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拂面,同你一起去『香港』過情人節
印象香港香港 的處境微妙。以往總是不解身邊的人為何不厭其煩,僅僅抱以掃貨的目的就能用掉一次旅行機會。而我卻從未將它作為旅行首選地。
印象里的 香港 應該是活在書香和電影里的,華洋雜處,歌舞升平,充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和巨型廣告牌,真是既發達又市井。可是如果有一天,在 香港 也能隱匿於世外,找到純粹與自然的樂趣,我想這才是一個與眾不同的 香港 。 ↑大澳 ↑石澳後灘 ↑香港中文大學 ↑太平山頂 ↑中環 帶著工作狂的旅行 ↑大澳 還是老伙伴,我和他。
雖然生活中相愛相殺,但依然能在下個風景處和好。在 香港 的五天四晚,我們度過了一個除夕,一個情人節。
如果你要問我這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麼,那就是書童在旅途中完美融合了“工作狂魔+寵妻狂魔”的雙重角色,白天陪我流連於繁華喧鬧的 香港 街頭,夜幕降臨他就開始奮筆疾書完成未盡的工作。
那天二雷來杭見我,閑聊中調侃自己說,也許以後我的游記都應該叫做“帶著工作狂去旅行”。手機里存著書童各種各樣的工作照,扛著攝像機在公交車上,地鐵上,火車上,就連這次去 香港 落地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星巴克連上wifi傳輸文件......作為一名扎實的新聞工作者,你確實是我見到過最敬業、最認真、最負責、最最愛工作不愛老婆的選手,希望這一段你們領導看到了可以給你加薪喲。
也正因為上述種種,加之 香港 本就不是一個可以按部就班旅行的城市,所以本次旅途充滿著隨心,和無所謂。吃了五天海皇粥記,徒步登頂太 平山 ,那些尚不記得名字的建築和恍若夢中見過的天空,都沒有很清晰,我無法繪聲繪色描繪出一個色彩紛呈的 香港 ,眾說紛紜、千人千面,在這個多元的熔爐里,閑適的旅行?不存在的。也許只有當我像書(陀)童(螺)一樣忙碌起來,才能體會到什麼是最Local的 香港 旅行。
微博:@天唱
微信公眾號:天海間一號
................................................................ 傳說中這裡要加視頻?
等工作狂忙完吧 城市中的暗夜森林 ↑美孚地鐵站 寸土寸金的 香港 ,早在開埠之初就有著“十尺樓房五尺金”的說法,樓房密集,高聳入天。大概只剩餘天空還有利用價值,所以這裡的房子直直地往天上長,樓與樓之間的間距異常狹窄。
一部分在天,一部分在山。歪打正著將酒店訂在半山之上,從 深圳 的飛機落地,到海關入口,落馬洲、紅磡、中環,落腳點就在這樣等寬等高的高樓中。 ↑文化旅館 - 翠雅山房 也不知道是不是跟我玩久了,被我的智慧所感染,書童在訂酒店這方面終於開了竅。既然地面不行,山上總可以了。美孚地鐵站旁,饒宗頤國學大師紀念館之上,在這青山翠植當中,幾幢白房子就這樣成為我們幾天旅行的住處。
清晨被蟲鳴鳥叫包圍,夜晚除了星空,聽不見半點汽車鳴笛的聲音。那幾天倦鳥歸巢時,總因走在這彎彎的樓梯上,抬頭望見紫色的天空和俯瞰人間的視角而倍感欣慰。 ↑文化旅館 - 翠雅山房 ↑文化旅館 - 翠雅山房 ↑文化旅館 - 翠雅山房 ↑點點心點心專門店 ↑點點心點心專門店 放下行李,抵港第一件事是將飢腸轆轆的胃交給美食清單上那些垂涎已久的食物,這是撫慰一個旅人最妥帖的方式。
點點心雖然是第一餐,但大概也是最難忘的一頓了。難得不用等位,在僅有的一個方桌前坐下,瞥了一眼周邊食客的餐桌,按照出現概率最高的點了幾樣。菠蘿包、蝦餃、虎皮鳳爪,用蒸籠或小盤端上來,滿滿擺上一桌,未吃先飽腹,獲得極大的滿足。
