雨就得像收衣服那樣去收豆子。 ▲ 隔一段時間要翻動一番,上面的棚子是可以滑動的 ▲ 下雨了要把豆子蓋起來
大叔順便演示了一下農村常見的堆肥。濕漉漉的有機肥里埋著香蕉皮、蛋殼和一堆不敢想的東西,用手一撥就涌出一大堆紅蚯蚓。雖然看起來噁心但是超級營養,堆出來的肥和排出的水都可以賣錢,還不便宜哩。
右邊是集中培育的樹芽(咖啡樹的baby),稍大了會用塑料袋裝一刨土移開,再大一些才會載到田裡去,最後長成咖啡樹要3-4年。
► 3. 篩選,去皮
我們摘的豆子當天是曬不出來了,拿了先前曬好的豆子進行下一步。
把壞的品相不好的豆挑掉,然後把包裹住豆子的最後一層薄皮——稱為銀皮——削掉。大型的農場可能用的是機器處理,我們依舊是大力出奇跡地雙手去擰搖把…… 削完的豆子和皮混在一起怎麼辦呢?簡單。對著打開的電風扇,一整桶「嘩」地倒下去,輕飄飄的皮被吹走了,豆子落下來。
銀皮在這一步無法被完全削乾凈,剩餘的一些會在烘焙時脫落。
► 4. 烘焙
著名的咖啡師似乎會用非凡的手藝和技巧自己烘豆,有如點石成金。在鄉下,我們的農民大叔朴素地拿了個大鍋子放在家用煤氣竈上就給烘了。用竹棍子不停攪拌,咖啡豆由青色慢慢變成真.咖啡色,發出爆裂的聲音,香味也悠悠地飄散開來。 銀皮在這時完全脫落了,用嘴一吹就飄去了鍋子外邊。
這鍋先淺烘倒了一部分去研磨,剩下的一些繼續烘到中度,混在一起。
► 5. 研磨,沖泡
磨得胳膊都快斷了,一鍋豆子辛苦地磨出了一盤淺棕色的咖啡粉。大叔端來沖泡的裝備和三隻咖啡杯,在樹影環繞的掛著吊床的露臺上充滿儀式感地喝咖啡啦~! 用濾網沖泡兩道,第一道顏色和味道都很淡,植物的氣息仿佛在喝茶一般。第二道酸味與強烈的風味更清晰地突顯出來。這是我的第一杯單品咖啡,雖不懂品鑒,已經覺得非常有趣。
*不加糖與奶,只品嘗咖啡的本味。如果加糖, 哥倫比亞 流行的是從甘蔗中粗糲提取的panela,比砂糖更原始有風味。 ▲ 說來慚愧,回來寫文查資料的時候才知道這個叫做手沖……
滿眼綠意,微風輕拂,勞動光榮,從中午折騰到了黃昏。
以後偶爾喝喝咖啡也不錯呢,這麼想著。 ▲ 莊園裡也會載香蕉樹,寬大的葉片能為咖啡樹遮陽,還能結香蕉吃😝 ▲ 遠望莊園
山間有仙人(和小動物)雖然鎮上也有很多青旅民宿,但什麼能比住在農場里更酷呢?從Salento的廣場搭拼車吉普,在林間佈滿坑洞的土路上突突突地開了二十分鐘,房東與五隻狗在車站等我們。
走過豬圈和長著黃百合的小徑,草葉上的露水打濕腳背,走廊的房梁掛著彩條吊床,四周遠山被樹林包圍的鄰居小房子若隱若現。兩個人一間屋,一晚上折人民幣一百五十塊錢。
在這樣的地方住久一點,就愛大自然多一點。 ▲ 房東與狗狗們 除了五隻狗外,還有三隻貓,一對豬母子,山羊一家三口,一隻綿羊,一群雞和幾隻鴨子,都有自己的名字。狗看家護院,貓捕鼠,雞下蛋,豬羊產生經濟效益,大家都是閑庭漫步的農場成員,而不是供人豢養消遣的寵物。
不過我們也擼的很開心就是了~~
六點半天黑,九點睡覺,五點公雞開始打鳴,清晨有隔壁家農場的牛犢來覓食。房東提了擠好的牛奶來,動物們的食盤子里都倒上。香蕉也是,從樹上擰一大提放著吃都吃不完,不時掰幾根,人也吃,也扔給狗與雞與羊打牙祭。
嚴肅地說:是黃金、祖母綠,和咖啡。
我一度是不喝咖啡的。
在 英國 念書的時候,曾經被圖書館小賣部的一小杯無名拿鐵痛苦不堪地放倒,就下意識認定了自己是喝咖啡很容易心悸的體質。之後再未主動喝過,因此也不懂那些眼花繚亂的產地與工藝,不會品嘗苦與酸之外的所謂風味。
