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給你寫的一份私藏旅行寶典-2019年中秋,我在檳城的狂歡(攻略+游記)
我問餐廳老闆:“這些玻璃紙燈籠賣麽?”“賣啊,每隻上面都標有價錢的。”然後我就帶了這堆回來。明年中秋,我要“擔”著這些玻璃紙燈籠熱熱鬧鬧地過一個有儀式感的中秋節。 (六) 僑生博物館
在 檳城 29, Church Street(打銅仔街)有一座名叫“海記棧”綠色的2層建築,是已故華人甲必丹(等同於現在的州長)鄭景貴是在十九世紀末所建,現在是 檳城 的僑生博物館,也叫娘惹博物館Pinang Peranakan Mansion,是我在 檳城 去的第一家博物館。
峇峇娘惹又叫土生華人,是十五世紀初定期定居在馬來亞(今日的 馬來西亞 )的滿刺伽( 馬六甲 )、滿者伯夷國( 印度尼西亞 )和室利佛逝國( 新加坡 )一帶的明朝人的後裔,大部分的原籍是 福建 或 廣東 潮汕 地區,還有小部分客家人。是古代 中國 移 民和 東南亞 土著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稱為baba nyonyo峇峇娘惹。
明代鄭和下西洋時,經過 馬六甲 時,有一部分隨行人員留在了當地,這些人定居後與當地馬來族或其它民族通婚,馬來語稱他們的男性後代為Baba(峇峇)、女性後代為Nyonyo(娘惹)。Baba Nyonyo峇峇娘惹在 馬來西亞 的 馬六甲 、 檳城 、 新加坡 比較多。那年去 新加坡 ,我參觀了 新加坡 的娘惹博物館,這天我來到了 檳城 的僑生博物館,繼續探尋峇峇娘惹文化。
在 檳城 ,娘惹是一種風格派系,包括:服裝、飾物、生活用品、菜系等,僑生博物館是瞭解 檳城 峇峇娘惹文化的不二之選。對了,僑生博物館的開放時間是周一至周六9:30am-5pm ,每天的11:00、13:00、15:00有不同語言的導游講解哦。門票是成年人RM20,兒童免費。
走進僑生博物館,中庭是一個天井,天井正對著的是舊主人接見客人的大廳。大廳漆金木門上的木雕貴氣精緻,彰顯著當年鄭家顯赫的家勢。 鄭景貴(1821-1898),原名嗣文,號慎之, 廣東 增城 人。鄭景貴的父親因家庭貧困,隻身遠赴 馬來西亞 謀生後久無音訊。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鄭景貴奉母命到南洋尋找父親。到 馬來西亞 後在 霹靂 州找到在經營僅可糊口的小本生意的父親,並跟隨父親謀生。其父的生意在機靈聰敏的鄭景貴打理下,日漸起色,至 咸豐 十一年(1861年)鄭景貴40歲時已經躋身富商行列。
馬來亞錫礦資源豐富,當時並沒有人開發,鄭景貴以雄厚財力率先投資礦業,10年用心經營下來,鄭景貴已是富甲一方。他拓展礦業 成功 ,帶動了當地百業興旺,鄭家鼎盛時期,實業發展到 香港 、 英國 、 美國 和 加拿大 等地,是錫礦業的巨頭。
廣東 增城 盛產荔枝,鄭景貴在修建這座大院時,在許多的木雕上除了傳統寓意的鳥獸外,還容入了家鄉的荔枝,以慰解思鄉之情。 鄭景貴舊居內的木雕上雕刻有大量喻意吉祥的花卉鳥獸:喜鵲、蝙蝠、鳳凰、牡丹、梅花、蘭花、竹子、蓮蓬、石榴等等,把當時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 望都 融入到生活的每個細節內。
