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藝術之旅-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詳解
圖像當中的一列文字,不斷重覆君王的稱號和他的功績,贊揚他建造了宮殿、征服了其他人民,這種文字叫做楔形文字,是五千多年前在底格裡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發明的。 亞洲藝術中國 青銅器展廳 下麵有從商朝時期到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展品,但請註意沒有夏,因為西方學者並不承認夏朝的存在。原因是 中國 傳統文獻中雖然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在 河南 省西部發現的二裡頭文化也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 安陽 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 中國 的考古之路還是任重道遠。 商青銅鐃 商青銅觚 西 周至 東周青銅盤等青銅器 春秋青銅豆 戰國青銅鐘 青銅器兵器
關於 中國 第一個朝代夏朝,1990年,在 美國 洛杉磯 舉辦“夏文化國際研討會”,這是首次在國外進行大規模夏文化的研討,大會中心議題是夏朝是否客觀存在。會上學者大致分為三派意見,據考古學家鄒衡的總結,第一派對夏朝持否定態度,不承認其客觀存在,認為是神話傳說的時代,“持這種意見者幾乎都是歐美學者”;第二派肯定夏朝的客觀存在,“持這種意見者基本上都是 中國 (包括 臺灣 和 香港 )人或是有 中國 血統的美籍華人等”;還有第三派,他們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或不表態,持這種意見的“主要是 日本 學者”。
在 中國 的考古發現中,有一個 河南 偃師 “二裡頭文化”。從年代上說,二裡頭文化屬於夏朝。與 地中海 的各種“文明”相比, 中國 人只將二裡頭稱作“文化”。但是, 地中海 的每一個“文明”遺址,所能擁有的人口,都只有幾千人的規模,而“二裡頭文化”的規模估算可容納十五萬人左右,有的估算更高。與古 希腊 的“城邦文明”相比,“二裡頭文化”才像一個真正的城市或都城。 中國 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之所以至今都沒有宣佈“二裡頭文化”就是夏朝的都城,主要原因是受了西方近代考古學的影響,在二裡頭沒有發現大量的貴金屬。 清 景德鎮 瓷瓶 清乾隆玉雕金山圖插屏 唐三彩駱駝傭 唐三彩罐 陶器展廳 瓷器展廳 元代壁畫《藥師經變》,原屬 山西 廣勝寺。
這是在 美國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最大的一張畫面,博物館的大廳是為這張畫量身打造的。這張畫原來在 山西 洪洞 縣一個叫廣勝寺的寺廟裡邊,因寺廟年久失修危及壁畫,又無資金修繕,與其壁畫與牆壁同歸於盡,不如出賣壁畫以保廟宇。賣畫修廟實為無奈之舉,這在1930年的《重修廣勝下寺佛廟序》有詳細的記載。當時壁畫以1600大洋賣給了 美國 牙醫賽克勒,然後把畫分割成數以百塊的小面積,用膠把它粘走運到 美國 ,賽克勒以他母親的名義捐贈給了大都會博物館。
藥師佛坐在蓮花寶座上被眾神所圍繞,藥師佛在他的凈土——玻璃世界,其中的主尊坐佛兩側是大協賜 菩薩 ,右邊是觀音 菩薩 ,左邊是文殊 菩薩 ,右側左右是手執月輪的月光普照 菩薩 。
這塊東方凈土在西方的博物館中瀰漫著一種蒼涼博大的氣氛,凝視著它不禁令人肅然起敬,大都會博物館接待它的規格也展現了其如獲至寶的心情。 北魏《孝文帝禮佛圖》浮雕,原屬 洛陽 龍門 石窟。
《孝文帝禮佛圖》是一幅石灰石浮雕,大約創作於公元522-523年間。浮雕北魏孝文帝在一位僧人的引導下,緩緩走在禮佛的路上,前後簇擁著禮佛行進的隊列。《北魏皇帝禮佛圖》是佛教造像漢化的代表之作,實為當之無愧的國寶。《禮佛圖》共有兩幅,另一幅是《文昭後禮佛圖》,原先在 洛陽 龍門 石窟的 賓陽 中洞的前壁上。上世紀30年代,大都會博物館為了得到這件國寶級藝術品,通過古玩姦商岳琳,偷偷地從石壁上硬生生地鑿下,運到 美國 。但浮雕已成碎石塊,後通過對照照片一塊塊重新粘合起來。 重點來啦…… 繪畫藝術《舞蹈教室》1874年, 帆布油畫 100x140cm,鎮館之寶。
這幅畫是德加芭蕾舞女畫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也是 紐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作。畫面上的人物擁擠不堪,在眾多的少女中站著一個白髮長者。長者拄著拐杖,正在審查一個少女的表演。遠處角落裡還站著幾個盛裝的貴夫人,應該是少女們的媽媽吧。二十幾個少女動作神態不一,但個個緊張的情緒一覽無餘。這是 巴黎 舞蹈教室芭蕾舞考核的場面,德加從來沒有去過這樣的考場,只是根據傳說畫出了這一緊張繁雜的場面。二十幾個少女的動作全部來源於德 加平 常的數不清的舞女寫生。1873年,一位男中音歌手兼收藏家讓·巴提斯特·福爾,委托德加畫一幅‘有關芭蕾舞’的繪畫。畫家在完成後,對自己的作品不甚滿意,雖然福爾三番兩次來催畫,但德加卻決定重畫一幅;最後完成的就是這幅《舞蹈教室》。1875年,德加將這幅畫交給委托人福爾。後來這幅畫輾轉為 紐約 的佩因家族所收藏,並於1986年捐贈大都會博物館。