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不覺身是客 - 記波羅的海三國12天自駕行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非常乾凈舒適的小鎮 小鎮也很安靜很悠閑,不趕時間的話可以細細品味 十三、立陶宛:迷人的維爾紐斯維爾紐斯 城區由老城和 新城 兩部分構成。老城地處市中心,面積200公頃。其地形是一個小丘,丘上屹立著格基明納斯紅色八角形古堡,堡上有一座三層樓高的古塔。站在古塔上舉目遠眺,整個城市的美景盡收眼底,在地勢微微起伏的城市四周,幾條河流蜿蜒流淌,宛若玉帶輕舞。
維爾紐斯 被譽為 歐洲 最大的巴 洛克 風格古城,擁有變化多樣的建築,其舊城區為世界文化遺產,舊城區內薈萃了100多座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古建築。 今天一整天的時間都在 維爾紐斯 老城裡徒步,說實話這座老城的面積真的很大,超過 塔林 和 裡加 ,要走完真的需要兩天的時間。 聖特蕾莎教堂位於黎明之門附近,建於1635-1650年,是一座巴 洛克 式建築。
維爾紐斯 最重要的地標是位於小丘上的Gediminas 城堡和山下的座堂廣場,形成一組錯落有致的壯觀建築群,控制著進入 維爾紐斯 古城的門戶。 在 維爾紐斯 隨意走走似乎更適合,街角巷尾處處都是歷史,都是風景。走累了就坐在路邊的石椅上,鋪上餐墊休息,放些輕音樂,喝瓶果啤,看著來來往往匆忙的游客和蹬車的背包客,仿佛這就是人生最悠閑的一個下午。 維爾紐斯 大教堂和邊上連著的鐘樓廣場
維爾紐斯 大教堂修建於1387-1388年,是第一座哥特木結構教堂,後來經過了多次修複。教堂內的聖卡西米爾(St Casimir)禮拜堂是 巴羅 克風格的,裡面有描繪這位 立陶宛 聖徒生平的壁畫和他的銀棺。早在 立陶宛 居民信奉基督教之前,這裡就是當地人供奉雷神的神殿;基督教大約在14世紀傳入 立陶宛 ,人們在此修建了第一座木質教堂;到了15世紀,在大公爵維陶塔斯(Vytautas)的命令下,教堂改建成了一座雄偉的哥特式建築; 後來,教堂歷經多次改建,於是融合了哥特式、巴 洛克 式、文藝復興式以及新古典主義等多種建築風格,成了現在這個模樣。山牆上方有三尊雕像,都是當地的基督教聖人:聖 海倫 (中)、聖斯塔 尼斯 拉夫(左)、聖卡 錫米 爾(右)。最初這幾座雕像是木頭雕刻的,現在的這幾尊則是1933年製作的複製品 在鐘樓上俯瞰 維爾紐斯 ,為了不破壞城市的古老意蘊, 維爾紐斯 人在老城區以外建設 新城 區,而且全部由白磚修葺,建成後的 新城 區拱衛著老城。 鐘樓高52米,是城市的瞭望塔,內藏17座古老鐘錶。 十三世紀至十五世紀, 立陶宛 大公國擁有很廣闊的領土。教堂廣場上矗立著格季米納斯大公的青銅像,他是 維爾紐斯 創建者和十四世紀 立陶宛 的統治者,在1386年改信天主教後迎娶 波蘭 公主,實現了 立陶宛 與 波蘭 的聯合,也使 立陶宛 成為 歐洲 最後一個接受基督教的國家。 維爾紐斯 大教堂(Vilnius Cathedral Basilica )修建於1387-1388年,它是第一座哥特木結構教堂,後來經過了多次修複。教堂內的聖卡西米爾(St Casimir)禮拜堂是 巴羅 克風格的,裡面有描繪這位 立陶宛 聖徒生平的壁畫和他的銀棺。 東正教在 立陶宛 同樣興盛,並且偏重於 俄羅斯 風格而非 希腊 。 聖安娜 教堂(St. Anne's Church)在世界建築史上留有重要地位,曾經拿破侖在東征之路上被該教堂吸引,甚至希望把它帶回 巴黎 。該教堂高22米寬10米,全部用紅磚砌成,僅教堂外牆就用了33種不同形狀的磚。 聖米迦勒教堂(Church of St.Michael) 時陰時晴,雨後水中的倒影 十四、立陶宛:對岸共和國“Užupis”的意思是“河的對岸”,指的是被維爾尼亞河圍繞的地區。
