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紅花向太陽,處處有你都風景,那段時光里的成都,三亞,古城,沙灘,爬山,讀書……
一切盡在不言中,只把回憶當美酒。陳釀之泉,偶爾揭開,嗅其淡香,微熏片刻。 始於情緣都江堰一次永遠留入記憶的旅程。一次美好開始卻沒能善終於人生的情緣之旅。
24號是個周末。臨近下班驅車出城,路上才開始商議目標和方向。選擇 都江堰 ,冥冥中,是否有指望二郎神能給予這段開始以順利 和平 安?
晚上到達住下,在 都江堰 滔滔水流伴著的夜色里,品味了啤酒街的美食美艷。睡得安穩,起得寧靜。沒有驚動另一房間的同伴,獨自挎著相機漫入恩賜於天府之國的小城的晨光中。
酒店不遠,啤酒街旁的一道古城門已從昨夜的喧鬧中醒來。天色尚早,游人稀落,已在早起的人們開始了又一天的忙碌。遠處的山色已在薄薄的光景中亮開。 都江堰 緊臨著道教名山 青城山 ,那起伏的黛綠,是 青城山 的一角嗎? ↑都江堰
啤酒街的早晨,清清靜靜的。磚門的身材,翹檐格窗,像它的眉眼。沿江站成一排,有股明清之風。啤酒街是屬於夜晚的主角,早晨,還是它休眠的時候。而這份寧靜中的閑庭信步,是另一番的從容與淡定。 ↑都江堰
隔江而望的對岸,一樣沒有喧囂與擁擠。白天里生意 興隆 的古城店鋪還閉門安睡著。這樣的安靜留給了太極人生,三兩個晨練的老人,在開闊的檐前平壩,自若的“大鵬展翅”、“海底撈月”……
↑都江堰
滔滔岷江,經 都江堰 寶瓶口而下,噴涌入城,再分割成七八條支流,穿越城市中心之後,分流到天府之國的廣袤沃野。站在岸邊,聽濤聲響起,看浪花飛濺,有一種洗盡塵埃、凈化心靈之感。
就是眼前的這條河,造福萬代,澤兩地惠千秋,發揮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灌區現已達到1000多萬畝,成為2000多萬人民生產生活須臾不可離去的“母親河”。 ↑都江堰
岷江之畔,公路的另一面,鵝卵石和青條石壘砌出一個圓台,圓台之上,高高聳起不著一字 玉樹 臨風般石雕。這是“512”地震後才塑起的,幾番遠近打望,也沒弄明白其寓意。 ↑都江堰 隨意的漫步,來到了 都江堰 景區的門口。寬闊的廣場,寥無人影。景區大門,紅牆封鎖。透過關閉的鐵欄,裡面是蔥鬱樹木和飄逸的清新空氣。
同伴來了電話,才趕回酒店,與之會合。 ↑都江堰 從酒店開車出發,本意在進景區一覽。 都江堰 既是古老的宏偉工程,秦國蜀都太守李冰利用 成都 平原 西北 高、東南低的地理特點,率領廣大民眾,經過8年時間,修了一條人工河,把岷江中分為內外兩江,外江排澇, 內江 灌溉;又在分水堤尾部與離堆之間,築了一道堤併在堤下修了兩條溢洪道防 洪沙 ,使 成都 平原實現自流灌溉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至此,已是二千多年。 都江堰 ,在今天,煥發出了時代的青春。2000年11月29日晚,在 澳大利亞 亞昆仕 蘭州 凱恩斯 市召開的第24屆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上決定: 青城山 和 都江堰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特別是在“512”地震之後, 都江堰 經歷了巨大陣痛之後,再一次實現了“鳳凰涅槃”。 ↑都江堰 車到停車場,便有一熱情婦女叩開車門,她給出了一個價優而更多視角觀 都江堰 的方案。我們便接受了她的服務。不過,過後才知道,這個方案其實就是不進入景區內,而從城市的多方位,包圍似的游覽,其實也就是遠觀罷了。雖有被忽悠之感,不過,這種方式確實讓我們領略到這個時代工程的另一種瞭解方式。
在她的帶領下,我們繞過城區,駛往城區邊上的高處,去瞭望其全景。車過城區,震後複蘇的 都江堰 ,更多了建築的文化。這樣的牌坊,這樣的古色古香,遍佈 都江堰 新城 。 ↑都江堰