構圖類似的畫在 巴黎 奧賽博物館也有一幅,畫作名稱為《舞蹈課》,那是1874年的第一屆印象畫展的參展作品。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 1834-1917),出身於金融資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個畫家。從小受藝術熏陶的德加,有著敏感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藝術教養。德加進過名門美術學校,去 意大利 學習過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臨摹過15-16世紀的許多繪畫,這讓他有著扎實的學院派功底。1865年31歲的德加就因歷史畫題材入選沙龍。但銳敏的德加很快覺察到了一股新的現代的藝術氣息,於是放棄了歷史的、唯美的學院派繪畫,代之以朴實真摯地現代化表現題材, 比如 賽馬、芭蕾舞女等等。和莫里索一樣,德加參加了全部八屆印象派畫展的七屆(除第七屆外),是不折不扣的印象派元老,但他自己卻不肯承認自己是屬於印象派。的確,德加的畫(特別是前期的)線條清晰流暢,構圖大膽,對於運動事物的瞬間描述更是爐火純青,在這點上確實更接近古典畫派。但他後期的畫,線條、層次被淡化,色彩被加強,還是具有明顯的印象派特征。 《 華盛頓 橫渡 特拉華 河》 1851年, 布面油畫 378.5x647.7cm,鎮館之寶。
這幅畫洛伊茨描繪了 美國 獨立戰爭期間, 華盛頓 在橫渡 特拉華 河的場景。1776年聖誕節夜, 喬治 · 華盛頓 率2400名士兵強渡 特拉華 河,向駐扎在特倫頓的受 大英 帝國雇用的 黑森 兵發起進攻,大獲全勝,極大地鼓舞了北軍的士氣,成為南北戰爭的一個轉折點。洛伊茨在1849年畫了他的第一個版本,但1850年的一場大火,該畫毀於他的工作室;雖然後來經修複,並被布來梅美術館所獲,但它再次毀於1942年的一次突襲轟炸。1850年,洛伊茨開始了現在這幅畫的創作,並於1851年10月在 紐約 展出,超過5萬人參觀了這幅作品。1853年,馬歇爾·羅伯茨(Marshall O. Roberts)以當時的天價10000美元買下了它,幾經易手後,最後由約翰· 斯圖爾特 ·肯尼迪(JohnStewart kennedy)於1897年捐獻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至今。這幅巨作被視作為 美國 人民不畏挫折的象徵,它占據了展廳的整個牆面,堪稱大都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2004年,該作品成為 紐約 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的一部分。作品有很多副本,其中的一幅掛在白宮西翼接待區。
埃瑪 紐埃 爾·洛伊茨(Emanuel Leutze,1816-1868)德裔 美國 畫家,以作品《 華盛頓 橫渡 特拉華 河》著名。洛伊茨出生於 德國 符騰堡 施瓦本 格明德,在童年時期來到 美國 ,成年後回到 德國 。最初他父母定居在 費城 ,之後搬到 弗雷德里克斯堡 。他從 費城 的一個肖像畫家J·A·史密斯那裡接受了最初的藝術指導。1840年,他的一副作品吸引了別人,因此得到幾個訂單,使他來到 杜塞爾多夫 ,師從卡爾弗里德萊辛。1842年,他來到 慕尼黑 ,研究柯內留斯和和卡爾巴赫的作品,次年他訪問 威尼斯 和 羅馬 。1845年他回到 杜塞爾多夫 併成婚,在那裡安家14年。晚年,他成為了國家設計學院成員。他也是 紐約 聯盟俱樂部成員,那裡收藏了他大量作品。他在 華盛頓 逝世,享年53歲。 《春光》 1873年, 布面油畫 213.4x127cm
在畫面上,一位美麗的少女把胳膊掛在情人的脖子上,投出微笑迷人的明媚眼光,半裸地依隈著情人。她是在撒嬌、還是在傾聽甜美的情話?一位俊俏的小伙子,她的情人,雄健有力的雙臂緊緊拉著鞦韆的繩索,好像是在支撐守衛著他們的愛情。小伙子略向姑娘歪著頭,是在享受她的撒嬌、還是在告訴她什麼秘密?……春天的陽光從樹叢里照過來、像舞臺聚焦燈光一樣照亮了美麗少女,溫暖的春風輕輕地掠起了她的紗衣,飽經風霜的千年老樹好象是他們的愛情見證人,每一片樹葉和每一棵花草都在為他們輕輕吟唱,……看到這個盎然春機和純美愛情的畫面,就是冷酷無比的魔鬼也會酥心醉倒。
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Pierre Auguste Cot,1837年至1883年)是 法國 “學院派”或“新古典派”藝術的著名畫家。他從師於幾個著名畫家,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W·布格羅。考特以自己的出色作品而成為19世紀世界藝術界里最傑出藝術家之一。他的代表性作品是《暴風雨》和《春光》。這兩幅作品,是全世界所有有些規模的博物館都夢寐以求獲得收藏的作品。 《暴風雨》1880年 布面油畫 234.3x156.8cm
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Pierre Auguste Cot,1837年至1883年) 法國 “學院派”或“新古典派”藝術的著名畫家。 畫面中光線和色彩的對比和互相襯托的美感力量,這是19世紀美術美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作品畫面里,背景是暗的,前景是亮的;男角色彩是暗的,女角色彩是亮的。男體力量的粗曠線條,女體力量的柔細線條,在光線和色彩中得到了鮮明的對比和彼此襯托。在考特之前,也有不少取材於《達夫 尼斯 和克洛伊》的美術作品,大都是歌頌愛情性愛的。而考特的作品《暴風雨》抓住了達夫 尼斯 和克洛伊在暴風雨中逃跑的一瞬間,表達了男女不同的性感力量之美、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自由的嚮往,無論是藝術境界還是藝術手段方面,與前人作品相比,都是更上一層樓。
