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 | 我們用十二天的時間,在童話國度過了個聖誕




布拉迪斯拉發 老城不大,在這裡只逛了一個上午便離開了,留下了對這個國家的一知半解。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
—— 米蘭 ·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下午出發前往 布爾諾 , 捷克 的第二 大城 市。
當時那段時間正在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意外地發現作者 米蘭 ·昆德拉的出生地正是 捷克 的 布爾諾 。1968年,“ 布拉格 之春”爆發,小說以蘇聯入侵 捷克 為時代背景進行抨擊,書中從一個多角感情故事引導到對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輕與重,靈與肉......
讀完整本書,如果問我看懂了沒,沒有,恐怕要讀懂它還要再讀兩三四五遍。在小說的最後,可能作者也沒能告訴我們答案應該選擇輕還是重,留下了一串思考...
人類在生命過程中,總是孜孜不倦地選擇自以為正確的目標,不斷追求使之實現。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使之稱為“重”。但太輕,又不現實......
說遠了..走在 米蘭 ·昆德拉的故鄉,竟有種熟悉的心境。

剛到這座城市,乍一看並無出奇之處。
漫無目的地在街上走著,身邊經過許多形形色色卻大都穿著夾克外套的當地人,仿佛自己也生活在這裡一樣,像當地人一樣,看看街景,逛逛小超市,旅行太需要這樣慢慢的節奏來感受當地生活了..


這個麵包...每一塊都好大,也頗硬..(有些感覺真像塊石頭,哈哈)



離開之前再瞥一眼,這冷暖色對比下的城市街景,可真是好看。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奧斯維辛哪有什麼陽光晴朗,孩子嬉笑,只有陰郁和沉痛。
1939年, 波蘭 被納粹 德國 占領,奧斯維辛便由納粹 德國 控制,並由 德國 納粹在此修建一座素有“死亡工廠”之稱的集中營,自此,這裡便成了人間煉獄。二戰時期,約有110萬人在這一集中營被殺害,其中絕大部門是猶太人。走進這裡,說不出的陰森和肅穆,參觀的人似乎都帶著一種萬分悲傷的心境,而我,不敢想象這裡曾經發生多麼慘無人寰的殘酷事件。

在參觀的時候,走到一間沒有任何光線的小房子,剛想伸出一隻腳踏進門,迎面撲來一股恐怖的氣息,不由得打出一個冷顫,連忙退回去趕緊逃離。


離開的時候看到一位老者帶領一隊軍官前往集中營,大概是猶太人吧。每年這裡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前來參觀,也有不少學生被帶往這裡進行愛國教育。以史為鏡,珍惜 和平 。

說實話, 波蘭 起初並不在我原本設想的 東歐 行程的計劃中,但是此次,它給予我的驚艷絕不亞於 捷克 的 布拉格 ,在 波蘭 的兩天也是我拍照最多的行程之一。

向來對城堡有特殊情結的我,此時卻無比留戀往城堡的這條小道—— 維斯 瓦河上,草坪與城堡,遛著狗在旁邊散步,想想就十分美好。










這才是心目中的 歐洲 ,馬車、城堡、教堂,以及 維斯 瓦河上的白天鵝。



如果有時間,不妨坐上馬車,讓車夫駕著馬車,帶著你不緊不慢地在老城街道上穿行,想象著自己就是昔日那高貴又不失優雅的貴族。瞧,那不就是中世紀電影中的場景麽?
