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世界杯,夢回德意志——從北港到巴伐利亞之德國超級深度游
這裡的烤腸,份量大,味道足,價格貴……嗯。
因為二戰之後這裡一直屬於東德,所以 萊比錫 在上世紀後幾十年的發展並不太好,據說直到1992年時, 萊比錫 還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工廠,髒亂差非常嚴重。不過現如今這一切全都改頭換面, 萊比錫 也漸漸恢復了當年那個商貿中心的風采。 這城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當地人也太喜歡修長廊了!短的十幾米長的近百米,兩邊的商鋪從四五間到成百間,幾乎每座大廈里都要有這麼一條。 跟當地人瞭解了才知道,這麼多商業長廊是有歷史滴。 萊比錫 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從中世紀起,就已經成為 歐洲 大陸的商貿中心了。 從那個時候開始, 萊比錫 每年都會舉辦至少三次商貿展覽,而這些長廊和兩邊的店鋪就是他們舉辦展覽的地方。 萊比錫 這個“商貿之城”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一直到現在,這裡每年仍然會舉辦非常非常多的博覽會、展銷會等等。 不僅是“商貿之城”, 萊比錫 還是著名的“音樂之城”。200多年前, 萊比錫 有不少喜歡音樂的演奏家,但是還沒什麼有規模的民間樂團。1743年時,一個做布業的商人決定出錢組建一個民間樂團,估計當時他自己都沒想到,他組建了 德國 最早的民間樂團。30多年後,布業公司老闆把樂團搬進了自己的大廈,樂隊也終於有了自己響亮的名字“布業大廈管弦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怎麼聽怎麼像是賣布的。 如今這個管弦樂團成為了世界八大樂團之一,他們的大本營也幾經變革,現在位於奧古斯特廣場南邊的布商音樂廳,聽聽這名字,還是賣布的……
奧古斯特廣場的西側是 德國 第二古老的大學—— 萊比錫 大學。二戰時期,大學的大部分都被炸毀了,唯有學校的 聖保羅 教堂在戰火中保存了下來。但是這座教堂依然沒能逃脫厄運,1968年時,因為蘇聯統治者認為教堂影響了廣場建設的整體畫風,決定拆了它。
當時很多人反對這一舉動,甚至在拆除時有人在教堂里演奏巴赫的樂章以此阻斷拆除進程,但是最終教堂還是被“強拆”了,那篇樂章也沒有演奏完成,這位演奏者被生生從琴凳上拉了出來。然後,隨著一聲巨響,大教堂轟然倒塌,二戰時好不容易躲過了盟軍的炸彈,卻沒能躲過戰後蘇聯人的炸葯。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在教堂被拆除前的兩周內,人們自發從教堂里搶救出了很多老東西, 比如 教堂地下墓葬的石碑等,如今仍然展示在 萊比錫 大學里。
今年正好是教堂被強拆的50周年, 萊比錫 大學特意舉辦了紀念活動,樂隊在新教堂里繼續演奏當年那位勇敢樂師未曾完成的巴赫樂章。而且一切演奏開始的地方,正是當年他被拉出教堂時被迫中止的那個音符。 聖保羅 教堂雖然倒下了,但我們卻見識到了 萊比錫 人民追求自由的精神,而且這個精心設計的紀念儀式也處處透著 德國 人那股子較真兒的勁頭!
提到 萊比錫 的音樂,就不能不提到有“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之稱的巴赫。他雖然不是 萊比錫 人,卻跟這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到 萊比錫 一定不能錯過巴赫博物館,不誇張的說,這絕對是我在 德國 去過的最棒的博物館了……因為有中文解說導覽機! 說實話,我作為一個聽汪峰許巍樸樹王菲長大的 中國 少年,對於西方古典音樂知之甚少。通常對於音樂家博物館這種地兒,咱基本就是走馬觀花了,沒想到這個不大的博物館卻讓我停留了整整一個上午!
