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陸的另一邊——自然愛好者的德法瑞之行
↑弗賴堡大教堂 中世紀修建的教堂現在依然維持著它的莊嚴雄偉。教堂內比外面陰暗不少,一束陽光從屋頂映射下來,照亮了教堂的一角,仿佛是上神的眼神和旨意。每周四的晚上這裡會進行三鐘經的祈禱儀式,結束之後教堂內的大鐘將會被敲響,雄渾的聲音響在整個城市的上空。 ↑弗賴堡大教堂 大教堂外的廣場,歷史同樣悠久,連路邊的商鋪,都是中世紀的產物。我們到的時候已是下午六點過,雖然 日光 尚好,但白天熱鬧的時常已經收攤,游客也漸漸少了。坐在廣場上的噴水池邊,聽著教堂的鐘聲,看三兩鴿子遊蕩,這才是小鎮生活。 ↑弗賴堡大教堂 和大教堂一起保留下來的中世紀城市的遺存,還有兩座城門,離大教堂最近的就是馬丁門(Martinstor)了。它高聳的綠色尖頂在低矮的建築中鶴立雞群,讓人無法忽視。這座城門雖然外表整潔漂亮,但卻是貨真價實的十三世紀的產物,古老得讓人們都忘記了馬丁門這個名字的由來。幾個世紀之後,它仍然屹立,只是隨著城市的擴展,之前的城牆位置已經變成了市中心,城門中也不再有馬車夫通行,而是電車日復一日地在其中穿行。 ↑馬丁城門 同馬丁門一起留存下來的另一座城門是 施瓦本 門(Schwabentor)。這座城門在離城中心較遠的位置,城門邊的小河是當地人喜愛的散步場所。
弗賴堡 緊鄰 黑森 林,美食自然少不了 黑森 林櫻桃蛋糕(Schwarzwälder Kirschtorte),在老城區的蛋糕店就能輕易買到。濃濃的奶油夾著當地漿果的甜香,櫻桃酒的加入又為它增添了幾分別樣的風味。雖然如今 黑森 林蛋糕已經賣到了全球各地,但還是本地的更加甜美正宗。它是如此好吃,以至於一小塊很快就被我們分食乾凈,連照片都忘了留下,有一絲小小的遺憾。
我在 柏林 想嘗 德國 大肘子的心愿,終於在 弗賴堡 得到了滿足。雖然材料都是豬肘,但 德國 南部和北部的烹飪方法並不相同。如果說北部是酸菜燉肘子,南部的做法則是烤肘子。在馬丁門附近的一家老店就有大肘子供應,不過味道並不如想象中的好。肘子外面的皮烤的焦脆,甚至有些硬,但裡面的肉並不怎麼入味,需要配合醬汁食用。而搭配的土豆球(Kartoffelknödel)的口感更是挑戰了我的想象力,它並不是我所想象的具有香濃黃油味的綿軟土豆泥,而是土豆和麵粉一起揉成的球,甚至還有些韌勁,若不是親口嘗到,難以想象土豆還能做出這樣的口感。不過這樣一份肘子加土豆球分量夠大,肘子肉雖然不好切,但絕對夠量。不過我這次嘗了鮮之後,之後也不會再嘗試了吧。 ↑馬丁城門 除了美味佳餚, 弗賴堡 還是 巴登 地區葡萄酒產區的中心,在城裡超市中可以看到貨架上擺滿了各種葡萄酒,令人眼花繚亂。而如果你坐火車經過附近的山村,就能看到山坡上一排排整齊的葡萄架。這裡的葡萄酒價格實惠,也很少讓人失望,可以多多嘗試。
走出歷史城區, 弗賴堡 其他部分的道路建設和建築充滿了現代感,劇場旁邊的圖書館是全玻璃幕牆,有一絲未來的氣息。厚重的歷史並沒有阻礙城市的發展,離開老城,這是一座毫不落伍的現代化城市。 弗賴堡 位於 德國 南部,也是首先受到 地中海 難民潮衝擊的 德國 城市。在電車Runzmattenweg站旁就有兩座難民營,白色的牆和橙色的裝飾使其在周圍的建築中格外顯眼。難民營周圍有一圈鐵絲網將其保衛,和周圍的建築格格不入,仿佛在提醒著裡面居住的人他們並不是這裡的居民。難民營中有籃球場,傍晚涼爽的時候能看見有人在裡面運動。這座難民營所在的位置在 弗賴堡 算不上偏遠,旁邊就是城市政府部門辦公地點,而市政廳就在不遠處。雖然難民營近在眼前,但附近散步等車的人和其他地方並無兩樣,如果不是被告知是難民營,我不會覺得這裡值得關註。就算被告知了難民營,白天這裡也不會讓人感到不安,雖然之前曾有性騷擾的新聞傳出。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我也不會選擇在天黑的時候在附近停留太久。
難民營的出現似乎並沒有影響這個小城市裡人們的生活,在圖書館門前的廣場上,仍然有嬉戲的孩子,而在城市公園的湖中,依然有追求清涼的人在游泳。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個湖泊公園(Seepark),每到傍晚,旁邊的草坪上總是坐滿了野餐和曬太陽的人,路邊的露天小酒館座無虛席,遛狗和散步的人沿著湖邊慢慢走著,游泳的人在湖中享受傍晚的涼風。在這裡完全沒有 大城 市的壓力,可以感受純粹的自然和閑適的生活,這就是小城市的獨特魅力吧。 ↑弗賴堡 弗賴堡 城區內是連綿不斷的獨棟房屋,周邊地區是廣闊的農田和整齊的葡萄架。而在城市與鄉村之間, 弗賴堡 仍然通過自然保護區(Naturschütz)的形式保留了不少自然景觀,城市西側的Rieselfeld就是其中之一。和 柏林 住處的保護區不同,這裡除了大面積的荒草地之外,還有一片茂密的樹林,路過的時候看到林中營地有小朋友在活動。在荒地上也不是一無所有,人工鳥巢吸引了眾多白腹毛腳燕在這裡安家,路旁的小溪和樹林是各種鳥類活動的天堂,而旁邊的農場里總有小狐狸在等候獵物。這裡是 弗賴堡 的觀鳥愛好者和自然愛好者必來之地,騎自行車和騎馬的人也常常來這裡逛逛。在城市附近能有這麼一片尚且保留了荒野之美的區域,不得不感謝城市規劃者的設計。