其實,這個熱心人是個野導游。她所謂的少花錢而多觀景就是讓我們不進景區,免了門票,我們只在景區外“環游”。既已上當,就隨她而去吧。她首先把我們帶到 都江堰 背後的二王廟。二王廟是祭祀修建 都江堰 的李冰父子的。沒有門票,進不去,只在門口隔門而懷敬仰。這裡也是景區的一道大門,但游客一般少有從這裡進入,所以顯得門庭冷落。 ↑都江堰 二王廟的公路對面,有個小山坡。一條狹窄公路穿過而上,登臨到 都江堰 市的至高點。野導游們自行打造了一個觀景點。站在高處,舉目一望, 都江堰 全貌盡收眼底。 都江堰 三大工程之一的魚咀工程更是一目瞭然。岷江流至此,一狀似魚咀的堤壩把岷江分為內外二江。 內江 以引水灌溉為主,外江以泄洪排沙為主。 ↑都江堰 都江堰 三大工程之一的魚嘴上方,從上游的紫坪湖歸順後的岷江水緩緩而到。八月正值漲水天,但這裡的水卻是多而不激,清而不濁。漫漫鋪展開來,淹沒了小樹綠草,兩岸的樹枝拂著水面,河中的顯露出青洲,呈現出一幅詩意的畫面。 ↑都江堰
從觀景臺下來,沿岷江上行,到達紫坪湖壩底。一道幾十米高的堤壩,把岷江水擋在壩的上方,不僅發電、灌溉,還豐富了 都江堰 的旅游。在“512”地震時,全靠這個 平湖 ,成了通往重災區 映秀 的唯一 通道 ,這裡,也成了抗震救災的生命線。 ↑都江堰
沿公路蜿蜒而上,高峽 平湖 碧波蕩漾,清清湖水,倒映著青山。八月的天氣竟然沒在灼熱太陽,微風拂來陣陣涼風,很是愜意。平靜的湖面,像一面明鏡。就是在這裡,當年進入 映秀 的第一支救援部隊從此出發,無數的衝鋒舟冒著兩岸山石垮塌的危險,連接起來與外面聯繫的生命線。 ↑紫坪鋪水庫 湖的一岸,已經建成了一個地震博物館。還沒正式開放,但門口的那幅雕塑的畫面,是我們太熟悉的主題。萬眾一心,是抗擊地震最感動的情結。看到它,又禁不住的心潮澎湃。 ↑紫坪鋪水庫 重又回到 都江堰 經寶瓶口的出水處,這也是 都江堰 三大工程之一。寶瓶口位於離堆側畔,是岷江經飛沙堰後形成的 內江 的咽喉。我們在景區的對岸觀景,對面是伏龍觀。 ↑都江堰
岷江岸邊,伏龍觀對面,一排小餐館。樹枝上的幌子,勾起了食欲。但我早看好了,南橋下麵兩岸的啤酒街更有風情 和美 食。先忍著點,計划著在那兒去吃會更有感覺吧。 ↑都江堰
來到南橋。南橋是 都江堰 人的深愛。不僅因為這座橋提供了兩岸來往的便利,更因為他的存在,讓人們常常憶起那些對 都江堰 貢獻頗大並清廉如水的古人。南橋這地方原本沒橋,以前行人受江水阻隔,往來十分不便。清光緒四年, 四川 總督丁寶楨大修 都江堰 。工程完畢後,尚有一筆不小的工程餘款,按當時的規定,丁寶楨們可以理所當然的將這筆銀子收入自己腰巴。可貴的是,他們卻用這筆錢架起了南橋。而丁寶楨死後竟連買一副薄棺的錢也沒有。也許正因為如此,南橋不僅作為一道風景地站立於 內江 之上,它更將作為一種景仰站立在人民心中。 都江堰 2010年6月24日 - 我行我數 - 47533419 的博客
今之南橋,五孔,三層重疊翹角飛檐。橋頭重檐彩塑珍禽異獸和各種民間傳說戲劇人物。兩端橋頭亭上圓柱上,刻有書法楹聯;左右兩廊內壁上還有精工繪製的山水風景和神話傳說壁畫及書法作品,儼然就是一座詩化的畫廊。 ↑南橋 走上南橋,橋上是人來熙攘。這裡已不僅是兩岸的過往地,這裡本身也是個旅游觀景和游人游玩的地方。駐足觀景,坐在橋廊上讀書閑聊,換著不同的角度拍照留,品讀著畫廊上的字畫題聯。一個卡通娃娃成了孩子們追逐的喜歡,連一些成人都看著他而忍俊不禁。 ↑南橋
佇立南橋,憑欄而望,遙見伏龍觀的一角高踞於離堆,寶瓶口洶涌著一江碧流。正值盛夏,而這裡,滿江雪浪,峽風送爽,那份甜心的清涼讓人們逗留於此,不忍離去。 ↑南橋 ↑都江堰
過了南橋的橋頭,順著河邊,是一長排木構瓦頂的敞廊,裡邊擺放了桌椅,有些客人坐在那兒,有的在喝茶,有的在打麻,更有好多的美食。
已過正午,我們被這裡鮮活的魚、清綠的菜所強烈勾引,老闆娘一招呼我們就急切的在臨河邊選了一個長廊下露天的位置。一會兒功夫,菜就上來了。身邊是南橋畫棟、奔涌江水,桌上的佳釀菜餚,還有心儀的同伴,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暢想,真是一頓美餐啊!