在這裡強烈推薦中文版的語音導覽機,雖然現在 歐洲 很多博物館也都增添了中文版的解說導覽機,但畢竟博物館本身並沒有真正說中文的員工,所以他們大多還停留在“有中文就行”這個級別上。於是在一些博物館就能聽到一沉如水的男低音解說,那個詞念得毫無語調說實話讓Siri讀都比他有節奏,本來挺好的一天聽完那喪到家的解說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也有解說念得本身還可以,但是因為順序沒有安排好,有些景點聽完不知所云的情況。總之,各地中文解說的水平參差不齊,不過巴赫博物館的解說一聽之下就很驚艷,首先解說員一看就下了功夫,每段詞都念得情緒飽滿、抑揚頓錯。而且這可是巴赫博物館,除了講故事之外,要是配上巴老爺子當年寫的那些曲子豈不是更精彩!於是全程你就在巴赫的各種世界名曲中聽著各種引人入勝的故事,從周圍那些游客的眼神就能看出來,不論膚色、種族、文化背景,所有人在這裡,都能享受一場帶給耳朵的聽覺盛宴!
巴赫除了作曲方面才華橫溢之外,也是非常厲害的管風琴演奏家。青年時期,他曾擔任過管風琴鑒定師,也創作了非常重要的管風琴作品,演奏了轟動一時的管風琴音樂會。
在展室里,有一臺巴赫曾經彈過的管風琴,19世紀的時候有人在現在博物館所在地開辦了樂器博物館,收到了這架琴。當時琴已經不完整了,經過修複,放在了樂器博物館中。但是二戰中,管風琴又被損毀了,剩下了現在的琴身和幾段零散的音管。 博物館沒有把音管再重 新安 回去,而是掛在空中,當人觸碰它們的時候,把耳朵湊近,就可以聽到巴赫的作品和介紹,設計得十分巧妙。
巴赫所處的巴 洛克 時期,有很多音樂是由巴 洛克 式古樂器演奏的,但如果只是把樂器擺出來,顯然沒法讓人們更深的瞭解它們。 這間展室里,中間是歷史樂器,周圍一圈是樂師的畫像和音響,每個樂師前面都有一個按鈕。屋子裡在輕聲播放著巴赫的曲子,哪個樂師下麵的燈亮,就代表哪種樂器參與了演奏。這時按下按鈕,對應的這種樂器音量就會放大,你就能清楚地聽到它在整組樂曲中所演奏的旋律和音色。
在博物館里,還有一間試聽室,裡面存有巴赫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作品。這裡頭坐著不少巴赫迷,他們戴著耳機閉著眼睛,有的人在這裡一坐就是大半天,對他們來說,這裡就是個寶庫! 別看現在巴赫的作品聞名世界,可他在世的時候,人們只知道他是個高超的管風琴演奏師,卻沒有人認可他作曲的才華。1747年5月,巴赫為了搞社交,去普魯士國王的 波茨坦 王宮演奏,國王聽說巴赫技藝高超,就現場彈了一段主題,讓巴赫作曲。因為這一切都是有記錄的,所以導覽機里也用鋼琴還原了當時那個主題,大概就是“噔,等,噔~~ 等等……”想當年我三歲學鋼琴,三歲半退出鋼琴界,我彈得都比這個強。不過人家畢竟是國王嘛,他就出了這麼個命題,讓巴赫現場譜曲。沒想到巴赫真的當場即興發揮出了一整段奏鳴曲!這就有點像三國時候曹植的七步成詩那意思,更讓人驚嘆的是,巴赫回到 萊比錫 以後,把當時的主題展開,譜寫出了一首非常複雜的三重奏鳴曲。要知道那種作曲跟現在的可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現在有些音樂人隨便整幾個合弦中間配上“右右右”就能湊出來一首歌。 這間屋子左邊的板子上,還記錄了2005年新發現巴赫作品的事件。上一次發現新的巴赫作品已經是70多年前的事兒了。
這次樂譜的發現起因自2004年一所圖書館大火,好多古籍都被燒毀了。當時這份樂譜和詞被夾在一本包裝精美的彩紙書里,而這些彩紙書正好在文物修複工作室里進行修複,不在圖書館,這才幸免。就這樣,陰差陽錯發現了一本從沒問世過的詠嘆調,和一首祝壽詞放在一起。這應該是巴赫在為薩克森 魏瑪 的公爵威廉•厄內斯特工作的時候,為祝壽詞譜的曲。