在 弗賴堡 獃了一個星期,離開的時候充滿了不舍。這七天里其實並沒有去什麼旅游景點,這座小城也提供不了多少熱門的旅游景點,但這裡卻非常適合生活。便捷的交通,隨處可見的超市,環境優美的公園,來這裡享受 歐洲 小鎮方便且閑適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目的。 法國古鎮科爾馬弗賴堡 位於德法瑞三國交界處,離它最近的 法國 大城 市是 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g),有火車可以直達。而離它最近的旅游城市就是 科爾馬 (Colmar)了。 弗賴堡 到 科爾馬 沒有火車直達,需要先坐火車到邊境小城布賴薩赫(Breisach),再在那裡轉乘公交到 科爾馬 。常年在邊境處行駛的公交師傅會德法英三種語言,所以買票交流不成問題。半小時火車加上半小時公交,大概一個小時才能從 弗賴堡 到 科爾馬 。而從 巴黎 出發,兩個多小時的特快高鐵就能到達這個邊境小城了。不過從 弗賴堡 到 科爾馬 的路上也並不枯燥,跨越德法邊境萊茵河時,可以在車上看到與萊茵河平行的 阿爾薩斯 大運河上壯觀的水壩。在這裡跨越國境不需要任何檢查,我出門時忘了帶護照惴惴不安,一天下來發現沒有護照並不影響,不像坐大巴跨越德瑞邊境時需要檢查護照。 過了萊茵河之後,周邊的景觀逐漸變得不同。最明顯的差異來自於路牌, 德文 路牌突然全部變成了法語,這下完全看不懂了。而兩國的景觀也不太相同, 德國 是小山丘陵,種植的多為葡萄和小麥。而到了 法國 之後變為了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廣闊的玉米地,一下子感覺自己到了真正的鄉村。
從布賴薩赫到 科爾馬 的公交車並非直達,中途還會有幾個站點停靠。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數新布賴薩赫(Neuf-Brisach)了。坐在車上,你很難感受到這個城市的奇妙,只是好奇為什麼汽車駛經城牆和外面的溝壑進入這個小城,在城市中間轉了一圈又從同樣的地方離開了。而當你從地圖上,從高空中看這座小城,你才會發現其中的奧妙。這個邊境小城是一個星形的堡壘,所有的人都居住在堡壘之內。這座位於德法邊境的城市,一直是歷來的邊防要塞,而 法國 著名軍事工程師沃邦(Vauban)發明瞭這種堡壘,星形的設計使守城士兵向外射箭時沒有死角,守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法國 人以設計者的名字將這種星形城市命名為Vauban,中文翻譯為沃邦式堡壘。在全 法國 邊境上共有12座這樣的堡壘被保留下來,新布賴薩赫便是其中之一。作為17世紀末期為了防禦 德國 人而修建的堡壘,這座有三百多年曆史的城市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下圖來自於維基百科,雖然照片看起來震撼,但在地面上是很難感受到全景的。 ↑Les Fortifications de Neuf-Brisach 扯了這麼多,接下來讓我們回到正題,說說 法國 的邊境古鎮 科爾馬 吧。無論是公交還是地鐵,到達的地方都是 科爾馬 火車站。火車站非常符合旅游小鎮的定位,古色古香。車站雖小,但問訊處,麵包店,便利店,應有盡有,大廳中間還有幾個休息的長椅。然而在火車站和整個小城裡,卻沒有存包處,對拖著箱子的游客很不友好了,也說明這裡大多數都是附近短途游的游客吧。火車站游人並不多,大多數人看起來更像是本地人。我在火車站還遇到了路過的一隊 法國 大兵,他們不知道從哪裡突然出現,一個個扛著長槍,設備齊全,仿佛馬上就能封鎖這裡似的,也算是旅行奇特體驗了。 ↑科爾馬火車站 弗賴堡 雖然已經算是古城,但 科爾馬 的歷史更加久遠。這座城市的建城歷史可以追溯到九世紀,其聞名於世的便是逃脫了戰爭的破壞,保存完好的老城區。這裡屬於 法國 阿爾薩斯 地區,歷來是和 德國 戰爭的前線,這片地方也多次易主,所以這裡會德語的人比例很高,食物和文化也受到了 德國 的影響。如果大家還有印象,這裡便是小學課文里都德《最後一課》的原型地區,雖然同行的 法國 小姐姐表示, 法國 課本里不可能有這種具有強烈愛國主義色彩的文章。
從火車站到老城區需要步行十幾分鐘,中途會路過一片小廣場。也許是因為天氣炎熱,也許是因為正值 法國 休假期間,一路上並沒有多少人。而一旦走進老城區,身邊的人明顯多了起來,並且一看便知道是游客。在這裡我還難得地遇到了 中國 旅游團,熟悉的中文倍感親切。更多的游客還是來自附近 德國 和 法國 的白髮老人們。 科爾馬 的旅游網站上只有法語、德語和 意大利 語三種語言選擇,看來主要旅游人群是附近地區的人,國際游客並不太多。