我一直沒有點菜技巧,也缺乏對美食強烈的熱情,但在茶餐廳的喜愛上卻是沒來由的。喜歡那份隨意和自由,不用講究多麼得體的穿著,卻也能在落座那一刻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小小的餐廳里往往在牆壁上貼著餐廳老闆與某位明星的合照,懷舊又充滿lomo風。不管是上班族、學生黨還是明星,人們在這裡談事情、聊八卦直到深夜,在港系文化里那份喜愛深入骨髓,這一切都在默默見證著 香港 生活的變遷。
地址:佐敦文匯街28號,只收港幣現金和八達通刷卡。 五彩斑斕的街景,一輛明黃麵包車,破舊巷道中雜亂的手推車,重疊粘貼的艷麗海報。衝突、對比,魚龍混雜卻又生機勃勃。我總以為,從這裡開始才算開啟了 香港 旅行的第一天。 ↑廟街 香港 的舊,是有質感的舊,就像是在顏色飽滿的油畫布上很自然地擁有了頗具藝術感的褶皺,哪怕再隨意地增加了一筆也並不會破壞它原有的美感。
曾在一本書里看到一句懇切的話: 香港 最好的東西就是不是 香港 的東西,而“世界”就是一個用以取代“本地”的理由。於是對於這座城市來說,最具異國情調的“蘭桂坊”、荷里道活櫥窗里的“唐三彩”、平民夜總會“廟街”....都成了熱鬧的文化展示窗。
我們總是嘗試對這裡多一分的瞭解,相信自己的觀察真實於任何書面的描述,所以才願意不厭其煩的多來光顧幾遍。就像我好像說不出 香港 的“美麗”,但它自始至終都未給我以陌生感,哪怕是在我腦迴路里一直都頂詰屈聱牙的粵語,也因為書童的斜杠技能(自封“粵語八級”)稀釋了,這大概就是模擬的“家鄉”吧。 街道兩旁林立的商鋪,滿大街的卓悅、SASA、絲襪奶茶,每一種都是帶有濃郁地域元素的 香港 符號。它們無數次地出現在我的潛意識里,仿佛設定好的街道、行人與故事情節似曾相識。而旅行也不過是一場求證,看看它是否與自己的夢境雷同。 //港系二樓書店 ↑田園書屋 西洋菜街五十二號,二樓,得來全不費功夫。雖開在鬧市,卻隱匿在一派紅黃藍綠和熙熙攘攘的招牌和人群中,如果不是刻意來尋書,怕是會一閃而過。
以“田園書屋”為代表的書舍在旺角一帶十分密集,短短百米的繁華街道中,竟藏著數家令書友視若珍寶的港系書店。而這些書店大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往往處於一座高樓中的二層,也因此被戲謔地稱為“二樓書店”。
不管是主打青春文學的春藤書房,當年流出張愛玲手稿的新亞,還是以舊書、禁書聞名的梅馨書舍,在實體書店如今哀鴻遍野的處境之下,還能在人聲鼎沸的商業帝國中恍然置身於一片古舊書籍的天地中,而這當中更不乏罕見的絕版書物,大概沒有什麼比這更值得興奮的了。 ↑田園書屋 田園書屋可以說是這其中最資深的“二樓書店”,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與其它書店不同的是,它既售書也出版,更有著張揚的“禁書”人設。
躡手躡腳登樓,推開窄窄的一道舊門。很難想象的是,在這樣一個近乎逼仄的二三十平米內,港台小說、醫卜星相、大陸舊書均有一席之地;繁簡體書籍整齊有序,卻分門別類地貼牆擺放。高高的書山,矮矮的書牆反而剝奪了人的空間,相傳“如果在田園找不到想要的書,那麼別的地方也一定找不到”。
每一個人 都安 靜地沉浸在面前的書籍,投入在字裡行間與讀本所營造的避難所里。上個世界五十年代, 香港 匯聚了各類文化名人,傳統與現代在這裡碰撞,加之殖民地的政治背景,鴛鴦蝴蝶派、傳統戲曲、文藝武俠電影等各類新鮮文藝形式都在這裡得到保留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到了八十年代也因此獲得了包容開放的“ 香港 文學”一個章節,被寫進 中國 現代文學史,我們把這一時期的藝術特征概括為“雅俗共賞”。