巴赫雖然不是 萊比錫 人,但是在這裡生活了27年。1723年,他37歲時來到托馬斯教堂當樂長,為托馬斯教堂男童合唱團當音樂指導,直到去世,一直留在了 萊比錫 。語音講解聲情並茂地給我講完了巴赫的大半生,最後把我引領到了這間展室的窗前,說“推開窗戶,你看到的就是巴赫任職了大半生,並且埋葬他的地方——托馬斯教堂”。 這一切設計得都太精細了!我的思緒仿佛已經被拉回了15世紀的教堂里。
耳機裡面傳來托馬斯教堂男童合唱團悅耳的歌聲。當年巴赫到 萊比錫 後接任合唱圖的樂長。他在這裡工作,在這裡生活,在這裡為自己的孩子受洗,再也沒有離開……如今,巴赫的墓就安葬於此。直到現在,托馬斯教堂男童合唱團仍然存在,仿佛一直在延續著巴赫的生命。 巴赫在世時寫了非常多的音樂,但他的作曲天才在有生之年從未被世人真正認可。直到他去世80多年以後,門德爾松來到 萊比錫 時才發現了他的音樂有多震撼,這些手稿才一件件浮出水面,開始被後人珍惜。
在 萊比錫 最著名的兩座教堂,除了托馬斯教堂之外,還有尼古拉教堂。這座教堂,對於 萊比錫 ,甚至對於 德國 ,都有著舉足輕重、無法替代的地位。當年馬丁路德就是在這裡公開質疑 羅馬 教廷……而遭到追殺的,不過在20年之後,他又在此地重振雄風,並最終創建了路德教派。
二戰時, 萊比錫 有三分之一的建築都被炸毀;蘇聯統治東德期間,又拆了很多他們覺得礙事兒的建築,1165年修建的尼古拉教堂卻有如神助般地躲過了這兩次災難。
二戰結束後,英法美在西德成立了聯邦 德國 ,蘇聯在東德成立了民主 德國 , 柏林 也被分成了東西兩部分。為了防止東德人民進入西德,1961年時,東德築起了 柏林 牆。
這道牆不光是指分隔了東西 柏林 的那堵長155公里的牆,也代表著東西德邊界上的鐵絲網、雷區和上萬駐軍。在 柏林 牆豎起後的幾十年中,不斷有東德人想通過藏車裡、熱氣球、挖地道等各種方式逃到西德,有少數人 成功 ,但更多則是被抓回來的,甚至被擊斃。 1982年時的 萊比錫 環境非常惡劣,它周邊有800多個工廠,污染嚴重,城市破敗而且發展緩慢,人們怨聲載道卻無處宣泄,尼古拉教堂的主教就決定在每周一下午5點時打開教堂大門,讓人們到教堂里自由發言,這個傳統就一直延續了下去,而且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
東德人民對民主 德國 的政策越來越失望,對自己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失去信心,到1989年9月4日這個星期一的時候,教堂里的 和平 祈禱已經演變成了抗議游行。東德政府自然不能允許這樣的活動再發展下去,在10月7日星期六舉辦民主 德國 國慶時,政府要求停止這個抗議活動,並說如果接下來的周一活動還繼續的話,會派警力阻止。
等到轉天10月9日周一的時候,果然有武裝警察、甚至坦克來到了游行聚集的廣場和教堂外。當時人們非常害怕,但主教的一席話給了大家力量。他呼籲大家手持蠟燭 和平 地游行,而不是拿起武器和軍隊對抗。當時出警的軍隊給總部打電話請示怎麼處理,據說總部一直沒有接聽這通電話。於是七萬多人的隊伍以非常 和平 的方式進行了抗議游行。 這次活動的新聞很快傳到了東德其他地方和西德,短短三、四周之後,又出現了一次50萬人的 和平 游行。正是這些活動導致象徵分裂的 柏林 牆被推倒, 德國 最後終於統一了。
在 柏林 牆存在的這幾十年中,東德成立了一個秘密警察組織,負責對人民大眾進行監視、監聽、搜集情報等各種任務,這個組織的人滲透到了東德的各個地方,甚至每6.5個人裡面就有一個“線人”,被建立過秘密檔案的人數更是占到了整個東德人口的40%。 柏林 牆倒塌以後,秘密警察曾經想銷毀這些檔案,但還有很大一部分被搶救了下來。現在的 德國 人民可以通過 德國 聯邦國家安全檔案委員會申請查詢這些資料,但這需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因為這些當時的間諜里可能有你的領導、朋友、老師甚至是家人。 萊比錫動物園——未來的動物園這次去 德國 之前,就聽到很多人跟我推薦過 萊比錫 動物園,據說這是一座“未來的動物園”!
