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5 改元!平成最後令和最初的東北賞櫻行
↑鶴岡市 19:40的時刻對我這個夜貓子來說為時尚早,但是在 日本 的鄉下小城,已經是大部分人歸家還巢的時間了,尤其在這個長休假中。去到展前的百貨店里想看看旅行信息,順便覓覓食,結果發現裡面已經人員稀少,處在關門前的盤整狀態了。好在旅行中心的各種游覽手冊都是開架供人領取的狀態,也看到了羽 黑山 五重塔的模型。對於在 日本 喜歡野外爬山,看看佛教聖地順便巡禮一下的人來說,這個地方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唯一的問題就在於交通,從鶴岡出發大約需要40分鐘公交,對於我原計劃只有半天在城裡晃悠晃悠就結束的人來說,還是還是相當緊迫的。 ↑鶴岡市 由於長假的關係, 日本 酒店普漲,因此就算鶴岡不是什麼著名旅游城市,依舊漲的不行。對於住宿上預算一向小氣的我來說,5000-10000日元,也就是3、500塊的酒店幾乎就是極限了。所以在離車站約10分鐘步行,且是往市區反方向的一家溫泉酒店成了我今晚的選擇。不過就是這十幾分鐘的步行,在這瓢潑大雨中卻顯得極為漫長,等到達酒店時候早已經成為了一隻“落湯雞”。趕緊先去邊上的便利店買完夜宵(反正淋也淋了,那就淋得痛快一點),然後泡湯去。說是“天然溫泉”,其實把溫泉水從別處拉來再加熱的那種,說穿也就是一個大浴場,不過能夠爽快的泡池子,還是我挺喜歡 日本 的一點。這家酒店一個蠻讓我感到新奇的就是在電視的首頁上會有明確標出的浴池的擁擠程度,雖說身上淋過雨想快點泡澡,但是也想挑個好時段的我就稍許吃著夜宵等了一下。現實也確實如屏幕上所言,是比較寬鬆的狀態。 D2 鶴岡-秋田 奧之細道歷史行 鶴岡羽黑山 歷史修行體驗插播:就在我碼字的階段,突然聽聞2019.6.18夜間山形外海地震的消息,鶴岡震度6弱(山形最強,全 日本 僅次於隔壁新潟村上市),市內出現部分建築損毀。 日本 真的是一個變化多端的地方啊,也真的不知道去過的、沒去過地方之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祝福這座小城安好。
“涼しさや ほの三か月の 羽黒山”
天朗氣清 眺望伴著新月的 羽 黑山
這是松尾芭蕉在《奧之細道》中的一句,和我昨天一樣從新莊走出盆地,看到了信仰聖地羽 黑山 ,由此留下了這麼一段俳句。大多數提到 日本 鶴岡(每次提到這名字都會先想到 東北 的 鶴崗 ,好煩...)的中外游記,都會提到羽 黑山 。脫胎於 日本 山嶽信仰的修驗道將羽黑三山列為了修驗靈場,也是 日本 三大”修驗山“之一(另兩座是和歌山的熊野三山和 福岡 縣的英彥山)。通過鼓勵信徒走進大山,通過不懈地攀登和徒步,進行修行,從而體驗感悟佛法。感覺這也可能是當代一部分 日本 人愛爬山的文化基礎吧。雖然我不覺得時至今日有多少 日本 人爬山是為了修行。 ↑鶴岡市 鶴岡雖然面向 日本 海,有自己的小漁港,但是規模始終有限。同時又是緊鄰羽 黑山 ,周邊被大山環繞,因此山的特性可能在這座城市占了上風。一清早打開窗戶就能開到或白或綠的山脈,心情果然大好。 ↑鶴岡市 酒店距離車站大約10分鐘步行距離,但是距離公交總站就十分得近了,就在往車站的半道都不到的地方,步行大約3、5分鐘。
由於中午有一列必須要坐的列車(這個稍後再表),在此限定之下,如果要去車程40分鐘左右的羽 黑山 ,那我勢必就很難睡個懶覺了。查閱了公交時刻表之後( 日本 就是這個好),必須要坐到10:55下山的車,預計游覽時間2,3小時的話,於是就選擇了7:00出發的公交,7:35到達羽 黑山 登山口—隨神門。 ↑羽黑山 到達的位置位於羽 黑山 腳下,被喚作“隨神門”。下車之後看到遠處櫻花,也算是這次到羽 黑山 來的意外收穫。 ↑羽黑山 ↑羽黑山 隨神門是羽 黑山 的門戶,跨過這裡就算是進到了神的境界。