海記棧是一座整合了東方古典與西方時尚之美的建築,除了傳統的 中國 木雕外,還有 歐洲 的彩色玻璃花窗、 英格蘭 的地磚、 蘇格蘭 的銅器、各式各樣的中西裝飾品,在僑生博物館內的1000多件藏品里,滿滿的中西文明融合之美。 時代跌宕,海記棧幾經易主後由 檳城 富商所購,新主人在修複這座充滿故事的建築時,保留了海記棧原有的建築風格,並把自己多年收集而來的那些關於 檳城 、關於Baba Nyonyo峇峇娘惹文化的藏品在這裡展示,讓這裡成為今日所見的僑生博物館,為世界各地的游人展示峇峇娘惹文化曾經的風采。
僑生博物館內有幾個不同主題的展廳。有會見重要客人的廳堂、有宴請賓客的餐廳、有主人辦公的書房、有呈現娘惹生活起居的房間,在僑生博物館內可以好好地瞭解 檳城 的過去與認識娘惹文化。 古老的打字機與電話 歷經歲月的純銅聽筒、實木機座的電話機,彰顯著它在那個時代的通信地位 這台古老的打字機不知道來自哪個國家的呢?可能當年經這台打字機打出過無數鄭景貴生意上的重要文件。 走進一個主人宴請貴賓的西式餐廳,裡面華麗的玻璃花窗、豪華的桌椅、晶瑩剔透的玻璃器皿,奢華的佈置讓我不禁發出“嘩!”的感嘆。腦補了一下當年主人在這裡宴請各國賓客時推杯換盞的場面,嗯,好象聞到了陣陣酒香。 光緒十一年(1885) 法國 殖民軍犯我國 南疆 ,清政府告急。鄭景貴認為救國禦侮人人有責,毅然捐助巨額軍餉,清政府為表彰他赤誠愛國,賜封鄭景貴及他的林氏夫人三代享受二品官銜榮譽。
所以圖中的鄭景貴與夫人身穿朝服,右邊的是畫像是鄭景貴,左邊的是鄭景貴的大夫人林氏夫人,她一生生活在 增城 ,未曾踏足過 檳城 這片鄭景貴發跡的土地。 這是一個關於婚娶的展廳,婚房內的每樣擺設都向每個游人展現它們當年的奢華與尊貴。 奢華的婚床上的每一個佈置都很有講究,代表著不同的美好寓意。 在僑生博物館內按當年的樣子保留著鄭家的祠堂。 廣東 人有著特別深刻的家庭觀念,每個家庭都會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鄭家雖然離開家鄉遠在 檳城 生活,但一直保留著家鄉的傳統風俗與生活習慣,從這座祠堂典型的嶺南建築風格可見一斑。 祠堂屋頂上富有 廣東 廣府祠堂建築特色的宅飾。 在僑生博物館內有一個專門的娘惹文化展廳,這裡面展示著各種與娘惹文化有關的藏品,這個是娘惹出嫁的鳳冠 娘惹從小就要學習女紅,未嫁之時就要一針一線給自己繡嫁妝,在那個年代娘惹們的嫁妝精緻與否,直接影響著婆家對這位娘惹的印象和以後在夫家的地位。在那時候娘惹們能做一手出色的女紅,是娘家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證明這個家庭有教養。 一些大戶人家的娘惹會用金線織繡嫁妝,為了讓金線呈現不同的顏色,會先用有顏色的線繡一層底色,再在上面繡金線,手工講究繁複,成品栩栩如生,奢華! 娘惹出嫁里的金飾 這個鑽石皇冠應該是從國外傳回來的吧 在僑生博物館內有一個專門的展區陣列娘惹瓷。娘惹瓷(nonyaware)主要是指晚清民國時期(十九世紀 中期——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 東南亞 馬六甲 海峽一帶(主要 是 馬六甲 ,檳榔嶼, 新加坡 三地)的土生華人從 景德鎮 專門訂製的一種粉彩瓷器,常飾鳳凰牡丹圖案,用於喜慶場合如婚 禮,壽宴,春節等,後來也用於13常生活.這種外銷瓷器數量巨大,風格統一,有著鮮明的特色,僅大量見於 東南亞 地區。 娘惹瓷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色彩豐富、華麗,主色調為紅色(洋紅、官粉)和綠色(碧綠、水綠)。與當時的內銷粉彩瓷相比色彩更為華麗。瓷面多為紅地開光或綠地開光,在淺綠或胭脂紅地上再飾大紅大綠的折枝牡丹和鳳凰,兩者形成紅綠對比的鮮明色彩。
