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西行
地坑院里的人都已經遷出了,這裡就成了景區了 室內擺設 院內全景 自地坑院上來拍照,就是聞聲不見人的感覺
地坑院具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的特點,冬季窯內溫度在攝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攝氏20度左右,人們稱它是“天然空調,恆溫住宅”。進入村內,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犬吠,卻不見村舍房屋,“進村不見人,見樹不見村”就是它的真實寫照。
進村不見房 這個景點中的每個地下坑院,都是經過人工修繕的,比較乾凈比較整齊劃一,但我覺得缺少了一點當地土著原汁原味的“野趣”,大致轉了轉也索然了許多 地坑院現已經沒有人再建造了,其最晚的院子也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建造的。
對於非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 中國 式景區的作法往往是推倒重來和拆舊建新,思路簡單,急功近利。翻新過的新地坑院,耗資不菲,乾凈、整齊、美觀、大氣,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座 新建 的民俗博物館,高富帥和白富美兼而有之。但是,形似神非,唯獨感覺少了一份生氣和真實。 地坑院出入口 人住在坑裡,排水問題自然是第一大事。為此,他們在地坑院中間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稱滲坑,專門用來聚集和滲進入坑內的雨水。 通過地井排放雨水 去地坑院時在天鵝湖下車就是這個濕地公園,回來時下午2點左右時間還早就到這裡轉轉 背陰處,納涼的好地方
地坑院具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的特點,冬季窯內溫度在攝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攝氏20度左右,人們稱它是“天然空調,恆溫住宅”。進入村內,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犬吠,卻不見村舍房屋,“進村不見人,見樹不見村”就是它的真實寫照。
進村不見房 這個景點中的每個地下坑院,都是經過人工修繕的,比較乾凈比較整齊劃一,但我覺得缺少了一點當地土著原汁原味的“野趣”,大致轉了轉也索然了許多 地坑院現已經沒有人再建造了,其最晚的院子也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建造的。
對於非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 中國 式景區的作法往往是推倒重來和拆舊建新,思路簡單,急功近利。翻新過的新地坑院,耗資不菲,乾凈、整齊、美觀、大氣,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座 新建 的民俗博物館,高富帥和白富美兼而有之。但是,形似神非,唯獨感覺少了一份生氣和真實。 地坑院出入口 人住在坑裡,排水問題自然是第一大事。為此,他們在地坑院中間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稱滲坑,專門用來聚集和滲進入坑內的雨水。 通過地井排放雨水 去地坑院時在天鵝湖下車就是這個濕地公園,回來時下午2點左右時間還早就到這裡轉轉 背陰處,納涼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