羽黑三山其實是月山、羽 黑山 、湯殿山這三座山的合稱。三座山也象徵著修驗道所崇敬的三位佛:月山最為高大,象徵著掌管死後極樂凈土的阿彌陀佛,代表著過去;湯殿山有著豐富的溫泉資源,象徵著掌管重生、來世的大日如來,代表著未來;羽 黑山 則因為它嬌小的身軀(只有海拔414米)、最為接近人世的地理位置,化身為掌管現世的觀世音的象徵供人敬仰。而且在三座山中,另外兩座都有封山期,而唯有羽 黑山 全年開放,因此也成為了山形的觀光勝地。 ↑羽黑山 越過隨神門,進入羽 黑山 空靈的世界,從隨神門到最後的山頂延綿著2446級石階,整個游覽過程既是享受,也是修行。 ↑羽黑山 除了延綿2公里的石階,這裡鬱郁蔥蔥的杉樹林也是另一個看點,平均樹齡在350年以上,茂密的樹冠在夏天或許會給人帶來無比的清涼,但是在這個櫻花開放的春季,樹蔭的存在使得溫度有些陰冷。 ↑羽黑山 下到一處山谷,遠遠地就能聽到水聲,近了看,發現一道清澈的瀑布和一條小河。這裡是羽 黑山 的祓川。所謂“祓”,即是清除污穢,與這清澈的流水形象再合適不過了。這條祓川傳說是由17世紀的天宥別當(天宥為僧人名,“別當”為羽 黑山 宗教最高管理者的職稱)從遠處的月山開鑿了8公里的水槽,將月山的清水引到了羽 黑山 ,,形成了這條祓川。也正是這位僧人在其在位時間積極種樹造園,奠定了羽 黑山 今天的風貌,被 日本 人傳頌為羽 黑山 的“中興之祖”。 ↑羽黑山 從瀑布的一邊回看祓川和祓川神橋。 ↑羽黑山 修驗道的信徒被稱作“山伏”,他們著草鞋,持錫杖等12鐘法器,其中最大的特征在於腰間彆著的“法螺貝”,法螺貝類似於一種號角,用於召喚山間的各路神明。而羽 黑山 的山伏那藍白格子衫好像又是自成一體。他們自古以來就遍及山野,傳說在戰爭時期也有當做諜報員或者特務一樣的特殊使命。
這次在休假的各路游客之中,有幸見到一位,也算是幸運之至。不過正面拍照總覺得不太禮貌,所以背後偷偷來上一張吧。不過不太好判斷的是,他究竟是真的山伏,抑或只是景點為了取悅游客而設置的工作人員。 ↑羽黑山 再向前行一會兒就可以看到一座毫無色彩的木質五重塔出現在我面前。這就是名列“ 日本 國寶”之列的羽 黑山 五重塔。 ↑羽黑山 這座塔最早建於10世紀的平安時代,算得上是佛教和佛塔形制傳入 日本 之後在 東北 最早的一批(最早的法隆寺五重塔建於7世紀末),後滅失。現存的塔重建於1372年,後經歷代維護修繕保存至今。
塔周身不施粉黛,完全保留了其木質原本的色彩。和周邊的大自然幾乎融為一體。 ↑羽黑山 為了慶祝改元假期,五重塔自明治維新以來第一次向公眾開放其第一層入內參觀一些古字畫匾額,並且搭設了二層平臺供游客通過一扇小窗觀賞塔身內部的一柱擎天的“心柱”(當然是收費的,500円)。這一源自 中國 唐代的形制,至今在 中國 也所剩無幾。除了象徵菩提樹的宗教意義,具現代分析,幾十噸重的塔心柱由於其結構直接與最下層的礎石相連,在地震時會隨地面一同擺動,減少最上層結構的擺幅以起到減震的作用。因此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心柱的宗教意義不斷被弱化,但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 中國 到宋代的佛塔,要麼已經沒有塔心柱,要麼就只是擺上一根形式上意思意思;而 日本 可能是由於感受到這一結構的優勢因此一直將這一結構堅持了下來,並廣泛運用在後世的塔身中。托這次開放的福,也是長了不少見識。
