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邊疆旅行記-亞馬遜
機場廣告、紀錄片和 好萊塢 電影中,亞馬遜被刻畫成一片充斥著食人魚、狂蟒、巨鱷和野蠻人的神秘地域。這是一種強大的心理暗示,以至於後來常被問起是否如此。毫無疑問,要為 大英 百科全書般森羅 萬象 、這片世界上最大的熱帶叢林勾勒一份畫像,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還能為朋友提供一點有用的信息,那一定是出於過去一年裡那兩處模糊的記憶。 一、阿爾特杜尚全長6437公里的 亞馬遜河 被 秘魯 的伊基托斯和 巴西 的 馬瑙斯 為劃分為上中下游。在這個範圍內,稱得上都市的非 馬瑙斯 莫屬。除此之外,外地人很難再說得出其他地名。於是,當我向 巴西 朋友展示飛往聖塔倫的登機牌時,他們難得沒有糾正我的葡語發音,並給我取了一個新外號:叢林人。 (一)晨曦小鎮地理學家傾向於用一連串統計數據來介紹這條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最廣、支流最多的河流。如果還不夠直觀,他們會再加上與長江的對比。在我看來,這完全沒有必要。機艙口迎面而來、仿佛要浸潤整個肺部的濕氣,是亞馬遜最簡潔的開場白。
2014年起 巴西 經濟開始下行, 里約熱內盧 這樣的明星都會紛紛深入債務危機,亞馬遜地區卻神奇的獨善其身。連接機場和目的地阿爾特杜尚的是平整的帕拉州457號柏油公路。兩千人口的小鎮獨享一段37公里的省道略顯鋪張,也凸顯這一地區財政狀況的良好。
我倒在小 鎮巴 士站的石凳上休息了半夜。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候車室,周圍零星分佈著幾戶人家。對於壞人來說,這種地方太純潔寂寞,游客完全沒有擔心的必要。熱帶的拂曉就像是伴隨著鏗鏘的搖滾樂被猛的拉開帷幕,露出耀眼的光芒,讓人猝不及防。我收拾好東西,跟著地圖的指引,沿著河岸坡道慢悠悠往下走去。 亞馬遜以雨量充沛著稱,不過雨季和旱季依然涇渭分明。每年9月至次年1月,隱藏在維爾迪 湖口 下數百米白色沙洲魔法般的躍出水面,從對岸徑直延伸過來,幾乎形成一座陸橋。這就是2009年 英國 衛報評選的 巴西 十佳沙灘中內陸地區唯一的上榜地,小鎮的地標:愛情灘。 西班牙 人在亞馬遜的探險始於16世紀上半葉。他們和 葡萄牙 人競賽般的從今天的 秘魯 、 巴西 兩個方向向亞馬遜腹地挺進。1626年 葡萄牙 人在位於 亞馬遜河 和塔帕若斯河的交匯處建立了據點,就是今天的阿爾特杜尚。對於 歐洲 過剩的人口而言,自然條件優越的南大西洋沿岸已經提供了足夠的居住地,亞馬遜是很難吸引到教會和軍隊以外的殖民者的。很長一段時間,印第安人仍是這裡的主體。直到19世紀橡膠業興起,阿爾特杜尚因為河口的有利區位,外地人大量涌入,繁榮一時。20年前,小鎮轉向生態旅游業,再次煥發生機。
清晨的塔帕若斯河猶如藍色的的綢緞,靜靜的環繞著綠色的大地。河面上,當地人營生的小舟星羅棋佈。一陣突兀的馬達聲打破了周遭的寧靜,一道道漣漪向遠處擴散開去。商販們嫻熟的拾掇起物件,碼頭逐漸熱鬧起來,新的一天開始了。 (二)平巴多爾阿爾特杜尚是如此之小,站在路口就能窮目塔由帕若斯河構成的自然邊界。那些紅色的、白色的、黃色的花兒翻過主人的圍牆,點綴著這條綠色掩映的街道。殖民時代的風車水泵框框作響,驕傲的向游客暗示著小鎮的歷史。一條有些年頭的棧橋對岸,似乎是鎮上的另一座碼頭,如果接受船和人就已經構成了碼頭的必要要素的話。
