癢 (大同—太原—平遙 7日)

高達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同時也是雲岡的標誌。
佛像形態端莊,是漢族文化傳統的表現手法;
但其臉部形象:額寬、鼻高、眼大而唇薄,卻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一千五百年來,雲岡石窟由於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毀損較為嚴重,解放前也遭到人為破環,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一千四百多個,斧鑿遺痕,至今猶在。
在過去,雲岡石窟的損壞主要是由於戰亂不斷和風雨侵蝕,隨著工業化的到來,雲岡石窟的風化、洞窟裂縫和坍塌已經非常嚴重問題之外,還加上了酸雨和煤炭粉塵污染等等
大同 是我國的煤炭之都, 上個世紀的時候,原來的108國道就從雲岡石窟邊上穿過,每天大量的拉煤廠揚起的煙塵和粉煤灰給雲岡石窟的大佛們披上了一層厚厚的黑沙,直接損害了雲岡石窟的形象,後來當地政府專門改建了公路,運煤車繞開了雲岡石窟,雲岡大佛披黑色袈裟的情況才得到解決
這也是我在 大同 3天最直觀的感受,原以為煤都自然空氣質量很差,也糾結了好久要不要帶上口罩
結果到了這裡卻發現,這裡的天湛藍湛藍的,空氣也很清新,不得不說 大同 的確花了很大的力氣治理環境


講解員告訴我們其實不然,水的侵蝕才是面臨的最大最艱難的問題
大同 的雲岡石窟里空氣較為濕潤,高溫高濕度遇到低溫的岩壁時在壁面上容易形成凝結水,長期以來由於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石窟面臨著侵蝕破壞的威脅 出於對文物的保護,在石窟前搭建了許多這樣的閣樓,一來降低了風化的影響
同時也避免了雨水的腐蝕。去的時候還有幾個窟在完成這樣的改造中,暫不對外開放。
窟內有非常多精美的壁畫,這些壁畫也展示了一個個佛教的典故,邊看邊聽講解,受益匪淺。
這樣的石窟內是禁止拍照攝影的,希望每一個到這裡游玩的人都自覺遵守,畢竟我們是有責任也有義務去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的。


淡季閉館維修中......遺憾
景區只有一個出入口,哪進哪出,不會遺漏看點,自然也不會有迷路的風險

大同 市內的兩座寺都是完整的遼金時代建築風格,所以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唐代建築遺風,氣魄宏偉,嚴整開朗
唐朝的住宅沒有實物遺留下來,但現存的唐代木結構建築保存較完好的四座,卻都位於 山西 。(佛光寺、 天台 庵、廣仁王廟、南禪寺)
何必捨近求遠趨之若鶩的東渡 日本 ,可見 山西 多值得你來
也許是真的有緣,善化寺並不分旺淡季門票,可當天剛好是處在什麼活動(具體我已經沒有印象)中,原價50的票價現價30塊



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這些泥塑,體態豐盈,栩栩如生,真是值得好好欣賞


大概寺裡人養的,難道跟佛門有關,連這裡的貓慵懶中也透露著雲淡風輕,與世無爭般的超脫



山西 大同 影壁位於 大同 市區東街路南,建於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
關於這個朱桂代王的荒誕傳說很多
這個 九龍 壁的來歷也非常有趣:據說正因為他有次到燕王朱棣府上看見了新修的一座琉璃 九龍 壁,吵嚷著回到 大同 也要造一個,並撒潑耍賴把圖樣帶回了 大同 ,要求一定要比燕王府的龍壁長二尺、高二尺、厚二寸。所以至今 大同 的 九龍 壁全國最大,故宮裡的那座也比不了它。


可是梁思成卻不相信這點,毅然決然的攜林徽因花了6年的時間,跑遍 中國 十五省二百多個縣,收集編寫 中國 建築史的資料
這其中就包括 大同 遼代寺廟群華嚴寺和善化寺
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不為功名利祿,只為身為學者的傲骨與求實,實在讓人欽佩




相傳是一位老雕工依照他女兒她生前的身態、形體、眼神雕成,並放在佛殿內顯要位置,特別把那露齒莞爾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有遼代東方維納斯的美稱 (圖片均來自網絡)
這麼美的東西,希望能夠長久的保存下去,讓更多的人欣賞到




而且火車站有車直接到晉祠,非常方便
從 太原 火車站可乘308、848、804、856路專線車可直達晉祠
市區到晉祠還是挺遠的,公交車足足乘了1個多小時
晉祠內容豐富,小半天是必須的,註意來回公車的班次,安排好游玩時間

公車是停在山腳下的,景區擴展後,從山腳下上到正門要爬個大概10-15分鐘左右
不趕時間的話,爬爬也是挺舒服自在的,景色也非常不錯
公車站也有很多小麵包車招攬生意,就是可以直接從旁邊爬坡繞上去,5分鐘就到正門了
4個人一拼也就10塊錢

我估摸著都是些旅游專業的學生,賺經驗吧
山西 旅游覺得講解是非常重要的 剛進門就會被引導到這個介紹窗下
告訴你來晉祠,到底看什麼
晉祠,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位於 山西 省 太原市 晉源區晉祠鎮
晉祠是集 中國 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晉祠不是一個朝代所完成的藝術品
始於南北朝,一直延續到清朝
每個朝代都對他加以修葺,擴充,居然沒有一點違和感
是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經典



有趣的是,楊二酉是楊廷翰之侄,伯父與侄兒,一武一文,各題名匾,一前一後,同懸於水鏡臺上,為這座戲臺增色許多.

這是古代一種增強音響效果的方法
因為有了這大瓮音箱,觀眾不論站在廟裡何處,都能聽到臺上的聲音
又不得不再次佩服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