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印下最美的記憶
像國家廣場上的其他紀念碑包括附近的 越南 退伍軍人紀念碑, 朝鮮 戰爭退伍軍人紀念碑和二戰紀念碑,都由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隸屬於國家廣場和紀念公園組織。自1966年10月15日起被列入國家史跡名錄,全天24小時向公眾開放。 值得慶幸的是,自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再沒有發生世界範圍的全球性戰爭。但局部戰爭一直持續不斷。很多國家還處在戰火之中。不少民眾背井離鄉,流離失所而成為難民。即使在 美國 ,由於常年卷入全球各種武裝衝突,經常有軍人在戰場上流血犧牲。 漫步在 林肯 紀念堂前的巨大水池邊,太陽即將落下,天上佈滿了紅彤彤的彩雲。火紅的晚霞映在水池中,池水變成了火紅色。仿佛是周圍戰爭紀念廣場中陣亡軍人的鮮血染紅了池水。
和平 ,享有 和平 的生活環境,這似乎是很多人自然而然,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而對於在戰火蔓延的國家和地區, 和平 是那樣無比珍貴。享受著美好生活,處在 和平 環境中的人們,請珍惜這 和平 的環境,堅決不能讓藏在陰暗角落裡的戰爭惡魔再出來給世界帶來災難。 夏天的旭日,不像春天的太陽那麼溫柔,也不像秋天的太陽那麼成熟,更不像冬天的太陽那麼含蓄,而是急匆匆火辣辣,早早地從東方升起。火紅的 朝陽 越過高高的 華盛頓 紀念碑,為 林肯 紀念堂染上了一片金色。紀念堂附近茂盛的樹林也被 朝陽 喚醒,在明亮金黃的陽光里隨著微風輕輕地搖晃著,樹葉發出嘩嘩的響聲,像是它們在交談和歡笑。松鼠和小兔子們紛紛從藏身的洞穴中睡眼惺忪地跑出來尋食;大雁野鴨們則在水池邊看著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忙著梳妝打扮。
沒有戰爭一切變的如此的美好,紀念碑警示的人們不要忘記戰爭帶來的苦難,我們要遠離戰爭,讓幸福一直這樣延續下去........ 華盛頓紀念碑在 華盛頓 特區,人們會註意到這裡和 紐約 以及其他 美國 大城 市截然不同。各種 歐洲 風格的樓房林立,史密斯學院棕紅色的塔樓; 希腊 羅馬 風格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現代風格的航空航天博物館;還有各個高大的政府辦公樓。而在 華盛頓 特區的中心,最醒目的建築就是 華盛頓 紀念碑。
華盛頓 紀念碑是一座巨型的方尖碑。據說從碑下人行道計算起它是世界最高的方尖碑,有169.6米高。它位於 華盛頓 特區的中心。它的東邊寬闊草坪的兩側是史密森學會的各個博物館,西邊巨大水池的另一側是 林肯 紀念堂。它的北側與白宮遙相呼應,南側是碧波蕩漾的潮汐湖以及湖畔的湯姆 傑克遜 紀念堂。站在紀念碑腳下仰望方尖碑,花崗石砌的碑體直衝藍天;周圍象徵著50個州的 美國 國旗迎風飛舞;隨著參觀的人流,乘電梯登上紀念碑的頂端,透過四面的瞭望窗遠眺四周, 華盛頓 特區的各種景色盡收眼底,一覽無餘。 