在 檳城 29, Church Street(打銅仔街)有一座名叫“海記棧”綠色的2層建築,是已故華人甲必丹(等同於現在的州長)鄭景貴是在十九世紀末所建,現在是 檳城 的僑生博物館,也叫娘惹博物館Pinang Peranakan Mansion,是我在 檳城 去的第一家博物館。
峇峇娘惹又叫土生華人,是十五世紀初定期定居在馬來亞(今日的 馬來西亞 )的滿刺伽( 馬六甲 )、滿者伯夷國( 印度尼西亞 )和室利佛逝國( 新加坡 )一帶的明朝人的後裔,大部分的原籍是 福建 或 廣東 潮汕 地區,還有小部分客家人。是古代 中國 移 民和 東南亞 土著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稱為baba nyonyo峇峇娘惹。
明代鄭和下西洋時,經過 馬六甲 時,有一部分隨行人員留在了當地,這些人定居後與當地馬來族或其它民族通婚,馬來語稱他們的男性後代為Baba(峇峇)、女性後代為Nyonyo(娘惹)。Baba Nyonyo峇峇娘惹在 馬來西亞 的 馬六甲 、 檳城 、 新加坡 比較多。那年去 新加坡 ,我參觀了 新加坡 的娘惹博物館,這天我來到了 檳城 的僑生博物館,繼續探尋峇峇娘惹文化。
在 檳城 ,娘惹是一種風格派系,包括:服裝、飾物、生活用品、菜系等,僑生博物館是瞭解 檳城 峇峇娘惹文化的不二之選。對了,僑生博物館的開放時間是周一至周六9:30am-5pm ,每天的11:00、13:00、15:00有不同語言的導游講解哦。門票是成年人RM20,兒童免費。
走進僑生博物館,中庭是一個天井,天井正對著的是舊主人接見客人的大廳。大廳漆金木門上的木雕貴氣精緻,彰顯著當年鄭家顯赫的家勢。 鄭景貴(1821-1898),原名嗣文,號慎之, 廣東 增城 人。鄭景貴的父親因家庭貧困,隻身遠赴 馬來西亞 謀生後久無音訊。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鄭景貴奉母命到南洋尋找父親。到 馬來西亞 後在 霹靂 州找到在經營僅可糊口的小本生意的父親,並跟隨父親謀生。其父的生意在機靈聰敏的鄭景貴打理下,日漸起色,至 咸豐 十一年(1861年)鄭景貴40歲時已經躋身富商行列。
馬來亞錫礦資源豐富,當時並沒有人開發,鄭景貴以雄厚財力率先投資礦業,10年用心經營下來,鄭景貴已是富甲一方。他拓展礦業 成功 ,帶動了當地百業興旺,鄭家鼎盛時期,實業發展到 香港 、 英國 、 美國 和 加拿大 等地,是錫礦業的巨頭。
廣東 增城 盛產荔枝,鄭景貴在修建這座大院時,在許多的木雕上除了傳統寓意的鳥獸外,還容入了家鄉的荔枝,以慰解思鄉之情。 鄭景貴舊居內的木雕上雕刻有大量喻意吉祥的花卉鳥獸:喜鵲、蝙蝠、鳳凰、牡丹、梅花、蘭花、竹子、蓮蓬、石榴等等,把當時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 望都 融入到生活的每個細節內。
海記棧是一座整合了東方古典與西方時尚之美的建築,除了傳統的 中國 木雕外,還有 歐洲 的彩色玻璃花窗、 英格蘭 的地磚、 蘇格蘭 的銅器、各式各樣的中西裝飾品,在僑生博物館內的1000多件藏品里,滿滿的中西文明融合之美。 時代跌宕,海記棧幾經易主後由 檳城 富商所購,新主人在修複這座充滿故事的建築時,保留了海記棧原有的建築風格,並把自己多年收集而來的那些關於 檳城 、關於Baba Nyonyo峇峇娘惹文化的藏品在這裡展示,讓這裡成為今日所見的僑生博物館,為世界各地的游人展示峇峇娘惹文化曾經的風采。