人往往會順從以往的經驗行事。從一群游客打扮的 巴西 人和一塊印有幾張雨林植物照片的展板來看,這裡待會會有游船。我嘗試著確認這一點,到頭來只是再次確認了2014年就已經確認過的:通常情況下,指望用英語跟 巴西 路人交流是不切實際的。於是,我跟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踩過沙灘,蹚水登上了 伊洛 因號,一艘三層木船。待會會有人找我補票的,至少開始我是這麼想的。 這是一個晴好的早晨,有著少有的能見度。阿爾特杜尚,連同著網絡信號,很快就消失在身後。我沒有仔細研究過這裡的地圖。雨季和旱季的 亞馬遜河 差別太大,指望靠著一成不變的地圖上那些河心島來辨別方位無異於刻舟求劍。當 巴西 人聚集在甲板頂層,喝著冰鎮啤酒聊天時,我並不知道它將駛向哪裡或者會在河上獃幾天。
熬夜趕路對35歲的我來說還處於能夠承受的範圍,但再加上曝曬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有些萎靡的蜷縮在角落裡,吮吸著 聖保羅 帶過來的可樂,直到一位名叫多利的大姐把我拉到她的同伴中。在這種小地方碰到曾在 倫敦 工作過的 巴西 人著實讓我意外,這說明我這天是有好運氣的。
由於時間太久,多利的表達有些生硬。大部分時候,是她或者她的朋友問,我來回答。這是一群從偏僻的托坎廷斯州的偏遠小鎮自駕了數百公里到這兒的內地人。多利向我抱怨起一路的顛簸,對我能夠飛到聖塔倫表示羡慕。碰巧我上周剛去過托坎廷斯,距離被一下子拉近了。 巴西 人圍著我你一言我一語的詢問各種問題,請我為他們照相並留下聯繫方式,沒準兒是把我當成了攝影師。多莉開玩笑的衝著希望和我合影的人念道:5雷一張。我哈哈大笑,高興的接受了每個人的請求。不出意外的話,我會是很長時間他們中大多數人見到的唯一一個 中國 人併成為談資:嘿,我在阿爾特杜尚碰到一個 中國 哥們。 塔帕若斯河有著海面一般的寬度,對岸的陸地就像是水彩畫的描邊,對眼力是種考驗。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數千公里的 亞馬遜河 上只有一座橋梁。
船在河上行駛了兩個小時,沒有人找我補票。我開始相信這是多利他們的包船,船東則把我當成了游客。不管怎樣,多利是無所謂的,至始至終也沒任何人在意過。中午時分,一連排茅草棚從左舷外冒出來,手機也開始恢覆信號。我們在名叫平巴多爾的村莊靠岸。如果不是一路走來,很難懷疑這是到達了某個海島上。 世界上少有和 巴西 一樣自然資源如此豐富、自然災害如此少見的國家。在這種條件下, 巴西 人是很難理解饑荒概念的,更沒有儲存食物的必要。多利熱情的安排我和她的朋友坐在一切,共進午餐,當然還有啤酒。一位叫丹妮艾拉的姑娘鼓起勇氣用英語介紹自己名字。當我試圖多聊幾句時,多利笑嘻嘻的翻譯道這是她唯一會說的一句英語。熱情而有趣的 巴西 人。我把隨身帶來的渤海魚片分享給周圍的人。他們好奇的觀察著手裡的“魚”,慢慢的咀嚼。我敢說, 西班牙 人首次品嘗印加人遞上的土豆就該是這個樣子。 正午的陽光讓人眩暈。午飯之後,我幾乎是岸上唯一還在位移的物體。大多數人,連同那好動的狗都寧願獃在河裡,露出個腦袋。平巴多爾的沙質算不上優秀,但透過那排略顯粗鄙的遮陽棚傳遞到跟前的寧靜卻是南大西洋沿岸大多數商業化的海灘比不了的。 一曲悠揚的吉他聲撩動心弦,把我從叢 林邊 緣又拉回岸邊,併為之駐足。一個滿頭白髮的老頭柔情的彈唱著。他的妻子坐在對面,單手托著下巴,滿眼痴意的凝聽。人貌老於前歲,風月宛然無異。那輕輕拍打著岸邊的潮水,如同數十年來老人在彼此心裡泛起的漣漪,仿佛永遠不會褪去。相機的快門聲讓他們的兒子註意到了我,我抱歉的擺擺手示意他轉過頭。有誰願意打破這如詩般的沉默呢? (三)塔帕若斯落日回程路上,伴隨著歡快的音樂,二層甲板瞬間變成舞池。我差不多是被拉進中央。一個身著桔色裙子、頭戴粉紅遮陽帽的黑人女士成為了我的舞伴。雖然動作僵硬而誇張,我倒是樂此不彼。比起那些不情願的集體主義活動, 巴西 鼓有一種強烈的感召力,仿佛能讓最慵懶細胞也蘇醒過來。
