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站:站在門口拍照的你,究竟錯過了怎樣的米蘭大教堂
我想了好幾天,到底用什麼角度來介紹 米蘭 大教堂;一個教堂,對於沒有基督教信仰的人實際上又有什麼意義?
2014年,我來到 雅典 ,那是我第二次進入 歐洲 ,也是第一次自由行。被美麗的建築外表吸引,對宗教幾乎沒有任何瞭解的我,走進了一座正在做彌撒的教堂。雄渾的唱詩在高高的穹頂中盤旋縈繞,讓我想起了多年前看的一部電影——《耶穌受難》。
即使語言不通,文化不同,人性卻是相通的,善惡卻是相通的,世間的公理卻是相通的。
教堂不僅僅是西方歷史和藝術的最直觀表示,也是每個人尋找內心寧靜與初心的最佳場所,而 米蘭 大教堂,更彰顯了政治與宗教無處不在的聯姻。
這是任何人決定去一個景點的前提。如果把 米蘭 大教堂的關鍵詞從頭到尾說一遍,可能會因為文字太多影響我文章的閱讀量了:
世界第二大教堂
改變整個 歐洲 的《 米蘭 敕令》頒佈的地方 保存著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聖釘
拿破侖在這 裡加 冕稱帝
修建工程歷時5個世紀
......
僅僅是這些一百度一大堆的歷史名詞就足以證明這座教堂在整個 歐洲 的歷史地位,然而,我不想用今天的篇幅來普及這些乾枯的歷史知識,不如就跟著心靈的感受,用腳步和雙眼去丈量這座美麗而偉大的教堂吧。 每個白天,在這座世界第二大教堂的廣場上,都聚集著難以散去的人群與鴿群,只有到了夜晚,光明才裹挾著人群逐漸隱去,兩側建築的聚光燈投向教堂正立面白色的 大理 石,使這座巨大山形門面如同黑暗中的明燈,顯出別樣的神聖與莊嚴。 米蘭 大教堂作為整個 米蘭 的中心,自然也是最重要的游人集散地。發達的地鐵在廣場下彙集,大教堂的左側就是具有“ 米蘭 會客廳”之稱的金碧輝煌的埃馬努埃萊二世長廊(La 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2)。
二者渾然一體,又相互排斥,一個象徵神權,一個代表世俗,體現著西方公共建築的不同功用。 你一定不會想到,大教堂右側不起眼的古老建築竟然是 米蘭 王宮(現在被改建為博物館),比起恢弘的神殿, 米蘭 王宮如同一處平常富豪家的民居。大教堂的華麗幾乎讓周遭甚至整個 米蘭 的其他建築黯然失色。
參觀 米蘭 大教堂,時間的把握重於一切。
之前做了無數攻略,為了避免排隊,決定趕在早上參觀 米蘭 大教堂,後來發現,事情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
接下來奉上終極整理,讓你無需排隊,3小時游遍大教堂每一個角落。
你一定會驚嘆, 一個教堂需要看三小時?
我們先來看看 米蘭 大教堂的游覽圖。 米蘭 大教堂通票,實際包含了6項游覽,而不僅僅是教堂主廳。根據每一處游覽的開放時間和人流密度,我推薦如下行程:
1、早8:30去售票處買票,並參觀教堂主廳,這個時間人很少,基本不會有排隊現象。
2、早9:30在教堂內部租用中文語音導覽(語音導覽開放的最早時間,須押護照)跟隨導覽依次參觀主廳、地下洗禮堂、地下墓穴。
3、10:30(帶語音導覽)登頂參觀,參觀後從主廳的出口進入還語音導覽器。
4、11:00參觀大教堂博物館,千萬不要錯過博物館中的小禮拜堂。
之所以從早上開始參觀,自然是因為早上人最少啦。 第一眼看到教堂的內部,可以用窒息來形容當時的感覺。內部昏暗的色調跟白色外立面的明麗反差極大,參天巨柱直聳穹頂,從未在其他任何教堂見識過如此氣魄。 五條縱向耳堂由代表著一年52個星期的52根 石柱 支撐,這種昏暗的光線不似新古典主義的華麗與愉悅,莊嚴和敬畏感撲面而來,仿佛某種巨大的神秘力量,讓你忽然發現自己是如此渺小。 等把註意力從向上仰望90度角收回,才發現整座教堂蔓延開的華麗明亮的拼花 大理 石地磚。 沿著這些堅硬而美麗的石頭,將會把我們的回憶帶往何處? 洗禮堂:每一位加入基督教的信徒接受洗禮的地方。這種儀式從最早先的全身沐浴簡化到僅僅用額頭沾些水示意,嚴苛的教義在文藝復興的浪潮中開始變得親切起來。 從 埃及 運來的完整石料打造的昂貴洗禮盆再也不會被用到,形式到了最後只變成一種對歷史的紀念和古典美的贊頌,被簡化形式的信仰卻得以更為廣泛的流傳。 右側耳堂中, 佛羅倫薩 望族美第奇家族成員的墓穴,占據著華麗的一角。美第奇家族曾經出過2任教皇,政治、經濟和宗教從未停止過相互勾連,而這一切指向的都是統治者對國家機器的運作。
人心是一個很好玩的東西,大眾心理則是人心中更複雜有趣的集合,統治者們總是絞盡腦汁,通過控制和擺佈人心達到目的,這種能力也就如同英雄電影里的雙刃劍,放在好人手裡就能拯救世界,放在壞人手裡就只能毀滅世界了。好在美第奇一直保持著剛正不阿的家風,才得以在如今的意大利隨處可見家族的遺跡吧。
右耳堂的盡頭,一尊駭人的雕像高高聳立,他雖然也擁有文藝復興時期 羅馬 雕塑兼顧完美與寫實的人體,卻青筋暴出,肌肉紋理清晰得詭異。仔細一看,這個手握聖經的人左肩上正搭著一張人皮。
這張人皮正是這位叫做聖巴多羅買的人自己的皮。為了向他人傳道,聖巴多羅買被迫害者活剝人皮並處死,在古 羅馬 鎮壓基督教時期,對於基督教徒的此種酷刑比比皆是。
諷刺的是,正是在這一系列不斷的施暴中,起初猶疑的 羅馬 人,上到國王,下到百姓,都震驚於這些異教徒的忘我與虔誠:是啊,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讓人不畏懼死亡?