*後來得知是因為西方人基因的差異,代謝咖啡因的能力比較強,所以歐美的咖啡會做的猛一些。😂
直到去了趟 哥倫比亞 🇨🇴
哥倫比亞咖啡
全世界最適合栽種咖啡的區域分佈在赤道到南北迴歸線附近。 比如 中 南美洲 的 哥斯達黎加 、危機馬拉、 巴西 , 非洲 的 肯尼亞 、 埃塞俄比亞 、 亞洲 的 越南 、印尼到國內的 雲南 :
▲ 哥倫比亞 就是地圖上藍色那塊, 南美洲 北部的位置
哥倫比亞 在全境都有栽種阿拉比卡咖啡豆,也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咖啡出口國。本地出產的咖啡常常直接直接冠以「 哥倫比亞 」國名,緊密聯繫在一起。
*咖啡常見的命名多來自產地如「藍山」、「耶加雪啡」,或品種名如「瑰夏」。 ▲ Juan Valdez大叔
咖啡協會甚至創造出了一個戴著草帽,牽著駝咖啡豆的小騾子的虛擬形象Juan Valdez,作為 哥倫比亞 咖啡的象徵。紀念品店常見的有點粗劣的攜騾子大叔冰箱貼,想必就是這位。遍地開花的Juan Valdez連鎖咖啡店更是如同是當地星巴克一樣的存在。 ▲ 波哥大 機場的Juan Valdez咖啡店,牆上就是大叔的形象
放眼 哥倫比亞 國內,咖啡園散落在安第斯山脈的川字型山谷中,最為人熟知的是中部 麥德林 (Medellin)、阿美尼亞(Armenia)和馬爾薩萊斯(Manizales)一帶的「咖啡三角區」,或稱MAM產區。
在專業的咖啡愛好者里,這裡出產的商業豆不如哥國西南部考卡(Cauca)和娜玲瓏(Narino)等產區的精品豆有趣。不過,前者藉由2011年位列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的獨特景觀,以及遍地可讓游客體驗的咖啡莊園,成為一個更受歡迎的旅行地。 我們就住在了山間的農場里,親手採摘並製作咖啡。
咖啡的小時候Quindio省的小鎮Salento,海拔1895米。這裡有一些在網上小有名氣,非常成熟並提供英語講解的coffee tour。不過我們直接讓房東幫忙聯繫了她鄰居的咖啡園,與旅伴兩個人和只會西語的農民大叔玩了一整天,節奏很輕鬆,也是蠻有意思的。
很棒的一點是, 哥倫比亞 的咖啡農戶大多是每戶5公頃以下的家庭化小農模式。所以在一場coffee tour里,每一道工序都是純手工體驗。
► 1. 採摘
稍作講解後,我們腰間綁著竹筐直接去了後山的咖啡林。咖啡豆其實是咖啡櫻桃裡面的種子。一棵樹上的果子成熟時間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分批手工採摘,深紅色的摘下來,綠的留在樹上。 ▲ 房東家忠誠的狗狗Lucas一直跟著我們 順便嘗了嘗咖啡櫻桃,酸酸澀澀,裡面包裹著粘液的生豆超級硬,完全嚼不動只能吐掉。 ▲ 順手也摘了點柑橘和杏子回來
► 2. 去殼,水洗,晾曬
三筐鮮果倒進機器,轉動把手碾掉果肉,黏糊糊的生豆會從一邊撲哧撲哧地掉進帶排水口的石缸里,隨後需要清洗,另一邊排出的果皮留著堆肥。
哥倫比亞 的絕大多數咖啡都採用水洗處理,用清水衝掉錶面的粘液併在水中發酵,獲得更加乾凈的風味。水被排掉以後,就要把咖啡豆鋪開晾乾。
*水洗和日曬是咖啡生豆兩種主流的處理方法,後者是直接將鮮果曬乾再脫皮。 ▲ 一頭出果肉,一頭出豆子