喬治 華盛頓 是 美國 之父。他參與了 美國 獨立宣言的簽定;身為 美國 大陸軍的總司令,率領 美國 大陸軍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他也是 美國 第一任總統。 華盛頓 是絕無僅有的 美國 國家,人 民和 軍隊的傑出領袖。在歷史長河中和世界範圍內得到了極高的尊重和贊揚。以 華盛頓 命名的街道,城市,地區和州,建築,以及軍艦在 美國 比比皆是。
1799年 華盛頓 去世後十天,就有 美國 國會議員建議在 華盛頓 特區的中心修建 華盛頓 墓地供人瞻仰。由於缺乏經費,以及對墓地方案的不同意見,還有 華盛頓 的家人不願移動 華盛頓 的棺木而無法實施。 1783年,當時的 美國 國會決定在 華盛頓 特區中心修建 華盛頓 紀念碑。而在隨後的40多年裡,黨派之爭阻礙了 華盛頓 紀念碑的建立。直到1833年, 華盛頓 紀念碑的建立才正式開始設計,並於1848年開工建設。由於經費耗盡,紀念碑建築工程在1854年停工。國會中黨派之間意見不同使急需的經費法案無法通過和撥款,接著南北戰爭1861年爆發,戰爭之後又急需資金恢復經濟。 華盛頓 紀念碑的建設在停工23年後的1877年才重新動工,並於1884年建成,1888年正式向眾開放。
華盛頓 紀念碑的建設歷時前後40多年,幾經坎坷。其中停工23年。在遠處仔細觀看紀念碑,可以看到紀念碑的碑身在46米左右上下是不同的顏色。這就是紀念碑分兩個階段建設而留下的痕跡。 在 華盛頓 紀念碑的建設中, 美國 向世界各國徵集紀念碑文和紀念品。這些碑文被砌在碑體的內部。乘坐觀光電梯時,可以看到各種碑文。如果仔細觀察,游客會發現一塊中文碑文。這塊中文石碑是當時大清國 浙江 寧波 府鐫贈 美國 華盛頓 紀念塔的,上面刻著徐繼畬所著《瀛寰志略》里的一段話:按 華盛頓 ,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餘嘗見其畫像,氣魄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米利堅合眾國以為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 華盛頓 為稱首哉!
譯成白話文就是:“ 華盛頓 真的是一位與普通人不同的人物。他發動起義的勇猛程度超過陳勝吳廣,割據一方的雄才大略超過曹操劉備。雖然已經如劉邦一般手提三尺之劍,開拓萬里 江山 ,卻不貪戀於名號地位,也不將地位世襲給子孫後代,而是建立了選舉的制度,這種將天下交給天下人共有的做法,讓人感到堯、舜、禹三王時代推舉禪讓的遺風。他治理國家崇尚讓步,善待民生,不推 崇武 力,這一點也和其他各國不同。我曾經看到過他的畫像,感到他的相貌和氣度雄健剛毅,超過一般人,真的是人中的豪傑啊。美利堅合眾國這個國家,國土縱橫達到萬里,卻不設置王侯之類的封號,不遵循世襲爵位的常規,而將國家的權力交給公眾來行使,開創了從古到今從未有過的局面,這是何等的奇特?大概西方從古到今的人物,都不能不以 華盛頓 為第一啊!”(譯文來自網絡)
那麼徐繼畬是何許人也人?他寫的話又怎麼刻上石碑而砌在 華盛頓 紀念碑里呢?