科爾馬 老城的建築非常有特色,也算是感受了一下除城堡之外的 歐洲 古建築的模樣。從建築里就能看出這裡的人們非常懂得生活,建築雖然老,但外牆上有不少有趣的裝飾,如外牆上五顏六色的裝飾,窗戶外的一叢小花,甚至還有的掛著水壺,讓人不禁一笑。 ↑科爾馬 ↑科爾馬 ↑科爾馬 和國內的各種古鎮一樣,路邊都是各種各樣的小店,但又和國內的古鎮不同,這裡每個小店都有自己的特點,絕不是千店一面。 科爾馬 里有不少賣白鸛玩偶的小店,因為白鸛送子的傳說也正是來源於這個地方。牆面上有白鸛的裝飾畫,店里有各式各樣的紀念品,而天空中不時飛過幾隻真正的白鸛,都彰顯著古老傳說經久不息的生命力。 ↑科爾馬 ↑科爾馬 除了白鸛紀念品,路邊還有賣具有當地特色的果醬和巧克力的小店,價格合理,物有所值,不用擔心像國內一樣被宰。在教堂旁邊的露天市場里,我們還遇到了賣陶器的小攤,各種造型顏色挑花了眼。 ↑科爾馬 在小鎮里找到的最有特色的一家小店是售賣古書插畫的,擁有百年曆史的精美動植物科學繪圖就擺在門口任君挑選,店里還有一些古畫。店門口顯眼處特意掛了一個牌子,聲明這些東西絕對不是來自 中國 的仿製品。作為一個 中國 人,看見這樣的牌子,心情變得複雜起來。 ↑科爾馬 ↑科爾馬 每個 歐洲 小城的中心,都少不了一座歷史悠久的教堂。 科爾馬 老城中的聖馬丁教堂一定是最吸引人眼球的建築。一是因為教堂的高大,二是因為其屋頂上獨特的綠色琉璃瓦。 科爾馬 的教堂與 弗賴堡 一樣,均是哥特式建築風格,尖頂成為了城市的地標。教堂周圍都有市場,是城市活動的中心。而 科爾馬 聖馬丁大教堂並不是免費開放,於是我們只是在外面逛了逛市場,並沒有入內。 ↑科爾馬 除了教堂之外, 科爾馬 還有一些博物館,如恩特林登博物館,裡面展示了當地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早期的藝術作品。城裡還有自然人類學博物館和玩具博物館。除此之外,這裡還是 美國 自由女神像設計者弗里德利·巴特勒迪的出生地,他在 科爾馬 度過了幼年時光,之後去 巴黎 學習雕塑。而他在 科爾馬 的故居被改造成了博物館,院子中間擺放著他的作品,院子里時時游人如織,去感受他的藝術創作。
來到 阿爾薩斯 地區,自然要品嘗一下本地的食物。除了路邊禮品店賣的巧克力和果醬之外,這裡另外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食物就是法式薄餅Tarte Flambée了。它並非 法國 的專利,而是 阿爾薩斯 和附近的 德國 巴登 符騰堡地區的傳統食物, 德文 名為Flammkuchen。而現在,它更多地成為了 阿爾薩斯 特色美食的代名詞,連在 德國 賣的Flammkuchen都會打上 法國 的國旗。這種薄餅粗看像披薩,但實際上跟披薩的做法和口感完全不一樣。它的餅底薄如白紙,吃起來脆脆的,口感比披薩更好。和披薩一樣, 法國 薄餅的配料也有多種選擇,比較傳統的是豬肉粒和洋蔥。在這裡,隨便一家路邊餐館都有法式薄餅賣,我們一行三人,兩人選擇了它,另一人點了鴨胸肉 沙拉 ,分量和味道也值得誇贊。 ↑科爾馬 在 法國 餐廳用餐,除了免費的水之外,你還可以得到無限量供應的免費麵包,不過也許需要你主動跟服務員討要。在我們用餐的時候,餐廳旁恩特林登博物館的廣場前有小朋友表演舞蹈,大概是附近中小學的學生。也有管樂隊來賣藝,優美的音樂結束後,他們會帶著自己錄製的唱片挨桌討一點小費。這裡用餐的多半是附近來旅游的白髮老人,雖說是旅游景點,但沒有國內的擁擠忙亂的感覺,可以好好享受度假時光。
我們本來的計劃是途徑 科爾馬 去附近的 孚日 山保護區,但到了火車站才發現一天只有早中晚三趟火車去那裡,再加上三十七度的酷暑天氣,於是我們臨時改變行程變成了 科爾馬 古鎮觀光游。因為沒有提前計劃,我們一行只是走馬觀花地在市中心隨便逛了逛,離開了之後才發現錯過了一些不錯的景觀。如果有時間的話,大家可以留出一天來慢慢感受這個古城。 雪山湖泊與國際都市盧塞恩身處德法瑞三國交界處,既然去過了 法國 , 瑞士 當然也不能不去。之前雖然去過 蘇黎世 ,但那並不算 阿爾卑斯山 區,自然景色算不得 瑞士 的精華。而第二次從 弗賴堡 去 瑞士 ,我們則是直奔著阿爾卑斯的雪山去的。 阿爾卑斯山 最出名的莫過於 少女峰 了,在 蘇黎世 就有一天的短途旅行團去那邊,中途還可以在知名旅游城市 因特拉肯 停留。而 少女峰 上百瑞郎的小火車對我我們來說實在是過於昂貴,再加上路途太遠,火車票也是個不小的負擔。於是我們選擇了 盧塞恩 附近一個不那麼知名的雪山景點Melchsee-Frutt,算是低配版的 少女峰 吧。
Melchsee-Frutt山腳下是小鎮 薩爾嫩 (Sarnen),每天早上九點有第一班公交到半山腰的Stöckalp,再從這裡搭乘約40瑞郎往返的纜車上山,便可到達。這裡冬天受到滑雪者的喜愛,而夏天則是徒步登山者的絕好選擇。唯一的缺點就是高原地區,氣候多變,有可能山下晴空萬里,到了山上便烏雲密佈,大雨傾盆,所以防雨工作一定要做好。