因為在這裡最大的特色就是讓人和動物都感受不到任何邊界。但是我剛一來就看到了被很多護欄圍起來的公園入口,和旁邊的售票處……說好的無邊界呢,我還以為可以隨便進。 公園裡最有名的兩個主題世界,一個是岡瓦納大陸,一個是猩猩大陸。
進去直奔第一個大主題,整片岡瓦納大陸都是建在一個巨大的穹頂下,遠遠看上去更像是個巨大的溫室。進去是一整片熱帶雨林,原來這裡就是想讓你感受到原始荒蠻的史前世界!而且他們真的找來了不少史前生物。 比如 水族世界中,這條一米多長的巨骨舌魚,以前只在探索頻道見過,沒想到在這竟然能見到真正的河中巨怪!看得出來,他們為了達到最佳的場景效果真是費了不少心!
我這次來正趕上是夏天,已經感覺非常震撼,想想要是冬天來,看到裡面的熱帶雨林反差效果肯定更強。 岡瓦納大陸裡面有一條環繞的水道,可以坐船環游整個主題。沒有什麼比坐船探索熱帶雨林更能有冒險感了。一路上見到的很多動物都非常放鬆,一點沒有感覺他們是在動物園裡。 比如 正在乾架的野鴨子,還有無憂無慮在樹上覓食的猴子。 這些照片如果不是特別說明,你肯定感覺我是在野外拍的。 我想這大概就是 萊比錫 動物園的高明之處吧!很多地方,都是完全看不到邊界或者欄桿的。
比如 說這個水簾洞的設計,錶面看起來就是一個流水的洞口,然而當你把手伸過去時,你的手就會……打濕。看來這真的就是個水簾洞,嗯……因為裡面沒動物嘛,哈哈。 不過動物園裡面確實有很多地方運用了一些很隱蔽的護欄或者是動物無法逾越的屏障, 比如 ,一條很深很寬的河,或者 水裡 設有圍欄的小溪。 看看這些動物的神態就知道了,神情自若,悠閑慵懶。
還有這一臉懵逼的雪豹…… 其實就是隔著大玻璃拍的,離得這麼近觀看,不僅不嚇人,還有點獃萌。 不過畢竟是有玻璃圍繞,這些雪豹顯得多少有些慵懶。 而到了老虎那邊就不一樣了,這裡的老虎就顯得很活躍。 好像可以看到一些在野外才能有的狀態,讓它們基本感覺不到自己是被圈養起來的。如果老虎的狀態還不能說明問題,那麼這幫打群架的猩猩絕對夠經典了! 要不是因為後面的建築,光看它們的狀態跟在野外沒什麼兩樣!
這就是 萊比錫 動物園最厲害的地方,除了人感受不到與動物之間的隔閡,很多動物自己生活得無憂無慮感覺仿佛在野外!