印象里的 香港 應該是活在書香和電影里的,華洋雜處,歌舞升平,充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和巨型廣告牌,真是既發達又市井。可是如果有一天,在 香港 也能隱匿於世外,找到純粹與自然的樂趣,我想這才是一個與眾不同的 香港 。 ↑大澳 ↑石澳後灘 ↑香港中文大學 ↑太平山頂 ↑中環 帶著工作狂的旅行 ↑大澳 還是老伙伴,我和他。
雖然生活中相愛相殺,但依然能在下個風景處和好。在 香港 的五天四晚,我們度過了一個除夕,一個情人節。
如果你要問我這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麼,那就是書童在旅途中完美融合了“工作狂魔+寵妻狂魔”的雙重角色,白天陪我流連於繁華喧鬧的 香港 街頭,夜幕降臨他就開始奮筆疾書完成未盡的工作。
那天二雷來杭見我,閑聊中調侃自己說,也許以後我的游記都應該叫做“帶著工作狂去旅行”。手機里存著書童各種各樣的工作照,扛著攝像機在公交車上,地鐵上,火車上,就連這次去 香港 落地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星巴克連上wifi傳輸文件......作為一名扎實的新聞工作者,你確實是我見到過最敬業、最認真、最負責、最最愛工作不愛老婆的選手,希望這一段你們領導看到了可以給你加薪喲。
也正因為上述種種,加之 香港 本就不是一個可以按部就班旅行的城市,所以本次旅途充滿著隨心,和無所謂。吃了五天海皇粥記,徒步登頂太 平山 ,那些尚不記得名字的建築和恍若夢中見過的天空,都沒有很清晰,我無法繪聲繪色描繪出一個色彩紛呈的 香港 ,眾說紛紜、千人千面,在這個多元的熔爐里,閑適的旅行?不存在的。也許只有當我像書(陀)童(螺)一樣忙碌起來,才能體會到什麼是最Local的 香港 旅行。
微博:@天唱
微信公眾號:天海間一號
................................................................ 傳說中這裡要加視頻?
等工作狂忙完吧 城市中的暗夜森林 ↑美孚地鐵站 寸土寸金的 香港 ,早在開埠之初就有著“十尺樓房五尺金”的說法,樓房密集,高聳入天。大概只剩餘天空還有利用價值,所以這裡的房子直直地往天上長,樓與樓之間的間距異常狹窄。
一部分在天,一部分在山。歪打正著將酒店訂在半山之上,從 深圳 的飛機落地,到海關入口,落馬洲、紅磡、中環,落腳點就在這樣等寬等高的高樓中。 ↑文化旅館 - 翠雅山房 也不知道是不是跟我玩久了,被我的智慧所感染,書童在訂酒店這方面終於開了竅。既然地面不行,山上總可以了。美孚地鐵站旁,饒宗頤國學大師紀念館之上,在這青山翠植當中,幾幢白房子就這樣成為我們幾天旅行的住處。
清晨被蟲鳴鳥叫包圍,夜晚除了星空,聽不見半點汽車鳴笛的聲音。那幾天倦鳥歸巢時,總因走在這彎彎的樓梯上,抬頭望見紫色的天空和俯瞰人間的視角而倍感欣慰。 ↑文化旅館 - 翠雅山房 ↑文化旅館 - 翠雅山房 ↑文化旅館 - 翠雅山房 ↑點點心點心專門店 ↑點點心點心專門店 放下行李,抵港第一件事是將飢腸轆轆的胃交給美食清單上那些垂涎已久的食物,這是撫慰一個旅人最妥帖的方式。
點點心雖然是第一餐,但大概也是最難忘的一頓了。難得不用等位,在僅有的一個方桌前坐下,瞥了一眼周邊食客的餐桌,按照出現概率最高的點了幾樣。菠蘿包、蝦餃、虎皮鳳爪,用蒸籠或小盤端上來,滿滿擺上一桌,未吃先飽腹,獲得極大的滿足。
