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給你寫的一份私藏旅行寶典-2019年中秋,我在檳城的狂歡(攻略+游記)
估計博物館的股東們還是Beatles樂隊的粉絲,在博物館內看到關於Beatles樂隊的書 135膠片單反相機(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不同型號的美能達135單反膠片相機和不同型號的賓得135膠片單反相機 遠處的120膠片雙反相機與近處的135膠片單反相機 魚眼鏡頭 尼康135膠片單反相機 不同時期的旁軸相機 嘩,看到紅點了,相機裡面的奢侈品徠卡135膠片相機。旁邊的一張就是二戰結束時著名的相片《勝利之吻》 愛克發的135膠片
尼康135膠片單反相機
間諜膠片相機 配長焦鏡頭的大畫幅膠片相機 博物館內的牆上掛著許多經典相片,最右邊的是 中國 著名攝影師解海龍的《大眼睛》
博物館的股東們把檳最後一家傳統照相館:蕭湘影室,整個搬到了博物館內,真實還完了這座傳統照相館當年的佈局。 點相設備。以前沒有電腦PS的時候,照相館里有專門的修相片的師傅,他們先在底片上修去一些明顯暇疵,再洗相片,如果相片洗出來後還有暇疵,就在相片上再修,這個過程叫點相。在那個年代,那的點相師傅修出來的圖不會比電腦的PS效果差,但是耗時會更多。 以前的婚紗照,相片里的每個人都化著精緻的妝容,每一張點相師傅都精心修過。嗯,那個年代的每一張相片都是一張作品 以前的老相片,每一張用光都很講究 這兩台是翻拍機。現在有掃描儀,文件或者相片一掃就行了,在沒有掃描儀的年代,很多相片或文件需要底片記錄的時候,就要用到這種翻拍機了。 早期的電影膠片攝影機,那個年代拍攝電影都是用膠片,那時候每個NG、每一條片子都是在燒錢啊。 在博物館內還有一個暗房,裡面真實還原暗房裡的一切設備與場景 剛剛接觸攝影的時候,曾經學習過黑白暗房,看到這裡的場景,好有親切感 博物館有一個展牆上陣列著一臺相機的所有零件 在 檳城 的這座 亞洲 相機博物館內,能一次性看到從傳統的膠片相機至現今的數碼相機,從罕見的古董到近代相機都有陣列:濕版相機、雙反相機、拍立得相機、蛇腹相機及間諜相機等珍貴相機。嗯,這裡是瞭解相機發展歷史,世界攝影歷的好地方,更是攝影愛好者來檳的必游之選。
(八) 姓氏橋,檳城華人的發源地
姓氏橋是 檳城 華人最早的聚居地,1745年張理、丘兆進及馬福春三個華人來到 檳城 ,落腳在丹絨現在姓氏橋的海邊,他們以打漁生活。後來陸續有華人來到 檳城 聚居在這裡,姓氏橋的規模越來越大,而早死定居要這裡的三位華人死後被供奉為大伯公。
我從舊關仔角大鐘樓沿著海濱往姓氏橋走去,先來到了姓氏橋旁邊建於1897年的教堂街碼頭,這個碼頭早期也叫義興街碼頭,它是檳島自由港時代載客的重要渡頭。在1963年檳島自由港取消後,隨著貨運碼頭重心移到威省後,這個見證了 檳城 海港的興衰發展史教堂街碼頭逐漸走向沒落,曾一度被關閉起來。
前面也說過,華人占 檳城 人口70%,而其中80%是 福建 人。姓氏橋是當年飄洋過海來到 檳城 謀生的 中國 福建 人依海而建的房屋。當時他們在海邊修建寺廟,然後房屋圍繞著寺廟往海邊延伸出去,一根木樁一根木樁地打進海邊的灘塗,然後在木樁上修建房子居住。隨著來這裡定居的華人越來越多,姓氏橋也不斷往海上、往兩邊擴展,最多的時候這裡有姓周橋、姓林橋、姓李橋、姓陳橋、姓李橋、姓楊橋、雜姓橋、平安橋等8處姓氏橋。
近年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的改變和經濟的發展,姓氏橋上的居民正在慢慢減少,政府對土地資源的占有,曾有計劃拆遷姓氏橋,先後有平安橋、姓郭橋已拆除,令到原本的8處姓氏橋拆剩6座,為了保護姓氏橋, 檳城 的華人做了不少的努力。後來,姓氏橋被列入世界遺產範圍內,所以得以保存下來。
從教堂街碼頭方向過來,最早來到的是姓王橋。現在的姓王橋只剩下3戶人家居住在這裡,沒有太多人氣的姓王橋顯得冷冷落落。