為了趕上九點鐘第一班從 薩爾嫩 上山的公交車,我們五點不到便起了床,去火車站趕五點半出發的火車。因為是周五晚上,所以哪怕是深夜, 弗賴堡 的tram上依然有不少人,大街上也有不少看起來像是徹夜party準備回家的人,讓天還沒亮出門的我們稍稍放心了一點。三番五次轉車到達 薩爾嫩 已是八點半,公交站臺上已經有不少人等著第一班上山的班車了,多是裝備齊全的登山客。 ↑薩爾嫩 我們到 薩爾嫩 的時候已是陰雨綿綿,而將近半小時的山路上瓢潑大雨一度讓路面都模糊了。這是我這次行程中趕上唯一一天下雨,只能說運氣不行。纜車到山頂之後仍然是雨霧天氣,而做好了充足準備的登山客們迅速地踏上了各條登山小徑。沒有經驗的我們在纜車站做好了十足的心理準備,穿著衝鋒衣在雨中走了不到十五分鐘褲子鞋子便都濕透了。也許是老天爺不想讓我們無功而返,不久雨漸漸停了,烏雲也漸漸散開,居然灑下了陽光,原先隱藏在霧中的美景頓時呈現在我們眼前,高原天氣真是難以捉摸啊。 ↑Melchsee-Frutt Melchsee-Frutt正如其名,主要由幾個高山湖泊組成。這裡的生境類型是高山草甸,沒有太多的灌木,正是旱獺,即土撥鼠的喜歡的環境,而這個景區的吉祥物也是一隻醜萌醜萌的土撥鼠。旱獺在這裡並不少見,經常走在徒步小路上能聽到它們在附近尖銳的報警聲,仔細找找就能在路邊的岩石上找到它們胖胖的身影。跟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旱獺比起來,它們的顏色似乎沒有那麼棕黃,整體看起來也沒有那麼肥,顯得更加機靈一點。
我去的時候已經七月底了,山上的積雪已經化了大部分,只有遠處的山峰處還殘存一些。沿著山脊上的徒步道一直走可以爬到峰頂,單程大概要兩三個小時,大概第一輛公交上山的登山客的目標就是登頂吧。而我們只是來這裡徒步看花看草,便不設定那麼高遠的目標了,只是在幾個湖泊周圍轉轉就好。
這裡雖然自然風光保存較好,但並非保護區,纜車站一齣來便有不少民宿酒店,山上也有放牛的牧民。掛著鈴鐺的牛兒就在山坡草甸上自由地行走,吃草,休憩,有人路過也不過看看兩眼,並不在意。遠遠近近的牛鈴聲在山谷間飄蕩,仿佛老電影里的配樂,一刻不停。 ↑Melchsee-Frutt 牛鈴雖然響,但放養的牛並沒有給這一片草甸帶來太多的破壞,盛夏時分,這裡的野花依然開得茂盛,最多的是蠅子草和桔梗之類的,除此之外還有烏頭和菊科小黃花點綴其中。如果不是要往前走看更多的生物,估計我一下纜車就在那裡的花叢前走不動了。 ↑Melchsee-Frutt 除了豐富的植物之外,這裡的動物就明顯不如低海拔豐富了,由於今天剛下過雨天氣潮濕,我們還有幸見到了在路中間的阿爾卑斯蠑螈。它全身黑色,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當你一步一步靠得很近時,它們才會突然一下子溜進路邊的草叢中。 ↑Melchsee-Frutt ↑Melchsee-Frutt 這裡的鳥類的遇見率實在太低,時常只能聽到漫山遍野的牛鈴聲,而沒有一聲鳥鳴。最常見的就是和麻雀一樣喜歡成群結隊出現的水鷚了。這裡的明星鳥種要數在整個 阿爾卑斯山 區都非常珍惜的胡兀鷲了。由於之前人們擔心胡兀鷲捕食羊群,所以進行了大範圍的投毒和獵殺,導致了胡兀鷲在 瑞士 地區的滅絕。現在生活在 瑞士 的胡兀鷲種群都是人工引種放歸的,而Melchsee-Frutt便是放歸地點之一。所以在這裡遇見胡兀鷲的概率在整個 阿爾卑斯山 地區都不算低,雖然還是比青藏高原低多了。
如果不是為了攀登頂峰,三四個小時已經足夠在Melchsee-Frutt景區隨便走走了。下山之後再 薩爾嫩 火車站坐車,不久就能到達 瑞士 的知名旅游城市 盧塞恩 了,它和 因特拉肯 可以說是 中國 旅行團必去的兩個城市。這座小城以廊橋水塔而出名,然而一齣火車站最先震驚到我的卻是街上人群的多樣性。 盧塞恩 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國際化城市,在這裡你可以聽到英語、德語、法語、 意大利 語等各種 歐洲 語言,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聚集在市中心的小小範圍內,仿佛是一個世界村。路邊演奏民族樂器的街頭藝人來自於 南美洲 厄瓜多爾 ,還有華人模樣的藝人用英語跟行人互動。 ↑盧塞恩 這裡是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而它的景觀也確實足夠吸引全世界的游客。廊橋水塔上不知道多少情侶,家人在互相拍照,而 盧塞恩 湖邊的雪山更是令人贊嘆。湖光山色的地方常有,但水如此清澈,山峰全年積雪則實在值得贊嘆。除了美景之外,這裡還有豐富的休閑活動。我們去的時候湖邊正舉行音樂節,舞臺上的歌手熱情洋溢,臺下的觀眾喝彩不斷,湖邊摩肩接踵,路旁全是賣各種紀念品和小吃的小攤,有著與鄉間小鎮所不同的青春與活力。這裡的消費水平比 蘇黎世 更加,河邊的一條小街旁全是奢侈品及名錶商店,車站的洗手間收費2瑞郎,而路邊的Döner Kebap更是十瑞郎起步,大概是有錢人才能享受的地方吧。而我們僅僅是轉車期間在這裡隨便走走,對這座城市的美景與活力也只能匆匆一瞥。 ↑盧塞恩 ↑盧塞恩 寫在最後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完整篇游記,非常感謝大家能r忍受著我的流水賬一路看到這裡!還沒動筆前以為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結果拖拖沓沓寫了將近兩個月。真正動筆,才發現想記錄的東西太多了。 歐洲 和國內確實有太多不同,短短一周多的行程讓我覺得既悠閑又充實,在一路上的體驗與好奇中真正地放鬆了自己。當一切結束,我常常感慨一周太短,如果可以,我多希望能夠體驗更多。一路下來,能感覺那麼輕鬆,一是因為大多數時候有朋友可以依靠,二是因為我選擇的多是游客較少的地方。旅游景點確實能看到獨特的景觀或者歷史,但很多普通的角落裡也能看到不少故事和可愛生靈。希望大家也能在旅行中另闢蹊徑,找到吸引自己的故事~