在入內參觀之前,需要接受售票神官的洗禮,學著之前的 日本 人,鞠躬鞠到近90度(背上有個大包沉死我了),閉上眼睛,聽著神官念著完全聽不懂的禱詞,感受頭上有撣子(完全不知道那玩意兒叫啥,有知道的同學還請告訴我)掃過的風,讓這次的參觀顯得極有儀式感。
不過大概是由於要保持宗教的神秘性和維護文物,塔內部要緊拍照,不過外部完全沒問題。站在二層的平臺上,也就有了機會直面五重塔的木質結構了。 ↑羽黑山 換個角度觀賞佛塔。近處臨時搭建的走廊估計是預防節假日游客排隊的對策。不過畢竟起了個大早,雖然能感受到節假日的休閑的氛圍,到整體的人流量都非常的適宜(估計平日的整個人流量少得可憐)。 ↑羽黑山 看過五重塔以後,一部分客人就掉頭向回走了,這個是最短的旅行路線。不過我空了約2小時,所以就順著長長的坡道繼續向山頂進發。方纔進山時走了一個下坡,到了一個小山谷,之後往山頂走起來就幾乎都是上坡了,平地都寥寥無幾。
有一點很是暖心,當上山和下山的人打照面的時候,大概率會互相問好。一句“こんにちは”再點頭致意,可能就是對於對方最好的鼓勵了。剛開始的時候被問好的時候還不太適應,但爬到後面也能開始主動向他人問好了。和諧社會大概就是這麼建立起來的。不過進入假期,游客增多,所以這問好的頻率也水漲船高,問到最後都口渴了呢。估計平日里偶爾問問才會比較舒適,一是鼓勵,二也可能就是一般的交流,類似“How are you?”這種,萬一前路有些有趣或者要當心的事情也可以及時分享。 ↑羽黑山 來到為數不多的休息所之一,看到不少家庭旅行和小學出游(應該只是社團一樣的規模)。 日本 小朋友們的表現確實很棒,很少見到走到一半撒嬌耍賴的,更多的是走在前面時不時回頭嘲笑一下後面慢吞吞的大人們。另外大人們也都很合時宜地抱怨兩句這幫小朋友的精神頭怎麼那麼好。 ↑羽黑山 從二之阪茶屋前的休息廣場眺望山下的遠野,那裡就應該是來時的 鶴岡市 了,遠遠的還能看到在邊緣的 日本 海。 ↑羽黑山 距離山頂不遠,有一處“齋館”,最早是用於為登山的修行者接風洗塵所用,門前的玄關相傳是桃山時代所建,之後被移動到這裡的。現在則新設了午餐素齋料理,同時也有住宿功能,介紹說在晴朗的日子里可以看到鳥海山。不過一切都需要事先預約。 不過從當天的情況來看好像並沒有營業。 ↑出羽三山神社 繼續向上,臺階因為青苔加上昨晚的下雨變得無比濕滑,還好今天選擇了向上的路線,如果是反方向下山的話絕對會是心驚膽戰的旅程。好在經過一小時左右的攀爬後就迎來2446級臺階的終點,羽 黑山 鳥居。 ↑出羽三山神社 近處的紅殿為三山合祭殿,遠處則為儀式殿。 ↑出羽三山神社 集合了出羽三山(羽 黑山 、月山、湯殿山)的神明的出羽三山神社的三神合祭殿。在另外兩山上分別設有自己的月山神社和湯殿山神社,祭祀者自己的神明。但是只有在羽 黑山 這個那麼平易近人的地方,三處的神仙集中在一道接受人們的供奉,果然神仙也是希望有點人氣的呀。 ↑出羽三山神社 到櫻花開放的日子居然還有積雪,山形的雪看來下得真的不是一般大啊。 ↑出羽三山神社 ↑出羽三山神社 面向本殿,從左至右依次供奉湯殿山、月山和出羽神社 ↑出羽三山神社 神社的鐘樓,面前是 和平 祈願雕塑,背後是舉行儀式的儀式殿。
為了慶祝改元和隔壁的三山合祭殿再建200周年,儀式殿內首次公開展示了19世紀初打造的五個秘佛佛像以示慶祝。和五重塔聯票700円(單五重塔500円),來也來了就買了這聯票,還是物有所值的。 ↑出羽三山神社 參觀得也差不多,距離公交車發車時間還有一段不長不短的時間,從正殿邊走邊游覽,消磨時間。在一處停車場平臺外,透過尚未迎來春意的枝丫,看到了遠處巍峨的群山,想必那就是象徵著過去,祭奠著亡靈的月山了。 ↑出羽三山神社 在神社博物館前看到了一場為新車開光的儀式,車所有能開的能門包括引擎蓋都打開了,怕不是這儀式還有散味的功能性喲。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忍不住多看了兩眼。感覺這種信仰和儀式感真的有必要麼?不過也算是開了眼了,原來真的有人做這種事的啊。