換個角度看名勝,帶個憧憬度周末。一種別樣的記憶,長留心中。
都江堰 之旅,卻沒有進入到景區里,隔著圍牆看寶瓶口,站在山上望魚嘴,都不算真正欣賞到了風景的核心。就種旅行,是不是徵兆了這場愛情,雖有美麗的開始,卻最終沒有完美的結局。
午飯之後,開車前往震後的 映秀 。經過一場劫難之後,那裡也變成了花園小鎮。上次去的時候,它還是震後的餘痛中,而今,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新面貌呢?
鳳凰涅磐,映秀換新顏——映秀周末的自駕,經 成都 ,游 都江堰 ,前往重災區的 映秀 。一路走了,都是在 四川 大地震中名聲大振之地。一場浩劫,曾經帶給這片土地傷痕纍纍、滿目蒼痍。三年過去了,斷裂的青山在恢復生機,渾濁的河流又見清澈,倒塌的房屋重 新建 起,傷痛的內心正在愈合……
曾經強烈陣痛的 映秀 如今會是一個怎麼的面容?2009年的國慶去看望過它,那時,一切都還在複蘇之中。一年多過去了,它還好嗎?因為這份牽掛,車子的速度在修複的公路上提升著。
滔滔岷江像是溫順了許多。此前車子只能停在江畔,這裡與 映秀 還隔著厚厚的大山,需要步行過一個尚未建好的隧道才能進入到 映秀 。如今,橋已架好,路也順暢,一路暢通,直接就開到了鎮。
這是 映秀 嗎?不敢相認!連停車場都像花園一般,進入鎮里的道路平坦而且鋪滿鮮花、樹木蔥鬱。鳳凰涅磐, 映秀 重生。地震三年之後, 映秀 已從廢墟中站立起來,這裡街道整潔,建築一新,亭台水榭,人來車往,成為了熱線的AAAAA景區了。今天的 映秀 ,怎不讓人欣然的刮目相看。
地震之前,這裡是偏僻與落後;地震帶給了它巨大的災難與傷痛;震後重生的新 映秀 ,是美麗溫馨、適合人居的溫馨小鎮。今天的 映秀 ,成為了名符其實的”金羌門戶”。 ↑映秀地震遺址
不敢相認,卻這裡真真切切就是 映秀 。沿著新街漫步,居民們面容平靜,終於從悲痛的夢魘中走出;過往的游客紛紛拍照留念,眼前的情形與地震時的對照在心中引發了另一場地震。我邊走邊在找尋兩年前的影子。在 新建 的具有現代色彩的一幢圓形建築的旁邊,終見到那傾斜的學校和那面一直飄揚的國旗。那不是漩口中學嗎? ↑映秀地震遺址
我欣賞著新 映秀 的震後新貌,也找尋著記憶中的那些特別的印記。 比如 ,漩口中學。朝著國旗的方向,我徑直而去。那讓人震撼的場景被完整的保留,成為了永遠不能忘卻的遺址。震裂的時鐘模型定格在14:28分。記錄 中國 人民抗震英雄事跡的碑文“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和英雄形象的旗幟雕塑矗立在左側;鮮花、松柏組成了地震紀念的祭壇,供人們悼念;主題雕塑後面是保持了震前的位置、沒有發生垮塌的教學樓樓梯間,上面高高飄揚著五星紅旗;地震發生後的學校教學樓有半截斜埋在地下、旁邊的學生宿舍樓呈S形傾斜;在開裂而未坍塌的宿舍樓牆上掛著“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巨幅標語等。這也是國家規劃中的地震遺址博物館之一。 ↑映秀地震遺址
保持著地震原貌的還有幾幢震裂的大樓。是尚未來得及拆除,還是要留著建地震博物館?心裡一邊在疑問,一邊是不敢想象的地震來臨時的情形。官方公佈的數字, 映秀 在地震中的死亡人數是6566人,當地人說實際數字會遠遠超過。看著眼前的危樓,不能不相信那場災難的慘痛。 ↑映秀地震遺址
