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冰峰萬年雪 浪跡川西一萬里
↑壤塘 突然旁邊一個經堂“失火”了,但是看僧人的表情卻一點不著急,特別是小喇嘛們的臉都笑開了花。那麼,這一定不是什麼災難,我們走過去一探究竟。 ↑壤塘 原來,是僧人們在煨桑……
這是我見過規模最大的煨桑了!
ps:
煨桑的含義:“桑”是藏語,其本意為“清洗、消除、驅除”等凈化之意。但以其薰燃過程、人們煨桑時的心態以及所用物品來看,則是一個很明顯的供奉儀式。所以煨桑有兩層含義,一是凈化,二是祭祀獻供,因為煨桑時除點燃有香味的脫水的柏技和香草外,還有糌粑、炒青稞、茶葉、糖、蘋果、清水等眾多食品,確有祭祀奉供之意。所以有人將其譯為“祭祀煙火”、“焚香祭”、“煙祭”等,看來都是較確切的意譯。
煨桑的程序:在藏區,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煙。所以無論你走到寺院或百姓家,你都會發現煨桑爐,而不管桑爐設在院落中央、房頂還是牆上,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最潔凈之處。煨桑時,先將柏樹枝放置桑爐內點燃,然後再撒上些許糌粑、茶葉、青稞、水果、糖等,最後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煙火揮灑三次。煨桑者口誦“六字真言”。
佛經上說,神靈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只要聞到桑煙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語稱其為“智薩”(即食味)。所以僧俗民眾總是到寺院、山頂煨桑祭神,給神靈以美味,給自己以精神解脫。 ↑壤塘 由於這裡寺廟的很多私密、經典的地方都不讓一般游客和信徒進入,更不要說拍攝了。所以我們便準備離去,但正當這時候碰到了一位貴人-棒托寺的大管家。
實在不好意思,我把大師的名字忘了,只知道微信名字叫“圓滿龍王”。很霸氣有木有~
原來他也是帶一位漢族施主來到這裡參觀、禮佛,而看到我倆聊了幾句後竟然讓我們加入了他們的隊伍,至於享受的特權嘛,看照片就知道了。 ↑壤塘 ↑壤塘 ↑壤塘 “龍王”在和藏窪寺管家簡單溝通後不但隨意讓我們參觀寺廟的任意地方,也讓我們盡情拍照。這樣我才把寺廟的金碧輝煌展現在大家眼前。
不得不說,雖然佛塔規模不及其他很多地方,但在我見過的藏傳佛教寺廟中這裡金碧輝煌的程度在全國也是排得上號的。 ↑壤塘 屋頂的壇城和佛塔交相輝映。 ↑壤塘 寶石堆起來的曼茶羅。 ↑壤塘 ↑壤塘 而這次最特殊的居然讓我們進到了寺廟的藏經閣,要知道這是寺廟中最私密的地方。 ↑壤塘 ↑壤塘 ↑壤塘 還讓我們觸碰了木製印經板,這次近距離接觸,拂去了藏金閣在我們心目中神秘的面紗,直接導致我們後來沒進 德格 印經院的大門。 ↑壤塘 寺廟核心中的核心-壇城。 ↑壤塘 受到了高規格的待遇,我們自然必須拜訪一下“龍王”所在的寺廟-棒托寺。
一頓簡單的午餐後,我們便跟隨“龍王”來到了他自己的寺廟。 ↑壤塘 這是一座背靠青山,面對草壩的寺廟,始建於元,以石刻大藏經和壯觀的塔群而聞名。高9.7米、長46米、寬13米、占地598平方米的巨大石牆,由50多萬片不規則的石經版堆積而成。石板上的經文組成了整部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兒》。它是明末清初60多位石匠9年不間斷辛勤工作的成果。 ↑壤塘 ↑壤塘 ↑壤塘 棒托寺的塔群也是一絕,圍繞著堆積如山的經石,39座元、明、清陸續建造的各類佛塔巍然屹立。而“龍王”和他的哥哥在這裡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座佛塔。
ps:龍王哥哥是寺廟的轉世活佛。
在“龍王”的指導下,我也認清了每座佛塔其實就是一尊象形佛像,而佛的軀體各部位都清晰用塔的部分做了標示。 ↑壤塘 ↑壤塘 ↑壤塘 “龍王”為我們講解這裡傳統的轉經筒。
不同於現在的經筒,他這裡的經筒不但用手工以牛皮毛包制,裡面的經文也是手抄而成。
按他自己的說法是這樣的經筒比機器印刷經文製成的要“靈”不少。 ↑壤塘 ↑壤塘 ↑壤塘 ↑壤塘 在棒托寺有不少元朝留下的壁畫,可以說是無價之寶。但在那場不能提及的文化災難中毀壞了不少,再加上後來的修葺不到位,如今保存完好的數量也是大不如從前了。
這也是“龍王”十分沮喪的地方。 ↑壤塘 由於之前修葺佛塔的泥水匠不懂考古,隨意就把水泥塗在了元朝的壁畫上。 ↑壤塘 最後是棒托寺的大殿。由於棒托寺正在 大興 土木,僧人都搬到另外一個地方修行,所以如今這裡並沒有人,而“龍王”始終也沒找到打開配電室的鑰匙…… ↑壤塘 我們和“龍王”在棒托寺分手後一路風塵僕僕地前往 壤塘 境內的海子山,希望在這裡拍攝到黃昏時的美景。
ps:這張照片是在車禍後拍的,即便是車禍也阻擋不了給車車拍美照的心。 ↑壤塘 但,到達海子的時候覺得這個風景太一般了,拍了個背景就下山了。在下山途中還不小心和挖掘機相撞,導致在 壤塘 差不多一星期的修車時光。
這是我見過規模最大的煨桑了!