出羽三山歷史博物館仿神社的樣式建立,一邊屋頂極為伸展,也是體現了 日本 豪雪地帶的建築特色。可惜時間也就沒有入內參觀。 ↑出羽三山神社 在之前爬山途中的休息處二之阪茶屋看到當地特產力餅,當時想吃可是覺得這糕點吃下去消化不易反而對爬山造成負擔,只能跳過。這次來到車站前等車還有個小一刻鐘的,就在車站旁的特產店里叫了一份。一上來發現就是濃濃豆沙包著的三個糯米糰子,為了中和甜味店家還特意準備了腌蘿蔔和一碗咸茶(不知道具體成分),倒是既補充了糖分又補充了電解質,確實一吃就能有力。除了這個形制是第一次吃之外,食物本身的味道也就那樣,豆沙和糰子,既好吃不到哪裡去也難吃不到哪裡去。至少補足了能量,又能繼續上路了。
“涼しさや ほの三か月の 羽黒山”
天朗氣清 眺望伴著新月的 羽 黑山
這是松尾芭蕉在《奧之細道》中的一句,和我昨天一樣從新莊走出盆地,看到了信仰聖地羽 黑山 ,由此留下了這麼一段俳句。大多數提到 日本 鶴岡(每次提到這名字都會先想到 東北 的 鶴崗 ,好煩...)的中外游記,都會提到羽 黑山 。脫胎於 日本 山嶽信仰的修驗道將羽黑三山列為了修驗靈場,也是 日本 三大”修驗山“之一(另兩座是和歌山的熊野三山和 福岡 縣的英彥山)。通過鼓勵信徒走進大山,通過不懈地攀登和徒步,進行修行,從而體驗感悟佛法。感覺這也可能是當代一部分 日本 人愛爬山的文化基礎吧。雖然我不覺得時至今日有多少 日本 人爬山是為了修行。 ↑鶴岡市 鶴岡雖然面向 日本 海,有自己的小漁港,但是規模始終有限。同時又是緊鄰羽 黑山 ,周邊被大山環繞,因此山的特性可能在這座城市占了上風。一清早打開窗戶就能開到或白或綠的山脈,心情果然大好。 ↑鶴岡市 酒店距離車站大約10分鐘步行距離,但是距離公交總站就十分得近了,就在往車站的半道都不到的地方,步行大約3、5分鐘。
由於中午有一列必須要坐的列車(這個稍後再表),在此限定之下,如果要去車程40分鐘左右的羽 黑山 ,那我勢必就很難睡個懶覺了。查閱了公交時刻表之後( 日本 就是這個好),必須要坐到10:55下山的車,預計游覽時間2,3小時的話,於是就選擇了7:00出發的公交,7:35到達羽 黑山 登山口—隨神門。 ↑羽黑山 到達的位置位於羽 黑山 腳下,被喚作“隨神門”。下車之後看到遠處櫻花,也算是這次到羽 黑山 來的意外收穫。 ↑羽黑山 ↑羽黑山 隨神門是羽 黑山 的門戶,跨過這裡就算是進到了神的境界。
羽黑三山其實是月山、羽 黑山 、湯殿山這三座山的合稱。三座山也象徵著修驗道所崇敬的三位佛:月山最為高大,象徵著掌管死後極樂凈土的阿彌陀佛,代表著過去;湯殿山有著豐富的溫泉資源,象徵著掌管重生、來世的大日如來,代表著未來;羽 黑山 則因為它嬌小的身軀(只有海拔414米)、最為接近人世的地理位置,化身為掌管現世的觀世音的象徵供人敬仰。而且在三座山中,另外兩座都有封山期,而唯有羽 黑山 全年開放,因此也成為了山形的觀光勝地。 ↑羽黑山 越過隨神門,進入羽 黑山 空靈的世界,從隨神門到最後的山頂延綿著2446級石階,整個游覽過程既是享受,也是修行。 ↑羽黑山 除了延綿2公里的石階,這裡鬱郁蔥蔥的杉樹林也是另一個看點,平均樹齡在350年以上,茂密的樹冠在夏天或許會給人帶來無比的清涼,但是在這個櫻花開放的春季,樹蔭的存在使得溫度有些陰冷。 ↑羽黑山 下到一處山谷,遠遠地就能聽到水聲,近了看,發現一道清澈的瀑布和一條小河。