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 安 (Baturan)是 巴釐島 上的一個村莊。
巴圖 安神廟是非常有名的 印度 教村廟,據說有近千年曆史,由當地村民照管,維護得非常好。神廟由各式各樣的神殿組成,屋頂由椰樹的黑色纖維製成,是 巴釐島 廟宇建築較為集中的展示。
普拉 普塞寺門外的石碑上寫著:
“Pr Puse Pr desa des Adat Basua
Saka 944”
第一行,是寺廟名—— 普拉 普塞和 普拉德 薩
第二行,“saka 944” 是 印度 記年,相當於公元1022年。寺廟於1992年進行過修繕。
從寺廟的善惡門進入後是一個庭院,庭院里有花園、雕像和神龕。
庭院最後面,有一個錦鯉 魚池 ,寓意平安、發達和幸福。
從庭院側面的善惡門出來,可以到 普拉德 薩村廟和附近的家庭寺廟群。
這些是附近家庭寺廟裡的神龕。
這些高高掛著的飾物叫做“蓬葭”,據說是用椰樹葉製作的。
“蓬葭”用手工製成,是一項費心費時的工作。但“蓬葭”並不耐久,經常需要更換,所以參與制作的人不少,足見他們的虔誠。
雖然被包車安排,不過神廟及其周圍的建築物等,的確還是可以一看。
🔅 🔅
🔅 🔺 象窟2022年12月29日 15:49
“象窟”,是我事先一再要求要去的。
象窟位於烏 布城 東,1923年發掘出古冥想場,1954年發現了噴泉和水池。
其實, 巴釐島 自身從來都沒有大象。古老的象窟,可能是因其附近的貝塔努河(Petanu )而得名,這條河曾經被稱為大象河( Elephant River )。
洞穴前有兩個方形的水池,泉水從6個女性雕像的身體流人池中。
象窟深處是一個丁字形洞窟,一端是殘留的男性生殖器雕像(它是 印度 教濕婆陽具的象徵),另一端是與之對應的女性外陰像,有善男信女正頂禮膜拜。
有外國朋友正步入窟內,也是要獻上一份虔誠。
象窟入口處的象頭與靈魔交織。
這是象窟洞外的神龕。
1365年創作的爪哇詩歌曾經提到過這裡,象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暫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印尼的善惡們比比皆是。
當地導游們,在這裡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