ps:
煨桑的含義:“桑”是藏語,其本意為“清洗、消除、驅除”等凈化之意。但以其薰燃過程、人們煨桑時的心態以及所用物品來看,則是一個很明顯的供奉儀式。所以煨桑有兩層含義,一是凈化,二是祭祀獻供,因為煨桑時除點燃有香味的脫水的柏技和香草外,還有糌粑、炒青稞、茶葉、糖、蘋果、清水等眾多食品,確有祭祀奉供之意。所以有人將其譯為“祭祀煙火”、“焚香祭”、“煙祭”等,看來都是較確切的意譯。
煨桑的程序:在藏區,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煙。所以無論你走到寺院或百姓家,你都會發現煨桑爐,而不管桑爐設在院落中央、房頂還是牆上,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最潔凈之處。煨桑時,先將柏樹枝放置桑爐內點燃,然後再撒上些許糌粑、茶葉、青稞、水果、糖等,最後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煙火揮灑三次。煨桑者口誦“六字真言”。
佛經上說,神靈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只要聞到桑煙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語稱其為“智薩”(即食味)。所以僧俗民眾總是到寺院、山頂煨桑祭神,給神靈以美味,給自己以精神解脫。 ↑壤塘 由於這裡寺廟的很多私密、經典的地方都不讓一般游客和信徒進入,更不要說拍攝了。所以我們便準備離去,但正當這時候碰到了一位貴人-棒托寺的大管家。
實在不好意思,我把大師的名字忘了,只知道微信名字叫“圓滿龍王”。很霸氣有木有~
原來他也是帶一位漢族施主來到這裡參觀、禮佛,而看到我倆聊了幾句後竟然讓我們加入了他們的隊伍,至於享受的特權嘛,看照片就知道了。 ↑壤塘 ↑壤塘 ↑壤塘 “龍王”在和藏窪寺管家簡單溝通後不但隨意讓我們參觀寺廟的任意地方,也讓我們盡情拍照。這樣我才把寺廟的金碧輝煌展現在大家眼前。
不得不說,雖然佛塔規模不及其他很多地方,但在我見過的藏傳佛教寺廟中這裡金碧輝煌的程度在全國也是排得上號的。 ↑壤塘 屋頂的壇城和佛塔交相輝映。 ↑壤塘 寶石堆起來的曼茶羅。 ↑壤塘 ↑壤塘 而這次最特殊的居然讓我們進到了寺廟的藏經閣,要知道這是寺廟中最私密的地方。 ↑壤塘 ↑壤塘 ↑壤塘 還讓我們觸碰了木製印經板,這次近距離接觸,拂去了藏金閣在我們心目中神秘的面紗,直接導致我們後來沒進 德格 印經院的大門。 ↑壤塘 寺廟核心中的核心-壇城。 ↑壤塘 受到了高規格的待遇,我們自然必須拜訪一下“龍王”所在的寺廟-棒托寺。
一頓簡單的午餐後,我們便跟隨“龍王”來到了他自己的寺廟。 ↑壤塘 這是一座背靠青山,面對草壩的寺廟,始建於元,以石刻大藏經和壯觀的塔群而聞名。高9.7米、長46米、寬13米、占地598平方米的巨大石牆,由50多萬片不規則的石經版堆積而成。石板上的經文組成了整部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兒》。它是明末清初60多位石匠9年不間斷辛勤工作的成果。 ↑壤塘 ↑壤塘 ↑壤塘 棒托寺的塔群也是一絕,圍繞著堆積如山的經石,39座元、明、清陸續建造的各類佛塔巍然屹立。而“龍王”和他的哥哥在這裡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座佛塔。
ps:龍王哥哥是寺廟的轉世活佛。
在“龍王”的指導下,我也認清了每座佛塔其實就是一尊象形佛像,而佛的軀體各部位都清晰用塔的部分做了標示。 ↑壤塘 ↑壤塘 ↑壤塘 “龍王”為我們講解這裡傳統的轉經筒。
不同於現在的經筒,他這裡的經筒不但用手工以牛皮毛包制,裡面的經文也是手抄而成。
按他自己的說法是這樣的經筒比機器印刷經文製成的要“靈”不少。 ↑壤塘 ↑壤塘 ↑壤塘 ↑壤塘 在棒托寺有不少元朝留下的壁畫,可以說是無價之寶。但在那場不能提及的文化災難中毀壞了不少,再加上後來的修葺不到位,如今保存完好的數量也是大不如從前了。
這也是“龍王”十分沮喪的地方。 ↑壤塘 由於之前修葺佛塔的泥水匠不懂考古,隨意就把水泥塗在了元朝的壁畫上。 ↑壤塘 最後是棒托寺的大殿。由於棒托寺正在 大興 土木,僧人都搬到另外一個地方修行,所以如今這裡並沒有人,而“龍王”始終也沒找到打開配電室的鑰匙…… ↑壤塘 我們和“龍王”在棒托寺分手後一路風塵僕僕地前往 壤塘 境內的海子山,希望在這裡拍攝到黃昏時的美景。
ps:這張照片是在車禍後拍的,即便是車禍也阻擋不了給車車拍美照的心。 ↑壤塘 但,到達海子的時候覺得這個風景太一般了,拍了個背景就下山了。在下山途中還不小心和挖掘機相撞,導致在 壤塘 差不多一星期的修車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