這裡是羽 黑山 的祓川。所謂“祓”,即是清除污穢,與這清澈的流水形象再合適不過了。這條祓川傳說是由17世紀的天宥別當(天宥為僧人名,“別當”為羽 黑山 宗教最高管理者的職稱)從遠處的月山開鑿了8公里的水槽,將月山的清水引到了羽 黑山 ,,形成了這條祓川。也正是這位僧人在其在位時間積極種樹造園,奠定了羽 黑山 今天的風貌,被 日本 人傳頌為羽 黑山 的“中興之祖”。 ↑羽黑山 從瀑布的一邊回看祓川和祓川神橋。 ↑羽黑山 修驗道的信徒被稱作“山伏”,他們著草鞋,持錫杖等12鐘法器,其中最大的特征在於腰間彆著的“法螺貝”,法螺貝類似於一種號角,用於召喚山間的各路神明。而羽 黑山 的山伏那藍白格子衫好像又是自成一體。他們自古以來就遍及山野,傳說在戰爭時期也有當做諜報員或者特務一樣的特殊使命。
這次在休假的各路游客之中,有幸見到一位,也算是幸運之至。不過正面拍照總覺得不太禮貌,所以背後偷偷來上一張吧。不過不太好判斷的是,他究竟是真的山伏,抑或只是景點為了取悅游客而設置的工作人員。 ↑羽黑山 再向前行一會兒就可以看到一座毫無色彩的木質五重塔出現在我面前。這就是名列“ 日本 國寶”之列的羽 黑山 五重塔。 ↑羽黑山 這座塔最早建於10世紀的平安時代,算得上是佛教和佛塔形制傳入 日本 之後在 東北 最早的一批(最早的法隆寺五重塔建於7世紀末),後滅失。現存的塔重建於1372年,後經歷代維護修繕保存至今。
塔周身不施粉黛,完全保留了其木質原本的色彩。和周邊的大自然幾乎融為一體。 ↑羽黑山 為了慶祝改元假期,五重塔自明治維新以來第一次向公眾開放其第一層入內參觀一些古字畫匾額,並且搭設了二層平臺供游客通過一扇小窗觀賞塔身內部的一柱擎天的“心柱”(當然是收費的,500円)。這一源自 中國 唐代的形制,至今在 中國 也所剩無幾。除了象徵菩提樹的宗教意義,具現代分析,幾十噸重的塔心柱由於其結構直接與最下層的礎石相連,在地震時會隨地面一同擺動,減少最上層結構的擺幅以起到減震的作用。因此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心柱的宗教意義不斷被弱化,但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 中國 到宋代的佛塔,要麼已經沒有塔心柱,要麼就只是擺上一根形式上意思意思;而 日本 可能是由於感受到這一結構的優勢因此一直將這一結構堅持了下來,並廣泛運用在後世的塔身中。托這次開放的福,也是長了不少見識。
在入內參觀之前,需要接受售票神官的洗禮,學著之前的 日本 人,鞠躬鞠到近90度(背上有個大包沉死我了),閉上眼睛,聽著神官念著完全聽不懂的禱詞,感受頭上有撣子(完全不知道那玩意兒叫啥,有知道的同學還請告訴我)掃過的風,讓這次的參觀顯得極有儀式感。
不過大概是由於要保持宗教的神秘性和維護文物,塔內部要緊拍照,不過外部完全沒問題。站在二層的平臺上,也就有了機會直面五重塔的木質結構了。 ↑羽黑山 換個角度觀賞佛塔。近處臨時搭建的走廊估計是預防節假日游客排隊的對策。不過畢竟起了個大早,雖然能感受到節假日的休閑的氛圍,到整體的人流量都非常的適宜(估計平日的整個人流量少得可憐)。 ↑羽黑山 看過五重塔以後,一部分客人就掉頭向回走了,這個是最短的旅行路線。不過我空了約2小時,所以就順著長長的坡道繼續向山頂進發。方纔進山時走了一個下坡,到了一個小山谷,之後往山頂走起來就幾乎都是上坡了,平地都寥寥無幾。