弗賴堡 緊鄰 黑森 林,美食自然少不了 黑森 林櫻桃蛋糕(Schwarzwälder Kirschtorte),在老城區的蛋糕店就能輕易買到。濃濃的奶油夾著當地漿果的甜香,櫻桃酒的加入又為它增添了幾分別樣的風味。雖然如今 黑森 林蛋糕已經賣到了全球各地,但還是本地的更加甜美正宗。它是如此好吃,以至於一小塊很快就被我們分食乾凈,連照片都忘了留下,有一絲小小的遺憾。
我在 柏林 想嘗 德國 大肘子的心愿,終於在 弗賴堡 得到了滿足。雖然材料都是豬肘,但 德國 南部和北部的烹飪方法並不相同。如果說北部是酸菜燉肘子,南部的做法則是烤肘子。在馬丁門附近的一家老店就有大肘子供應,不過味道並不如想象中的好。肘子外面的皮烤的焦脆,甚至有些硬,但裡面的肉並不怎麼入味,需要配合醬汁食用。而搭配的土豆球(Kartoffelknödel)的口感更是挑戰了我的想象力,它並不是我所想象的具有香濃黃油味的綿軟土豆泥,而是土豆和麵粉一起揉成的球,甚至還有些韌勁,若不是親口嘗到,難以想象土豆還能做出這樣的口感。不過這樣一份肘子加土豆球分量夠大,肘子肉雖然不好切,但絕對夠量。不過我這次嘗了鮮之後,之後也不會再嘗試了吧。 ↑馬丁城門 除了美味佳餚, 弗賴堡 還是 巴登 地區葡萄酒產區的中心,在城裡超市中可以看到貨架上擺滿了各種葡萄酒,令人眼花繚亂。而如果你坐火車經過附近的山村,就能看到山坡上一排排整齊的葡萄架。這裡的葡萄酒價格實惠,也很少讓人失望,可以多多嘗試。
走出歷史城區, 弗賴堡 其他部分的道路建設和建築充滿了現代感,劇場旁邊的圖書館是全玻璃幕牆,有一絲未來的氣息。厚重的歷史並沒有阻礙城市的發展,離開老城,這是一座毫不落伍的現代化城市。 弗賴堡 位於 德國 南部,也是首先受到 地中海 難民潮衝擊的 德國 城市。在電車Runzmattenweg站旁就有兩座難民營,白色的牆和橙色的裝飾使其在周圍的建築中格外顯眼。難民營周圍有一圈鐵絲網將其保衛,和周圍的建築格格不入,仿佛在提醒著裡面居住的人他們並不是這裡的居民。難民營中有籃球場,傍晚涼爽的時候能看見有人在裡面運動。這座難民營所在的位置在 弗賴堡 算不上偏遠,旁邊就是城市政府部門辦公地點,而市政廳就在不遠處。雖然難民營近在眼前,但附近散步等車的人和其他地方並無兩樣,如果不是被告知是難民營,我不會覺得這裡值得關註。就算被告知了難民營,白天這裡也不會讓人感到不安,雖然之前曾有性騷擾的新聞傳出。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我也不會選擇在天黑的時候在附近停留太久。
難民營的出現似乎並沒有影響這個小城市裡人們的生活,在圖書館門前的廣場上,仍然有嬉戲的孩子,而在城市公園的湖中,依然有追求清涼的人在游泳。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個湖泊公園(Seepark),每到傍晚,旁邊的草坪上總是坐滿了野餐和曬太陽的人,路邊的露天小酒館座無虛席,遛狗和散步的人沿著湖邊慢慢走著,游泳的人在湖中享受傍晚的涼風。在這裡完全沒有 大城 市的壓力,可以感受純粹的自然和閑適的生活,這就是小城市的獨特魅力吧。 ↑弗賴堡 弗賴堡 城區內是連綿不斷的獨棟房屋,周邊地區是廣闊的農田和整齊的葡萄架。而在城市與鄉村之間, 弗賴堡 仍然通過自然保護區(Naturschütz)的形式保留了不少自然景觀,城市西側的Rieselfeld就是其中之一。和 柏林 住處的保護區不同,這裡除了大面積的荒草地之外,還有一片茂密的樹林,路過的時候看到林中營地有小朋友在活動。在荒地上也不是一無所有,人工鳥巢吸引了眾多白腹毛腳燕在這裡安家,路旁的小溪和樹林是各種鳥類活動的天堂,而旁邊的農場里總有小狐狸在等候獵物。這裡是 弗賴堡 的觀鳥愛好者和自然愛好者必來之地,騎自行車和騎馬的人也常常來這裡逛逛。在城市附近能有這麼一片尚且保留了荒野之美的區域,不得不感謝城市規劃者的設計。