雖然重建的新 映秀 ,也讓小鎮換了容顏,記憶中那幾個特別的場景是我再訪時的尋找。飛來石已經成為“512”的標誌。5.12大地震瞬間,天崩地裂般的震晃,山坡上許多石頭蹦下來,有的落在山腳,有的翻過鍋爐滾進岷江,可是其中一個長11米,高8米、寬3米,重心很高的巨石卻滾過公路,倒插在江邊。可喜的看到天崩石的旁邊豎立的新 映秀 的規劃圖,一個更美的 映秀 在我們的期待中成為現實。 ↑映秀地震遺址
天崩石面向著震源點牛圈溝的方向。這裡和上次來的時候相差不大,還是破落而零亂。紛亂的石礫填滿了山溝,山溝深得營救的時候根本沒法挖掘。而在地下,是整整一個村莊。不同的是在那裡搭起了布棚有幾家賣著小商品的幸存的當地居民。來的游客不停的問起地震時的情形,她們在做著小生意的同時,還得一遍又一遍的回顧著痛心的災難和災難中失去的親人。不愛在旅游區購買的我也出於一種救助的心情,花了120元,買了一塊水晶中的 映秀 。 ↑映秀地震遺址
岷江岸邊, 新建 的居民房,統一設計,一樓開餐館商鋪,二三樓居住,背倚青山,門前碧水,集居住、醫療、教育一系列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好一個具有濃郁藏羌特色的濱湖山地 新城 。 ↑映秀地震遺址
滔滔岷江,穿鎮而過。巍巍石橋,橫跨兩岸。從512至今天,那場地震,如澎湃江水,洗禮了這方偏遠的山地;新架的橋梁,把複蘇的人們從災難送達美好。嶄新的 映秀 ,已經有了寬敞整潔的馬路、藏羌風情的民宅、堅固現代的學校、流光溢彩的鄉鎮!這是對不幸遇難的同胞和英勇獻身的抗震救災烈士們最好的告慰!
↑映秀地震遺址 震後古鎮重揚藏羌風情——水磨羌寨離開 映秀 ,往西。心情沉重著。那場地球的災難,那些游離的亡靈,陰霾般的情緒堵在胸口。車上很長時間的沉默,都不知餘下的行駛方向。路邊正好一紫色路牌指引著離 映秀 不遠的地方的 水磨古鎮 ,才有了前行的方向和轉化情緒的新的目的地。
只有兩個人的越野車上,車載音樂終於打破沉默。一路上的風景讓心情有了些舒展。翻山越嶺的道路雖然曲折也還平坦,這些區域都是“512”的重災區,道路應該都是地震後新修的。水磨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於我們,它是陌生的。因為陌生,才更有去認識它的興趣。
沿著岷江支流壽溪河而行,兩岸的田園、房舍、路人,越來越重的羌族風情,應該近了吧。當視野里出現了蒼山之下那高高聳立的羌寨特有的紅牆柱門,以及那一片古色古香的黑瓦木房的建築,我倆異口同聲道:“到了!” ↑水磨古鎮
水磨,藏羌古鎮,早在商代就享有“ 長壽 之鄉”的美譽,時稱老人村,後更名為水磨至今。
建築、道路,卻是嶄新的痕跡。緣於地震的破壞,才有重建之新姿。水磨鎮既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融區,因是 廣東 省的援建,災後重建的水磨賦予其厚重的南粵新元素,內地風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輝映,西蜀人文和禪佛文化聯袂綻放。
24號是個周末。臨近下班驅車出城,路上才開始商議目標和方向。選擇 都江堰 ,冥冥中,是否有指望二郎神能給予這段開始以順利 和平 安?