徐繼畬是1795年出生的 山西 人,他31歲中進士,1846年任 福建 巡撫。當時鴉片戰爭後的 中國 一片衰敗,飽受西方列強欺凌。徐繼畬苦心鑽研,博覽群書,尋找救國救民之路,併在1848年完成了 亞洲 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地理的著作《瀛寰志略》。 寧波 維新人士張斯桂熟讀過《瀛寰志略》,尤其嘆服徐繼畬對 華盛頓 的評論。於是就把這事告訴了他的 美國 學生丁韙良。丁韙良是 美國 的傳教士,他知道 美國 政府在海外徵集與 華盛頓 紀念碑有關的物品,於是將《瀛寰志略》有關 華盛頓 的評論文字刻在一塊石碑上面。1853年,丁韙良把這塊漢字石碑送到 美國 。使得這塊漢字石碑能進入了 華盛頓 紀念碑。成為中美友好交流的重要象徵。
1998年, 美國 總統克 林頓 訪華,在 北京 大學的演講中,為了說明中美 友誼 源遠流長,他談到了這塊漢字碑。他說:“從我在華盛領特區所住的白宮往窗外眺望,我們首任總統 喬治 · 華盛頓 的紀念碑高聳入雲,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這個大碑里有一個小石碑,上面刻著美利堅‘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這話並非出自 美國 人,而是由 福建 巡撫徐繼畬所寫,1853年 中國 政府將它作為禮物贈送給我國,我十分感謝這份來自 中國 的禮物。” 大屠殺紀念館大屠殺紀念館坐落於 美國 首都 華盛頓 特區內的國家廣場,是 美國 政府對二戰大屠殺悲劇的官方紀念博物館。紀念館提供大量對大屠殺歷史的真實記錄及研究,致力於幫助世界各國領導人和公民戰勝仇恨,防止種族滅絕的再次發生,增進人類尊嚴及加強全球民主意識。博物館的主要宗旨是介紹和傳播這個史無前例的悲劇的信息; 追悼及紀念那些受盡苦難的受害者;並鼓勵參觀者對大屠殺事件的道德和人性問題進行反思,提醒人們今天作為民主社會公民應盡的責任。 紀念館自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二日落成以來,已接待近四千萬人次前來參觀,其中包括大約一千多萬名學童,99位國家元首,以及來自211個國家的三千五百多位外交官員。博物館的參觀者來自世界各地,其中猶太人只占只有不到百分之十。 美國 大屠殺紀念館的收藏包括超過12750件文物,4900萬頁文字檔案,8萬張歷史照片,20萬幸存者名錄,1000小時檔案片段,圖書館資料84000冊,口述歷史見證9000份等。紀念館的研究人員記錄了從1933年至1945年在 歐洲 地區由納粹建立的42500個猶太人區和集中營中所發生的事實真相。 1933 年納粹在 德國 上臺時, 歐洲 的每個國家都有猶太人。二戰期間在 德國 占領的國家中總共生活著大約九百萬猶太人。戰爭結束時,生活在這些國家的三分之二猶太人遇難, 歐洲 猶太人的生活被永久地改變了。
1933 年,人數最多的猶太人口聚居區是 東歐 地區,其中包括 波蘭 、蘇聯、 匈牙利 和 羅馬尼亞 。許多 東歐 的猶太人生活在稱為 shtetls 的城鎮或鄉村裡,這裡猶太人口占大多數。 東歐 的猶太人作為少數民族,過著與當地主流文化相獨立的生活。他們說自己的語言:意第緒語,這種語言混合了德語和希伯來語的元素。他們閱讀意第緒語書籍,觀看意第緒語戲劇和電影。儘管許多 大城 市的年輕猶太人開始接受現代生活方式和著裝,年紀較大的人仍然身著傳統服飾,男人戴著帽子,女人小心地用假髮或圍巾遮住頭髮。
相比較而言, 西歐 ( 德國 、 法國 、 意大利 、 荷蘭 和 比利時 )的猶太人分佈較稀疏,更傾向於接受非猶太居民的文化。他們的著裝和言談與當地人相似,傳統宗教和意第緒語文化在生活中的地位也不顯得那麼重要。與 東歐 猶太人相比,他們願意接受更加正規的教育,願意在城市居住。