考特的《暴風雨》完成於1880年,《春光》完成於1873年。如果說,《暴風雨》是考特成為世界經典藝術家的代表作的話,那麼,《春光》就是他進入世界經典藝術家行列的成名之作。《暴風雨》和《春光》成了難以分離的“姊妹作品”,展現著19世紀的 巴黎 和它的美術藝術成就。《春光》在 巴黎 造成的轟動效應是難以用文字重現的。一百多年以來,特別讓無數的人對這幅作品痴迷衷情的,不僅僅是它令人心顫的美感,還有它的傳奇經歷,而那個傳奇經歷的大部分內容至今還是個謎。 《布羅格利公主》安格爾 布面油畫 1853年121.3 x 90.8cm
布羅格利公主身著漂亮藍色綢裙,神態自如地靠在椅背邊。畫家以熟練的古典精緻寫實畫法,將這位公爵夫人恬淡的性格,十分含蓄而又抒情地表現出來:她神情專註,嘴角微露笑意,圓潤的脖頸上配戴著十字花紋的金項鏈,潔潤如玉的雙臂,纖柔的手腕上飾有晶瑩閃爍的珠翠珍寶以及透明花邊都被細膩極致地描繪如真,不同織物的質感展現在觀眾前面,令人驚嘆不已,畫家是女性美的崇拜者和表現者。此畫為安格爾73歲時所作。
讓·奧古斯特· 多米尼克 ·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是繼大衛之後 法國 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後代表。安格爾出生於 法國 西南部,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在美術和音樂方面都頗有天賦。安格爾17歲到大衛畫室學習,得到真傳。兩年後考入美術學院,獲 羅馬 大獎。5年後去 羅馬 ,把拉斐爾作為畢生崇拜的對象。其作品工整細緻,用色鮮明和諧。曾兩次去 意大利 長時間研究古典美術;在本國曾任 巴黎 藝術學院的教授多年。安格爾的聲譽如日中天時,也正是古典主義面臨終結,浪漫主義崛起的時代,他和新生的浪漫主義代表人德拉克洛瓦之間發生許多次辯論,浪漫主義強調色彩的運用,古典主義則強調輪廓的完整和構圖的嚴謹,安格爾把持的美術學院對新生的各種畫風嗤之以鼻,形成學院派風格。 《灰色宮女》安格爾 法國 1824-1834年 布面油畫 60x110cm這幅畫是一張未完成的,縮小尺寸並大大簡化的《大宮女》,大約作於1824—1834年。作於1814年、現存於 巴黎 盧浮宮的《大宮女》是安格爾的一個重要作品,體現了安格爾對理想美的構想。這個作品和《大宮女》沒有明確的聯繫,安格爾創作它的目的也不明朗。 《維納斯的誕生》卡巴內爾 法國 布面油畫 1863年 225x130cm,這幅畫作於1863年,總共繪製了兩幅,第一幅現藏於奧賽博物館,第二幅現藏於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作品1863年在沙龍展出時,引起轟動,拿破侖三世立刻購買,作為私人收藏。
亞歷山大 ·卡巴內爾(Alexandre Cabanel,1823年9月28日-1889年1月23日), 法國 學院派畫家。卡巴內爾出生於 法國 埃羅 省省會, 地中海 沿岸城市 蒙彼利埃 。他的繪畫以學院藝術風格著稱,取材以歷史,古典,及宗教題材為主。卡巴內爾的藝術可作為 法國 第二帝國和第三 共和 國時期沙龍學院派藝術的代表。卡巴內爾的歷史畫和宗教畫追求錶面的藝術效果,他的裝飾壁畫和外表華麗的盛裝肖像畫在上流社會享有很高的聲譽。 《拉瓦錫和他的妻子》大衛 法國 1788年 布面油畫 259.7x194.6cm
這幅畫作是大衛在巔峰時期為 安東 萬·洛朗·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夫婦創作的肖像畫。德拉瓦錫是 法國 貴族,18世紀著名的化學家,在化學史和生物史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如今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他使化學從定性轉為定量,給出了氧與氫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硅的存在,撰寫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學教科書《化學基本論述》。畫面是這對夫婦在圖書館中,丈夫坐著,妻子在旁邊,目光自信地與觀眾對視。後來,在 法國 大革命期間,因為拉瓦錫曾任過稅務官,28名包稅組織的成員全部被判處死刑,1794年5月8日的早晨,拉瓦錫是第四個登上斷頭臺的,他泰然受刑而死。著名的法籍 意大利 數學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說:“他們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頭砍下來,但他那樣的頭腦一百年也再長不出一個來了。”但拉瓦錫妻子被赦免,大衛是極為迷戀拉瓦錫夫人的。那時大衛把拿破侖奉為神明,擔任過他的革命委員會委員,負責頒發絞刑令,但在簽署拉瓦錫死刑的命令里並沒有大衛的簽字,這是很微妙的感情故事,引發現代人的很多想象。