伊洛 因號在靠近始發地的地方拋錨,沙灘圍成一個泄湖,將它隱藏在紅樹林里。太陽不再那麼灼熱,它把天空染成金色,而後又為它塗上一抹緋紅。餘暉下的游船變成一個剪影,被纜繩系在這長河落日的畫布上。
2014年起 巴西 經濟開始下行, 里約熱內盧 這樣的明星都會紛紛深入債務危機,亞馬遜地區卻神奇的獨善其身。連接機場和目的地阿爾特杜尚的是平整的帕拉州457號柏油公路。兩千人口的小鎮獨享一段37公里的省道略顯鋪張,也凸顯這一地區財政狀況的良好。
我倒在小 鎮巴 士站的石凳上休息了半夜。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候車室,周圍零星分佈著幾戶人家。對於壞人來說,這種地方太純潔寂寞,游客完全沒有擔心的必要。熱帶的拂曉就像是伴隨著鏗鏘的搖滾樂被猛的拉開帷幕,露出耀眼的光芒,讓人猝不及防。我收拾好東西,跟著地圖的指引,沿著河岸坡道慢悠悠往下走去。 亞馬遜以雨量充沛著稱,不過雨季和旱季依然涇渭分明。每年9月至次年1月,隱藏在維爾迪 湖口 下數百米白色沙洲魔法般的躍出水面,從對岸徑直延伸過來,幾乎形成一座陸橋。這就是2009年 英國 衛報評選的 巴西 十佳沙灘中內陸地區唯一的上榜地,小鎮的地標:愛情灘。 西班牙 人在亞馬遜的探險始於16世紀上半葉。他們和 葡萄牙 人競賽般的從今天的 秘魯 、 巴西 兩個方向向亞馬遜腹地挺進。1626年 葡萄牙 人在位於 亞馬遜河 和塔帕若斯河的交匯處建立了據點,就是今天的阿爾特杜尚。對於 歐洲 過剩的人口而言,自然條件優越的南大西洋沿岸已經提供了足夠的居住地,亞馬遜是很難吸引到教會和軍隊以外的殖民者的。很長一段時間,印第安人仍是這裡的主體。直到19世紀橡膠業興起,阿爾特杜尚因為河口的有利區位,外地人大量涌入,繁榮一時。20年前,小鎮轉向生態旅游業,再次煥發生機。
清晨的塔帕若斯河猶如藍色的的綢緞,靜靜的環繞著綠色的大地。河面上,當地人營生的小舟星羅棋佈。一陣突兀的馬達聲打破了周遭的寧靜,一道道漣漪向遠處擴散開去。商販們嫻熟的拾掇起物件,碼頭逐漸熱鬧起來,新的一天開始了。 (二)平巴多爾阿爾特杜尚是如此之小,站在路口就能窮目塔由帕若斯河構成的自然邊界。那些紅色的、白色的、黃色的花兒翻過主人的圍牆,點綴著這條綠色掩映的街道。殖民時代的風車水泵框框作響,驕傲的向游客暗示著小鎮的歷史。一條有些年頭的棧橋對岸,似乎是鎮上的另一座碼頭,如果接受船和人就已經構成了碼頭的必要要素的話。
人往往會順從以往的經驗行事。從一群游客打扮的 巴西 人和一塊印有幾張雨林植物照片的展板來看,這裡待會會有游船。我嘗試著確認這一點,到頭來只是再次確認了2014年就已經確認過的:通常情況下,指望用英語跟 巴西 路人交流是不切實際的。於是,我跟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踩過沙灘,蹚水登上了 伊洛 因號,一艘三層木船。待會會有人找我補票的,至少開始我是這麼想的。 這是一個晴好的早晨,有著少有的能見度。阿爾特杜尚,連同著網絡信號,很快就消失在身後。我沒有仔細研究過這裡的地圖。雨季和旱季的 亞馬遜河 差別太大,指望靠著一成不變的地圖上那些河心島來辨別方位無異於刻舟求劍。當 巴西 人聚集在甲板頂層,喝著冰鎮啤酒聊天時,我並不知道它將駛向哪裡或者會在河上獃幾天。
