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世界杯,夢回德意志——從北港到巴伐利亞之德國超級深度游

瑪麗亞廣場的南邊,是個非常熱鬧的穀物市場Viktualienmarkt。一提到這種農貿市場,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又新鮮又便宜!然而這正好相反……當然,新鮮是真新鮮,蔬菜、水果、香料、水產,全都碼得整整齊齊,分分鐘治愈處女座,但是價格就不那麼治愈了。當地人說,一般農貿市場里的東西都比較“高級”,貴到連普通的中產階級都做不到經常來這消費,這裡的常客大多是酒店和壕。我瞟了幾眼蔬菜上的價格,默默點了點頭。

跟當地人一聊才知道,本地的水基本都是從旁邊一個河谷引來的山泉,又乾凈又好喝。在 慕尼黑 ,不管是水龍頭還是噴泉,只要沒貼不能喝的標誌,就全可以直接飲用。所以超市裡氣泡水賣的比礦泉水好很多, 慕尼黑 人民算的也挺清楚的,想喝礦泉水,直接噴泉接點兒就行了。所以要去超市當然得買點帶汽兒的了。
農貿市場的中間,立著一根非常醒目的大柱子,周身塗滿藍白相間的顏色,上面掛著各種圖標,很有特色。這東西叫五月柱。在 巴伐利亞 ,幾乎每個村子門口都會有這麼個柱子,上面掛著的是各個商鋪的標誌,就像廣告牌一樣。

除了啤酒香腸大肘子, 慕尼黑 還有各種特色美食,Schmalznudel就是其中一種,翻譯過來大概就是——“洋油餅兒”。這做洋油餅最有名的店,就在穀物市場的西邊,叫Schmalznudel Café Frischhut——聽聽,人家店名里就有這個食物,可見做這“洋油餅兒”做得多有自信!通常餐廳敢拿食物做名字的,他們家這種食物肯定做得不錯,而且是主打。 比如 “XX牛肉麵”、“XX涼皮”、“ 漢堡 王”、“大屌燒”…… 慕尼黑 最有名的《南德意志日報》曾經派探子到很多麵包店暗訪,然後做了個排名,他家竟然得了第一名。
小店門臉不大,裡面倒是很寬敞。進去才發現,店里除了飲料選擇多一點兒之外,點心一共就五種,還真有點兒專註做包100年的意思~
這五種點心,有三種是油炸的,兩種是烘焙的。我來的時候運氣超好,趕上老闆親自下廚,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全點了嘗嘗!

除了洋油餅,另外兩種炸點一個叫Stritzerl,是長條形狀的,味道跟油餅差不多。另一種叫Krapfen,長得有點兒像 漢堡 ,裡面有果醬夾心,上面撒上糖霜,一口下去,慢慢的幸福感+罪惡感~
從穀物市場出來往皇宮方向走,一路上也是越走越熱鬧。




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統治了 巴伐利亞 近750年,其中有500多年的時間都在跟這座王宮“較勁”。早在1385年時,這隻是位於城市 東北 角的一座小型噴泉城堡,隨後這些統治者一點點的擴張他們的宮殿,最終創造出了這一大片建築群。




那時候他們對 中國 的感覺既崇拜、又神秘,可誰也沒真正見過,於是就出現了很多中不中洋不洋的混合體……




劇院離博物館和珍寶館有一段距離,來這裡的人不多,但是強烈推薦!

從王宮出來,附近正好有輛德鐵DB的共享單車。 慕尼黑 的DB共享單車比較多,下載個手機軟件註冊激活一下就能把車騎走了。騎上車可活動的區域範圍可就大得多了,首先往 英國 花園方向騎行。沒走多遠,忽然聽見類似海浪的聲音。正在納悶是誰家水龍頭開那麼大,忽然發現,旁邊的小河裡,竟然有人在衝浪!

後來打聽了才知道,20世紀70年代 慕尼黑 修地鐵的時候,把很多小溪河流改了道,這條河沒有變動,不過水位比原來高了不少。然後腦洞大開的 慕尼黑 政府就加了個造浪器,讓大家能在城市裡衝浪……到現在20多年了, 慕尼黑 的居民們不分冬夏,隨時都可以在這玩。對於遠離大海的 慕尼黑 人們來說,這也太爽了!