晚上到達住下,在 都江堰 滔滔水流伴著的夜色里,品味了啤酒街的美食美艷。睡得安穩,起得寧靜。沒有驚動另一房間的同伴,獨自挎著相機漫入恩賜於天府之國的小城的晨光中。
酒店不遠,啤酒街旁的一道古城門已從昨夜的喧鬧中醒來。天色尚早,游人稀落,已在早起的人們開始了又一天的忙碌。遠處的山色已在薄薄的光景中亮開。 都江堰 緊臨著道教名山 青城山 ,那起伏的黛綠,是 青城山 的一角嗎? ↑都江堰
啤酒街的早晨,清清靜靜的。磚門的身材,翹檐格窗,像它的眉眼。沿江站成一排,有股明清之風。啤酒街是屬於夜晚的主角,早晨,還是它休眠的時候。而這份寧靜中的閑庭信步,是另一番的從容與淡定。 ↑都江堰
隔江而望的對岸,一樣沒有喧囂與擁擠。白天里生意 興隆 的古城店鋪還閉門安睡著。這樣的安靜留給了太極人生,三兩個晨練的老人,在開闊的檐前平壩,自若的“大鵬展翅”、“海底撈月”……
↑都江堰
滔滔岷江,經 都江堰 寶瓶口而下,噴涌入城,再分割成七八條支流,穿越城市中心之後,分流到天府之國的廣袤沃野。站在岸邊,聽濤聲響起,看浪花飛濺,有一種洗盡塵埃、凈化心靈之感。
就是眼前的這條河,造福萬代,澤兩地惠千秋,發揮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灌區現已達到1000多萬畝,成為2000多萬人民生產生活須臾不可離去的“母親河”。 ↑都江堰
岷江之畔,公路的另一面,鵝卵石和青條石壘砌出一個圓台,圓台之上,高高聳起不著一字 玉樹 臨風般石雕。這是“512”地震後才塑起的,幾番遠近打望,也沒弄明白其寓意。 ↑都江堰 隨意的漫步,來到了 都江堰 景區的門口。寬闊的廣場,寥無人影。景區大門,紅牆封鎖。透過關閉的鐵欄,裡面是蔥鬱樹木和飄逸的清新空氣。
同伴來了電話,才趕回酒店,與之會合。 ↑都江堰 從酒店開車出發,本意在進景區一覽。 都江堰 既是古老的宏偉工程,秦國蜀都太守李冰利用 成都 平原 西北 高、東南低的地理特點,率領廣大民眾,經過8年時間,修了一條人工河,把岷江中分為內外兩江,外江排澇, 內江 灌溉;又在分水堤尾部與離堆之間,築了一道堤併在堤下修了兩條溢洪道防 洪沙 ,使 成都 平原實現自流灌溉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至此,已是二千多年。 都江堰 ,在今天,煥發出了時代的青春。2000年11月29日晚,在 澳大利亞 亞昆仕 蘭州 凱恩斯 市召開的第24屆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上決定: 青城山 和 都江堰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特別是在“512”地震之後, 都江堰 經歷了巨大陣痛之後,再一次實現了“鳳凰涅槃”。 ↑都江堰 車到停車場,便有一熱情婦女叩開車門,她給出了一個價優而更多視角觀 都江堰 的方案。我們便接受了她的服務。不過,過後才知道,這個方案其實就是不進入景區內,而從城市的多方位,包圍似的游覽,其實也就是遠觀罷了。雖有被忽悠之感,不過,這種方式確實讓我們領略到這個時代工程的另一種瞭解方式。
在她的帶領下,我們繞過城區,駛往城區邊上的高處,去瞭望其全景。車過城區,震後複蘇的 都江堰 ,更多了建築的文化。這樣的牌坊,這樣的古色古香,遍佈 都江堰 新城 。 ↑都江堰