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 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 又譯達維德,是 法國 新古典主義美術的領導者,在 法國 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嚴謹質朴,氣勢宏偉。在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雅各賓專政時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員會 和美 術委員會的委員。早期作品以歷史英雄人物為題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處決自己的兒子布魯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馬拉之死》。1794年雅各賓政權被反革命顛覆,經過五年的混亂,拿破侖掌握政權後,大衛做了拿破侖一世的宮廷畫家。這時期創作了歌頌拿破侖的《加冕式》、《授旗式》等作品。1816年拿破侖被推翻,波旁王朝復辟,將曾對處死路易十六投贊成票的達維德驅逐,他被迫遷居 比利時 布魯塞爾 ,最終客死異國。 《金蓮花與作品“舞蹈”》馬蒂斯 法國 1912年 布面油畫 90x60cm
在這幅畫里,馬蒂斯將他那幅名曰《舞蹈》的大畫的左半部作為背景處理來描繪他的畫室空間。放置金蓮花的三腳架和帶紫色條紋坐墊的椅子被精心安置在緊貼畫作空間的顯著位置。《舞蹈》是馬蒂斯的代表作之一,在極為簡單的畫面中,表現了充滿跳躍感的生之歡愉。這部作品是根據 俄羅斯 收藏家史舒金的訂購而創作的。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生於 法國 南部勒卡多小鎮。父親是個商人,母親曾做過陶瓷廠的畫工。少年時代的他在維爾 曼杜 瓦度過,中學畢業後他遵照父親旨意赴 巴黎 攻讀法律,完成學業後,他回到家鄉附近的聖-康丹,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上了辦事員。21歲那年,他患盲腸炎住進醫院,為打發無聊時間,母親送給他一盒顏料、一套畫筆和一本繪畫自學手冊作為禮物。在畫畫當中,馬蒂斯平生第一次感覺到“自由、安寧和閑靜”。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成為 法國 著名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 《穿灰色褲子的宮女》馬蒂斯 法國 1927年 布面油畫 65.1x81.3cm
馬蒂斯的那些以“東方宮女”為主題的繪畫,仿佛就是詩中描繪的華麗場景的情景再現,裝飾趣味與阿拉伯藝術風格結合在一起,使整幅畫面充滿了神秘的異國情調。馬蒂斯在《畫家筆記》中寫道:“我期望的是一種平衡、純粹與寧靜的藝術,它不含有令人不安或苦惱的題材。對於一個腦力勞動者,不論是公務員還是作家,它都像是一種撫慰、一種鎮靜劑,或者一把舒適的安樂椅,可以消除疲勞,使人得到休息。”馬蒂斯以均衡、純粹與秩序,為現代主義藝術奉獻了一把“舒適的安樂椅”,使人們得以知曉,在狂怪之外,現代主義的空間中仍有愉悅、寧靜的休憩之地。 1866年的年輕女士Young lady in 1866
愛德華·馬奈在1866年創作這幅畫,畫中主題的現代感使 巴黎 評論家印象深刻。當時人們預期藝術品的主角都是歷史、神話或聖經里的人物,可是這幅畫里穿著粉紅色長袍的少女並不是這樣的人物,而只是當時一位普通女子,相信她是和木架上的鸚鵡一起站在畫室里當模特。就像這個展覽廳里的其他作品一樣,畫里的主角是穿了戲服的,就像演員扮演著一個角色一樣,展覽廳里還有另一幅畫,同一個模特穿的和鬥牛勇士一樣。
印象派的創始人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出生於 法國 巴黎 。他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態度,卻深深影響了莫奈、塞尚、高更、梵高等 新興 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代主義的道路上。受到 日本 浮世繪及 西班牙 畫風的影響,馬奈大膽採用鮮明色彩,捨棄傳統繪畫的中間色調,將繪畫從追求三元次立體空間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朝二元次的平面創作邁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萬福瑪麗亞》 1891年, 布面油畫 88x114cm
高更從波利尼西亞人的宗教信仰中受到啟發,畫了一系列作品。但在那以前,他將第一幅有關 大溪地 人的主要作品獻給了一個基督教題材。他在1892年3月的一封信中如此描繪這件作品:“一個長著黃色翅膀的天使將瑪麗亞和耶穌(兩人都是波利尼西亞人)啟示給兩位波利尼西亞婦女看,這兩位婦女赤裸上身,穿著彩色長裙,這是一種上面印有花朵的棉布,可以從腰間垂下來。背景陰沉多山,另有開花的樹。”這件作品的標題引用了天使加百列在“天使報喜”時對童女瑪麗亞說的第一句話;“Ia orana(萬福)”是 大溪地 的標準問候語。