這些以殉道為手段的堅持如同血淋淋的宣言,教徒們追隨著他們的主的足跡,展現著對人世驚人的寬容與耐心。
他們最終換來了人們的頂禮。 在這個宏偉的祭壇上,拿破侖身披華麗的長袍,接受教皇的加冕,在推行 共和 的數年後,這位戰爭英雄走上了復辟的道路。
時至今日,拿破侖被當做戰神為自己的國家稱道,甚至得到了對手們永世的尊重。
拿破侖的一生,可以說得到了最完整的歷史保留。
在 中國 的史書中,往往是成者王侯敗者寇,我們的史書聽起來宏偉悲壯,實則更像是一部小說,而 歐洲 的歷史,有時看似兒戲,講述的卻往往是更加寫實的人生。 拿破侖對藝術的熱愛,也許僅次於他對權力的狂熱,在拿破侖執政時期,這位自認為藝術審美極高的政治家極力催辦 米蘭 大教堂的工期,儘管如此,這座聖殿最終經歷了整整5個世紀才最終落成。1965年,最後一項工程, 米蘭 大教堂五座銅門中的最右一座完工,最終宣告大教堂的落成。
這是一項何其艱辛的工程,看看複雜的尖頂雕花和內部巨大的 石柱 即可獲知。在最後一扇銅門上,從大主教在市民的呼聲下決定開始修建,到整個過程採石場和工人們勞作的場景,都被永恆的浮刻,從第一幅圖到最後一幅圖,中間竟然隔了500多年。
任何一座偉大的教堂,都是一首未完待續的樂章。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那麼 米蘭 大教堂外立面的浮雕,則是樂章中最強的音符。
藝術家們用雕塑講述生動的故事,塑造高尚的神明,俯仰之間,是人與神最切近的對視。 我們無法詳數包裹著 米蘭 大教堂的外立面究竟雕刻著多少人物,他們聚合在一起,形成了教堂富有質感的脈絡,他們如此複雜,仿佛需要一生的時間去註視。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那麼 米蘭 大教堂的尖頂,則是它最炫技的華彩。 美到不可方物,卻令人心生敬畏,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感覺。登上大教堂的塔頂,你才能感受到與美如此接近時內心的悸動。 這是一種無法形容的秩序感。塔尖如此規則的排列,是給人視覺衝擊的第一印象。 然而稍微換一個角度,在某個不經意的一撇中,圖形與圖形巧妙的重疊,將讓你感受到另一個變化萬千的世界。
沒錯, 米蘭 大教堂的穹頂,是建築大師的視覺游戲,散髮著無窮無盡的靈動。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那麼一座偉大的教堂,則是一首永遠無法停止譜寫的樂章。 建築 米蘭 大教堂的特殊石料隨著歲月的洗磨從純凈的白色變成暗淡的灰色,最終粉碎,消亡殆盡,華麗的外表看似堅固,實際卻需要年復一年的維護翻修。 於是, 米蘭 大教堂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你可以清晰的看到時間在這座建築上留下的痕跡。從石頭的顏色一眼就能辨認石材的年齡, 米蘭 大教堂也在隨著時間的更迭完成一次又一次蛻變。
大教堂內部,還有兩處極易錯過的看點: 主祭壇的地下室里,安放著15世紀主教的玻璃棺。
大主教的真身已經在這裡安放了600年,而 米蘭 大教堂,就是這位大主教最華麗的棺槨。 很多人認為如此安放大主教,使他死後無法真 正安 寧,而大多數的教堂都具備安葬遺體的作用。對教徒來說,直面死亡、與死亡 和平 相處的勇氣,正來自於他們生時所行的善舉吧。
米蘭 大教堂正門的地下,是古老洗禮池的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