可惜時間留少了,後來大半個動物園都沒來得及逛人家就關門了……回到老城區解決晚餐。據說 萊比錫 有一家500多年曆史的老餐廳,最早從1525年就開始營業了。
因為最早開門時候是賣酒的,所以雖然現在是餐館,但名字仍然叫奧爾巴赫的酒窖(Auerbachs Keller)。 說到這我想起了前一陣去的 西班牙 馬德里 那家世界上最古老的餐廳。其實 德國 歷史悠久的餐廳也非常之多,按年頭算的話,僅是這家餐廳就能超過 西班牙 那家將近一倍。但是因為戰爭、家族等種種原因,它們在這幾百年中間都曾經停過業,真是可惜。
因為二戰之後這裡一直屬於東德,所以 萊比錫 在上世紀後幾十年的發展並不太好,據說直到1992年時, 萊比錫 還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工廠,髒亂差非常嚴重。不過現如今這一切全都改頭換面, 萊比錫 也漸漸恢復了當年那個商貿中心的風采。 這城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當地人也太喜歡修長廊了!短的十幾米長的近百米,兩邊的商鋪從四五間到成百間,幾乎每座大廈里都要有這麼一條。 跟當地人瞭解了才知道,這麼多商業長廊是有歷史滴。 萊比錫 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從中世紀起,就已經成為 歐洲 大陸的商貿中心了。 從那個時候開始, 萊比錫 每年都會舉辦至少三次商貿展覽,而這些長廊和兩邊的店鋪就是他們舉辦展覽的地方。 萊比錫 這個“商貿之城”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一直到現在,這裡每年仍然會舉辦非常非常多的博覽會、展銷會等等。 不僅是“商貿之城”, 萊比錫 還是著名的“音樂之城”。200多年前, 萊比錫 有不少喜歡音樂的演奏家,但是還沒什麼有規模的民間樂團。1743年時,一個做布業的商人決定出錢組建一個民間樂團,估計當時他自己都沒想到,他組建了 德國 最早的民間樂團。30多年後,布業公司老闆把樂團搬進了自己的大廈,樂隊也終於有了自己響亮的名字“布業大廈管弦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怎麼聽怎麼像是賣布的。 如今這個管弦樂團成為了世界八大樂團之一,他們的大本營也幾經變革,現在位於奧古斯特廣場南邊的布商音樂廳,聽聽這名字,還是賣布的……
奧古斯特廣場的西側是 德國 第二古老的大學—— 萊比錫 大學。二戰時期,大學的大部分都被炸毀了,唯有學校的 聖保羅 教堂在戰火中保存了下來。但是這座教堂依然沒能逃脫厄運,1968年時,因為蘇聯統治者認為教堂影響了廣場建設的整體畫風,決定拆了它。
當時很多人反對這一舉動,甚至在拆除時有人在教堂里演奏巴赫的樂章以此阻斷拆除進程,但是最終教堂還是被“強拆”了,那篇樂章也沒有演奏完成,這位演奏者被生生從琴凳上拉了出來。然後,隨著一聲巨響,大教堂轟然倒塌,二戰時好不容易躲過了盟軍的炸彈,卻沒能躲過戰後蘇聯人的炸葯。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在教堂被拆除前的兩周內,人們自發從教堂里搶救出了很多老東西, 比如 教堂地下墓葬的石碑等,如今仍然展示在 萊比錫 大學里。
今年正好是教堂被強拆的50周年, 萊比錫 大學特意舉辦了紀念活動,樂隊在新教堂里繼續演奏當年那位勇敢樂師未曾完成的巴赫樂章。而且一切演奏開始的地方,正是當年他被拉出教堂時被迫中止的那個音符。 聖保羅 教堂雖然倒下了,但我們卻見識到了 萊比錫 人民追求自由的精神,而且這個精心設計的紀念儀式也處處透著 德國 人那股子較真兒的勁頭!
提到 萊比錫 的音樂,就不能不提到有“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之稱的巴赫。他雖然不是 萊比錫 人,卻跟這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到 萊比錫 一定不能錯過巴赫博物館,不誇張的說,這絕對是我在 德國 去過的最棒的博物館了……因為有中文解說導覽機! 說實話,我作為一個聽汪峰許巍樸樹王菲長大的 中國 少年,對於西方古典音樂知之甚少。通常對於音樂家博物館這種地兒,咱基本就是走馬觀花了,沒想到這個不大的博物館卻讓我停留了整整一個上午!