保爾·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後印象主義代表畫家。高更誕生在 巴黎 ,他的父親是個新聞記者,母親是個 秘魯 作家的女兒。高更的繪畫以其原始性與象徵性的傾向,以及所謂“綜合主義”的畫風,在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獨樹一幟。高更早年當過水手,做過商人。1871年,他來到 巴黎 ,成為一名證捲經紀人。這時,他在好友施弗納克影響下,對繪畫產生興趣。1883年,一直是業餘作畫的高更,突然拋棄了他那前途遠大而令人羡慕的銀行職務,而決定去做一名職業畫家,此時,他已35歲。他起初迷戀印象主義畫風,參加過幾次印象派的畫展,後來由於受象徵主義美學觀念的驅使,而離開印象主義,反對印象主義那種客觀再現自然的藝術追求,主張藝術形象要有別於客觀物象,同時飽含著藝術家的主觀感受。
關於 中國 第一個朝代夏朝,1990年,在 美國 洛杉磯 舉辦“夏文化國際研討會”,這是首次在國外進行大規模夏文化的研討,大會中心議題是夏朝是否客觀存在。會上學者大致分為三派意見,據考古學家鄒衡的總結,第一派對夏朝持否定態度,不承認其客觀存在,認為是神話傳說的時代,“持這種意見者幾乎都是歐美學者”;第二派肯定夏朝的客觀存在,“持這種意見者基本上都是 中國 (包括 臺灣 和 香港 )人或是有 中國 血統的美籍華人等”;還有第三派,他們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或不表態,持這種意見的“主要是 日本 學者”。
在 中國 的考古發現中,有一個 河南 偃師 “二裡頭文化”。從年代上說,二裡頭文化屬於夏朝。與 地中海 的各種“文明”相比, 中國 人只將二裡頭稱作“文化”。但是, 地中海 的每一個“文明”遺址,所能擁有的人口,都只有幾千人的規模,而“二裡頭文化”的規模估算可容納十五萬人左右,有的估算更高。與古 希腊 的“城邦文明”相比,“二裡頭文化”才像一個真正的城市或都城。 中國 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之所以至今都沒有宣佈“二裡頭文化”就是夏朝的都城,主要原因是受了西方近代考古學的影響,在二裡頭沒有發現大量的貴金屬。 清 景德鎮 瓷瓶 清乾隆玉雕金山圖插屏 唐三彩駱駝傭 唐三彩罐 陶器展廳 瓷器展廳 元代壁畫《藥師經變》,原屬 山西 廣勝寺。
這是在 美國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最大的一張畫面,博物館的大廳是為這張畫量身打造的。這張畫原來在 山西 洪洞 縣一個叫廣勝寺的寺廟裡邊,因寺廟年久失修危及壁畫,又無資金修繕,與其壁畫與牆壁同歸於盡,不如出賣壁畫以保廟宇。賣畫修廟實為無奈之舉,這在1930年的《重修廣勝下寺佛廟序》有詳細的記載。當時壁畫以1600大洋賣給了 美國 牙醫賽克勒,然後把畫分割成數以百塊的小面積,用膠把它粘走運到 美國 ,賽克勒以他母親的名義捐贈給了大都會博物館。
藥師佛坐在蓮花寶座上被眾神所圍繞,藥師佛在他的凈土——玻璃世界,其中的主尊坐佛兩側是大協賜 菩薩 ,右邊是觀音 菩薩 ,左邊是文殊 菩薩 ,右側左右是手執月輪的月光普照 菩薩 。
這塊東方凈土在西方的博物館中瀰漫著一種蒼涼博大的氣氛,凝視著它不禁令人肅然起敬,大都會博物館接待它的規格也展現了其如獲至寶的心情。 北魏《孝文帝禮佛圖》浮雕,原屬 洛陽 龍門 石窟。
《孝文帝禮佛圖》是一幅石灰石浮雕,大約創作於公元522-523年間。浮雕北魏孝文帝在一位僧人的引導下,緩緩走在禮佛的路上,前後簇擁著禮佛行進的隊列。《北魏皇帝禮佛圖》是佛教造像漢化的代表之作,實為當之無愧的國寶。《禮佛圖》共有兩幅,另一幅是《文昭後禮佛圖》,原先在 洛陽 龍門 石窟的 賓陽 中洞的前壁上。上世紀30年代,大都會博物館為了得到這件國寶級藝術品,通過古玩姦商岳琳,偷偷地從石壁上硬生生地鑿下,運到 美國 。但浮雕已成碎石塊,後通過對照照片一塊塊重新粘合起來。 重點來啦…… 繪畫藝術《舞蹈教室》1874年, 帆布油畫 100x140cm,鎮館之寶。
這幅畫是德加芭蕾舞女畫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也是 紐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作。畫面上的人物擁擠不堪,在眾多的少女中站著一個白髮長者。長者拄著拐杖,正在審查一個少女的表演。遠處角落裡還站著幾個盛裝的貴夫人,應該是少女們的媽媽吧。二十幾個少女動作神態不一,但個個緊張的情緒一覽無餘。這是 巴黎 舞蹈教室芭蕾舞考核的場面,德加從來沒有去過這樣的考場,只是根據傳說畫出了這一緊張繁雜的場面。二十幾個少女的動作全部來源於德 加平 常的數不清的舞女寫生。1873年,一位男中音歌手兼收藏家讓·巴提斯特·福爾,委托德加畫一幅‘有關芭蕾舞’的繪畫。畫家在完成後,對自己的作品不甚滿意,雖然福爾三番兩次來催畫,但德加卻決定重畫一幅;最後完成的就是這幅《舞蹈教室》。1875年,德加將這幅畫交給委托人福爾。後來這幅畫輾轉為 紐約 的佩因家族所收藏,並於1986年捐贈大都會博物館。構圖類似的畫在 巴黎 奧賽博物館也有一幅,畫作名稱為《舞蹈課》,那是1874年的第一屆印象畫展的參展作品。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 1834-1917),出身於金融資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個畫家。從小受藝術熏陶的德加,有著敏感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藝術教養。德加進過名門美術學校,去 意大利 學習過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臨摹過15-16世紀的許多繪畫,這讓他有著扎實的學院派功底。1865年31歲的德加就因歷史畫題材入選沙龍。但銳敏的德加很快覺察到了一股新的現代的藝術氣息,於是放棄了歷史的、唯美的學院派繪畫,代之以朴實真摯地現代化表現題材, 比如 賽馬、芭蕾舞女等等。和莫里索一樣,德加參加了全部八屆印象派畫展的七屆(除第七屆外),是不折不扣的印象派元老,但他自己卻不肯承認自己是屬於印象派。的確,德加的畫(特別是前期的)線條清晰流暢,構圖大膽,對於運動事物的瞬間描述更是爐火純青,在這點上確實更接近古典畫派。但他後期的畫,線條、層次被淡化,色彩被加強,還是具有明顯的印象派特征。 《 華盛頓 橫渡 特拉華 河》 1851年, 布面油畫 378.5x647.7cm,鎮館之寶。