僑生博物館內有幾個不同主題的展廳。有會見重要客人的廳堂、有宴請賓客的餐廳、有主人辦公的書房、有呈現娘惹生活起居的房間,在僑生博物館內可以好好地瞭解 檳城 的過去與認識娘惹文化。 古老的打字機與電話 歷經歲月的純銅聽筒、實木機座的電話機,彰顯著它在那個時代的通信地位 這台古老的打字機不知道來自哪個國家的呢?可能當年經這台打字機打出過無數鄭景貴生意上的重要文件。 走進一個主人宴請貴賓的西式餐廳,裡面華麗的玻璃花窗、豪華的桌椅、晶瑩剔透的玻璃器皿,奢華的佈置讓我不禁發出“嘩!”的感嘆。腦補了一下當年主人在這裡宴請各國賓客時推杯換盞的場面,嗯,好象聞到了陣陣酒香。 光緒十一年(1885) 法國 殖民軍犯我國 南疆 ,清政府告急。鄭景貴認為救國禦侮人人有責,毅然捐助巨額軍餉,清政府為表彰他赤誠愛國,賜封鄭景貴及他的林氏夫人三代享受二品官銜榮譽。
所以圖中的鄭景貴與夫人身穿朝服,右邊的是畫像是鄭景貴,左邊的是鄭景貴的大夫人林氏夫人,她一生生活在 增城 ,未曾踏足過 檳城 這片鄭景貴發跡的土地。 這是一個關於婚娶的展廳,婚房內的每樣擺設都向每個游人展現它們當年的奢華與尊貴。 奢華的婚床上的每一個佈置都很有講究,代表著不同的美好寓意。 在僑生博物館內按當年的樣子保留著鄭家的祠堂。 廣東 人有著特別深刻的家庭觀念,每個家庭都會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鄭家雖然離開家鄉遠在 檳城 生活,但一直保留著家鄉的傳統風俗與生活習慣,從這座祠堂典型的嶺南建築風格可見一斑。 祠堂屋頂上富有 廣東 廣府祠堂建築特色的宅飾。 在僑生博物館內有一個專門的娘惹文化展廳,這裡面展示著各種與娘惹文化有關的藏品,這個是娘惹出嫁的鳳冠 娘惹從小就要學習女紅,未嫁之時就要一針一線給自己繡嫁妝,在那個年代娘惹們的嫁妝精緻與否,直接影響著婆家對這位娘惹的印象和以後在夫家的地位。在那時候娘惹們能做一手出色的女紅,是娘家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證明這個家庭有教養。 一些大戶人家的娘惹會用金線織繡嫁妝,為了讓金線呈現不同的顏色,會先用有顏色的線繡一層底色,再在上面繡金線,手工講究繁複,成品栩栩如生,奢華! 娘惹出嫁里的金飾 這個鑽石皇冠應該是從國外傳回來的吧 在僑生博物館內有一個專門的展區陣列娘惹瓷。娘惹瓷(nonyaware)主要是指晚清民國時期(十九世紀 中期——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 東南亞 馬六甲 海峽一帶(主要 是 馬六甲 ,檳榔嶼, 新加坡 三地)的土生華人從 景德鎮 專門訂製的一種粉彩瓷器,常飾鳳凰牡丹圖案,用於喜慶場合如婚 禮,壽宴,春節等,後來也用於13常生活.這種外銷瓷器數量巨大,風格統一,有著鮮明的特色,僅大量見於 東南亞 地區。 娘惹瓷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色彩豐富、華麗,主色調為紅色(洋紅、官粉)和綠色(碧綠、水綠)。與當時的內銷粉彩瓷相比色彩更為華麗。瓷面多為紅地開光或綠地開光,在淺綠或胭脂紅地上再飾大紅大綠的折枝牡丹和鳳凰,兩者形成紅綠對比的鮮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