其實,這個熱心人是個野導游。她所謂的少花錢而多觀景就是讓我們不進景區,免了門票,我們只在景區外“環游”。既已上當,就隨她而去吧。她首先把我們帶到 都江堰 背後的二王廟。二王廟是祭祀修建 都江堰 的李冰父子的。沒有門票,進不去,只在門口隔門而懷敬仰。這裡也是景區的一道大門,但游客一般少有從這裡進入,所以顯得門庭冷落。 ↑都江堰 二王廟的公路對面,有個小山坡。一條狹窄公路穿過而上,登臨到 都江堰 市的至高點。野導游們自行打造了一個觀景點。站在高處,舉目一望, 都江堰 全貌盡收眼底。 都江堰 三大工程之一的魚咀工程更是一目瞭然。岷江流至此,一狀似魚咀的堤壩把岷江分為內外二江。 內江 以引水灌溉為主,外江以泄洪排沙為主。 ↑都江堰 都江堰 三大工程之一的魚嘴上方,從上游的紫坪湖歸順後的岷江水緩緩而到。八月正值漲水天,但這裡的水卻是多而不激,清而不濁。漫漫鋪展開來,淹沒了小樹綠草,兩岸的樹枝拂著水面,河中的顯露出青洲,呈現出一幅詩意的畫面。 ↑都江堰
從觀景臺下來,沿岷江上行,到達紫坪湖壩底。一道幾十米高的堤壩,把岷江水擋在壩的上方,不僅發電、灌溉,還豐富了 都江堰 的旅游。在“512”地震時,全靠這個 平湖 ,成了通往重災區 映秀 的唯一 通道 ,這裡,也成了抗震救災的生命線。 ↑都江堰
沿公路蜿蜒而上,高峽 平湖 碧波蕩漾,清清湖水,倒映著青山。八月的天氣竟然沒在灼熱太陽,微風拂來陣陣涼風,很是愜意。平靜的湖面,像一面明鏡。就是在這裡,當年進入 映秀 的第一支救援部隊從此出發,無數的衝鋒舟冒著兩岸山石垮塌的危險,連接起來與外面聯繫的生命線。 ↑紫坪鋪水庫 湖的一岸,已經建成了一個地震博物館。還沒正式開放,但門口的那幅雕塑的畫面,是我們太熟悉的主題。萬眾一心,是抗擊地震最感動的情結。看到它,又禁不住的心潮澎湃。 ↑紫坪鋪水庫 重又回到 都江堰 經寶瓶口的出水處,這也是 都江堰 三大工程之一。寶瓶口位於離堆側畔,是岷江經飛沙堰後形成的 內江 的咽喉。我們在景區的對岸觀景,對面是伏龍觀。 ↑都江堰
岷江岸邊,伏龍觀對面,一排小餐館。樹枝上的幌子,勾起了食欲。但我早看好了,南橋下麵兩岸的啤酒街更有風情 和美 食。先忍著點,計划著在那兒去吃會更有感覺吧。 ↑都江堰
來到南橋。南橋是 都江堰 人的深愛。不僅因為這座橋提供了兩岸來往的便利,更因為他的存在,讓人們常常憶起那些對 都江堰 貢獻頗大並清廉如水的古人。南橋這地方原本沒橋,以前行人受江水阻隔,往來十分不便。清光緒四年, 四川 總督丁寶楨大修 都江堰 。工程完畢後,尚有一筆不小的工程餘款,按當時的規定,丁寶楨們可以理所當然的將這筆銀子收入自己腰巴。可貴的是,他們卻用這筆錢架起了南橋。而丁寶楨死後竟連買一副薄棺的錢也沒有。也許正因為如此,南橋不僅作為一道風景地站立於 內江 之上,它更將作為一種景仰站立在人民心中。 都江堰 2010年6月24日 - 我行我數 - 47533419 的博客
今之南橋,五孔,三層重疊翹角飛檐。橋頭重檐彩塑珍禽異獸和各種民間傳說戲劇人物。兩端橋頭亭上圓柱上,刻有書法楹聯;左右兩廊內壁上還有精工繪製的山水風景和神話傳說壁畫及書法作品,儼然就是一座詩化的畫廊。 ↑南橋 走上南橋,橋上是人來熙攘。這裡已不僅是兩岸的過往地,這裡本身也是個旅游觀景和游人游玩的地方。駐足觀景,坐在橋廊上讀書閑聊,換著不同的角度拍照留,品讀著畫廊上的字畫題聯。一個卡通娃娃成了孩子們追逐的喜歡,連一些成人都看著他而忍俊不禁。 ↑南橋
佇立南橋,憑欄而望,遙見伏龍觀的一角高踞於離堆,寶瓶口洶涌著一江碧流。正值盛夏,而這裡,滿江雪浪,峽風送爽,那份甜心的清涼讓人們逗留於此,不忍離去。 ↑南橋 ↑都江堰
過了南橋的橋頭,順著河邊,是一長排木構瓦頂的敞廊,裡邊擺放了桌椅,有些客人坐在那兒,有的在喝茶,有的在打麻,更有好多的美食。
已過正午,我們被這裡鮮活的魚、清綠的菜所強烈勾引,老闆娘一招呼我們就急切的在臨河邊選了一個長廊下露天的位置。一會兒功夫,菜就上來了。身邊是南橋畫棟、奔涌江水,桌上的佳釀菜餚,還有心儀的同伴,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暢想,真是一頓美餐啊!