熬夜趕路對35歲的我來說還處於能夠承受的範圍,但再加上曝曬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有些萎靡的蜷縮在角落裡,吮吸著 聖保羅 帶過來的可樂,直到一位名叫多利的大姐把我拉到她的同伴中。在這種小地方碰到曾在 倫敦 工作過的 巴西 人著實讓我意外,這說明我這天是有好運氣的。
由於時間太久,多利的表達有些生硬。大部分時候,是她或者她的朋友問,我來回答。這是一群從偏僻的托坎廷斯州的偏遠小鎮自駕了數百公里到這兒的內地人。多利向我抱怨起一路的顛簸,對我能夠飛到聖塔倫表示羡慕。碰巧我上周剛去過托坎廷斯,距離被一下子拉近了。 巴西 人圍著我你一言我一語的詢問各種問題,請我為他們照相並留下聯繫方式,沒準兒是把我當成了攝影師。多莉開玩笑的衝著希望和我合影的人念道:5雷一張。我哈哈大笑,高興的接受了每個人的請求。不出意外的話,我會是很長時間他們中大多數人見到的唯一一個 中國 人併成為談資:嘿,我在阿爾特杜尚碰到一個 中國 哥們。 塔帕若斯河有著海面一般的寬度,對岸的陸地就像是水彩畫的描邊,對眼力是種考驗。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數千公里的 亞馬遜河 上只有一座橋梁。
船在河上行駛了兩個小時,沒有人找我補票。我開始相信這是多利他們的包船,船東則把我當成了游客。不管怎樣,多利是無所謂的,至始至終也沒任何人在意過。中午時分,一連排茅草棚從左舷外冒出來,手機也開始恢覆信號。我們在名叫平巴多爾的村莊靠岸。如果不是一路走來,很難懷疑這是到達了某個海島上。 世界上少有和 巴西 一樣自然資源如此豐富、自然災害如此少見的國家。在這種條件下, 巴西 人是很難理解饑荒概念的,更沒有儲存食物的必要。多利熱情的安排我和她的朋友坐在一切,共進午餐,當然還有啤酒。一位叫丹妮艾拉的姑娘鼓起勇氣用英語介紹自己名字。當我試圖多聊幾句時,多利笑嘻嘻的翻譯道這是她唯一會說的一句英語。熱情而有趣的 巴西 人。我把隨身帶來的渤海魚片分享給周圍的人。他們好奇的觀察著手裡的“魚”,慢慢的咀嚼。我敢說, 西班牙 人首次品嘗印加人遞上的土豆就該是這個樣子。 正午的陽光讓人眩暈。午飯之後,我幾乎是岸上唯一還在位移的物體。大多數人,連同那好動的狗都寧願獃在河裡,露出個腦袋。平巴多爾的沙質算不上優秀,但透過那排略顯粗鄙的遮陽棚傳遞到跟前的寧靜卻是南大西洋沿岸大多數商業化的海灘比不了的。 一曲悠揚的吉他聲撩動心弦,把我從叢 林邊 緣又拉回岸邊,併為之駐足。一個滿頭白髮的老頭柔情的彈唱著。他的妻子坐在對面,單手托著下巴,滿眼痴意的凝聽。人貌老於前歲,風月宛然無異。那輕輕拍打著岸邊的潮水,如同數十年來老人在彼此心裡泛起的漣漪,仿佛永遠不會褪去。相機的快門聲讓他們的兒子註意到了我,我抱歉的擺擺手示意他轉過頭。有誰願意打破這如詩般的沉默呢? (三)塔帕若斯落日回程路上,伴隨著歡快的音樂,二層甲板瞬間變成舞池。我差不多是被拉進中央。一個身著桔色裙子、頭戴粉紅遮陽帽的黑人女士成為了我的舞伴。雖然動作僵硬而誇張,我倒是樂此不彼。比起那些不情願的集體主義活動, 巴西 鼓有一種強烈的感召力,仿佛能讓最慵懶細胞也蘇醒過來。
伊洛 因號在靠近始發地的地方拋錨,沙灘圍成一個泄湖,將它隱藏在紅樹林里。太陽不再那麼灼熱,它把天空染成金色,而後又為它塗上一抹緋紅。餘暉下的游船變成一個剪影,被纜繩系在這長河落日的畫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