這幅畫洛伊茨描繪了 美國 獨立戰爭期間, 華盛頓 在橫渡 特拉華 河的場景。1776年聖誕節夜, 喬治 · 華盛頓 率2400名士兵強渡 特拉華 河,向駐扎在特倫頓的受 大英 帝國雇用的 黑森 兵發起進攻,大獲全勝,極大地鼓舞了北軍的士氣,成為南北戰爭的一個轉折點。洛伊茨在1849年畫了他的第一個版本,但1850年的一場大火,該畫毀於他的工作室;雖然後來經修複,並被布來梅美術館所獲,但它再次毀於1942年的一次突襲轟炸。1850年,洛伊茨開始了現在這幅畫的創作,並於1851年10月在 紐約 展出,超過5萬人參觀了這幅作品。1853年,馬歇爾·羅伯茨(Marshall O. Roberts)以當時的天價10000美元買下了它,幾經易手後,最後由約翰· 斯圖爾特 ·肯尼迪(JohnStewart kennedy)於1897年捐獻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至今。這幅巨作被視作為 美國 人民不畏挫折的象徵,它占據了展廳的整個牆面,堪稱大都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2004年,該作品成為 紐約 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的一部分。作品有很多副本,其中的一幅掛在白宮西翼接待區。
埃瑪 紐埃 爾·洛伊茨(Emanuel Leutze,1816-1868)德裔 美國 畫家,以作品《 華盛頓 橫渡 特拉華 河》著名。洛伊茨出生於 德國 符騰堡 施瓦本 格明德,在童年時期來到 美國 ,成年後回到 德國 。最初他父母定居在 費城 ,之後搬到 弗雷德里克斯堡 。他從 費城 的一個肖像畫家J·A·史密斯那裡接受了最初的藝術指導。1840年,他的一副作品吸引了別人,因此得到幾個訂單,使他來到 杜塞爾多夫 ,師從卡爾弗里德萊辛。1842年,他來到 慕尼黑 ,研究柯內留斯和和卡爾巴赫的作品,次年他訪問 威尼斯 和 羅馬 。1845年他回到 杜塞爾多夫 併成婚,在那裡安家14年。晚年,他成為了國家設計學院成員。他也是 紐約 聯盟俱樂部成員,那裡收藏了他大量作品。他在 華盛頓 逝世,享年53歲。 《春光》 1873年, 布面油畫 213.4x127cm
在畫面上,一位美麗的少女把胳膊掛在情人的脖子上,投出微笑迷人的明媚眼光,半裸地依隈著情人。她是在撒嬌、還是在傾聽甜美的情話?一位俊俏的小伙子,她的情人,雄健有力的雙臂緊緊拉著鞦韆的繩索,好像是在支撐守衛著他們的愛情。小伙子略向姑娘歪著頭,是在享受她的撒嬌、還是在告訴她什麼秘密?……春天的陽光從樹叢里照過來、像舞臺聚焦燈光一樣照亮了美麗少女,溫暖的春風輕輕地掠起了她的紗衣,飽經風霜的千年老樹好象是他們的愛情見證人,每一片樹葉和每一棵花草都在為他們輕輕吟唱,……看到這個盎然春機和純美愛情的畫面,就是冷酷無比的魔鬼也會酥心醉倒。
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Pierre Auguste Cot,1837年至1883年)是 法國 “學院派”或“新古典派”藝術的著名畫家。他從師於幾個著名畫家,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W·布格羅。考特以自己的出色作品而成為19世紀世界藝術界里最傑出藝術家之一。他的代表性作品是《暴風雨》和《春光》。這兩幅作品,是全世界所有有些規模的博物館都夢寐以求獲得收藏的作品。 《暴風雨》1880年 布面油畫 234.3x156.8cm
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Pierre Auguste Cot,1837年至1883年) 法國 “學院派”或“新古典派”藝術的著名畫家。 畫面中光線和色彩的對比和互相襯托的美感力量,這是19世紀美術美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作品畫面里,背景是暗的,前景是亮的;男角色彩是暗的,女角色彩是亮的。男體力量的粗曠線條,女體力量的柔細線條,在光線和色彩中得到了鮮明的對比和彼此襯托。在考特之前,也有不少取材於《達夫 尼斯 和克洛伊》的美術作品,大都是歌頌愛情性愛的。而考特的作品《暴風雨》抓住了達夫 尼斯 和克洛伊在暴風雨中逃跑的一瞬間,表達了男女不同的性感力量之美、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自由的嚮往,無論是藝術境界還是藝術手段方面,與前人作品相比,都是更上一層樓。
