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ca&Rebecca】Myanmar 我的緬甸歲月
年紀大的和尚在打飯。一會兒其他小一點的和尚就陸陸續續排隊來領飯了。


1942年, 日本 侵略華北平原,清華大學、 北京 大學、南開大學西遷至 昆明 ,合併成西南聯大。當時的民國政府為響應“反法西斯聯盟”號召、也為鞏固 西北 大後方的安全,召集兵力加入英軍,共同在遠東戰場--緬甸,抵抗日軍。聯大學生紛紛投筆從戎,加入遠徵軍;悲傷的是,絕大多數學生生死未卜。1945年,西南聯大回遷,由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刻、羅庸書丹的西南聯大紀念碑背面,特意刻上了每一位參軍的學生的姓名。
聯大精神是我一直的追求,聯大也是我三分之一母校。六年前,尚讀大二的我們,去 昆明 旅行的第一站就是探訪西南聯大舊址。只是當時沒有讀完鹿橋的《未央歌》,還不知上一段歷史,故也沒有探尋背後的故事。等我回到 天津 ,讀罷未央歌,立刻騎上自行車,去看校園裡的復刻版聯大紀念碑。果然,每個參軍的學生的姓名都工工整整地刻在上面。
六年後,踏上先輩作戰的土地,有一股說不出的複雜感情。他們是我的校友,他們當年也同我現在一樣的年紀。他們為我們的家園付出了青春和熱血,希望更多的人銘記他們。
這些改變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也深有感觸。可另一方面,LP提到原本養在 曼德勒 皇宮的白象,緬甸人民視若珍寶;然英國管理者卻覺得飼養白象無用又揮霍錢財。這便是不同文化的衝突。就好像 蒲甘 佛塔的維護,常常被聯合國詬病為“粗製濫造”的工程;可是緬甸人說,我們的佛塔並不是過去留下的藝術品,而是一直活躍的生活品--這是他們人生的活法。我個人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推崇者,但我也深知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文化也極容易一體化;如何捍衛和發揚本土文化,是一門深刻的學問。
看他談興正濃,我也問了我想問的問題,how has your life changed since mama took the power? 我們的司機想了一下,說,very little。他說雖然現在緬甸開放了,但是生活的改變很緩慢,例如公路強制收費問題、曾經的過於臃腫的行政單位如何改革的問題;不過他補充了一句,it's a good begi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