在這裡強烈推薦中文版的語音導覽機,雖然現在 歐洲 很多博物館也都增添了中文版的解說導覽機,但畢竟博物館本身並沒有真正說中文的員工,所以他們大多還停留在“有中文就行”這個級別上。於是在一些博物館就能聽到一沉如水的男低音解說,那個詞念得毫無語調說實話讓Siri讀都比他有節奏,本來挺好的一天聽完那喪到家的解說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也有解說念得本身還可以,但是因為順序沒有安排好,有些景點聽完不知所云的情況。總之,各地中文解說的水平參差不齊,不過巴赫博物館的解說一聽之下就很驚艷,首先解說員一看就下了功夫,每段詞都念得情緒飽滿、抑揚頓錯。而且這可是巴赫博物館,除了講故事之外,要是配上巴老爺子當年寫的那些曲子豈不是更精彩!於是全程你就在巴赫的各種世界名曲中聽著各種引人入勝的故事,從周圍那些游客的眼神就能看出來,不論膚色、種族、文化背景,所有人在這裡,都能享受一場帶給耳朵的聽覺盛宴!
巴赫除了作曲方面才華橫溢之外,也是非常厲害的管風琴演奏家。青年時期,他曾擔任過管風琴鑒定師,也創作了非常重要的管風琴作品,演奏了轟動一時的管風琴音樂會。
在展室里,有一臺巴赫曾經彈過的管風琴,19世紀的時候有人在現在博物館所在地開辦了樂器博物館,收到了這架琴。當時琴已經不完整了,經過修複,放在了樂器博物館中。但是二戰中,管風琴又被損毀了,剩下了現在的琴身和幾段零散的音管。 博物館沒有把音管再重 新安 回去,而是掛在空中,當人觸碰它們的時候,把耳朵湊近,就可以聽到巴赫的作品和介紹,設計得十分巧妙。
巴赫所處的巴 洛克 時期,有很多音樂是由巴 洛克 式古樂器演奏的,但如果只是把樂器擺出來,顯然沒法讓人們更深的瞭解它們。 這間展室里,中間是歷史樂器,周圍一圈是樂師的畫像和音響,每個樂師前面都有一個按鈕。屋子裡在輕聲播放著巴赫的曲子,哪個樂師下麵的燈亮,就代表哪種樂器參與了演奏。這時按下按鈕,對應的這種樂器音量就會放大,你就能清楚地聽到它在整組樂曲中所演奏的旋律和音色。
在博物館里,還有一間試聽室,裡面存有巴赫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作品。這裡頭坐著不少巴赫迷,他們戴著耳機閉著眼睛,有的人在這裡一坐就是大半天,對他們來說,這裡就是個寶庫! 別看現在巴赫的作品聞名世界,可他在世的時候,人們只知道他是個高超的管風琴演奏師,卻沒有人認可他作曲的才華。1747年5月,巴赫為了搞社交,去普魯士國王的 波茨坦 王宮演奏,國王聽說巴赫技藝高超,就現場彈了一段主題,讓巴赫作曲。因為這一切都是有記錄的,所以導覽機里也用鋼琴還原了當時那個主題,大概就是“噔,等,噔~~ 等等……”想當年我三歲學鋼琴,三歲半退出鋼琴界,我彈得都比這個強。不過人家畢竟是國王嘛,他就出了這麼個命題,讓巴赫現場譜曲。沒想到巴赫真的當場即興發揮出了一整段奏鳴曲!這就有點像三國時候曹植的七步成詩那意思,更讓人驚嘆的是,巴赫回到 萊比錫 以後,把當時的主題展開,譜寫出了一首非常複雜的三重奏鳴曲。要知道那種作曲跟現在的可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現在有些音樂人隨便整幾個合弦中間配上“右右右”就能湊出來一首歌。 這間屋子左邊的板子上,還記錄了2005年新發現巴赫作品的事件。上一次發現新的巴赫作品已經是70多年前的事兒了。
這次樂譜的發現起因自2004年一所圖書館大火,好多古籍都被燒毀了。當時這份樂譜和詞被夾在一本包裝精美的彩紙書里,而這些彩紙書正好在文物修複工作室里進行修複,不在圖書館,這才幸免。就這樣,陰差陽錯發現了一本從沒問世過的詠嘆調,和一首祝壽詞放在一起。這應該是巴赫在為薩克森 魏瑪 的公爵威廉•厄內斯特工作的時候,為祝壽詞譜的曲。