考特的《暴風雨》完成於1880年,《春光》完成於1873年。如果說,《暴風雨》是考特成為世界經典藝術家的代表作的話,那麼,《春光》就是他進入世界經典藝術家行列的成名之作。《暴風雨》和《春光》成了難以分離的“姊妹作品”,展現著19世紀的 巴黎 和它的美術藝術成就。《春光》在 巴黎 造成的轟動效應是難以用文字重現的。一百多年以來,特別讓無數的人對這幅作品痴迷衷情的,不僅僅是它令人心顫的美感,還有它的傳奇經歷,而那個傳奇經歷的大部分內容至今還是個謎。 《布羅格利公主》安格爾 布面油畫 1853年121.3 x 90.8cm
布羅格利公主身著漂亮藍色綢裙,神態自如地靠在椅背邊。畫家以熟練的古典精緻寫實畫法,將這位公爵夫人恬淡的性格,十分含蓄而又抒情地表現出來:她神情專註,嘴角微露笑意,圓潤的脖頸上配戴著十字花紋的金項鏈,潔潤如玉的雙臂,纖柔的手腕上飾有晶瑩閃爍的珠翠珍寶以及透明花邊都被細膩極致地描繪如真,不同織物的質感展現在觀眾前面,令人驚嘆不已,畫家是女性美的崇拜者和表現者。此畫為安格爾73歲時所作。
讓·奧古斯特· 多米尼克 ·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是繼大衛之後 法國 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後代表。安格爾出生於 法國 西南部,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在美術和音樂方面都頗有天賦。安格爾17歲到大衛畫室學習,得到真傳。兩年後考入美術學院,獲 羅馬 大獎。5年後去 羅馬 ,把拉斐爾作為畢生崇拜的對象。其作品工整細緻,用色鮮明和諧。曾兩次去 意大利 長時間研究古典美術;在本國曾任 巴黎 藝術學院的教授多年。安格爾的聲譽如日中天時,也正是古典主義面臨終結,浪漫主義崛起的時代,他和新生的浪漫主義代表人德拉克洛瓦之間發生許多次辯論,浪漫主義強調色彩的運用,古典主義則強調輪廓的完整和構圖的嚴謹,安格爾把持的美術學院對新生的各種畫風嗤之以鼻,形成學院派風格。 《灰色宮女》安格爾 法國 1824-1834年 布面油畫 60x110cm這幅畫是一張未完成的,縮小尺寸並大大簡化的《大宮女》,大約作於1824—1834年。作於1814年、現存於 巴黎 盧浮宮的《大宮女》是安格爾的一個重要作品,體現了安格爾對理想美的構想。這個作品和《大宮女》沒有明確的聯繫,安格爾創作它的目的也不明朗。 《維納斯的誕生》卡巴內爾 法國 布面油畫 1863年 225x130cm,這幅畫作於1863年,總共繪製了兩幅,第一幅現藏於奧賽博物館,第二幅現藏於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作品1863年在沙龍展出時,引起轟動,拿破侖三世立刻購買,作為私人收藏。
亞歷山大 ·卡巴內爾(Alexandre Cabanel,1823年9月28日-1889年1月23日), 法國 學院派畫家。卡巴內爾出生於 法國 埃羅 省省會, 地中海 沿岸城市 蒙彼利埃 。他的繪畫以學院藝術風格著稱,取材以歷史,古典,及宗教題材為主。卡巴內爾的藝術可作為 法國 第二帝國和第三 共和 國時期沙龍學院派藝術的代表。卡巴內爾的歷史畫和宗教畫追求錶面的藝術效果,他的裝飾壁畫和外表華麗的盛裝肖像畫在上流社會享有很高的聲譽。 《拉瓦錫和他的妻子》大衛 法國 1788年 布面油畫 259.7x194.6cm
這幅畫作是大衛在巔峰時期為 安東 萬·洛朗·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夫婦創作的肖像畫。德拉瓦錫是 法國 貴族,18世紀著名的化學家,在化學史和生物史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如今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他使化學從定性轉為定量,給出了氧與氫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硅的存在,撰寫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學教科書《化學基本論述》。畫面是這對夫婦在圖書館中,丈夫坐著,妻子在旁邊,目光自信地與觀眾對視。後來,在 法國 大革命期間,因為拉瓦錫曾任過稅務官,28名包稅組織的成員全部被判處死刑,1794年5月8日的早晨,拉瓦錫是第四個登上斷頭臺的,他泰然受刑而死。著名的法籍 意大利 數學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說:“他們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頭砍下來,但他那樣的頭腦一百年也再長不出一個來了。”但拉瓦錫妻子被赦免,大衛是極為迷戀拉瓦錫夫人的。那時大衛把拿破侖奉為神明,擔任過他的革命委員會委員,負責頒發絞刑令,但在簽署拉瓦錫死刑的命令里並沒有大衛的簽字,這是很微妙的感情故事,引發現代人的很多想象。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 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 又譯達維德,是 法國 新古典主義美術的領導者,在 法國 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嚴謹質朴,氣勢宏偉。在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雅各賓專政時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員會 和美 術委員會的委員。早期作品以歷史英雄人物為題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處決自己的兒子布魯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馬拉之死》。1794年雅各賓政權被反革命顛覆,經過五年的混亂,拿破侖掌握政權後,大衛做了拿破侖一世的宮廷畫家。這時期創作了歌頌拿破侖的《加冕式》、《授旗式》等作品。1816年拿破侖被推翻,波旁王朝復辟,將曾對處死路易十六投贊成票的達維德驅逐,他被迫遷居 比利時 布魯塞爾 ,最終客死異國。 《金蓮花與作品“舞蹈”》馬蒂斯 法國 1912年 布面油畫 90x60cm