生活中各行各業都可見到猶太人,例如農民、男女裁縫、工廠工人、會計師、醫生、教師和小企業主。一些家庭比較富有,但更多的人則較貧困。許多兒童很早就離開學校,做手藝活或做生意,其他一些人則期望繼續完成大學學業。他們的人生道路雖然各不相同,卻有著共同的命運:20 世紀 30 年代,隨著納粹勢力的崛起,他們都淪為犧牲品,他們的生活被永久地改變了。 一些猶太人通過躲藏或從 歐洲 德占區逃離而在“最終解決”(納粹屠殺 歐洲 猶太人的計劃)中幸存下來。大部分非猶太人既沒有支持也沒有阻止“最終解決”,幫助猶太人逃跑的人相當少。幫助猶太人的動機有很多種:反對納粹種族主義、同情、宗教或道德信仰等。在極少的情況下,整個社區和個人也會幫助解救猶太人。他們這樣做的風險很大。在許多地方,為猶太人提供庇護所可以被判死刑。
1940 至 1944 年間, 法國 南部新教徒村莊 Le Chambon-sur-Lignon 的居民幫助數千難民逃離納粹的迫害,其中多數是猶太人。他們知道這樣做很危險,但仍然在宗教信仰和道德責任感的激發下毅然行事。包括許多兒童在內的難民被藏在私人住宅以及附近的天主教修道院中。Le Chambon-sur-Lignon 的居民還幫助難民偷渡到中立的 瑞士 。
歐洲 占領區的許多猶太人發起了武裝抵抗運動,猶太人或猶太人組織有計劃或自發地投入到反抗 德國 人的行動中。 法國 和 比利時 出現了猶太人游擊隊。他們在東部地區尤為活躍,在那裡,他們以叢林和猶太人區為基地與 德國 人戰鬥。由於反猶主義瀰漫,他們能夠從周圍人群中獲得的支持微乎其微。即便如此,也有 2 萬到 3 萬猶太人在 東歐 的叢林里與 德國 人作戰。
有組織地進行武裝鬥爭是猶太人反抗納粹暴行最直接的方式。但在 歐洲 的許多地區,猶太抵抗運動採取了救援、解救和精神抵抗的形式。在精神上抵抗納粹種族滅絕政策的舉動包括保留猶太文化傳統和繼續舉行宗教儀式等。 美國 的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是 美國 國家對大屠殺歷史的記錄,研究和解讀的機構,也是這個國家對大屠殺期間數百萬人的紀念碑。博物館的主要任務是推廣和傳播關於這個前所未有的悲劇的知識,保持那些受苦的人的記憶,並鼓勵其訪客反思大屠殺事件提出的道德和心靈問題,以及他們作為民主公民的責任。 博物館用應景的方式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是連接兩個展廳之間的走廊,四面牆上面全是普普通通遇難猶太人的日常生活照片。可愛的孩子,美麗的少女,意氣風發的青年,溫馨的全家福,新婚燕爾,慈祥有如鄰家奶奶的老婦人......他們或坐,或站,都是祥和幸福生活中的千姿百態。但是幽暗的走廊通向叵測前方,昏暗的燈光照不清腳下的道路,這一切都預示著照片中鮮亮的生命經過這個門,到了另一頭,就變成冰冷的死亡。
和平 ,享有 和平 的生活環境,這似乎是很多人自然而然,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而對於在戰火蔓延的國家和地區, 和平 是那樣無比珍貴。享受著美好生活,處在 和平 環境中的人們,請珍惜這 和平 的環境,堅決不能讓藏在陰暗角落裡的戰爭惡魔再出來給世界帶來災難。 夏天的旭日,不像春天的太陽那麼溫柔,也不像秋天的太陽那麼成熟,更不像冬天的太陽那麼含蓄,而是急匆匆火辣辣,早早地從東方升起。火紅的 朝陽 越過高高的 華盛頓 紀念碑,為 林肯 紀念堂染上了一片金色。紀念堂附近茂盛的樹林也被 朝陽 喚醒,在明亮金黃的陽光里隨著微風輕輕地搖晃著,樹葉發出嘩嘩的響聲,像是它們在交談和歡笑。松鼠和小兔子們紛紛從藏身的洞穴中睡眼惺忪地跑出來尋食;大雁野鴨們則在水池邊看著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忙著梳妝打扮。
沒有戰爭一切變的如此的美好,紀念碑警示的人們不要忘記戰爭帶來的苦難,我們要遠離戰爭,讓幸福一直這樣延續下去........ 華盛頓紀念碑在 華盛頓 特區,人們會註意到這裡和 紐約 以及其他 美國 大城 市截然不同。各種 歐洲 風格的樓房林立,史密斯學院棕紅色的塔樓; 希腊 羅馬 風格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現代風格的航空航天博物館;還有各個高大的政府辦公樓。而在 華盛頓 特區的中心,最醒目的建築就是 華盛頓 紀念碑。