有一點很是暖心,當上山和下山的人打照面的時候,大概率會互相問好。一句“こんにちは”再點頭致意,可能就是對於對方最好的鼓勵了。剛開始的時候被問好的時候還不太適應,但爬到後面也能開始主動向他人問好了。和諧社會大概就是這麼建立起來的。不過進入假期,游客增多,所以這問好的頻率也水漲船高,問到最後都口渴了呢。估計平日里偶爾問問才會比較舒適,一是鼓勵,二也可能就是一般的交流,類似“How are you?”這種,萬一前路有些有趣或者要當心的事情也可以及時分享。 ↑羽黑山 來到為數不多的休息所之一,看到不少家庭旅行和小學出游(應該只是社團一樣的規模)。 日本 小朋友們的表現確實很棒,很少見到走到一半撒嬌耍賴的,更多的是走在前面時不時回頭嘲笑一下後面慢吞吞的大人們。另外大人們也都很合時宜地抱怨兩句這幫小朋友的精神頭怎麼那麼好。 ↑羽黑山 從二之阪茶屋前的休息廣場眺望山下的遠野,那裡就應該是來時的 鶴岡市 了,遠遠的還能看到在邊緣的 日本 海。 ↑羽黑山 距離山頂不遠,有一處“齋館”,最早是用於為登山的修行者接風洗塵所用,門前的玄關相傳是桃山時代所建,之後被移動到這裡的。現在則新設了午餐素齋料理,同時也有住宿功能,介紹說在晴朗的日子里可以看到鳥海山。不過一切都需要事先預約。 不過從當天的情況來看好像並沒有營業。 ↑出羽三山神社 繼續向上,臺階因為青苔加上昨晚的下雨變得無比濕滑,還好今天選擇了向上的路線,如果是反方向下山的話絕對會是心驚膽戰的旅程。好在經過一小時左右的攀爬後就迎來2446級臺階的終點,羽 黑山 鳥居。 ↑出羽三山神社 近處的紅殿為三山合祭殿,遠處則為儀式殿。 ↑出羽三山神社 集合了出羽三山(羽 黑山 、月山、湯殿山)的神明的出羽三山神社的三神合祭殿。在另外兩山上分別設有自己的月山神社和湯殿山神社,祭祀者自己的神明。但是只有在羽 黑山 這個那麼平易近人的地方,三處的神仙集中在一道接受人們的供奉,果然神仙也是希望有點人氣的呀。 ↑出羽三山神社 到櫻花開放的日子居然還有積雪,山形的雪看來下得真的不是一般大啊。 ↑出羽三山神社 ↑出羽三山神社 面向本殿,從左至右依次供奉湯殿山、月山和出羽神社 ↑出羽三山神社 神社的鐘樓,面前是 和平 祈願雕塑,背後是舉行儀式的儀式殿。
為了慶祝改元和隔壁的三山合祭殿再建200周年,儀式殿內首次公開展示了19世紀初打造的五個秘佛佛像以示慶祝。和五重塔聯票700円(單五重塔500円),來也來了就買了這聯票,還是物有所值的。 ↑出羽三山神社 參觀得也差不多,距離公交車發車時間還有一段不長不短的時間,從正殿邊走邊游覽,消磨時間。在一處停車場平臺外,透過尚未迎來春意的枝丫,看到了遠處巍峨的群山,想必那就是象徵著過去,祭奠著亡靈的月山了。 ↑出羽三山神社 在神社博物館前看到了一場為新車開光的儀式,車所有能開的能門包括引擎蓋都打開了,怕不是這儀式還有散味的功能性喲。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忍不住多看了兩眼。感覺這種信仰和儀式感真的有必要麼?不過也算是開了眼了,原來真的有人做這種事的啊。
出羽三山歷史博物館仿神社的樣式建立,一邊屋頂極為伸展,也是體現了 日本 豪雪地帶的建築特色。可惜時間也就沒有入內參觀。 ↑出羽三山神社 在之前爬山途中的休息處二之阪茶屋看到當地特產力餅,當時想吃可是覺得這糕點吃下去消化不易反而對爬山造成負擔,只能跳過。這次來到車站前等車還有個小一刻鐘的,就在車站旁的特產店里叫了一份。一上來發現就是濃濃豆沙包著的三個糯米糰子,為了中和甜味店家還特意準備了腌蘿蔔和一碗咸茶(不知道具體成分),倒是既補充了糖分又補充了電解質,確實一吃就能有力。除了這個形制是第一次吃之外,食物本身的味道也就那樣,豆沙和糰子,既好吃不到哪裡去也難吃不到哪裡去。至少補足了能量,又能繼續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