在 弗賴堡 獃了一個星期,離開的時候充滿了不舍。這七天里其實並沒有去什麼旅游景點,這座小城也提供不了多少熱門的旅游景點,但這裡卻非常適合生活。便捷的交通,隨處可見的超市,環境優美的公園,來這裡享受 歐洲 小鎮方便且閑適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目的。 法國古鎮科爾馬弗賴堡 位於德法瑞三國交界處,離它最近的 法國 大城 市是 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g),有火車可以直達。而離它最近的旅游城市就是 科爾馬 (Colmar)了。 弗賴堡 到 科爾馬 沒有火車直達,需要先坐火車到邊境小城布賴薩赫(Breisach),再在那裡轉乘公交到 科爾馬 。常年在邊境處行駛的公交師傅會德法英三種語言,所以買票交流不成問題。半小時火車加上半小時公交,大概一個小時才能從 弗賴堡 到 科爾馬 。而從 巴黎 出發,兩個多小時的特快高鐵就能到達這個邊境小城了。不過從 弗賴堡 到 科爾馬 的路上也並不枯燥,跨越德法邊境萊茵河時,可以在車上看到與萊茵河平行的 阿爾薩斯 大運河上壯觀的水壩。在這裡跨越國境不需要任何檢查,我出門時忘了帶護照惴惴不安,一天下來發現沒有護照並不影響,不像坐大巴跨越德瑞邊境時需要檢查護照。 過了萊茵河之後,周邊的景觀逐漸變得不同。最明顯的差異來自於路牌, 德文 路牌突然全部變成了法語,這下完全看不懂了。而兩國的景觀也不太相同, 德國 是小山丘陵,種植的多為葡萄和小麥。而到了 法國 之後變為了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廣闊的玉米地,一下子感覺自己到了真正的鄉村。
從布賴薩赫到 科爾馬 的公交車並非直達,中途還會有幾個站點停靠。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數新布賴薩赫(Neuf-Brisach)了。坐在車上,你很難感受到這個城市的奇妙,只是好奇為什麼汽車駛經城牆和外面的溝壑進入這個小城,在城市中間轉了一圈又從同樣的地方離開了。而當你從地圖上,從高空中看這座小城,你才會發現其中的奧妙。這個邊境小城是一個星形的堡壘,所有的人都居住在堡壘之內。這座位於德法邊境的城市,一直是歷來的邊防要塞,而 法國 著名軍事工程師沃邦(Vauban)發明瞭這種堡壘,星形的設計使守城士兵向外射箭時沒有死角,守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法國 人以設計者的名字將這種星形城市命名為Vauban,中文翻譯為沃邦式堡壘。在全 法國 邊境上共有12座這樣的堡壘被保留下來,新布賴薩赫便是其中之一。作為17世紀末期為了防禦 德國 人而修建的堡壘,這座有三百多年曆史的城市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下圖來自於維基百科,雖然照片看起來震撼,但在地面上是很難感受到全景的。 ↑Les Fortifications de Neuf-Brisach 扯了這麼多,接下來讓我們回到正題,說說 法國 的邊境古鎮 科爾馬 吧。無論是公交還是地鐵,到達的地方都是 科爾馬 火車站。火車站非常符合旅游小鎮的定位,古色古香。車站雖小,但問訊處,麵包店,便利店,應有盡有,大廳中間還有幾個休息的長椅。然而在火車站和整個小城裡,卻沒有存包處,對拖著箱子的游客很不友好了,也說明這裡大多數都是附近短途游的游客吧。火車站游人並不多,大多數人看起來更像是本地人。我在火車站還遇到了路過的一隊 法國 大兵,他們不知道從哪裡突然出現,一個個扛著長槍,設備齊全,仿佛馬上就能封鎖這裡似的,也算是旅行奇特體驗了。 ↑科爾馬火車站 弗賴堡 雖然已經算是古城,但 科爾馬 的歷史更加久遠。這座城市的建城歷史可以追溯到九世紀,其聞名於世的便是逃脫了戰爭的破壞,保存完好的老城區。這裡屬於 法國 阿爾薩斯 地區,歷來是和 德國 戰爭的前線,這片地方也多次易主,所以這裡會德語的人比例很高,食物和文化也受到了 德國 的影響。如果大家還有印象,這裡便是小學課文里都德《最後一課》的原型地區,雖然同行的 法國 小姐姐表示, 法國 課本里不可能有這種具有強烈愛國主義色彩的文章。
從火車站到老城區需要步行十幾分鐘,中途會路過一片小廣場。也許是因為天氣炎熱,也許是因為正值 法國 休假期間,一路上並沒有多少人。而一旦走進老城區,身邊的人明顯多了起來,並且一看便知道是游客。在這裡我還難得地遇到了 中國 旅游團,熟悉的中文倍感親切。更多的游客還是來自附近 德國 和 法國 的白髮老人們。 科爾馬 的旅游網站上只有法語、德語和 意大利 語三種語言選擇,看來主要旅游人群是附近地區的人,國際游客並不太多。
科爾馬 老城的建築非常有特色,也算是感受了一下除城堡之外的 歐洲 古建築的模樣。從建築里就能看出這裡的人們非常懂得生活,建築雖然老,但外牆上有不少有趣的裝飾,如外牆上五顏六色的裝飾,窗戶外的一叢小花,甚至還有的掛著水壺,讓人不禁一笑。 ↑科爾馬 ↑科爾馬 ↑科爾馬 和國內的各種古鎮一樣,路邊都是各種各樣的小店,但又和國內的古鎮不同,這裡每個小店都有自己的特點,絕不是千店一面。 科爾馬 里有不少賣白鸛玩偶的小店,因為白鸛送子的傳說也正是來源於這個地方。牆面上有白鸛的裝飾畫,店里有各式各樣的紀念品,而天空中不時飛過幾隻真正的白鸛,都彰顯著古老傳說經久不息的生命力。 ↑科爾馬 ↑科爾馬 除了白鸛紀念品,路邊還有賣具有當地特色的果醬和巧克力的小店,價格合理,物有所值,不用擔心像國內一樣被宰。在教堂旁邊的露天市場里,我們還遇到了賣陶器的小攤,各種造型顏色挑花了眼。 ↑科爾馬 在小鎮里找到的最有特色的一家小店是售賣古書插畫的,擁有百年曆史的精美動植物科學繪圖就擺在門口任君挑選,店里還有一些古畫。店門口顯眼處特意掛了一個牌子,聲明這些東西絕對不是來自 中國 的仿製品。作為一個 中國 人,看見這樣的牌子,心情變得複雜起來。 ↑科爾馬 ↑科爾馬 每個 歐洲 小城的中心,都少不了一座歷史悠久的教堂。 科爾馬 老城中的聖馬丁教堂一定是最吸引人眼球的建築。一是因為教堂的高大,二是因為其屋頂上獨特的綠色琉璃瓦。 科爾馬 的教堂與 弗賴堡 一樣,均是哥特式建築風格,尖頂成為了城市的地標。教堂周圍都有市場,是城市活動的中心。而 科爾馬 聖馬丁大教堂並不是免費開放,於是我們只是在外面逛了逛市場,並沒有入內。 ↑科爾馬 除了教堂之外, 科爾馬 還有一些博物館,如恩特林登博物館,裡面展示了當地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早期的藝術作品。城裡還有自然人類學博物館和玩具博物館。除此之外,這裡還是 美國 自由女神像設計者弗里德利·巴特勒迪的出生地,他在 科爾馬 度過了幼年時光,之後去 巴黎 學習雕塑。而他在 科爾馬 的故居被改造成了博物館,院子中間擺放著他的作品,院子里時時游人如織,去感受他的藝術創作。
來到 阿爾薩斯 地區,自然要品嘗一下本地的食物。除了路邊禮品店賣的巧克力和果醬之外,這裡另外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食物就是法式薄餅Tarte Flambée了。它並非 法國 的專利,而是 阿爾薩斯 和附近的 德國 巴登 符騰堡地區的傳統食物, 德文 名為Flammkuchen。而現在,它更多地成為了 阿爾薩斯 特色美食的代名詞,連在 德國 賣的Flammkuchen都會打上 法國 的國旗。這種薄餅粗看像披薩,但實際上跟披薩的做法和口感完全不一樣。它的餅底薄如白紙,吃起來脆脆的,口感比披薩更好。和披薩一樣, 法國 薄餅的配料也有多種選擇,比較傳統的是豬肉粒和洋蔥。在這裡,隨便一家路邊餐館都有法式薄餅賣,我們一行三人,兩人選擇了它,另一人點了鴨胸肉 沙拉 ,分量和味道也值得誇贊。 ↑科爾馬 在 法國 餐廳用餐,除了免費的水之外,你還可以得到無限量供應的免費麵包,不過也許需要你主動跟服務員討要。在我們用餐的時候,餐廳旁恩特林登博物館的廣場前有小朋友表演舞蹈,大概是附近中小學的學生。也有管樂隊來賣藝,優美的音樂結束後,他們會帶著自己錄製的唱片挨桌討一點小費。這裡用餐的多半是附近來旅游的白髮老人,雖說是旅游景點,但沒有國內的擁擠忙亂的感覺,可以好好享受度假時光。
我們本來的計劃是途徑 科爾馬 去附近的 孚日 山保護區,但到了火車站才發現一天只有早中晚三趟火車去那裡,再加上三十七度的酷暑天氣,於是我們臨時改變行程變成了 科爾馬 古鎮觀光游。因為沒有提前計劃,我們一行只是走馬觀花地在市中心隨便逛了逛,離開了之後才發現錯過了一些不錯的景觀。如果有時間的話,大家可以留出一天來慢慢感受這個古城。 雪山湖泊與國際都市盧塞恩身處德法瑞三國交界處,既然去過了 法國 , 瑞士 當然也不能不去。之前雖然去過 蘇黎世 ,但那並不算 阿爾卑斯山 區,自然景色算不得 瑞士 的精華。而第二次從 弗賴堡 去 瑞士 ,我們則是直奔著阿爾卑斯的雪山去的。 阿爾卑斯山 最出名的莫過於 少女峰 了,在 蘇黎世 就有一天的短途旅行團去那邊,中途還可以在知名旅游城市 因特拉肯 停留。而 少女峰 上百瑞郎的小火車對我我們來說實在是過於昂貴,再加上路途太遠,火車票也是個不小的負擔。於是我們選擇了 盧塞恩 附近一個不那麼知名的雪山景點Melchsee-Frutt,算是低配版的 少女峰 吧。
Melchsee-Frutt山腳下是小鎮 薩爾嫩 (Sarnen),每天早上九點有第一班公交到半山腰的Stöckalp,再從這裡搭乘約40瑞郎往返的纜車上山,便可到達。這裡冬天受到滑雪者的喜愛,而夏天則是徒步登山者的絕好選擇。唯一的缺點就是高原地區,氣候多變,有可能山下晴空萬里,到了山上便烏雲密佈,大雨傾盆,所以防雨工作一定要做好。
為了趕上九點鐘第一班從 薩爾嫩 上山的公交車,我們五點不到便起了床,去火車站趕五點半出發的火車。因為是周五晚上,所以哪怕是深夜, 弗賴堡 的tram上依然有不少人,大街上也有不少看起來像是徹夜party準備回家的人,讓天還沒亮出門的我們稍稍放心了一點。三番五次轉車到達 薩爾嫩 已是八點半,公交站臺上已經有不少人等著第一班上山的班車了,多是裝備齊全的登山客。 ↑薩爾嫩 我們到 薩爾嫩 的時候已是陰雨綿綿,而將近半小時的山路上瓢潑大雨一度讓路面都模糊了。這是我這次行程中趕上唯一一天下雨,只能說運氣不行。纜車到山頂之後仍然是雨霧天氣,而做好了充足準備的登山客們迅速地踏上了各條登山小徑。沒有經驗的我們在纜車站做好了十足的心理準備,穿著衝鋒衣在雨中走了不到十五分鐘褲子鞋子便都濕透了。也許是老天爺不想讓我們無功而返,不久雨漸漸停了,烏雲也漸漸散開,居然灑下了陽光,原先隱藏在霧中的美景頓時呈現在我們眼前,高原天氣真是難以捉摸啊。 ↑Melchsee-Frutt Melchsee-Frutt正如其名,主要由幾個高山湖泊組成。這裡的生境類型是高山草甸,沒有太多的灌木,正是旱獺,即土撥鼠的喜歡的環境,而這個景區的吉祥物也是一隻醜萌醜萌的土撥鼠。旱獺在這裡並不少見,經常走在徒步小路上能聽到它們在附近尖銳的報警聲,仔細找找就能在路邊的岩石上找到它們胖胖的身影。跟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旱獺比起來,它們的顏色似乎沒有那麼棕黃,整體看起來也沒有那麼肥,顯得更加機靈一點。