華盛頓 紀念碑是一座巨型的方尖碑。據說從碑下人行道計算起它是世界最高的方尖碑,有169.6米高。它位於 華盛頓 特區的中心。它的東邊寬闊草坪的兩側是史密森學會的各個博物館,西邊巨大水池的另一側是 林肯 紀念堂。它的北側與白宮遙相呼應,南側是碧波蕩漾的潮汐湖以及湖畔的湯姆 傑克遜 紀念堂。站在紀念碑腳下仰望方尖碑,花崗石砌的碑體直衝藍天;周圍象徵著50個州的 美國 國旗迎風飛舞;隨著參觀的人流,乘電梯登上紀念碑的頂端,透過四面的瞭望窗遠眺四周, 華盛頓 特區的各種景色盡收眼底,一覽無餘。 喬治 華盛頓 是 美國 之父。他參與了 美國 獨立宣言的簽定;身為 美國 大陸軍的總司令,率領 美國 大陸軍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他也是 美國 第一任總統。 華盛頓 是絕無僅有的 美國 國家,人 民和 軍隊的傑出領袖。在歷史長河中和世界範圍內得到了極高的尊重和贊揚。以 華盛頓 命名的街道,城市,地區和州,建築,以及軍艦在 美國 比比皆是。
1799年 華盛頓 去世後十天,就有 美國 國會議員建議在 華盛頓 特區的中心修建 華盛頓 墓地供人瞻仰。由於缺乏經費,以及對墓地方案的不同意見,還有 華盛頓 的家人不願移動 華盛頓 的棺木而無法實施。 1783年,當時的 美國 國會決定在 華盛頓 特區中心修建 華盛頓 紀念碑。而在隨後的40多年裡,黨派之爭阻礙了 華盛頓 紀念碑的建立。直到1833年, 華盛頓 紀念碑的建立才正式開始設計,並於1848年開工建設。由於經費耗盡,紀念碑建築工程在1854年停工。國會中黨派之間意見不同使急需的經費法案無法通過和撥款,接著南北戰爭1861年爆發,戰爭之後又急需資金恢復經濟。 華盛頓 紀念碑的建設在停工23年後的1877年才重新動工,並於1884年建成,1888年正式向眾開放。
華盛頓 紀念碑的建設歷時前後40多年,幾經坎坷。其中停工23年。在遠處仔細觀看紀念碑,可以看到紀念碑的碑身在46米左右上下是不同的顏色。這就是紀念碑分兩個階段建設而留下的痕跡。 在 華盛頓 紀念碑的建設中, 美國 向世界各國徵集紀念碑文和紀念品。這些碑文被砌在碑體的內部。乘坐觀光電梯時,可以看到各種碑文。如果仔細觀察,游客會發現一塊中文碑文。這塊中文石碑是當時大清國 浙江 寧波 府鐫贈 美國 華盛頓 紀念塔的,上面刻著徐繼畬所著《瀛寰志略》里的一段話:按 華盛頓 ,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餘嘗見其畫像,氣魄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米利堅合眾國以為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 華盛頓 為稱首哉!
譯成白話文就是:“ 華盛頓 真的是一位與普通人不同的人物。他發動起義的勇猛程度超過陳勝吳廣,割據一方的雄才大略超過曹操劉備。雖然已經如劉邦一般手提三尺之劍,開拓萬里 江山 ,卻不貪戀於名號地位,也不將地位世襲給子孫後代,而是建立了選舉的制度,這種將天下交給天下人共有的做法,讓人感到堯、舜、禹三王時代推舉禪讓的遺風。他治理國家崇尚讓步,善待民生,不推 崇武 力,這一點也和其他各國不同。我曾經看到過他的畫像,感到他的相貌和氣度雄健剛毅,超過一般人,真的是人中的豪傑啊。美利堅合眾國這個國家,國土縱橫達到萬里,卻不設置王侯之類的封號,不遵循世襲爵位的常規,而將國家的權力交給公眾來行使,開創了從古到今從未有過的局面,這是何等的奇特?大概西方從古到今的人物,都不能不以 華盛頓 為第一啊!”(譯文來自網絡)
那麼徐繼畬是何許人也人?他寫的話又怎麼刻上石碑而砌在 華盛頓 紀念碑里呢?