我們也看到了晾曬的幾種方法。比較簡單粗暴的是用塑料布攤在地面;高級一點的會在頂部裝個帶滑軌的棚子,一推就能蓋上;還有一小塊用薄膜搭建的長期密閉的溫室般的空間。
六月的 哥倫比亞 山區多雨,來去如風,一天能下好幾場。一旦下雨就得像收衣服那樣去收豆子。 ▲ 隔一段時間要翻動一番,上面的棚子是可以滑動的 ▲ 下雨了要把豆子蓋起來
大叔順便演示了一下農村常見的堆肥。濕漉漉的有機肥里埋著香蕉皮、蛋殼和一堆不敢想的東西,用手一撥就涌出一大堆紅蚯蚓。雖然看起來噁心但是超級營養,堆出來的肥和排出的水都可以賣錢,還不便宜哩。
右邊是集中培育的樹芽(咖啡樹的baby),稍大了會用塑料袋裝一刨土移開,再大一些才會載到田裡去,最後長成咖啡樹要3-4年。
► 3. 篩選,去皮
我們摘的豆子當天是曬不出來了,拿了先前曬好的豆子進行下一步。
把壞的品相不好的豆挑掉,然後把包裹住豆子的最後一層薄皮——稱為銀皮——削掉。大型的農場可能用的是機器處理,我們依舊是大力出奇跡地雙手去擰搖把…… 削完的豆子和皮混在一起怎麼辦呢?簡單。對著打開的電風扇,一整桶「嘩」地倒下去,輕飄飄的皮被吹走了,豆子落下來。
銀皮在這一步無法被完全削乾凈,剩餘的一些會在烘焙時脫落。
► 4. 烘焙
著名的咖啡師似乎會用非凡的手藝和技巧自己烘豆,有如點石成金。在鄉下,我們的農民大叔朴素地拿了個大鍋子放在家用煤氣竈上就給烘了。用竹棍子不停攪拌,咖啡豆由青色慢慢變成真.咖啡色,發出爆裂的聲音,香味也悠悠地飄散開來。 銀皮在這時完全脫落了,用嘴一吹就飄去了鍋子外邊。
這鍋先淺烘倒了一部分去研磨,剩下的一些繼續烘到中度,混在一起。
► 5. 研磨,沖泡
磨得胳膊都快斷了,一鍋豆子辛苦地磨出了一盤淺棕色的咖啡粉。大叔端來沖泡的裝備和三隻咖啡杯,在樹影環繞的掛著吊床的露臺上充滿儀式感地喝咖啡啦~! 用濾網沖泡兩道,第一道顏色和味道都很淡,植物的氣息仿佛在喝茶一般。第二道酸味與強烈的風味更清晰地突顯出來。這是我的第一杯單品咖啡,雖不懂品鑒,已經覺得非常有趣。
*不加糖與奶,只品嘗咖啡的本味。如果加糖, 哥倫比亞 流行的是從甘蔗中粗糲提取的panela,比砂糖更原始有風味。 ▲ 說來慚愧,回來寫文查資料的時候才知道這個叫做手沖……
滿眼綠意,微風輕拂,勞動光榮,從中午折騰到了黃昏。
以後偶爾喝喝咖啡也不錯呢,這麼想著。 ▲ 莊園裡也會載香蕉樹,寬大的葉片能為咖啡樹遮陽,還能結香蕉吃😝 ▲ 遠望莊園
山間有仙人(和小動物)雖然鎮上也有很多青旅民宿,但什麼能比住在農場里更酷呢?從Salento的廣場搭拼車吉普,在林間佈滿坑洞的土路上突突突地開了二十分鐘,房東與五隻狗在車站等我們。
走過豬圈和長著黃百合的小徑,草葉上的露水打濕腳背,走廊的房梁掛著彩條吊床,四周遠山被樹林包圍的鄰居小房子若隱若現。兩個人一間屋,一晚上折人民幣一百五十塊錢。
在這樣的地方住久一點,就愛大自然多一點。 ▲ 房東與狗狗們 除了五隻狗外,還有三隻貓,一對豬母子,山羊一家三口,一隻綿羊,一群雞和幾隻鴨子,都有自己的名字。狗看家護院,貓捕鼠,雞下蛋,豬羊產生經濟效益,大家都是閑庭漫步的農場成員,而不是供人豢養消遣的寵物。
不過我們也擼的很開心就是了~~
六點半天黑,九點睡覺,五點公雞開始打鳴,清晨有隔壁家農場的牛犢來覓食。房東提了擠好的牛奶來,動物們的食盤子里都倒上。香蕉也是,從樹上擰一大提放著吃都吃不完,不時掰幾根,人也吃,也扔給狗與雞與羊打牙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