我一直沒有點菜技巧,也缺乏對美食強烈的熱情,但在茶餐廳的喜愛上卻是沒來由的。喜歡那份隨意和自由,不用講究多麼得體的穿著,卻也能在落座那一刻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小小的餐廳里往往在牆壁上貼著餐廳老闆與某位明星的合照,懷舊又充滿lomo風。不管是上班族、學生黨還是明星,人們在這裡談事情、聊八卦直到深夜,在港系文化里那份喜愛深入骨髓,這一切都在默默見證著 香港 生活的變遷。
地址:佐敦文匯街28號,只收港幣現金和八達通刷卡。 五彩斑斕的街景,一輛明黃麵包車,破舊巷道中雜亂的手推車,重疊粘貼的艷麗海報。衝突、對比,魚龍混雜卻又生機勃勃。我總以為,從這裡開始才算開啟了 香港 旅行的第一天。 ↑廟街 香港 的舊,是有質感的舊,就像是在顏色飽滿的油畫布上很自然地擁有了頗具藝術感的褶皺,哪怕再隨意地增加了一筆也並不會破壞它原有的美感。
曾在一本書里看到一句懇切的話: 香港 最好的東西就是不是 香港 的東西,而“世界”就是一個用以取代“本地”的理由。於是對於這座城市來說,最具異國情調的“蘭桂坊”、荷里道活櫥窗里的“唐三彩”、平民夜總會“廟街”....都成了熱鬧的文化展示窗。
我們總是嘗試對這裡多一分的瞭解,相信自己的觀察真實於任何書面的描述,所以才願意不厭其煩的多來光顧幾遍。就像我好像說不出 香港 的“美麗”,但它自始至終都未給我以陌生感,哪怕是在我腦迴路里一直都頂詰屈聱牙的粵語,也因為書童的斜杠技能(自封“粵語八級”)稀釋了,這大概就是模擬的“家鄉”吧。 街道兩旁林立的商鋪,滿大街的卓悅、SASA、絲襪奶茶,每一種都是帶有濃郁地域元素的 香港 符號。它們無數次地出現在我的潛意識里,仿佛設定好的街道、行人與故事情節似曾相識。而旅行也不過是一場求證,看看它是否與自己的夢境雷同。 //港系二樓書店 ↑田園書屋 西洋菜街五十二號,二樓,得來全不費功夫。雖開在鬧市,卻隱匿在一派紅黃藍綠和熙熙攘攘的招牌和人群中,如果不是刻意來尋書,怕是會一閃而過。
以“田園書屋”為代表的書舍在旺角一帶十分密集,短短百米的繁華街道中,竟藏著數家令書友視若珍寶的港系書店。而這些書店大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往往處於一座高樓中的二層,也因此被戲謔地稱為“二樓書店”。
不管是主打青春文學的春藤書房,當年流出張愛玲手稿的新亞,還是以舊書、禁書聞名的梅馨書舍,在實體書店如今哀鴻遍野的處境之下,還能在人聲鼎沸的商業帝國中恍然置身於一片古舊書籍的天地中,而這當中更不乏罕見的絕版書物,大概沒有什麼比這更值得興奮的了。 ↑田園書屋 田園書屋可以說是這其中最資深的“二樓書店”,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與其它書店不同的是,它既售書也出版,更有著張揚的“禁書”人設。
躡手躡腳登樓,推開窄窄的一道舊門。很難想象的是,在這樣一個近乎逼仄的二三十平米內,港台小說、醫卜星相、大陸舊書均有一席之地;繁簡體書籍整齊有序,卻分門別類地貼牆擺放。高高的書山,矮矮的書牆反而剝奪了人的空間,相傳“如果在田園找不到想要的書,那麼別的地方也一定找不到”。
每一個人 都安 靜地沉浸在面前的書籍,投入在字裡行間與讀本所營造的避難所里。上個世界五十年代, 香港 匯聚了各類文化名人,傳統與現代在這裡碰撞,加之殖民地的政治背景,鴛鴦蝴蝶派、傳統戲曲、文藝武俠電影等各類新鮮文藝形式都在這裡得到保留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到了八十年代也因此獲得了包容開放的“ 香港 文學”一個章節,被寫進 中國 現代文學史,我們把這一時期的藝術特征概括為“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