徐繼畬是1795年出生的 山西 人,他31歲中進士,1846年任 福建 巡撫。當時鴉片戰爭後的 中國 一片衰敗,飽受西方列強欺凌。徐繼畬苦心鑽研,博覽群書,尋找救國救民之路,併在1848年完成了 亞洲 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地理的著作《瀛寰志略》。 寧波 維新人士張斯桂熟讀過《瀛寰志略》,尤其嘆服徐繼畬對 華盛頓 的評論。於是就把這事告訴了他的 美國 學生丁韙良。丁韙良是 美國 的傳教士,他知道 美國 政府在海外徵集與 華盛頓 紀念碑有關的物品,於是將《瀛寰志略》有關 華盛頓 的評論文字刻在一塊石碑上面。1853年,丁韙良把這塊漢字石碑送到 美國 。使得這塊漢字石碑能進入了 華盛頓 紀念碑。成為中美友好交流的重要象徵。
1998年, 美國 總統克 林頓 訪華,在 北京 大學的演講中,為了說明中美 友誼 源遠流長,他談到了這塊漢字碑。他說:“從我在華盛領特區所住的白宮往窗外眺望,我們首任總統 喬治 · 華盛頓 的紀念碑高聳入雲,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這個大碑里有一個小石碑,上面刻著美利堅‘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這話並非出自 美國 人,而是由 福建 巡撫徐繼畬所寫,1853年 中國 政府將它作為禮物贈送給我國,我十分感謝這份來自 中國 的禮物。” 大屠殺紀念館大屠殺紀念館坐落於 美國 首都 華盛頓 特區內的國家廣場,是 美國 政府對二戰大屠殺悲劇的官方紀念博物館。紀念館提供大量對大屠殺歷史的真實記錄及研究,致力於幫助世界各國領導人和公民戰勝仇恨,防止種族滅絕的再次發生,增進人類尊嚴及加強全球民主意識。博物館的主要宗旨是介紹和傳播這個史無前例的悲劇的信息; 追悼及紀念那些受盡苦難的受害者;並鼓勵參觀者對大屠殺事件的道德和人性問題進行反思,提醒人們今天作為民主社會公民應盡的責任。 紀念館自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二日落成以來,已接待近四千萬人次前來參觀,其中包括大約一千多萬名學童,99位國家元首,以及來自211個國家的三千五百多位外交官員。博物館的參觀者來自世界各地,其中猶太人只占只有不到百分之十。 美國 大屠殺紀念館的收藏包括超過12750件文物,4900萬頁文字檔案,8萬張歷史照片,20萬幸存者名錄,1000小時檔案片段,圖書館資料84000冊,口述歷史見證9000份等。紀念館的研究人員記錄了從1933年至1945年在 歐洲 地區由納粹建立的42500個猶太人區和集中營中所發生的事實真相。 1933 年納粹在 德國 上臺時, 歐洲 的每個國家都有猶太人。二戰期間在 德國 占領的國家中總共生活著大約九百萬猶太人。戰爭結束時,生活在這些國家的三分之二猶太人遇難, 歐洲 猶太人的生活被永久地改變了。
1933 年,人數最多的猶太人口聚居區是 東歐 地區,其中包括 波蘭 、蘇聯、 匈牙利 和 羅馬尼亞 。許多 東歐 的猶太人生活在稱為 shtetls 的城鎮或鄉村裡,這裡猶太人口占大多數。 東歐 的猶太人作為少數民族,過著與當地主流文化相獨立的生活。他們說自己的語言:意第緒語,這種語言混合了德語和希伯來語的元素。他們閱讀意第緒語書籍,觀看意第緒語戲劇和電影。儘管許多 大城 市的年輕猶太人開始接受現代生活方式和著裝,年紀較大的人仍然身著傳統服飾,男人戴著帽子,女人小心地用假髮或圍巾遮住頭髮。