在這幅畫里,馬蒂斯將他那幅名曰《舞蹈》的大畫的左半部作為背景處理來描繪他的畫室空間。放置金蓮花的三腳架和帶紫色條紋坐墊的椅子被精心安置在緊貼畫作空間的顯著位置。《舞蹈》是馬蒂斯的代表作之一,在極為簡單的畫面中,表現了充滿跳躍感的生之歡愉。這部作品是根據 俄羅斯 收藏家史舒金的訂購而創作的。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生於 法國 南部勒卡多小鎮。父親是個商人,母親曾做過陶瓷廠的畫工。少年時代的他在維爾 曼杜 瓦度過,中學畢業後他遵照父親旨意赴 巴黎 攻讀法律,完成學業後,他回到家鄉附近的聖-康丹,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上了辦事員。21歲那年,他患盲腸炎住進醫院,為打發無聊時間,母親送給他一盒顏料、一套畫筆和一本繪畫自學手冊作為禮物。在畫畫當中,馬蒂斯平生第一次感覺到“自由、安寧和閑靜”。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成為 法國 著名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 《穿灰色褲子的宮女》馬蒂斯 法國 1927年 布面油畫 65.1x81.3cm
馬蒂斯的那些以“東方宮女”為主題的繪畫,仿佛就是詩中描繪的華麗場景的情景再現,裝飾趣味與阿拉伯藝術風格結合在一起,使整幅畫面充滿了神秘的異國情調。馬蒂斯在《畫家筆記》中寫道:“我期望的是一種平衡、純粹與寧靜的藝術,它不含有令人不安或苦惱的題材。對於一個腦力勞動者,不論是公務員還是作家,它都像是一種撫慰、一種鎮靜劑,或者一把舒適的安樂椅,可以消除疲勞,使人得到休息。”馬蒂斯以均衡、純粹與秩序,為現代主義藝術奉獻了一把“舒適的安樂椅”,使人們得以知曉,在狂怪之外,現代主義的空間中仍有愉悅、寧靜的休憩之地。 1866年的年輕女士Young lady in 1866
愛德華·馬奈在1866年創作這幅畫,畫中主題的現代感使 巴黎 評論家印象深刻。當時人們預期藝術品的主角都是歷史、神話或聖經里的人物,可是這幅畫里穿著粉紅色長袍的少女並不是這樣的人物,而只是當時一位普通女子,相信她是和木架上的鸚鵡一起站在畫室里當模特。就像這個展覽廳里的其他作品一樣,畫里的主角是穿了戲服的,就像演員扮演著一個角色一樣,展覽廳里還有另一幅畫,同一個模特穿的和鬥牛勇士一樣。
印象派的創始人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出生於 法國 巴黎 。他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態度,卻深深影響了莫奈、塞尚、高更、梵高等 新興 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代主義的道路上。受到 日本 浮世繪及 西班牙 畫風的影響,馬奈大膽採用鮮明色彩,捨棄傳統繪畫的中間色調,將繪畫從追求三元次立體空間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朝二元次的平面創作邁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萬福瑪麗亞》 1891年, 布面油畫 88x114cm
高更從波利尼西亞人的宗教信仰中受到啟發,畫了一系列作品。但在那以前,他將第一幅有關 大溪地 人的主要作品獻給了一個基督教題材。他在1892年3月的一封信中如此描繪這件作品:“一個長著黃色翅膀的天使將瑪麗亞和耶穌(兩人都是波利尼西亞人)啟示給兩位波利尼西亞婦女看,這兩位婦女赤裸上身,穿著彩色長裙,這是一種上面印有花朵的棉布,可以從腰間垂下來。背景陰沉多山,另有開花的樹。”這件作品的標題引用了天使加百列在“天使報喜”時對童女瑪麗亞說的第一句話;“Ia orana(萬福)”是 大溪地 的標準問候語。
保爾·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後印象主義代表畫家。高更誕生在 巴黎 ,他的父親是個新聞記者,母親是個 秘魯 作家的女兒。高更的繪畫以其原始性與象徵性的傾向,以及所謂“綜合主義”的畫風,在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獨樹一幟。高更早年當過水手,做過商人。1871年,他來到 巴黎 ,成為一名證捲經紀人。這時,他在好友施弗納克影響下,對繪畫產生興趣。1883年,一直是業餘作畫的高更,突然拋棄了他那前途遠大而令人羡慕的銀行職務,而決定去做一名職業畫家,此時,他已35歲。他起初迷戀印象主義畫風,參加過幾次印象派的畫展,後來由於受象徵主義美學觀念的驅使,而離開印象主義,反對印象主義那種客觀再現自然的藝術追求,主張藝術形象要有別於客觀物象,同時飽含著藝術家的主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