我去的時候已經七月底了,山上的積雪已經化了大部分,只有遠處的山峰處還殘存一些。沿著山脊上的徒步道一直走可以爬到峰頂,單程大概要兩三個小時,大概第一輛公交上山的登山客的目標就是登頂吧。而我們只是來這裡徒步看花看草,便不設定那麼高遠的目標了,只是在幾個湖泊周圍轉轉就好。
這裡雖然自然風光保存較好,但並非保護區,纜車站一齣來便有不少民宿酒店,山上也有放牛的牧民。掛著鈴鐺的牛兒就在山坡草甸上自由地行走,吃草,休憩,有人路過也不過看看兩眼,並不在意。遠遠近近的牛鈴聲在山谷間飄蕩,仿佛老電影里的配樂,一刻不停。 ↑Melchsee-Frutt 牛鈴雖然響,但放養的牛並沒有給這一片草甸帶來太多的破壞,盛夏時分,這裡的野花依然開得茂盛,最多的是蠅子草和桔梗之類的,除此之外還有烏頭和菊科小黃花點綴其中。如果不是要往前走看更多的生物,估計我一下纜車就在那裡的花叢前走不動了。 ↑Melchsee-Frutt 除了豐富的植物之外,這裡的動物就明顯不如低海拔豐富了,由於今天剛下過雨天氣潮濕,我們還有幸見到了在路中間的阿爾卑斯蠑螈。它全身黑色,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當你一步一步靠得很近時,它們才會突然一下子溜進路邊的草叢中。 ↑Melchsee-Frutt ↑Melchsee-Frutt 這裡的鳥類的遇見率實在太低,時常只能聽到漫山遍野的牛鈴聲,而沒有一聲鳥鳴。最常見的就是和麻雀一樣喜歡成群結隊出現的水鷚了。這裡的明星鳥種要數在整個 阿爾卑斯山 區都非常珍惜的胡兀鷲了。由於之前人們擔心胡兀鷲捕食羊群,所以進行了大範圍的投毒和獵殺,導致了胡兀鷲在 瑞士 地區的滅絕。現在生活在 瑞士 的胡兀鷲種群都是人工引種放歸的,而Melchsee-Frutt便是放歸地點之一。所以在這裡遇見胡兀鷲的概率在整個 阿爾卑斯山 地區都不算低,雖然還是比青藏高原低多了。
如果不是為了攀登頂峰,三四個小時已經足夠在Melchsee-Frutt景區隨便走走了。下山之後再 薩爾嫩 火車站坐車,不久就能到達 瑞士 的知名旅游城市 盧塞恩 了,它和 因特拉肯 可以說是 中國 旅行團必去的兩個城市。這座小城以廊橋水塔而出名,然而一齣火車站最先震驚到我的卻是街上人群的多樣性。 盧塞恩 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國際化城市,在這裡你可以聽到英語、德語、法語、 意大利 語等各種 歐洲 語言,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聚集在市中心的小小範圍內,仿佛是一個世界村。路邊演奏民族樂器的街頭藝人來自於 南美洲 厄瓜多爾 ,還有華人模樣的藝人用英語跟行人互動。 ↑盧塞恩 這裡是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而它的景觀也確實足夠吸引全世界的游客。廊橋水塔上不知道多少情侶,家人在互相拍照,而 盧塞恩 湖邊的雪山更是令人贊嘆。湖光山色的地方常有,但水如此清澈,山峰全年積雪則實在值得贊嘆。除了美景之外,這裡還有豐富的休閑活動。我們去的時候湖邊正舉行音樂節,舞臺上的歌手熱情洋溢,臺下的觀眾喝彩不斷,湖邊摩肩接踵,路旁全是賣各種紀念品和小吃的小攤,有著與鄉間小鎮所不同的青春與活力。這裡的消費水平比 蘇黎世 更加,河邊的一條小街旁全是奢侈品及名錶商店,車站的洗手間收費2瑞郎,而路邊的Döner Kebap更是十瑞郎起步,大概是有錢人才能享受的地方吧。而我們僅僅是轉車期間在這裡隨便走走,對這座城市的美景與活力也只能匆匆一瞥。 ↑盧塞恩 ↑盧塞恩 寫在最後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完整篇游記,非常感謝大家能r忍受著我的流水賬一路看到這裡!還沒動筆前以為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結果拖拖沓沓寫了將近兩個月。真正動筆,才發現想記錄的東西太多了。 歐洲 和國內確實有太多不同,短短一周多的行程讓我覺得既悠閑又充實,在一路上的體驗與好奇中真正地放鬆了自己。當一切結束,我常常感慨一周太短,如果可以,我多希望能夠體驗更多。一路下來,能感覺那麼輕鬆,一是因為大多數時候有朋友可以依靠,二是因為我選擇的多是游客較少的地方。旅游景點確實能看到獨特的景觀或者歷史,但很多普通的角落裡也能看到不少故事和可愛生靈。希望大家也能在旅行中另闢蹊徑,找到吸引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