相比較而言, 西歐 ( 德國 、 法國 、 意大利 、 荷蘭 和 比利時 )的猶太人分佈較稀疏,更傾向於接受非猶太居民的文化。他們的著裝和言談與當地人相似,傳統宗教和意第緒語文化在生活中的地位也不顯得那麼重要。與 東歐 猶太人相比,他們願意接受更加正規的教育,願意在城市居住。
生活中各行各業都可見到猶太人,例如農民、男女裁縫、工廠工人、會計師、醫生、教師和小企業主。一些家庭比較富有,但更多的人則較貧困。許多兒童很早就離開學校,做手藝活或做生意,其他一些人則期望繼續完成大學學業。他們的人生道路雖然各不相同,卻有著共同的命運:20 世紀 30 年代,隨著納粹勢力的崛起,他們都淪為犧牲品,他們的生活被永久地改變了。 一些猶太人通過躲藏或從 歐洲 德占區逃離而在“最終解決”(納粹屠殺 歐洲 猶太人的計劃)中幸存下來。大部分非猶太人既沒有支持也沒有阻止“最終解決”,幫助猶太人逃跑的人相當少。幫助猶太人的動機有很多種:反對納粹種族主義、同情、宗教或道德信仰等。在極少的情況下,整個社區和個人也會幫助解救猶太人。他們這樣做的風險很大。在許多地方,為猶太人提供庇護所可以被判死刑。
1940 至 1944 年間, 法國 南部新教徒村莊 Le Chambon-sur-Lignon 的居民幫助數千難民逃離納粹的迫害,其中多數是猶太人。他們知道這樣做很危險,但仍然在宗教信仰和道德責任感的激發下毅然行事。包括許多兒童在內的難民被藏在私人住宅以及附近的天主教修道院中。Le Chambon-sur-Lignon 的居民還幫助難民偷渡到中立的 瑞士 。
歐洲 占領區的許多猶太人發起了武裝抵抗運動,猶太人或猶太人組織有計劃或自發地投入到反抗 德國 人的行動中。 法國 和 比利時 出現了猶太人游擊隊。他們在東部地區尤為活躍,在那裡,他們以叢林和猶太人區為基地與 德國 人戰鬥。由於反猶主義瀰漫,他們能夠從周圍人群中獲得的支持微乎其微。即便如此,也有 2 萬到 3 萬猶太人在 東歐 的叢林里與 德國 人作戰。
有組織地進行武裝鬥爭是猶太人反抗納粹暴行最直接的方式。但在 歐洲 的許多地區,猶太抵抗運動採取了救援、解救和精神抵抗的形式。在精神上抵抗納粹種族滅絕政策的舉動包括保留猶太文化傳統和繼續舉行宗教儀式等。 美國 的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是 美國 國家對大屠殺歷史的記錄,研究和解讀的機構,也是這個國家對大屠殺期間數百萬人的紀念碑。博物館的主要任務是推廣和傳播關於這個前所未有的悲劇的知識,保持那些受苦的人的記憶,並鼓勵其訪客反思大屠殺事件提出的道德和心靈問題,以及他們作為民主公民的責任。 博物館用應景的方式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是連接兩個展廳之間的走廊,四面牆上面全是普普通通遇難猶太人的日常生活照片。可愛的孩子,美麗的少女,意氣風發的青年,溫馨的全家福,新婚燕爾,慈祥有如鄰家奶奶的老婦人......他們或坐,或站,都是祥和幸福生活中的千姿百態。但是幽暗的走廊通向叵測前方,昏暗的燈光照不清腳下的道路,這一切都預示著照片中鮮亮的生命經過這個門,到了另一頭,就變成冰冷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