巴赫雖然不是 萊比錫 人,但是在這裡生活了27年。1723年,他37歲時來到托馬斯教堂當樂長,為托馬斯教堂男童合唱團當音樂指導,直到去世,一直留在了 萊比錫 。語音講解聲情並茂地給我講完了巴赫的大半生,最後把我引領到了這間展室的窗前,說“推開窗戶,你看到的就是巴赫任職了大半生,並且埋葬他的地方——托馬斯教堂”。 這一切設計得都太精細了!我的思緒仿佛已經被拉回了15世紀的教堂里。
耳機裡面傳來托馬斯教堂男童合唱團悅耳的歌聲。當年巴赫到 萊比錫 後接任合唱圖的樂長。他在這裡工作,在這裡生活,在這裡為自己的孩子受洗,再也沒有離開……如今,巴赫的墓就安葬於此。直到現在,托馬斯教堂男童合唱團仍然存在,仿佛一直在延續著巴赫的生命。 巴赫在世時寫了非常多的音樂,但他的作曲天才在有生之年從未被世人真正認可。直到他去世80多年以後,門德爾松來到 萊比錫 時才發現了他的音樂有多震撼,這些手稿才一件件浮出水面,開始被後人珍惜。
在 萊比錫 最著名的兩座教堂,除了托馬斯教堂之外,還有尼古拉教堂。這座教堂,對於 萊比錫 ,甚至對於 德國 ,都有著舉足輕重、無法替代的地位。當年馬丁路德就是在這裡公開質疑 羅馬 教廷……而遭到追殺的,不過在20年之後,他又在此地重振雄風,並最終創建了路德教派。
二戰時, 萊比錫 有三分之一的建築都被炸毀;蘇聯統治東德期間,又拆了很多他們覺得礙事兒的建築,1165年修建的尼古拉教堂卻有如神助般地躲過了這兩次災難。
二戰結束後,英法美在西德成立了聯邦 德國 ,蘇聯在東德成立了民主 德國 , 柏林 也被分成了東西兩部分。為了防止東德人民進入西德,1961年時,東德築起了 柏林 牆。
這道牆不光是指分隔了東西 柏林 的那堵長155公里的牆,也代表著東西德邊界上的鐵絲網、雷區和上萬駐軍。在 柏林 牆豎起後的幾十年中,不斷有東德人想通過藏車裡、熱氣球、挖地道等各種方式逃到西德,有少數人 成功 ,但更多則是被抓回來的,甚至被擊斃。 1982年時的 萊比錫 環境非常惡劣,它周邊有800多個工廠,污染嚴重,城市破敗而且發展緩慢,人們怨聲載道卻無處宣泄,尼古拉教堂的主教就決定在每周一下午5點時打開教堂大門,讓人們到教堂里自由發言,這個傳統就一直延續了下去,而且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
東德人民對民主 德國 的政策越來越失望,對自己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失去信心,到1989年9月4日這個星期一的時候,教堂里的 和平 祈禱已經演變成了抗議游行。東德政府自然不能允許這樣的活動再發展下去,在10月7日星期六舉辦民主 德國 國慶時,政府要求停止這個抗議活動,並說如果接下來的周一活動還繼續的話,會派警力阻止。
等到轉天10月9日周一的時候,果然有武裝警察、甚至坦克來到了游行聚集的廣場和教堂外。當時人們非常害怕,但主教的一席話給了大家力量。他呼籲大家手持蠟燭 和平 地游行,而不是拿起武器和軍隊對抗。當時出警的軍隊給總部打電話請示怎麼處理,據說總部一直沒有接聽這通電話。於是七萬多人的隊伍以非常 和平 的方式進行了抗議游行。 這次活動的新聞很快傳到了東德其他地方和西德,短短三、四周之後,又出現了一次50萬人的 和平 游行。正是這些活動導致象徵分裂的 柏林 牆被推倒, 德國 最後終於統一了。
在 柏林 牆存在的這幾十年中,東德成立了一個秘密警察組織,負責對人民大眾進行監視、監聽、搜集情報等各種任務,這個組織的人滲透到了東德的各個地方,甚至每6.5個人裡面就有一個“線人”,被建立過秘密檔案的人數更是占到了整個東德人口的40%。 柏林 牆倒塌以後,秘密警察曾經想銷毀這些檔案,但還有很大一部分被搶救了下來。現在的 德國 人民可以通過 德國 聯邦國家安全檔案委員會申請查詢這些資料,但這需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因為這些當時的間諜里可能有你的領導、朋友、老師甚至是家人。 萊比錫動物園——未來的動物園這次去 德國 之前,就聽到很多人跟我推薦過 萊比錫 動物園,據說這是一座“未來的動物園”!