換個角度看名勝,帶個憧憬度周末。一種別樣的記憶,長留心中。
都江堰 之旅,卻沒有進入到景區里,隔著圍牆看寶瓶口,站在山上望魚嘴,都不算真正欣賞到了風景的核心。就種旅行,是不是徵兆了這場愛情,雖有美麗的開始,卻最終沒有完美的結局。
午飯之後,開車前往震後的 映秀 。經過一場劫難之後,那裡也變成了花園小鎮。上次去的時候,它還是震後的餘痛中,而今,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新面貌呢?
鳳凰涅磐,映秀換新顏——映秀周末的自駕,經 成都 ,游 都江堰 ,前往重災區的 映秀 。一路走了,都是在 四川 大地震中名聲大振之地。一場浩劫,曾經帶給這片土地傷痕纍纍、滿目蒼痍。三年過去了,斷裂的青山在恢復生機,渾濁的河流又見清澈,倒塌的房屋重 新建 起,傷痛的內心正在愈合……
曾經強烈陣痛的 映秀 如今會是一個怎麼的面容?2009年的國慶去看望過它,那時,一切都還在複蘇之中。一年多過去了,它還好嗎?因為這份牽掛,車子的速度在修複的公路上提升著。
滔滔岷江像是溫順了許多。此前車子只能停在江畔,這裡與 映秀 還隔著厚厚的大山,需要步行過一個尚未建好的隧道才能進入到 映秀 。如今,橋已架好,路也順暢,一路暢通,直接就開到了鎮。
這是 映秀 嗎?不敢相認!連停車場都像花園一般,進入鎮里的道路平坦而且鋪滿鮮花、樹木蔥鬱。鳳凰涅磐, 映秀 重生。地震三年之後, 映秀 已從廢墟中站立起來,這裡街道整潔,建築一新,亭台水榭,人來車往,成為了熱線的AAAAA景區了。今天的 映秀 ,怎不讓人欣然的刮目相看。
地震之前,這裡是偏僻與落後;地震帶給了它巨大的災難與傷痛;震後重生的新 映秀 ,是美麗溫馨、適合人居的溫馨小鎮。今天的 映秀 ,成為了名符其實的”金羌門戶”。 ↑映秀地震遺址
不敢相認,卻這裡真真切切就是 映秀 。沿著新街漫步,居民們面容平靜,終於從悲痛的夢魘中走出;過往的游客紛紛拍照留念,眼前的情形與地震時的對照在心中引發了另一場地震。我邊走邊在找尋兩年前的影子。在 新建 的具有現代色彩的一幢圓形建築的旁邊,終見到那傾斜的學校和那面一直飄揚的國旗。那不是漩口中學嗎? ↑映秀地震遺址
我欣賞著新 映秀 的震後新貌,也找尋著記憶中的那些特別的印記。 比如 ,漩口中學。朝著國旗的方向,我徑直而去。那讓人震撼的場景被完整的保留,成為了永遠不能忘卻的遺址。震裂的時鐘模型定格在14:28分。記錄 中國 人民抗震英雄事跡的碑文“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和英雄形象的旗幟雕塑矗立在左側;鮮花、松柏組成了地震紀念的祭壇,供人們悼念;主題雕塑後面是保持了震前的位置、沒有發生垮塌的教學樓樓梯間,上面高高飄揚著五星紅旗;地震發生後的學校教學樓有半截斜埋在地下、旁邊的學生宿舍樓呈S形傾斜;在開裂而未坍塌的宿舍樓牆上掛著“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巨幅標語等。這也是國家規劃中的地震遺址博物館之一。 ↑映秀地震遺址
保持著地震原貌的還有幾幢震裂的大樓。是尚未來得及拆除,還是要留著建地震博物館?心裡一邊在疑問,一邊是不敢想象的地震來臨時的情形。官方公佈的數字, 映秀 在地震中的死亡人數是6566人,當地人說實際數字會遠遠超過。看著眼前的危樓,不能不相信那場災難的慘痛。 ↑映秀地震遺址