1997年愚人節,該區宣佈成為一個獨立的 共和 國,並擁有自己的國旗、貨幣、總統、憲法,併成立一支12人的軍隊,不過後來因為 立陶宛 加入北約,軍隊宣佈解散。
與其說它是一個獨立國家,將它形容為一個藝術家組織更為貼切,“ 共和 國”是藝術家與文化人的集中地,設有藝術畫廊,藝術家工作坊,和不少咖啡館。 坐在對岸 共和 國廣場上,每個人都有權快樂,每個人都有權不快樂。 對岸 共和 國:一個有點荒誕、有點詩意的自然王國
《對岸 共和 國憲法》節選
“每個人都有權犯錯。”
“每個人都有權無所事事。”
“每個人都有權變得獨一無二。”
“每個人都有權快樂。”
“每個人都有權變得平庸。”
“每個人都有權不快樂。”
“每個人都有權照顧貓、愛貓。”
“每個人都有權照顧他的狗,直到其中一方先死去。”
“每隻狗都有權去做一隻狗。”
“貓沒有義務愛它的主人,但必須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聖米迦勒教堂(Church of St.Michael)的對面有座掛滿同心鎖的橋,對面就是對岸 共和 國。愛心鎖是一種象徵,代表忠貞,是一種力量,永不衰落! 對岸 共和 國真的很袖珍,只有兩條步行街,兩街相隔只有500米左右,我們從北邊橋頭走向中心廣場,從中心廣場轉到另一條步行街,再從這條步行街走到南邊那座鐵木橋,整個對岸 共和 國就全逛完了 維爾紐斯 被譽為 歐洲 最大的巴 洛克 風格古城,擁有變化多樣的建築,城裡的古堡和教堂鱗次櫛比 格季米納斯塔樓(Gediminas Tower )於13世紀建在格季米納斯山上,在歷經了多次戰亂和重修後依然屹立在山頂。上城堡博物館位於塔樓內,可以看到 維爾紐斯 全境。 老城區薈萃了100多座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古建築,這些古建築造型優美、古樸典雅。 巴 洛克 風格的建築,鋪著鵝卵石的街道,值得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白天的陽光很耀眼,樹蔭下又很陰涼,在老城區的街角店,坐在路邊喝啤酒,歇腳,曬太陽已成了常態。 老街上賣畫的街頭藝人,我們一口氣買了三幅
維爾紐斯 被譽為 歐洲 最大的巴 洛克 風格古城,擁有變化多樣的建築,其舊城區為世界文化遺產,舊城區內薈萃了100多座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古建築。 今天一整天的時間都在 維爾紐斯 老城裡徒步,說實話這座老城的面積真的很大,超過 塔林 和 裡加 ,要走完真的需要兩天的時間。 聖特蕾莎教堂位於黎明之門附近,建於1635-1650年,是一座巴 洛克 式建築。
維爾紐斯 最重要的地標是位於小丘上的Gediminas 城堡和山下的座堂廣場,形成一組錯落有致的壯觀建築群,控制著進入 維爾紐斯 古城的門戶。 在 維爾紐斯 隨意走走似乎更適合,街角巷尾處處都是歷史,都是風景。走累了就坐在路邊的石椅上,鋪上餐墊休息,放些輕音樂,喝瓶果啤,看著來來往往匆忙的游客和蹬車的背包客,仿佛這就是人生最悠閑的一個下午。 維爾紐斯 大教堂和邊上連著的鐘樓廣場
維爾紐斯 大教堂修建於1387-1388年,是第一座哥特木結構教堂,後來經過了多次修複。教堂內的聖卡西米爾(St Casimir)禮拜堂是 巴羅 克風格的,裡面有描繪這位 立陶宛 聖徒生平的壁畫和他的銀棺。早在 立陶宛 居民信奉基督教之前,這裡就是當地人供奉雷神的神殿;基督教大約在14世紀傳入 立陶宛 ,人們在此修建了第一座木質教堂;到了15世紀,在大公爵維陶塔斯(Vytautas)的命令下,教堂改建成了一座雄偉的哥特式建築; 後來,教堂歷經多次改建,於是融合了哥特式、巴 洛克 式、文藝復興式以及新古典主義等多種建築風格,成了現在這個模樣。山牆上方有三尊雕像,都是當地的基督教聖人:聖 海倫 (中)、聖斯塔 尼斯 拉夫(左)、聖卡 錫米 爾(右)。