因為在這裡最大的特色就是讓人和動物都感受不到任何邊界。但是我剛一來就看到了被很多護欄圍起來的公園入口,和旁邊的售票處……說好的無邊界呢,我還以為可以隨便進。 公園裡最有名的兩個主題世界,一個是岡瓦納大陸,一個是猩猩大陸。
進去直奔第一個大主題,整片岡瓦納大陸都是建在一個巨大的穹頂下,遠遠看上去更像是個巨大的溫室。進去是一整片熱帶雨林,原來這裡就是想讓你感受到原始荒蠻的史前世界!而且他們真的找來了不少史前生物。 比如 水族世界中,這條一米多長的巨骨舌魚,以前只在探索頻道見過,沒想到在這竟然能見到真正的河中巨怪!看得出來,他們為了達到最佳的場景效果真是費了不少心!
我這次來正趕上是夏天,已經感覺非常震撼,想想要是冬天來,看到裡面的熱帶雨林反差效果肯定更強。 岡瓦納大陸裡面有一條環繞的水道,可以坐船環游整個主題。沒有什麼比坐船探索熱帶雨林更能有冒險感了。一路上見到的很多動物都非常放鬆,一點沒有感覺他們是在動物園裡。 比如 正在乾架的野鴨子,還有無憂無慮在樹上覓食的猴子。 這些照片如果不是特別說明,你肯定感覺我是在野外拍的。 我想這大概就是 萊比錫 動物園的高明之處吧!很多地方,都是完全看不到邊界或者欄桿的。
比如 說這個水簾洞的設計,錶面看起來就是一個流水的洞口,然而當你把手伸過去時,你的手就會……打濕。看來這真的就是個水簾洞,嗯……因為裡面沒動物嘛,哈哈。 不過動物園裡面確實有很多地方運用了一些很隱蔽的護欄或者是動物無法逾越的屏障, 比如 ,一條很深很寬的河,或者 水裡 設有圍欄的小溪。 看看這些動物的神態就知道了,神情自若,悠閑慵懶。
還有這一臉懵逼的雪豹…… 其實就是隔著大玻璃拍的,離得這麼近觀看,不僅不嚇人,還有點獃萌。 不過畢竟是有玻璃圍繞,這些雪豹顯得多少有些慵懶。 而到了老虎那邊就不一樣了,這裡的老虎就顯得很活躍。 好像可以看到一些在野外才能有的狀態,讓它們基本感覺不到自己是被圈養起來的。如果老虎的狀態還不能說明問題,那麼這幫打群架的猩猩絕對夠經典了! 要不是因為後面的建築,光看它們的狀態跟在野外沒什麼兩樣!
這就是 萊比錫 動物園最厲害的地方,除了人感受不到與動物之間的隔閡,很多動物自己生活得無憂無慮感覺仿佛在野外!
可惜時間留少了,後來大半個動物園都沒來得及逛人家就關門了……回到老城區解決晚餐。據說 萊比錫 有一家500多年曆史的老餐廳,最早從1525年就開始營業了。
因為最早開門時候是賣酒的,所以雖然現在是餐館,但名字仍然叫奧爾巴赫的酒窖(Auerbachs Keller)。 說到這我想起了前一陣去的 西班牙 馬德里 那家世界上最古老的餐廳。其實 德國 歷史悠久的餐廳也非常之多,按年頭算的話,僅是這家餐廳就能超過 西班牙 那家將近一倍。但是因為戰爭、家族等種種原因,它們在這幾百年中間都曾經停過業,真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