雖然重建的新 映秀 ,也讓小鎮換了容顏,記憶中那幾個特別的場景是我再訪時的尋找。飛來石已經成為“512”的標誌。5.12大地震瞬間,天崩地裂般的震晃,山坡上許多石頭蹦下來,有的落在山腳,有的翻過鍋爐滾進岷江,可是其中一個長11米,高8米、寬3米,重心很高的巨石卻滾過公路,倒插在江邊。可喜的看到天崩石的旁邊豎立的新 映秀 的規劃圖,一個更美的 映秀 在我們的期待中成為現實。 ↑映秀地震遺址
天崩石面向著震源點牛圈溝的方向。這裡和上次來的時候相差不大,還是破落而零亂。紛亂的石礫填滿了山溝,山溝深得營救的時候根本沒法挖掘。而在地下,是整整一個村莊。不同的是在那裡搭起了布棚有幾家賣著小商品的幸存的當地居民。來的游客不停的問起地震時的情形,她們在做著小生意的同時,還得一遍又一遍的回顧著痛心的災難和災難中失去的親人。不愛在旅游區購買的我也出於一種救助的心情,花了120元,買了一塊水晶中的 映秀 。 ↑映秀地震遺址
岷江岸邊, 新建 的居民房,統一設計,一樓開餐館商鋪,二三樓居住,背倚青山,門前碧水,集居住、醫療、教育一系列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好一個具有濃郁藏羌特色的濱湖山地 新城 。 ↑映秀地震遺址
滔滔岷江,穿鎮而過。巍巍石橋,橫跨兩岸。從512至今天,那場地震,如澎湃江水,洗禮了這方偏遠的山地;新架的橋梁,把複蘇的人們從災難送達美好。嶄新的 映秀 ,已經有了寬敞整潔的馬路、藏羌風情的民宅、堅固現代的學校、流光溢彩的鄉鎮!這是對不幸遇難的同胞和英勇獻身的抗震救災烈士們最好的告慰!
↑映秀地震遺址 震後古鎮重揚藏羌風情——水磨羌寨離開 映秀 ,往西。心情沉重著。那場地球的災難,那些游離的亡靈,陰霾般的情緒堵在胸口。車上很長時間的沉默,都不知餘下的行駛方向。路邊正好一紫色路牌指引著離 映秀 不遠的地方的 水磨古鎮 ,才有了前行的方向和轉化情緒的新的目的地。
只有兩個人的越野車上,車載音樂終於打破沉默。一路上的風景讓心情有了些舒展。翻山越嶺的道路雖然曲折也還平坦,這些區域都是“512”的重災區,道路應該都是地震後新修的。水磨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於我們,它是陌生的。因為陌生,才更有去認識它的興趣。
沿著岷江支流壽溪河而行,兩岸的田園、房舍、路人,越來越重的羌族風情,應該近了吧。當視野里出現了蒼山之下那高高聳立的羌寨特有的紅牆柱門,以及那一片古色古香的黑瓦木房的建築,我倆異口同聲道:“到了!” ↑水磨古鎮
水磨,藏羌古鎮,早在商代就享有“ 長壽 之鄉”的美譽,時稱老人村,後更名為水磨至今。
建築、道路,卻是嶄新的痕跡。緣於地震的破壞,才有重建之新姿。水磨鎮既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融區,因是 廣東 省的援建,災後重建的水磨賦予其厚重的南粵新元素,內地風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輝映,西蜀人文和禪佛文化聯袂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