最初這幾座雕像是木頭雕刻的,現在的這幾尊則是1933年製作的複製品 在鐘樓上俯瞰 維爾紐斯 ,為了不破壞城市的古老意蘊, 維爾紐斯 人在老城區以外建設 新城 區,而且全部由白磚修葺,建成後的 新城 區拱衛著老城。 鐘樓高52米,是城市的瞭望塔,內藏17座古老鐘錶。 十三世紀至十五世紀, 立陶宛 大公國擁有很廣闊的領土。教堂廣場上矗立著格季米納斯大公的青銅像,他是 維爾紐斯 創建者和十四世紀 立陶宛 的統治者,在1386年改信天主教後迎娶 波蘭 公主,實現了 立陶宛 與 波蘭 的聯合,也使 立陶宛 成為 歐洲 最後一個接受基督教的國家。 維爾紐斯 大教堂(Vilnius Cathedral Basilica )修建於1387-1388年,它是第一座哥特木結構教堂,後來經過了多次修複。教堂內的聖卡西米爾(St Casimir)禮拜堂是 巴羅 克風格的,裡面有描繪這位 立陶宛 聖徒生平的壁畫和他的銀棺。 東正教在 立陶宛 同樣興盛,並且偏重於 俄羅斯 風格而非 希腊 。 聖安娜 教堂(St. Anne's Church)在世界建築史上留有重要地位,曾經拿破侖在東征之路上被該教堂吸引,甚至希望把它帶回 巴黎 。該教堂高22米寬10米,全部用紅磚砌成,僅教堂外牆就用了33種不同形狀的磚。 聖米迦勒教堂(Church of St.Michael) 時陰時晴,雨後水中的倒影 十四、立陶宛:對岸共和國“Užupis”的意思是“河的對岸”,指的是被維爾尼亞河圍繞的地區。
1997年愚人節,該區宣佈成為一個獨立的 共和 國,並擁有自己的國旗、貨幣、總統、憲法,併成立一支12人的軍隊,不過後來因為 立陶宛 加入北約,軍隊宣佈解散。
與其說它是一個獨立國家,將它形容為一個藝術家組織更為貼切,“ 共和 國”是藝術家與文化人的集中地,設有藝術畫廊,藝術家工作坊,和不少咖啡館。 坐在對岸 共和 國廣場上,每個人都有權快樂,每個人都有權不快樂。 對岸 共和 國:一個有點荒誕、有點詩意的自然王國
《對岸 共和 國憲法》節選
“每個人都有權犯錯。”
“每個人都有權無所事事。”
“每個人都有權變得獨一無二。”
“每個人都有權快樂。”
“每個人都有權變得平庸。”
“每個人都有權不快樂。”
“每個人都有權照顧貓、愛貓。”
“每個人都有權照顧他的狗,直到其中一方先死去。”
“每隻狗都有權去做一隻狗。”
“貓沒有義務愛它的主人,但必須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聖米迦勒教堂(Church of St.Michael)的對面有座掛滿同心鎖的橋,對面就是對岸 共和 國。愛心鎖是一種象徵,代表忠貞,是一種力量,永不衰落! 對岸 共和 國真的很袖珍,只有兩條步行街,兩街相隔只有500米左右,我們從北邊橋頭走向中心廣場,從中心廣場轉到另一條步行街,再從這條步行街走到南邊那座鐵木橋,整個對岸 共和 國就全逛完了 維爾紐斯 被譽為 歐洲 最大的巴 洛克 風格古城,擁有變化多樣的建築,城裡的古堡和教堂鱗次櫛比 格季米納斯塔樓(Gediminas Tower )於13世紀建在格季米納斯山上,在歷經了多次戰亂和重修後依然屹立在山頂。上城堡博物館位於塔樓內,可以看到 維爾紐斯 全境。 老城區薈萃了100多座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古建築,這些古建築造型優美、古樸典雅。 巴 洛克 風格的建築,鋪著鵝卵石的街道,值得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白天的陽光很耀眼,樹蔭下又很陰涼,在老城區的街角店,坐在路邊喝啤酒,歇腳,曬太陽已成了常態。 老街上賣畫的街頭藝人,我們一口氣買了三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