姓王橋的旁邊是姓林橋Lim Jetty,建於19世紀中期的姓林橋上大約還有25戶人家,橋民的祖輩來自 中國 福建 省 泉州 同安 縣後村莊。這裡因為沒有商鋪,所以游人不多,但處處充滿著接地氣的生活氣息。嗯,我更喜歡姓林橋上平常的生活煙火氣。
尼康135膠片單反相機
間諜膠片相機 配長焦鏡頭的大畫幅膠片相機 博物館內的牆上掛著許多經典相片,最右邊的是 中國 著名攝影師解海龍的《大眼睛》
博物館的股東們把檳最後一家傳統照相館:蕭湘影室,整個搬到了博物館內,真實還完了這座傳統照相館當年的佈局。 點相設備。以前沒有電腦PS的時候,照相館里有專門的修相片的師傅,他們先在底片上修去一些明顯暇疵,再洗相片,如果相片洗出來後還有暇疵,就在相片上再修,這個過程叫點相。在那個年代,那的點相師傅修出來的圖不會比電腦的PS效果差,但是耗時會更多。 以前的婚紗照,相片里的每個人都化著精緻的妝容,每一張點相師傅都精心修過。嗯,那個年代的每一張相片都是一張作品 以前的老相片,每一張用光都很講究 這兩台是翻拍機。現在有掃描儀,文件或者相片一掃就行了,在沒有掃描儀的年代,很多相片或文件需要底片記錄的時候,就要用到這種翻拍機了。 早期的電影膠片攝影機,那個年代拍攝電影都是用膠片,那時候每個NG、每一條片子都是在燒錢啊。 在博物館內還有一個暗房,裡面真實還原暗房裡的一切設備與場景 剛剛接觸攝影的時候,曾經學習過黑白暗房,看到這裡的場景,好有親切感 博物館有一個展牆上陣列著一臺相機的所有零件 在 檳城 的這座 亞洲 相機博物館內,能一次性看到從傳統的膠片相機至現今的數碼相機,從罕見的古董到近代相機都有陣列:濕版相機、雙反相機、拍立得相機、蛇腹相機及間諜相機等珍貴相機。嗯,這裡是瞭解相機發展歷史,世界攝影歷的好地方,更是攝影愛好者來檳的必游之選。
(八) 姓氏橋,檳城華人的發源地
姓氏橋是 檳城 華人最早的聚居地,1745年張理、丘兆進及馬福春三個華人來到 檳城 ,落腳在丹絨現在姓氏橋的海邊,他們以打漁生活。後來陸續有華人來到 檳城 聚居在這裡,姓氏橋的規模越來越大,而早死定居要這裡的三位華人死後被供奉為大伯公。
我從舊關仔角大鐘樓沿著海濱往姓氏橋走去,先來到了姓氏橋旁邊建於1897年的教堂街碼頭,這個碼頭早期也叫義興街碼頭,它是檳島自由港時代載客的重要渡頭。在1963年檳島自由港取消後,隨著貨運碼頭重心移到威省後,這個見證了 檳城 海港的興衰發展史教堂街碼頭逐漸走向沒落,曾一度被關閉起來。
前面也說過,華人占 檳城 人口70%,而其中80%是 福建 人。姓氏橋是當年飄洋過海來到 檳城 謀生的 中國 福建 人依海而建的房屋。當時他們在海邊修建寺廟,然後房屋圍繞著寺廟往海邊延伸出去,一根木樁一根木樁地打進海邊的灘塗,然後在木樁上修建房子居住。隨著來這裡定居的華人越來越多,姓氏橋也不斷往海上、往兩邊擴展,最多的時候這裡有姓周橋、姓林橋、姓李橋、姓陳橋、姓李橋、姓楊橋、雜姓橋、平安橋等8處姓氏橋。
近年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的改變和經濟的發展,姓氏橋上的居民正在慢慢減少,政府對土地資源的占有,曾有計劃拆遷姓氏橋,先後有平安橋、姓郭橋已拆除,令到原本的8處姓氏橋拆剩6座,為了保護姓氏橋, 檳城 的華人做了不少的努力。後來,姓氏橋被列入世界遺產範圍內,所以得以保存下來。
從教堂街碼頭方向過來,最早來到的是姓王橋。現在的姓王橋只剩下3戶人家居住在這裡,沒有太多人氣的姓王橋顯得冷冷落落。
姓王橋的旁邊是姓林橋Lim Jetty,建於19世紀中期的姓林橋上大約還有25戶人家,橋民的祖輩來自 中國 福建 省 泉州 同安 縣後村莊。這裡因為沒有商鋪,所以游人不多,但處處充滿著接地氣的生活氣息。嗯,我更喜歡姓林橋上平常的生活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