慕尼黑 的啤酒花園挺有意思,大家都知道飯館的酒不便宜,但是這裡的人又喜歡喝。所以為了減輕客人的負擔,到露天啤酒花園喝酒的客人,不能自帶飲料,但是可以自帶固體食品……其實這些飯館老闆算的也挺明白的,對 慕尼黑 人來說,吃的才能吃多少呀,酒可是能一杯一杯喝個不停的,這絕對是個賺錢的法子!

之前跟那邊回來的 中國 朋友打聽過這種白腸味道如何,人家說一般般,味道還行主要是不太好嚼,總之就是不如其他香腸好吃。我想這玩意在當地那麼流行,難道還能出現口味偏差?

把腸從中間切開,稍微一轉,腸衣很輕鬆就下來了,然後沾著甜芥末,配著 德國 特有的八字麵包吃。

下午騎車去更遠的奧林匹克公園,這裡除了能登上奧林匹克塔觀看360度無敵美景之外,還可以去附近的寶馬世界,這兩個地方都到夜裡11點多才關門,所以不用怕去得晚。寶馬世界旁邊還有一座寶馬博物館,但因為我去得有點晚,到的時候已經馬上要關門了。


除了肘子這裡的啤酒也超級有名, 慕尼黑 啤酒節每年都會吸引無數人專程前來。這“十月啤酒節”最早起源於1810年10月12號,路德 維希 一世在還是王子的時候娶了一位來自普魯士的公主特蕾莎,婚禮在 慕尼黑 郊區一座空曠的廣場,邀請老百姓一起參與,後來這個傳統就保留下來,沿襲至今。現在的啤酒節是每年9月的最後兩周時間,到十月的第一個周末結束。
晚上我找了一家當地特別有名的啤酒館,點了一大扎冰爽的扎啤,除了黃啤之外,還推薦一定要嘗嘗傳說中的 德國 黑啤。另外有些地方也做白啤,喝下來我還是更喜歡黃啤和白啤,黑啤的口味太重了。

這新球場落成其實也才十來年時間,因為要趕2006年那個世界杯的熱點。安聯球場於05年正式落成,花了3億多歐元。來這裡參觀的應該都是球迷,但並不一定都是拜仁球迷—— 比如 我就是巴薩球迷。
每天從上午到下午有很多個導覽團可以參加,不過沒有中文的,只有英文版的。以前追了幾個賽季的德甲,真正看到這麼大綠茵場的時候感覺還是很震撼的!確實比家裡彩電大了不少呢!

整個導覽大概45分鐘就完事了,出來以後還可以參觀旁邊的拜仁 慕尼黑 博物館,這裡幾乎有所有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有關這支德甲豪門俱樂部的故事,而且導覽機有中文版的。
1900年2月27日拜仁 慕尼黑 足球俱樂部正式註冊,而這一切卻是起源於一場衝突……當時這些球員還是男子體操俱樂部下屬的足球部成員,體操俱樂部不讓他們加入南部 德國 足協,也不讓他們參加比賽。總這麼下去沒球踢不是個事,於是大家就約了個局一起談判,俱樂部讓他們推遲幾年再說,他們當然不同意,最後只好不歡而散。事沒談成,出了門哥幾個誰也沒回家,又到一家叫吉 塞拉 的酒館喝酒。這酒是越鬱悶,大伙一想,咱一幫踢球的,總跟體操俱樂部混下去也不是個事啊,可能當時酒也喝到位了,大家一拍大腿,乾脆,上梁山!啊不對聊串了,乾脆,自立門戶!然後他們就用幾個小時成立了拜仁 慕尼黑 俱樂部。因為 慕尼黑 所在的 巴伐利亞 州其實在德語中的發音是“拜仁”,所以他們就直接用了這個名字。
現在博物館還能見到當年他們草立的那張俱樂部成立契約,我隔著玻璃恨不得都能聞見上頭那啤酒味兒。證書上的17個人,其中11個是當時成立時參與的第一批人。
在博物館旁邊那個餐廳也特意取了“吉 塞拉 ”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